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團隊公布新冠患者風險評分模型 預測危重症發展準確率達88%

2021-01-08 前瞻網

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危重症的發生與哪些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相關?這些特徵能否用於預測哪些因COVID-19入院的患者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機械通氣或將會死亡?

在早期發現新冠患者的危重症預兆具有重要意義,這可能有助於提供適當的治療和優化資源利用。

為此,近日鍾南山團隊在國際權威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Risk Score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Critical Illnes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的論文,制定了COVID-19住院患者發生危重疾病的臨床風險評分並驗證。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鍾南山、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梁文華、關偉傑等。

研究團隊與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合作,建立了截至2020年1月31日來自31個省級行政區的575家醫院的COVID-19患者的回顧性隊列。在這項研究中,有1590名患者作為發展隊列,710名患者作為驗證隊列。

對入院時確定的流行病學、臨床、實驗室和影像學變量進行篩選,使用最小絕對收縮選擇算子(LASSO)和邏輯回歸構建預測風險評分(COVID-GRAM)。

該評分提供了住院的COVID-19患者發展為危重病的風險評估。評分的準確性是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AUC)下的面積來測量的。

研究團隊使用另外4個隊列的中國COVID-19住院患者的數據來驗證該得分。數據分析時間為2020年2月20日至2020年3月17日。

在入院的COVID-19患者中,危重症被定義為進入重症監護室、有創通氣或死亡的綜合指標。

發展隊列包括1590名患者。隊列患者的平均年齡(SD)為48.9(15.7)歲;904人(57.3%)為男性。

驗證隊列包括平均年齡(SD)為48.2歲(15.2歲)的710名患者,其中男性382名(53.8%),172名(24.2%)。

從72個潛在的預測因子中,有10個變量是獨立的預測因子,並納入風險評分:

胸部X線異常(OR, 3.39;95% CI, 2.14-5.38),年齡(OR, 1.03;95% CI, 1.01-1.05),咯血(OR, 4.53;95% CI, 1.36-15.15),呼吸困難(OR, 1.88;95% CI, 1.18-3.01),無意識(OR, 4.71;95% CI, 1.39-15.98),共患病數(OR, 1.60;95% CI, 1.27-2.00),癌症史(OR, 4.07;95% CI, 1.23-13.43),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OR, 1.06;95% CI, 1.02-1.10),乳酸脫氫酶(OR, 1.002;95% CI, 1.001-1.004)和直接膽紅素(OR, 1.15; 95% CI,1.06 - -1.24)。

發展隊列的AUC均值為0.88 (95% CI, 0.85-0.91),驗證隊列的AUC均值為0.88 (95% CI, 0.84-0.93)。這表明由多因素預測模型得出的風險評分內部驗證準確度達到88%。

該分數已被翻譯成一個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在線風險計算器(http://118.126.104.170/)。

據介紹,該模型能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個體的預測概率,可用於患者就診時的分流處理。

研究團隊故意不將風險劃分為低、中、高風險組,以便臨床醫生通過計算每個患者的風險估計可以根據當地或區域情況靈活做出決定。

據此前研究,年齡大、併發症多的COVID-19患者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風險較高。而鍾南山團隊此前的一項研究發現,與非癌症患者相比,患有癌症的COVID-19患者發生重症的風險更高(39%對18%)。另一項研究發現,死於COVID-19疾病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較低,乳酸脫氫酶較高,影像學異常較多。

本研究的潛在局限性包括用於構建風險評分的樣本量適中和用於驗證的樣本量相對較小。評分開發和驗證的數據全部來自中國,這可能會限制世界其他地區風險評分的普遍性。應完成對中國以外地區COVID風險評分的進一步驗證研究。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66086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Nature 子刊重磅:騰訊與鍾南山團隊發布新冠危重症 AI 預測模型 Cox
    日前,鍾南山院士團隊與騰訊AI Lab披露了利用AI預測COVID-19患者病情發展至危重概率的研究成果——深度學習生存Cox模型,可分別預測5天、10天和30天內病情危重的概率,有助合理地為病人進行早期分診。
  • VTE 十日談系列:臨床醫生如何對腫瘤及危重症患者進行科學的 VTE...
    近日,中日友好醫院翟振國教授、以色列海法 Rambam 醫療中心 Brenner B 教授等通過專家訪談、回顧臨床實踐指南及原始研究等方式,提出了腫瘤、危重症患者VTE防治的新見解3,以期為臨床醫生科學地管理腫瘤、危重症患者 VTE 提供新思路。
  • 鍾南山院士與歐洲分享中國經驗
    談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鍾南山介紹了團隊開發的快速IgM(免疫球蛋白M)檢測試紙,可以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手段。他還介紹了恆溫擴增晶片的應用,這種晶片可以幫助檢測人員區分新冠肺炎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
  • 煙臺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與患者同呼吸 戰疾病
    煙臺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在科室主任費建文的帶領下,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建立起一個充滿愛和力量的避風港,在這裡,他們與患者一起戰勝疾病,走向健康。推進規範化建設 為科室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煙臺山醫院東院區正式投入使用,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無論是病房還是門診建設上都越來越全面、規範,在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費建文看來,這不僅僅是工作環境的改變,更是給患者提供更加規範化診療的基礎和保障。
  • 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病情嚴重程度指標—新聞...
    在新冠肺炎病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中,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比例逐漸降低並維持在較低水平。當病情開始好轉時,血液中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逐漸上升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血液淋巴細胞水平持續低下的患者,尤其是低於5%的患者往往預後差。 作者認為,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
  • 鍾南山:估計二月下旬疫情達峰值,但最大問題仍未解決
    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鍾南山談疫情峰值2月17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和他的團隊,在廣州連線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廣東醫療隊,就新冠肺炎危重病例進行遠程會診。鍾南山在遠程會診後,談了他對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和重症救治的看法。
  • 新冠肺炎已有特效藥?病例峰值何時到?鍾南山透徹解讀...
    對此,有記者問,磷酸氯喹算不算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針對這個問題,鍾南山表示,磷酸氯喹是老藥,相當一部分患者能夠在15天內使得病毒轉為陰性。和其他藥物對比,副作用不是很大。從現有苗頭來看,會有些幫助,是值得探討的藥。
  • 新人工智慧模型提高預測乳癌準確度達87%
    打開APP 新人工智慧模型提高預測乳癌準確度達87% 發表於 2019-07-19 15:29:35 IBM Research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此次會診由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教授主持,中山一院副院長陳旻湖教授,中山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新冠肺炎國家專家組成員謝燦茂教授,中山二院副院長劉超教授,中山三院副院長、感染科崇雨田教授等20多名專家,以及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CCU(心臟危重監護室)、腎內科、放射科、體外循環科、肝膽外科、心血管內科、感染科、營養科等10多個科室主任一起針對東莞市人民醫院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風險模型可篩查高危患者 有助降低間質性肺病死亡率
    風險模型可篩查高危患者 有助降低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醫療界科技日報訊 (袁蕙芸 記者王春)近日,最新一期國際著名醫學雜誌《胸》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鮑春德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無肌病性皮肌炎(ADM)相關間質性肺疾病(ILD)的死亡風險預測模型
  • 鍾南山團隊從尿液中分離出病毒,有何重要意義?
    據@廣州日報,今日上午廣州市通報廣州市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工作的措施、成效等情況。在開展病毒溯源研究方面,鍾南山院士團隊專家、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團隊聯合廣州海關首次從廣州本地被感染的病例樣本中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毒株,為進一步開展疫苗和藥物研究打下基礎。
  • 戰「疫」實錄|ICU病房的日與夜:與死神爭分奪秒,危重患者重見曙光
    武漢各大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都需要吸氧,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高流量吸氧,濃度需要達到每分鐘50升,達到了普通需求的10倍以上,即便武漢主要醫用氧供應商已經不停工生產,氧壓不穩定也時常困擾著各大醫院。「如果氧氣供應量達不到標準值,ECMO就會發出持續且尖銳的報警聲,我一聽到就會精神緊張。」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動物模型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動物模型2月26日,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鍾南山: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中新社廣州12月19日電 題:鍾南山:關注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作者 蔡敏婕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9日出席在廣州舉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談及新冠病毒「環境傳人鍾南山出席在廣州舉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蔡敏婕 攝談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新課題鍾南山稱,現在,新冠病毒研究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就是「環境傳人」。「什麼樣的情況會感染,環境裡病毒要達到多少濃度會出現感染,新冠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
  • 風險預測模型助力肝癌早篩
    今年7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侯金林團隊發現肝癌風險預測新模型,只需肝病患者提供年齡、性別、白蛋白、膽紅素和血小板等5個指標,就能準確、簡單預測發生肝癌的風險。
  •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預後不佳?重要原因找到了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死亡或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被發現】日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通過對48例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和武漢雷神山醫院重症病房治療的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篩查和臨床研究,發現深靜脈血栓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發生率高達85.4%, 深靜脈血栓的廣泛形成可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死亡或者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
  • 東莞市抗疫先進個人楊雪:常將危重症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
    回憶那段日子,市人民醫院ICU是醫護與死神拉鋸的「戰場」,該院紅樓院區ICU副主任楊雪和隊友住臨時隔離宿舍,有家不能回,一次次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此次獲評「東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楊雪表示,榮譽屬於團隊,「他們都舍小家為大家,衝在第一線,用生命履行著我們的信仰,才有了患者一次次轉危為安。」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臨床使用!澎湃號·政務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表示,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侯金林:面對新冠感染的「冰山現象」,開發重症風險預警模型
    編者按: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為什麼會發展出不同的結局?哪部分病人可能從輕症和普通型轉為重症或者加重?這不僅是大眾關心的問題,也對疫情的後續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際上新冠病毒可以引起各種疾病譜,而且臨床上有一些預警指標,可以預測這些病人是不是會加重轉成重症或者危重症。在洪湖的時候南方醫院的黨委書記朱書記親自帶隊,希望在洪湖建立一個管理新冠病毒感染的洪湖模式。這個模式不光關注到醫院病人的救治,也要關注到社區的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