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呼呼兮蕭風過,國弱,一隅之地,抗曹魏,徒自取禍,東西川,山和誰是主,枉為屍裹,這裡是說諸葛亮在北伐時遇到的重重困難,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五次戰爭,歷經7年,在這段時間,諸葛亮可以說耗費了非常多的心血,數次北伐戰果寥寥,卻只能繼續保持攻勢。
戰爭勞民傷財,但也是無奈,雖無法北定中原,也算是保衛了蜀漢政權的穩固,每次北伐的規模都不同,也有差點成功的,當然更多的是僵持在一起,第一次北伐,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只能退守漢中,第二次北伐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只取兩郡實屬可惜,第四次北伐漢軍包圍祁山,李嚴運糧不繼,漢軍糧盡,只能退兵,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雙方陷入拉鋸戰,後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為什麼用兵入神的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呢?
蜀漢在川地,地形陡峭複雜,一般都是以步兵為主,很少訓練騎兵,就算有,也無法與曹魏的相比較,畢竟曹魏地處平原,訓練騎兵有先天的優勢,加上蜀國夷陵之戰慘敗,導致精銳騎兵和步兵數量稀少,一時間很難訓練出戰鬥力高的兵力,在兩軍交戰時,騎兵相對較弱的蜀國有一定的劣勢,這也導致諸葛亮攻城拔寨,調兵遣將的速度會變慢,其實當時稍微能與曹魏騎兵對抗的就是東吳了,東吳的兵力一直都很穩定,從赤壁到夷陵之戰,都是獲取了不少利益,加上孫權一直想要入主中原,通過貿易的方式獲得了大量的戰馬,訓練了很多騎兵,即便比不上曹魏的虎豹騎,但也比蜀國的強,蜀國和吳國有一定的矛盾,不過從長遠利益來,雙方還是聯合的狀態
可能你會想問為何諸葛亮不派人去借東吳騎兵,其實去借騎兵是沒有用的,因為東吳是不會借的,兩國聯合,支援可以,但借兵是大忌,培養一個兵種是很燒錢的。根本不捨得隨便借出去,加上此時的東吳如日中天,認為不靠蜀國的制衡也能頂住曹魏的進攻,甚至還可以反攻,更不會把蜀國放在眼裡了,諸葛亮借兵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