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隴南文縣和四川北部平武、南坪縣一帶,峰巒疊嶂,松杉聳翠,溪流縱橫的大山深處,生活著一個總人口只有1.4萬多人的獨特民族——白馬藏。由於白馬人長期居住在偏僻封閉的山寨,遠離繁華城鎮,至今還保留著原始、古樸的民族風情,崇拜日月山川、風雨雷電,動物植物的奇異習俗,構成了獨樹一幟的「白馬文化」,猶如一枝綻放在大山深處的奇葩,近年來成為民族、民俗專家、學者和中外遊客考察研究、觀光遊覽的熱點地區。美國學者王浩曼曾著文在國外介紹:「岷山深處有一個人所罕知的部落,這個部落自稱為氐人。」
據史學界考證,白馬人與古代的氐族無論在血緣、地緣還是傳統習俗上,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在眾多的古籍記載中,「氐」總是和「白馬」緊密相連。如《史記》「白馬最大,皆氏類也」;《括地誌》「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氏」的記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原始古樸的民族風情
長期以來,白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自己的語言。據語言學專家考證認為,白馬語在語音上同羌語、普米語相近似而與藏語稍遠,屬「漢語系藏面語文」。白馬人的姓名基本與漢名相同,每戶都有自己的姓,楊姓最大,人數最多,此外還有王、餘、田、李、曹等。藏名中的「扎西」、「多吉」等名字,在白馬人名中從未發現。正如《魏略西戎傳》所述,氐人「語不與中國同。姓為中國姓。」
白馬人的很多部落和家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不與同姓人通婚,也不與藏族通婚;白馬人的宗教信仰主要為自然崇拜,日月山水、風雨雷電及動植物等,皆為崇拜對象,雖然後來曾受過藏族和藏傳佛教的影響,但影響很小。白馬人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區的向陽山坡和河谷地帶,房屋依山而建,木樓彩繪,一寨一村,一戶一院。
白馬人的服飾絢麗奇特,在中華諸民族中,只有白馬人才有這種富有創造和想像的、別具一格的打扮。從頭飾到髮飾、胸飾、衣飾、腰飾直至腳飾,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又和諧的統一體,風格獨特,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文縣鐵樓一帶的白馬人的服飾:以白、黑、花三色袍裙為主,男穿名為「春納」的對襟長衫,兩襟交攏;系腰帶,扎綁腿,頭戴名叫「沙尕」、插著白雞翎的氈帽。這種帽子造型獨特,色彩鮮明,既有遮風、擋雨、保暖的實用價值,又是男子漢風度氣質的顯示。
白馬藏族的婦女身穿以黑、藍為基調的長衫,領、肩、袖及後裙均由各色花布搭配並接,並繡有花草魚蟲等圖案,色彩豔麗,做工精細;無論年齡大小、結婚與否,她們的頭飾都十分複雜。成年婦女頭纏長達3.2丈或1.8丈的黑色絲帕,絲帕緊裹著十幾條長辮,編在黑色的毛線裡,再串上五至八塊魚骨牌和紅、藍、白、黃等各色的玉石小珠,綰在頭上吊至右耳旁,既端莊古樸,又美麗大方;老年婦女則要在腰上扎纏一丈多長的紅色的自織羊毛練子帶,年輕姑娘有的腰扎絲綢彩帶,有的還要圍匝綴有數枚古銅錢的牛皮腰帶,據說具有「腰纏萬貫」的象徵和寓意。
白馬人世世代代以農耕、狩獵為生,其原始、封閉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造就了白馬人勤勞、勇敢的性格,也孕育了白馬人獨特、古樸的民族風情。在白馬人生活居住的很多地方,他們至今還保留著用捻錘捻線織布,用絲線繡花鞋,用羊毛和面擀氈等習慣。
白馬人終年四季在深山老林裡勞作,生活十分單調,唱歌跳舞便是他們最為歡快娛樂活動。親朋相聚,節日喜慶,寨子裡的白馬人便會不約而同地團團圍坐在火塘邊,一人領唱,眾聲相合,山響谷應,不分晝夜,其樂融融。醉了火塘邊一躺,醒了就繼續唱歌。白馬人別具情趣的歌曲,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苑的一株鮮為人知的奇葩。白馬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了這些歌聲,才得以在那艱苦封閉的環境中熬過了悠遠漫長的歲月,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
有人說,白馬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話一點不假。白馬人的舞蹈種類很多,家裡來了客人,婦女身穿百褶裙,雙手舉杯翩翩起舞高唱敬酒歌,既顯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又表達白馬人對嘉賓貴客的深情厚誼。白馬人最愛跳的是「圓圓舞」。每當夜幕降臨,在那些空曠的院壩裡、土坪上,燃起熊熊的篝火,身著鮮豔服裝的白馬人,少則十多人,多則幾十人,他們手拉著手,肩並著肩,圍著篝火盡情歡舞。
但最熱鬧、最歡快而又最隆重的舞蹈卻是白馬人的「池哥晝」,又稱「鬼面子」,或「跳曹蓋」。它是白馬人從先祖的信仰和崇拜裡繼承至今的一種民族舞蹈。每當重大節會,喜慶時日,特別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好多村寨都要進行表演,意在驅邪逐鬼,掃除穢氣,祈禱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村寨安寧。演出隊伍走村串戶,一路表演。起舞時以大鑼大鼓伴,鳴炮開道,節奏明快,粗獷威武,風趣幽默。特別是那裹腿跳步,搖肩晃膀的動作,表現了白馬人不屈不撓,與邪惡勇敢抗爭的精神風貌,構成了古樸獨特、粗獷、剽悍的舞姿。在第四屆中國藝術節上,文縣白馬藏族表演的「池哥晝」,以其原始、獨特、粗獷豪放的風格,受到觀眾和舞蹈專家的高度好評。
白馬人生活的地方大都是高寒林區,氣候陰冷潮溼,他們一年四季都要喝酒驅寒。天長日久,養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釀酒的傳統習慣。但他們經常喝的不是高度數的白酒,而是在自己家裡用青稞、高粱、大麥、燕麥等五穀雜糧釀造的類似黃酒的低度酒。白馬人相聚,總是一邊跳舞唱歌,一邊舉碗豪飲。每逢此時,老一輩的白馬人還會用悲憤哀怨的曲調,唱起祖輩們流傳下來的酒歌,講述本民族南徵北戰、歷經磨難,艱苦創業的歷史故事。聽者往往痛哭流涕,悲傷不已。白馬人還有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喝酒方式,俗稱「扎杆酒」或「咂咂酒」。家裡來客人時,他們把自釀的酒倒入一個小陶罐,再兌上蜂蜜。飲用時將一根細竹管插入罐中,輪流吮吸,別有情趣。
來源:文縣電子商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