3月30日,美國海軍醫院船「舒適」號抵達紐約,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以便為當地醫療系統減輕負擔。這一移動醫院有1000張病床和約1200名醫務人員,31日開始接診。
(來源:新華社/廣羽)
據統計,截止北京時間4月1日下午,美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89633例,紐約州為75876例,可以說是美國疫情的「震中」,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舒適」號的到來也只是杯水車薪。
在防疫一線上,醫院船看似用途不大,但在戰時是不可缺少的。咱們今天來聊聊軍用醫療船。
軍用醫療船雖然沒有主力戰鬥艦艇存在感那麼強,但是也是海軍勤務保障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軍用醫療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槳帆艦隊時代,那會兒的海軍艦隊船雖不大但是人手一點兒都不少:像之前重建的奧林匹亞號三層槳帆戰艦,排水量還不到100噸的小不點居然要170多個人才能玩得轉,這還只是划槳的奴隸,要是出門打仗那還得往裡面塞人!船長、軍官、樂手、士兵、水手和奴隸算起來至少有200人。
三層槳帆戰艦複製品奧林匹亞號
(圖源:GreekReporter.com)
除了個別高級船員外,大部分人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當時醫療水平也不高,要是有誰得了傳染病那傳播速度就很恐怖了。為了隔離這些病患避免影響艦隊戰鬥力,當時的槳帆艦隊都有專門的船隻來收容這些人。除了收容隔離航行中的病患,這些船隻也接收在戰鬥中受傷的傷員。希臘海軍和羅馬海軍都有這樣的艦隻,還專門用古代醫神的名字為她們命名以彰顯其身份。
風帆時代,海軍的活動範圍顯著擴張,特別是西班牙、法國、荷蘭和英國這樣在其他大洲有利益的國家:人員在遠航過程中的健康問題對海軍艦隊的戰鬥力有著很大影響,除了在各大型艦艇上配備船醫外,各國海軍也專門劃出包括一級戰列艦在內的部分軍用艦艇進行改裝作為臨時或永久性的醫療船——這其中就有後來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擔任納爾遜將軍旗艦的勝利號,勝利號在1797年參加聖文森特角海戰歸國後接受海試因艦艉木材問題被認定不合格。被移出現役艦艇名冊的勝利號在查塔姆船廠(Chatham Dockyard)拋錨,並於1798年接受改裝成為醫院船——只不過她服務的對象是曾經的敵人:在戰爭中被俘虜的法國和西班牙水手。
然而1799年10月18日,一艘二級戰列艦(HMS Impregnable)在家門口不小心開進了沙洲搶救無效報廢除籍。少了三層甲板戰列艦的英國海軍就盯上了勝利號醫院船,恢復了她一級戰列艦的身份並花了超出原預算幾乎三倍的價格進行重建——這筆錢後來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被證明終究還是沒有白花。
受限於科技水平,早期的醫療船上的軟硬體配備並沒有現代醫療船那麼高大上,能有一張乾淨的床鋪給病患們用就很不錯了;和普通戰艦相比唯一的優勢是由於不承擔作戰任務,能夠給傷病員們一共一個相對穩定的就診環境。加上當時海上生活那不是一般的辛苦所以專業的醫護人員也比較稀缺,很多時候講究不了只能將就。相當一部分的醫務工作都是由艦上的編外人士來客串:比如說木匠們因為鋸子玩兒得好所以經常被要求上截肢手術為戰鬥中受傷的傷員們鋸胳膊鋸腿,身強力壯的水手們則承擔了醫助的工作——沒有麻藥,怕傷員亂動就只能摁著。手術室的場景極為恐怖,基本上跟現在屠宰場差不多;傷員能活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個人身體素質。
專業的手術室自然是沒有的,只能找個稍微光線好點兒的地方湊合一下
(圖源:piratesurgeon.com)
直到1860年才出現了第一批現代化的海軍醫療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海軍的墨爾本號和模里西斯號蒸汽船搭載了專業的醫療人員和配套設備隨艦隊參戰。根據當時的新聞報導,這兩艘排水量2000噸的醫療船每艘不僅配備有120個病床和20名專業的醫護人員,而且病床還做得相當的人性化:和當時海軍艦艇上通用的吊床比起來,這些鋪位不僅有足夠的空間供傷病員們存放私人物品,還掛了一個小金屬盤給傷病員們玩(Pull up and down at pleasure)。除此之外,醫療船的採光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樣為了改善在高海況下的通風問題,還專門加裝了當時最先進的通風設備。
當時媒體對墨爾本號的報導
(圖源:Illustrated London News)
那支在幾天前被公知們吹上了天的美國海軍醫療船隊也是這個時候起步的,和英國海軍的墨爾本號相比美國的醫療船只能在內河裡轉悠:這艘660噸的明輪船原先是南部邦聯的宿舍船,被北軍俘虜後改裝成醫院船並被編入北軍的密西西比河艦隊提供戰時醫療保障。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第一艘有女性醫護人員服役的醫療船:醫療船的護士中有四名非裔美國人是領薪水、有編制的船員,其他的護士們是來自聖十字姐妹會(Sisters of the Holy Cross)的志願者。這些女護士也是後來美國海軍護士軍團(United States Navy Nurse Corps)的前身,除了收治北軍自己的傷病員外,這艘船也為來自南部邦聯的俘虜提供醫療服務。
美國醫療船隊的第一位正式成員(USS Red Rover)船上的病房環境,和英國人的比起來就簡陋得多了
(圖源:US Navy)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這艘醫院船的舷側有醒目的英文標識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圖源:http://ozarkscivilwar.org )
國際上關於醫院船標準化的問題在1907年10月18日籤訂的《關於1906年7月6日日內瓦公約原則適用於海戰的公約》(海牙第十公約)中得到了初步解決。這份包括28條細則的公約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點:
各籤約國尊重醫院船的地位,不得對醫院船採取敵對行動;停留在中立國港口的醫院船不被視為軍艦,被扣醫院船中宗教和醫護人員不得被視為戰俘。
醫院船的塗裝標準:軍用醫院船外殼應漆成白色,加上寬約1.5米的綠色橫帶並懸掛紅十字旗和所屬國國旗,民用醫院船則為紅色橫帶。此外為了有利於夜間識別避免誤擊,醫院船也應採取相應的措施標明身份。
各國不得用醫院船從事軍事活動,醫院船不得妨礙交戰行動;各交戰國對醫院船有督察權。
對於落水者和傷病員應不分國籍予以救治,禁止搶劫虐待傷病員。
各大國均在一戰前加入了這項公約(註:滿清政府於1909年11月27日加入),也基於此公約同盟國和協約國都用自家的商船特別是大型郵輪改裝了相當數量的大型醫院船投入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就包括不列顛號(HMHS Britannic)這樣的大塊頭。
不列顛號醫院船,是不是跟某艘第一次出門就撞了冰山的郵輪長得有些像?
(圖源:Pinterest)
不列顛號是奧林匹亞級郵輪的老么,她的二姐正是那艘首航就撞了冰山的泰坦尼克。這位從未和不列顛號謀面的姐姐(鐵達尼號撞冰山那會兒不列顛號還躺在船臺上)還造成了不列顛號晚產:鑑於鐵達尼號太慘,尚未出世的不列顛號工期被大幅延遲接受了改良和返工;再加上那會兒還正好趕上一戰原材料也短缺,完工的時候都已經是1915年12月了,在1915年聖誕節前兩天不列顛號醫院船正式入列開赴戰場。
不列顛號從其他醫院船上接收傷病員
(圖源:Wikipedia Commons)
由於本身是郵輪的底子,滿載排水量53000噸的不列顛號醫院船先天條件很不錯:原先的客艙經過改裝後總共可容納至少3300名傷病員,在硬體設施上也有很大的改善,原先的頭等艙和豪華餐廳全部被改建為手術室,並配有一支500人左右的強大醫療團隊和將近700名船員。首航就被派往東地中海去收拾加裡波利戰役的爛攤子:英法試圖捏土耳其這軟柿子打通援俄通道,結果被後來的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和德國顧問聯手一頓揍得人仰馬翻光屍體就扔下了差不多六萬,還有十幾萬傷病員。一年後不列顛號從海軍復員進入船廠接受改裝,然而英國在地中海戰場上戰事吃緊,不列顛號又被從船廠裡拉了出來回到東地中海繼續當醫院船。
這一次就沒有那麼走運了:1916年11月21日不列顛號撞上了德國潛艇U-73布下的一顆水雷,掙扎了不到一個小時就沉沒了;不幸中的萬幸是地中海的水溫沒有北大西洋那麼冷,再加上附近的驅逐艦和武裝商船來得快,1066名船員和醫護人員中有1035人活了下來。不列顛尼亞號不僅是一戰中沉掉的噸位最大的船舶,也是海戰史上沉沒的最大的一艘醫院船。
國際公法不等於免死鐵券,醫院船出入戰場救死扶傷自身也難免受到不小的傷亡;但是大部分都屬於自己撞了水雷或者誤擊這種意外。不過確實有交戰國拿醫院船偷偷摸摸幹私活兒,這裡就要說到日本陸軍醫院船幹私活兒被抓現行的例子——橘丸事件。
橘丸
(圖源:https://ameblo.jp)
包括中美俄在內的軍用醫院船一般來說都是海軍系統在管,但是日本這個國家國情比較特殊:陸軍海軍之間的仇恨比較深,所以日本陸海軍能在一艘醫院船上和諧相處的情形那是不可能出現的。戰時日本陸軍也有自己的特設醫院船——人家連航空母艦都能夠鼓搗出來,用徵召的商船改裝醫院船自然是毫無壓力。到了1945年日本的海上交通線被美國人幾乎卡斷,為了從美國人眼皮子底下把物資和兵員運回本土;日本陸軍就想了這麼個歪招,估計是認為美國潛水艇和飛機得遵守國際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醫院船下手。
但是那會兒日本的海上交通線上已經有美國的驅逐艦在溜達了,巡邏機沒法兒臨檢但是可以呼朋喚友召喚附近的驅逐艦把醫院船攔下來然後派人登船行使監察權。1945年7月份前往威克島的日本海軍醫院船高砂丸在埃尼威託克環礁被美國海軍的驅逐艦(USS Murray DD-576)給盯上了,美國驅逐艦派人登船查看後發現這船上裝的全是糧食,日本人的解釋是該船奉命前往威克島接運傷病員,船上的糧食是給傷病員準備的。美國驅逐艦認可了日本人這個說法,把高砂丸放走了。
高砂丸
(圖源:www.mhlw.go.jp)
1945年8月2日,日本陸軍的橘丸號醫院船剛一出門就遇到了美國的PBY水上飛機;次日,兩艘美國驅逐艦(SS Charrette DD-581和USS Conner DD-582)攔在了橘丸號的航線上——停船,受檢!美國驅逐艦發話了。攔下來後派登船隊上去一看,問題大了去了。
四肢俱全、身心健康的病員
(圖源:https://ameblo.jp )
首先就是這船實在不像一艘正常的醫院船,還沒有弗萊徹級驅逐艦大的小客輪上面居然擠著一千多穿著病號服的病員(上船前換上的),美國登船隊向這些「傷病員」詢問病情的時候,一幫人答得支支吾吾、說不上來。美國登船隊決定開箱子搜查船上攜帶的醫療物資,這一查就捅了馬蜂窩了。
箱子裡面的「醫療設施」
(圖源:https://ameblo.jp)
按理說醫院船也可以攜帶少量為了維持秩序而必要的輕武器,但是美國人搜出來了一大堆機關槍外加兩門迫擊炮和配套的彈藥這就沒法兒解釋了。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美國人把涉事的兩個南方總軍高級軍官——參謀長沼田多稼蔵中將和副參謀長和知鷹二中將送上了軍事法庭,一個判了7年、一個判了6年……
投降後被送上軍事法庭的沼田多稼蔵中將(左一)
(圖源:https://ameblo.jp )
最後再來聊聊目前全世界海軍中在編的6艘大型軍用醫療船,除中美俄三國海軍外,其他各國海軍再無常備的大型醫療船;其他各國海軍中大型醫療船的任務基本由條件相對較好的補給艦、大型登陸艦、訓練艦和航空母艦來承擔。
6艘在編的醫療船中最大的兩艘就是滿載排水量7萬噸,被公知們吹上了天的美國海軍兩大「海上火神山」:仁慈號和舒適號。這兩艘服役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醫療船也是目前現役大型醫療船中船齡最長的,這兩艘都是用服役了近10年的聖克利門蒂級油輪改裝的。性能數據上兩艘船都差不多:全船配有12個手術室和齊全的醫療設施,而且這兩個大傢伙塊頭大開得穩,在高海況下航行也不會對手術造成太大影響。仁慈級的病房採用分級制,總共可收容1000名以上的輕重病患,並可容納1000多名醫護人員和船員。
仁慈級的病房環境
(圖源:flickr)
這兩艘醫療船除參加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軍事行動外,也長期活躍於救災行動,當然也包括今年的新冠疫情。和火神山醫院不一樣的是仁慈級的任務是負責處理其他病患,為陸上醫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騰出空間。
大型水面艦艇沒有多少的俄國海軍卻保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型醫療船——三艘鄂畢河級大型醫療船。這級開工於1980年,滿載排水量11623噸的大型醫療船是冷戰時代毛熊的遺產,計劃建造5艘,實際完工四艘。
北方艦隊的葉尼塞河號
(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
鄂畢河級可容納300名以上的傷病員和近百人的醫療團隊和75(保養時)-124(出勤時)名船員,具備直升機搭載能力。老大鄂畢河號於1997年退役,目前還有三艘在編(北方、黑海和太平洋艦隊各一艘),能出門的應該就剩下四號艦也就是太平洋艦隊中的額爾齊斯河號這麼一艘。
就是這位,前兩天太平洋艦隊出門遛彎她也跟著去了
(圖源:https://www.mod.go.jp)
6艘大型醫療艦中,中國海軍的岱山島號艦齡最短、也是唯一的「00後」。作為中國第一艘也是目前唯一的一艘大型醫療船,下水於2007年的岱山島號是中國海軍戰略思想由近海轉向遠海的產物。除了為艦隊在遠海作戰提供強有力的衛勤保障這一首要任務外,也兼顧非戰時條件下的救災和人道主義救援活動。全船可接收約300名輕重傷員,醫療科室硬軟體標準與三甲醫院相同,配備直升機和小艇等多種傷員轉運手段。和美國海軍的兩艘高齡改裝貨比起來,專門設計建造的岱山島號在內部艙室安排上受到的制約要少得多,也更有利於工作流程的安排,增加了傷員的生存機率。
中國海軍岱山島號
(圖源:https://www.mod.go.jp)
除了解決了有無問題、填補了我海軍衛勤建設中「一船、五艇、四機」的空白外,岱山島號還在運行模式和保障機制上通過「萬裏海疆行」、遠洋護航、出國參演和「和諧使命」等活動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為我軍海上衛勤保障建設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4年RIMPAC,中國海軍岱山島號醫療船和仁慈號編隊航行
(圖源:RIMPAC Facebook)
通告
戰忽鋪子因故下架。
本文到此為止,以下為微信平臺自動配送廣告,與本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