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危重症的發生與哪些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相關?這些特徵能否用於預測哪些因COVID-19入院的患者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機械通氣或將會死亡?
在早期發現新冠患者的危重症預兆具有重要意義,這可能有助於提供適當的治療和優化資源利用。
為此,近日鍾南山團隊在國際權威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Risk Score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Critical Illnes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的論文,制定了COVID-19住院患者發生危重疾病的臨床風險評分並驗證。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鍾南山、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梁文華、關偉傑等。
研究團隊與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合作,建立了截至2020年1月31日來自31個省級行政區的575家醫院的COVID-19患者的回顧性隊列。在這項研究中,有1590名患者作為發展隊列,710名患者作為驗證隊列。
對入院時確定的流行病學、臨床、實驗室和影像學變量進行篩選,使用最小絕對收縮選擇算子(LASSO)和邏輯回歸構建預測風險評分(COVID-GRAM)。
該評分提供了住院的COVID-19患者發展為危重病的風險評估。評分的準確性是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AUC)下的面積來測量的。
研究團隊使用另外4個隊列的中國COVID-19住院患者的數據來驗證該得分。數據分析時間為2020年2月20日至2020年3月17日。
在入院的COVID-19患者中,危重症被定義為進入重症監護室、有創通氣或死亡的綜合指標。
發展隊列包括1590名患者。隊列患者的平均年齡(SD)為48.9(15.7)歲;904人(57.3%)為男性。
驗證隊列包括平均年齡(SD)為48.2歲(15.2歲)的710名患者,其中男性382名(53.8%),172名(24.2%)。
從72個潛在的預測因子中,有10個變量是獨立的預測因子,並納入風險評分:
胸部X線異常(OR, 3.39;95% CI, 2.14-5.38),年齡(OR, 1.03;95% CI, 1.01-1.05),咯血(OR, 4.53;95% CI, 1.36-15.15),呼吸困難(OR, 1.88;95% CI, 1.18-3.01),無意識(OR, 4.71;95% CI, 1.39-15.98),共患病數(OR, 1.60;95% CI, 1.27-2.00),癌症史(OR, 4.07;95% CI, 1.23-13.43),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OR, 1.06;95% CI, 1.02-1.10),乳酸脫氫酶(OR, 1.002;95% CI, 1.001-1.004)和直接膽紅素(OR, 1.15; 95% CI,1.06 - -1.24)。
發展隊列的AUC均值為0.88 (95% CI, 0.85-0.91),驗證隊列的AUC均值為0.88 (95% CI, 0.84-0.93)。這表明由多因素預測模型得出的風險評分內部驗證準確度達到88%。
該分數已被翻譯成一個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在線風險計算器(http://118.126.104.170/)。
據介紹,該模型能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個體的預測概率,可用於患者就診時的分流處理。
研究團隊故意不將風險劃分為低、中、高風險組,以便臨床醫生通過計算每個患者的風險估計可以根據當地或區域情況靈活做出決定。
據此前研究,年齡大、併發症多的COVID-19患者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風險較高。而鍾南山團隊此前的一項研究發現,與非癌症患者相比,患有癌症的COVID-19患者發生重症的風險更高(39%對18%)。另一項研究發現,死於COVID-19疾病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較低,乳酸脫氫酶較高,影像學異常較多。
本研究的潛在局限性包括用於構建風險評分的樣本量適中和用於驗證的樣本量相對較小。評分開發和驗證的數據全部來自中國,這可能會限制世界其他地區風險評分的普遍性。應完成對中國以外地區COVID風險評分的進一步驗證研究。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66086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