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砍狗頭,全身開瘻:蘇聯心理學是怎樣煉成的

2020-12-17 虎嗅APP


1950年,七月的莫斯科,巴甫洛夫會議如期召開。在這場由史達林牽頭的會議上,來自蘇聯科學院和蘇聯醫學科學院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討論一個在當時來看極為關鍵的問題:如何才能更好地捍衛巴甫洛夫的正統學說,防止「西方勢力的影響」幹擾蘇聯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發展。


於14年前的深冬去世的巴甫洛夫,是蘇聯科學界在國際上的代言人。早在1904年,巴甫洛夫就因他對條件反射的研究而一舉摘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而他的國際聲望也使列寧政府拒絕了他移民海外的請求。


列寧政府視巴甫洛夫為心理學界的馬克思。以當時主導蘇聯全國的馬克思-列寧理論的角度來看,西方主導的心理學中的傳統理論可謂問題百出。像弗洛伊德一流的精神分析流派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看不見摸不著的「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自然不能被辯證唯物主義所容忍。而在美國逐漸興起的行為主義又涉嫌庸俗唯物主義,完全忽視心理活動。這樣的觀點,又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傳統中對於人類心理活動的探討相悖。相比之下,巴甫洛夫的學說既深深紮根於物質世界,擁有較為嚴謹的生理學根基;又不完全排斥心理活動的存在:巴甫洛夫理論中的「高等神經活動」一詞,就是為了強調心理活動的神經學基礎而提出的。


為了更好地發揚巴甫洛夫的學說,大量的實驗資源自然不可或缺。在蘇聯如日中天的年代,科研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尚不存在。被選中的實驗動物常常會經歷一些近乎血腥殘忍的對待。在巴甫洛夫的晚年,他幾乎將自己的實驗室變成了一個「狗工廠」。參與實驗的狗往往都需要經歷繁雜的手術處理,而在手術之後,受衛生條件所困,狗往往不能存活很久。至於後來蘇聯政府開始大力推崇人類心理學的發展,人類被試也逐步進入蘇聯心理學的舞臺。參與實驗的人類雖然不會像實驗動物一樣面臨滅頂之災,往往也都面臨著一段奇詭與恐怖交加的體驗,讓今天的讀者咂舌。


用狗:「多多益善」


一切都要從巴普洛夫的狗講起。學習與記憶領域的「開山鼻祖」巴普洛夫,最早研究的並非狗與鈴鐺的故事,而是狗的消化生理學。為了弄清楚狗在進食過程中流口水的情況,巴普洛夫用試管將狗流的口水收集起來,然後進行量化研究。但隨著重複的餵食和口水採集,他發現狗流口水的時機越來越早——起初,狗只會在食物進嘴後才流口水,但漸漸地,狗開始一見到食物就流口水,最後居然一聽到巴普洛夫的腳步聲,就有生理反應。巴普洛夫嘗試在節拍器或鈴鐺響起時給狗食物,發現不論是節拍器還是鈴鐺,都能在重複訓練後,引起狗的生理反應——只要這個外部刺激能夠可靠地提供「食物要來了」的信息。


這就是著名的經典條件反射:當一個CS與一個US之間產生可靠聯繫後,CS本身也足以引起反應。




在茫茫的心理學歷史長河中,巴普洛夫的口水實驗如同一座明燈,照亮了二十世紀蘇聯心理學發展的前路。眾多蘇聯心理學家從巴普洛夫的實驗中學會了兩點:一、經典條件反射可以被用來研究學習和記憶的機制;二、用狗,多多益善。


於是,便有了各種對「經典條件反射」和「狗」的使用方式進行排列組合的實驗。例如在內感性條件反射研究中,CS和US,兩者之一屬於內感性刺激——例如按壓食道、胃部,或者腸道肌肉。此處,讀者可以自行想像,也可以參考以下蘇維埃實驗。最常用的內感性條件反射道具就是瘻管,各類瘻管的作用就是打通一條自外向內的管道,使內感性實驗操作成為可能。一個並不簡單而且看起來很痛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



注意1-6數字標記的幾根管子所連接的身體區域。管1、2將K連接到狗的呼吸道和後爪上,管3到管6分別負責控制直腸、胃部和回盲腸前、後部的壓力。


你可能會問:那麼這個蘇聯心理學家要如何控制這些部位的壓力呢?——氣球,氣球無處不在。


用氣球的好處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氣球可以被塞進狗的不同部位,之後只要充氣/水,就能準確控制這些部位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則由M1、M2兩個壓力表記錄下來。有趣的是,這張來自Ayrapetyants實驗室的裝置圖省去了經典條件反射中最重要的幾個部分——其中就包括作為US的食物。與巴普洛夫的經典實驗相似,內感性條件反射實驗中,內感性刺激作為CS,在重複的訓練之後與食物產生可靠的聯繫,以至於這些內感性刺激漸漸地獲得了獨自就能讓狗流口水的能力。


也有一些在狗身上的經典條件反射研究選擇另闢蹊徑——脫離食物和口水。狗的爪子和人類的手有著相似的學習能力,而蘇聯心理學家Moiseyava決定在自己的四隻狗身上做實驗,試圖讓狗爪子的條件反射分清強度一致的迴腸和盲腸刺激。在其中一隻叫「託米克」的狗中,Moiseyava成功訓練出了這種內感性分辨能力——託米克只對盲腸刺激有反應,而對緊挨著盲腸的迴腸進行刺激,則完全不會引起任何狗爪子動作。



蘇聯科學家們對狗的興趣顯然不僅如此——許多與狗相關的實驗超脫了條件反射的框架,而是將整個大腦和頭作為實驗對象。這些實驗雖然對生理和神經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其實驗概念和手法至今仍能讓許多聞者瞠目結舌。


Vladimir Demikhov是進行這類實驗的科學家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早在四十年代末,Demikhov就已以器官移植而聞名業界,在1940年八月的紛飛戰火中,以一篇《生命器官在實驗中的移植》從莫斯科國立第一醫科大學畢業 。於是在1954年二月,功名已經不小的Demikhov教授決定在狗的頭上做文章,打算將一隻狗的頭部移植到另一隻狗的身體上,同時保留後者本身的頭部——臭名昭著的「雙頭犬實驗」就此誕生。


直到1959年,Demikhov都一直在進行這類狗的頭部移植實驗。Demikhov的最後一條雙頭犬誕生於1959年四月的東德。這是一條德國牧羊犬,在脖子上突兀地生出一隻棕色小狗的頭部。這條雙頭犬活過了歐洲四月的清涼,死於五月初。而當時43歲的Demikhov,此時才第一次向蘇聯外的學術界公布了自己的雙頭犬實驗,從此廣為詬病,以至於學界大眾對Demikhov開創的許多器官移植手術都持冷淡態度。直到六七十年代,生理和神經學才再次擁抱器官移植。



既然雙頭犬可以成為現實,保持身首分離後的頭部存活也理應可行。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蘇聯心理和生理學家們就已在嘗試保持獨立器官的正常運作。1940年的一部蘇聯影片就記錄了幾個同類型的實驗:在這些由布留霍年科指導的實驗中,狗的心臟、肺部和頭部都在與身體分離之後,被實驗器械保持存活。


在「令人難忘」的一幕中,一隻失去了身體的狗頭出現在鏡頭前,半趴在一個鐵盤上,接受實驗人員的研究。這隻狗頭的生命由一個叫「自動射流器」的儀器維持,這個儀器替代了狗的心肺功能。利用物理刺激,實驗人員可以成功引起狗的反應,包括眨眼、動耳和舔舐鐵盤。其動作如此流暢自然,以至於愛爾蘭文學家蕭伯納都表示,他「受夠了病症和穿衣的煩惱,恨不得把自己的頭砍下來,利用自動射流器維持導演、寫作的生活」 。




前蘇聯心理學界在狗身上的研究,並不是是單純地對狗本身感興趣。和絕大多數實驗動物不幸的使命一樣,它們用血肉與生命鑄就的,是通向理解人類生理結構和心理活動的階梯。如果想要了解人類,實驗對象最終還是要遷移到人類身上。而為了了解人類的內感性條件反射,前蘇聯的心理學家的研究方法可以說是照搬在狗身上試過的招數。想要深入內臟?沒問題。


病人也不放過?


雖說心理學家們無法給一個健健康康、活蹦亂跳的大活人全身開瘻,但他們可以就地取材,招募身上「恰好」已經開過瘻管的病人。


這同樣也是來自Ayrapetyants博士實驗室的傑作:研究團隊找到了三位患有膀胱瘻的病人。這些病人的膀胱與其它器官間形成了一條異常通道,本應從尿道排出的尿液,現在也會從這條通道漏向別的器官。一種治療的方式是在修補瘻口的同時,進行膀胱造瘻術,直接將尿液引導到體外。


而這個開口恰恰成了前蘇聯心理學家們的通道。在這個實驗裡,研究人員以往裡打氣或注入生理溶液的方式,給病人們的膀胱施加壓力。膀胱膨脹壓力大的話,病人們就會有尿感。但這並不是實驗的最主要目的——這些病人們,在實驗過程中還會拿著一個研究人員安排的「壓力表」。他們會被告知,這個壓力表的讀數反應的就是他們膀胱內的壓力。讀數升高,意味著他們的膀胱膨脹得越厲害,病人們應該尿感更強;讀數降低,就證明他們的膀胱比較癟,壓力沒有那麼大,也就沒有什麼尿感。在幾次練習之後,研究人員開始給讀數「動手腳」了。現在,壓力表上的讀數不再準確地反應病人們膀胱內的壓力了。但這些病人殊不知自己在之前的練習中已經被訓練出條件反射了:哪怕他們的膀胱裡沒有被衝氣注溶液、真正的壓力表顯示一切正常,這些看到壓力表飆高的病人也會出現極為強烈的尿感。而壓力表讀數低的病人,則需要往膀胱裡注比之前多一倍的氣體、多一倍的溶液,才會告知實驗人員自己出現了「尿感」。



Ayrapetyants還觀察到,有的病人在沒有經歷過實驗訓練的情況下,似乎也會形成條件反射。一位直腸被移除後接受了造口術的病人,每當醫護人員前來清除造口排出的糞便時,都匯報自己產生了強烈的排便感。而另外一名輸尿管被移接到大腸的病人,則聲稱自己通過分辨喝水和吃飯之後的兩種不同的內部感受,逐漸學會了分辨自己的排尿感和排便感。


正常人也未能倖免


不過, 如果只用病人來做實驗,這樣的研究未免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蘇聯心理學家也把「魔爪」伸向了活蹦亂跳的正常人。


為了能夠刺激到正常人的內臟,列寧格勒大學的馬克洛夫以身作則,和三個健康的成年被試一起一人吞下了一個氣球。這個氣球不是普通的氣球:它的內部置有一個三叉銀電極。這樣一來,馬克洛夫不僅可以用氣球的膨脹來拉伸胃部,還可以順便從裡面提供電刺激。後來還有健康被試更是「為科學獻身」,直接被插了胃管。胃管方便實驗人員更好地進行冷熱刺激,可以一會往胃裡灌冷水,一會往胃裡灌熱水。最慘的被試據說在試驗後還出現了頭疼、嘔吐、感官失調的症狀。



這些「由內而來」的發現,都為前蘇聯心理學家對於內感性條件反射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啟迪。不過,如果研究的範圍僅僅局限於這些針對內臟的物理刺激,用這些證據去理解人類的認知活動無異於盲人摸象。作為對於學習機制感興趣的蘇聯心理學家們自然不會甘心。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對認知系統有更高要求的語言。


前蘇聯心理學家Volkova曾訓練過一位13歲的小男孩Yuri.K。在經歷過條件反射訓練後,每當Yuri聽見形容「好」的單詞時,他都會流出更多的口水。Volkova特意收集對比了他在聽到「好」和「壞」時的口水數量。在三十秒內,如果Yuri聽到的是「壞」, 那他只會分泌三滴口水。但如果聽到的是「好」,分泌的口水則會有14滴之多。值得注意的是,Yuri的口水並不僅僅是在聽到「好」和「壞」這兩個特定的詞時才會分泌。如果他聽到的句子表達的是讚揚、肯定等等的積極含義,他同樣也會分泌更多的口水。像「學生們學習得很出色」或者「蘇維埃的軍隊大獲勝利」這樣的句子,都會加快Yuri的口水分泌。更有趣的是,後來Yuri還被訓練處對數字十流口水的條件反射。而研究人員發現,在做算術題的時候,如果算式得出的答案是十,Yuri也會流更多的口水。



在心理語言學尚未迎來曙光的五十年代,這樣的研究無疑是極為前衛而有價值的。前蘇聯心理學雖然深深紮根於生理學,但它並非只是把生物們看作一堆神經迴路的集合。與之相反,前蘇聯心理學在認知革命的大浪還沒有襲來之前,就早已向認知活動之細微精密處進發。


尾聲


197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心理學研究所宣布成立。199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布解體。蘇聯解體那年,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重心早已轉移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在1889年舉行的第一次心理學國際大會上,有19位心理學家來自革命爆發前的俄國,而來自美國的只有區區3名。但到了1991年,美國已然成為心理學的中心,一個世紀前只有30名會員的美國心理學會在當時已有近十萬名成員。而這一數字每年仍在攀升。


至於心理學這個領域的重點,也不再是單純的生理機制或是條件反射。心理學會如今共下設54個分支,從教育心理學到認知科學,從產業心理學到臨床心理學,可謂是無所不包。


這樣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很難不讓人感慨一句世事無常。端坐在象牙塔中的科學,也不能僥倖逃離歷史浪潮的洗刷。這樣的洗刷會洗去糟粕。今天的心理學實驗,已經不再會像當年一樣令人讀起來觸目驚心。心理學們不再會動輒給狗全身開瘻、嫁接頭顱,也不再會對病人身上的瘻管躍躍欲試,或是給來參加實驗的被試插胃管插道頭疼嘔吐。而對於牽涉到未成年人的實驗,更是要經歷第三方道德倫理委員的嚴格審查,確保實驗不會給小朋友們帶來傷害。但這樣的洗刷是否也會洗去精華呢?科學進步的過程,也是沉澱積累的過程。沒有一項發現是從天而降的空中花園,也沒有一項發現可以不依託於前人的精耕細作。


B.F.斯金納,這位鑄就了心理學中行為主義的半壁江山的美國心理學家,在回想起他的學生時代時,最經常提起的名字就是巴甫洛夫。在他75歲時出版的自傳《一個行為主義者的形成》裡,他回想起整整五十年前在哈佛醫學院親眼見到巴甫洛夫致辭演講的時候,字裡行間依稀滿溢著激動之情。而在他漫長的學術生涯中,巴甫洛夫的肖像也是他辦公室裡恆久不變的裝飾,如此可見巴甫洛夫對於斯金納的影響之深。


巴甫洛夫並不是前蘇聯唯一的心理學家。還有太多後來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實驗發現,要麼塵封於圖書館的倉庫鮮有人問津,要麼由俄語撰寫,使大多數以英語為學術語言的研究人員無從下手。而我們對於當年蘇聯心理學盛況的了解,只能在後來人撰寫的文獻綜述裡才略見一斑。站在人類知識前沿的我們,不僅需要看到地平線上的未來光亮,也需要時常回溯歷史。畢竟我們來時路的每一步,都既有真的痛的領悟,也有真心真意付出。




European Heart Journ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8(46): 3406–3410. doi:10.1093/eurheartj/ehx697. PMID 29232448.


相關焦點

  • 再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昨晚寫作上一篇文章,狀態不怎麼好,我的一些用心沒有寫上去,現在睡過一覺之後,精神狀態適合集中精神寫作,於是,我想再說點關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周邊。我看的蘇俄文學也很少,蘇俄文學和蘇聯文學是兩個概念,界限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左右分別概述的,之前的文學是有不同的聲音的,後來的文學是一個聲音的時期,再後來就是有惡意的聲音出來了,那時候的文學作品就沒人關注了。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導讀
    作者簡介: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作家,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開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團,在戰鬥中負重傷,23歲全身癱瘓,24歲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在病床上歷時三年,寫成了自傳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勳章。1936年12月22日,他在莫斯科病逝。內容簡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以自身經歷為基礎素材創作的小說。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前蘇聯長篇小說,你的青春記憶裡有它嗎
    在短暫的青春記憶中,給予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這是一本帶有作者強烈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內容素材多是作者本人親身的戰鬥經歷。於是,就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在夏日的小屋裡,伴隨著窗外的聲聲鳴蟬,慢慢地就開始讀起來了。那時候,雖然已是初中,但因為平時課外讀物很少,積累的少,文學閱讀功底比較弱,第一部小說讀起來還是頗費一些功夫的,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功夫下的都很值得!
  • 《保爾情懷》向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贈送連環畫《鋼鐵是怎樣煉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前蘇聯的著名小說整整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根據這部名著改編的同名連環畫更是伴隨了上世紀從50後到80後青春的記憶。但是能夠來索契訪問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的中國人不多。2019年九月底筆者借到俄羅斯索契市辦畫展的機會,得以拜訪了奧斯特洛夫斯基故居博物館,並贈送我嶽父毅進先生在1958年創作的連環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套書,寄以情懷。
  • 如何評價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影響了幾代人!那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從小熟讀《鋼鐵》一書,書中很多情節至今都記得,此書對我影響很大很大!保爾?柯察金的精神和毅力以及愛情觀都深深的影響並激勵了幾代人!那是有信仰的年代!現在都應該大力提倡青少年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名著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理想主義的旗幟與人生的教科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社會主義文學中一部的名著,它以生動而又富於生活氣息的語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使得該書備受廣大讀者喜愛,同時這部名著選入了初中語文教材必讀名著篇目之中,可見其地位之深,我們今天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部作品吧。
  • 揭秘前蘇聯做的狗頭實驗,狗頭在體外循環系統維持下生存了幾小時
    第一,狗頭實驗縱觀人類的歷史,實驗者的意義十分深遠,許多例子也是不勝枚舉。人對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理解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逐步逐步發展的。在人類主導下,萬物誕生的基礎首先在於人類的想像,包括每一個人對於身邊破碎的事物都是經過思考後才付諸實踐的,而實際驗證思想的過程也可以被稱為實驗。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於百家號作者真值得一讀再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於百家號作者真值得一讀再讀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蘇聯布爾什維克(由列寧創建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戰士,是著名的無產階級(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
  •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近期,有幸拜讀了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主人公保爾,身殘志堅,依然為了人民的利益,願付出一切的偉大品質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我認為人生就像煉鋼,只有不斷磨練,才能把一塊鐵煉成堅硬、有用的鋼。在坎坷的人生經歷中,我們不能放棄、不能對命運屈服,而是要克服種種困難和挫折。保爾保持樂觀的性格,把現實社會中各種不滿與厭惡化作了動力和熱情,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困境中探尋光明,這是非常難人可貴的品質。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美的風景就在奮鬥過後的腳下
    奮鬥這一精神,是文學作品最喜歡歌頌的主題,但如果要在世界文學作品之中挑選一本將奮鬥精神貫徹到極致的書的話,一定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一度風靡全國,就算是今天也是中小學生必讀的100本好書之一。
  • 好書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煉的不是鋼鐵,煉的是鋼鐵意志
    01.推薦書目:《鋼鐵是怎樣煉成的》02.作者介紹: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布爾什維克戰士,代表作品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雨所誕生的》 。03.內容簡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講述了名叫保爾·柯察金的年輕人,少年時就經歷了蘇俄的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拿槍和敵人殊死作戰,留下滿身傷痕。戰爭結束後,他拼命工作至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從把對舊生活自發的反抗改變為自覺的階級鬥爭,在鬥爭中自己成長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戰士的。
  • 八年級下冊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知識點梳理。看看考點有哪些
    01作者簡介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蘇聯作家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開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團,在戰鬥中負重傷,23歲時全身癱瘓,24歲時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在病床上歷時三年寫成自傳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勳章。1936年12月22日,他在莫斯科病逝。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冰雪戰神李純是怎樣煉成的?
    「冰雪戰神」是怎樣煉成的?李純有話說!從小打好舞蹈基礎天生好動,愛蹦愛跳的李純十歲的時候就離開家鄉,考取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學習芭蕾舞。舞臺上全身心投入精彩表演的每一刻=臺下的努力+臺上的全身心投入。在放狠話環節與拉票環節中的她是自信驕傲的;跳舞時的她又是徹底投入其中,摒棄一切雜念的。裙角飛揚,腳尖輕踮,她輕盈舞動,不留遺憾。冰雪戰神」李純就是這樣煉成的!
  • 寧才執導改編的話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明年將在全國展演
    近日,由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成吉思汗電影藝術系改編創作的話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功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話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根據前蘇聯名著改編創作,小說主人翁保爾·柯察金為共產主義事業不屈奮鬥的故事,曾激勵無數人,主人翁以崇高的理想和滿腔熱血投身於偉大的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 大揭秘:南山必勝客是怎樣煉成的?
    大揭秘:南山必勝客是怎樣煉成的?大揭秘:南山必勝客是怎樣煉成的?大揭秘:南山必勝客是怎樣煉成的?大揭秘:南山必勝客是怎樣煉成的?大揭秘:南山必勝客是怎樣煉成的? 這是第一部分的作品,作品中的形象均為藝術形象,只為說明程序和事件的象徵,並無褒貶之意。 作品中的對話語言和情景是從本人訴訟中真實經歷改編而來。
  • #如畫三明#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到這裡,可以看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鋼集團建於1958年,是福建省最大的鋼鐵基地。
  • 如畫三明 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這裡,看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去旅行,您可能會爬山看海看古建築,但你會想去鋼廠旅遊嗎
  • 中考語文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重點內容匯總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中考語文考查範圍內的必讀名著,小編總結出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複習要點,建議收藏哦!話不多說,看內容。出院後的他馬上返回工作崗位,不能站立就趴在工作檯上堅持工作;預感到自己可能永遠不能工作了,她絕望地拿起手槍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他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他要堅強的活下去,繼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奮鬥;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開始了艱辛的文學創作之路;花了六個月心血寫好的部分稿件被郵局弄丟,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從頭開始工作,終於完成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
  • 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讀書名時還以為這書講的是怎樣煉鋼。讀了這本書後才知道這說的是像保爾這樣的人怎樣在革命戰爭中成長為真正的鋼鐵戰士。這本書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時歷時三年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