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檔案》· 跳曹蓋
「白馬」在藏語中是「藏兵」的意思,白馬藏族的先人,據說是公元6世紀時吐蕃王朝東徵大軍中的一支,為了不忘自己「藏兵」的身份而起了「白馬」的名字,如今則主要分布在甘肅文縣白馬藏鄉和四川綿陽平武、松潘、九寨溝一帶。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跳曹蓋。
跳曹蓋流行於平武縣、南坪縣白馬藏區,每年農曆正月初六舉行。"曹蓋"系白馬藏語音譯,意為面具。在初五晚上,人們便在寨外空壩上搭上祭棚,在祭棚中間燒起一堆篝火,巫師們圍在火堆旁念經。初六清晨,當東方剛剛發白的時候,隨著一陣火槍聲、鞭炮聲、鑼鼓聲和喧鬧的人聲,身穿五彩長袍、頭戴插有雪白雞毛的白色氈帽的人們,帶著事先準備好的祭品來到火堆旁。
首先,人們在巫師主持下,殺牛祭神。然後,跳「曹蓋」的青壯年戴上巨大的木製面具,手持大刀、鋸子等舞具,圍著火堆跳起了粗獷、古樸、剛健的曹蓋舞。跳曹蓋舞者至少三人,三人以上不限,盡皆頭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聲和「哐哐哐」的鑼聲伴奏下,激烈地跳躍。
跳曹蓋的舞蹈,以手上動作為主,內容主要是摸仿老熊等猛獸的動作,力爭兇猛怪誕。跳至高潮時,還要從火堆上飛身縱過。每至此時,鼓鑼齊鳴,群情振奮,煞是壯觀。
接下來,跳曹蓋的隊伍圍著寨子挨家挨戶去跳,盡皆頭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聲和「哐哐哐」的鑼聲伴奏下,激烈地跳躍,直到最後跳到田邊地角為止。據說,這是為了驅鬼,將鬼怪趕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民俗專家指出,白馬藏人的跳曹蓋,可以理解為是狩獵前的預演,也可以理解為是狩獵後的慶典。如系前者,則目的是祈請神靈護佑,期望狩獵成功;如系後者,則包含了酬謝神靈、保來日平安的內容。
白馬藏人在跳曹蓋時,會佩戴黑熊形面具,這明顯包含有驅逐疫鬼的內涵,因為白馬藏人崇奉黑熊神,認為它是鬼怪們最懼怕的神靈,這種帶有圖騰意味的面具,在白馬人心目中,具有驅逐惡魔和鬼怪的作用。所以曹蓋舞不僅是酬神、祈福的舞蹈,同時又是一種用以恐嚇幽靈、惡魔、鬼怪,驅逐瘟疫的舞蹈。據白馬藏人說:面具的形象,做得越兇狠,越讓人可怕,就越好。面具色彩鮮豔斑斕,裝飾多樣,或披以散發,或貼有鬍子,或綁以彩扎。造形多樣,線條古樸而稚拙。跳曹蓋者除了佩戴這兇猛可怕的面具外,渾身穿著長毛衣服,五彩斑讕,平添幾分"獸氣"。
對於白馬藏人的跳曹蓋,包含了酬謝神靈、保來日平安的內容。至於佩戴黑熊形面具,則明顯包含有驅逐疫鬼的內涵。要知道:這種帶有圖騰意味的面具,在白馬人心目中,具有驅逐惡魔和鬼怪的作用。所以,"曹蓋舞同時又是一種用以恐嚇幽靈、惡魔、鬼怪的舞蹈。""因為只有兇猛恐怖者才能退鬼、逐疫。"所以,曹蓋面具總是做得兇猛可怕,而跳曹蓋者也打扮得渾身長毛,人看了也毛骨悚然,何況鬼乎?
最後我們從演出內容和面具形象諸方面分析,可以知道:"跳曹蓋"尚處於純粹的儺祭階段,撮泰吉"則已初具儺戲雛形。《說文解字》對"儺"的解釋便是"驅逐疫鬼"據殷墟卜辭表明,早在商代就已有了儺祭。到了周代,儺祭又有新的發展,分為宮庭舉行的"有司儺"和百姓每年臘月舉行的"鄉人儺"兩大類。儺祭與其他巫術和祭儀一樣,都是產生在鬼神信仰基礎上的。而儺戲則是"從儺祭活動中蛻變或脫胎出來的戲劇"。
所以說:"跳曹蓋"是一種比"撮泰吉"更為古樸原始的儺文化形態。儺祭、儺舞、儺戲,是民間文化中較早產生的藝術形式。認真研究它們,對於了解原始藝術的發生、原始先民的心理、信仰等有重大作用。白馬藏人的"跳曹蓋",是一種古老的儺祭儀式,可資研究的東西很多,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藝術發生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富樂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