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演進的活化石——文縣白馬藏族

2020-12-17 探秘隴之南

在甘肅隴南文縣和四川北部平武、南坪縣一帶,峰巒疊嶂,松杉聳翠,溪流縱橫的大山深處,生活著一個總人口只有1.4萬多人的獨特民族——白馬藏。由於白馬人長期居住在偏僻封閉的山寨,遠離繁華城鎮,至今還保留著原始、古樸的民族風情,崇拜日月山川、風雨雷電,動物植物的奇異習俗,構成了獨樹一幟的「白馬文化」,猶如一枝綻放在大山深處的奇葩,近年來成為民族、民俗專家、學者和中外遊客考察研究、觀光遊覽的熱點地區。美國學者王浩曼曾著文在國外介紹:「岷山深處有一個人所罕知的部落,這個部落自稱為氐人。」

據史學界考證,白馬人與古代的氐族無論在血緣、地緣還是傳統習俗上,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在眾多的古籍記載中,「氐」總是和「白馬」緊密相連。如《史記》「白馬最大,皆氏類也」;《括地誌》「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氏」的記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原始古樸的民族風情

長期以來,白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自己的語言。據語言學專家考證認為,白馬語在語音上同羌語、普米語相近似而與藏語稍遠,屬「漢語系藏面語文」。白馬人的姓名基本與漢名相同,每戶都有自己的姓,楊姓最大,人數最多,此外還有王、餘、田、李、曹等。藏名中的「扎西」、「多吉」等名字,在白馬人名中從未發現。正如《魏略西戎傳》所述,氐人「語不與中國同。姓為中國姓。」

白馬人的很多部落和家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不與同姓人通婚,也不與藏族通婚;白馬人的宗教信仰主要為自然崇拜,日月山水、風雨雷電及動植物等,皆為崇拜對象,雖然後來曾受過藏族和藏傳佛教的影響,但影響很小。白馬人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區的向陽山坡和河谷地帶,房屋依山而建,木樓彩繪,一寨一村,一戶一院。

白馬人的服飾絢麗奇特,在中華諸民族中,只有白馬人才有這種富有創造和想像的、別具一格的打扮。從頭飾到髮飾、胸飾、衣飾、腰飾直至腳飾,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又和諧的統一體,風格獨特,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文縣鐵樓一帶的白馬人的服飾:以白、黑、花三色袍裙為主,男穿名為「春納」的對襟長衫,兩襟交攏;系腰帶,扎綁腿,頭戴名叫「沙尕」、插著白雞翎的氈帽。這種帽子造型獨特,色彩鮮明,既有遮風、擋雨、保暖的實用價值,又是男子漢風度氣質的顯示。

白馬藏族的婦女身穿以黑、藍為基調的長衫,領、肩、袖及後裙均由各色花布搭配並接,並繡有花草魚蟲等圖案,色彩豔麗,做工精細;無論年齡大小、結婚與否,她們的頭飾都十分複雜。成年婦女頭纏長達3.2丈或1.8丈的黑色絲帕,絲帕緊裹著十幾條長辮,編在黑色的毛線裡,再串上五至八塊魚骨牌和紅、藍、白、黃等各色的玉石小珠,綰在頭上吊至右耳旁,既端莊古樸,又美麗大方;老年婦女則要在腰上扎纏一丈多長的紅色的自織羊毛練子帶,年輕姑娘有的腰扎絲綢彩帶,有的還要圍匝綴有數枚古銅錢的牛皮腰帶,據說具有「腰纏萬貫」的象徵和寓意。

白馬人世世代代以農耕、狩獵為生,其原始、封閉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造就了白馬人勤勞、勇敢的性格,也孕育了白馬人獨特、古樸的民族風情。在白馬人生活居住的很多地方,他們至今還保留著用捻錘捻線織布,用絲線繡花鞋,用羊毛和面擀氈等習慣。

白馬人終年四季在深山老林裡勞作,生活十分單調,唱歌跳舞便是他們最為歡快娛樂活動。親朋相聚,節日喜慶,寨子裡的白馬人便會不約而同地團團圍坐在火塘邊,一人領唱,眾聲相合,山響谷應,不分晝夜,其樂融融。醉了火塘邊一躺,醒了就繼續唱歌。白馬人別具情趣的歌曲,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苑的一株鮮為人知的奇葩。白馬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了這些歌聲,才得以在那艱苦封閉的環境中熬過了悠遠漫長的歲月,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

有人說,白馬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話一點不假。白馬人的舞蹈種類很多,家裡來了客人,婦女身穿百褶裙,雙手舉杯翩翩起舞高唱敬酒歌,既顯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又表達白馬人對嘉賓貴客的深情厚誼。白馬人最愛跳的是「圓圓舞」。每當夜幕降臨,在那些空曠的院壩裡、土坪上,燃起熊熊的篝火,身著鮮豔服裝的白馬人,少則十多人,多則幾十人,他們手拉著手,肩並著肩,圍著篝火盡情歡舞。

但最熱鬧、最歡快而又最隆重的舞蹈卻是白馬人的「池哥晝」,又稱「鬼面子」,或「跳曹蓋」。它是白馬人從先祖的信仰和崇拜裡繼承至今的一種民族舞蹈。每當重大節會,喜慶時日,特別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好多村寨都要進行表演,意在驅邪逐鬼,掃除穢氣,祈禱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村寨安寧。演出隊伍走村串戶,一路表演。起舞時以大鑼大鼓伴,鳴炮開道,節奏明快,粗獷威武,風趣幽默。特別是那裹腿跳步,搖肩晃膀的動作,表現了白馬人不屈不撓,與邪惡勇敢抗爭的精神風貌,構成了古樸獨特、粗獷、剽悍的舞姿。在第四屆中國藝術節上,文縣白馬藏族表演的「池哥晝」,以其原始、獨特、粗獷豪放的風格,受到觀眾和舞蹈專家的高度好評。

白馬人生活的地方大都是高寒林區,氣候陰冷潮溼,他們一年四季都要喝酒驅寒。天長日久,養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釀酒的傳統習慣。但他們經常喝的不是高度數的白酒,而是在自己家裡用青稞、高粱、大麥、燕麥等五穀雜糧釀造的類似黃酒的低度酒。白馬人相聚,總是一邊跳舞唱歌,一邊舉碗豪飲。每逢此時,老一輩的白馬人還會用悲憤哀怨的曲調,唱起祖輩們流傳下來的酒歌,講述本民族南徵北戰、歷經磨難,艱苦創業的歷史故事。聽者往往痛哭流涕,悲傷不已。白馬人還有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喝酒方式,俗稱「扎杆酒」或「咂咂酒」。家裡來客人時,他們把自釀的酒倒入一個小陶罐,再兌上蜂蜜。飲用時將一根細竹管插入罐中,輪流吮吸,別有情趣。

來源:文縣電子商務中心

相關焦點

  • 看點丨沒有文字的白馬人,卻擁有璀璨奪目的民歌
    文縣白馬人至今仍保持著遠古的生活習慣,他們聚族而居,深居簡出,在遠離塵世的山野之間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文縣白馬人有自己的部族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部族文字。而且依然保留著農耕時代的鮮明印記,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在浩瀚的文獻典籍中,對白馬人隻言片語的記載和關於白馬人的各種傳說,以及他們生動的民歌,讓這個古老部族顯得更加神秘。
  • 甘肅鐵樓藏族鄉白馬姑娘直言:若在以前,這會是個「稀罕事」
    中新網蘭州9月26日電 (記者 殷春永 閆姣 高瑩)提及少數民族村寨,很多甘肅人印象裡會映出「鐵樓白馬藏族鄉」,它位於隴南市文縣境內,坐落在白馬河畔,是一個藏漢同在的古老邊寨,當地人自稱「鐵樓人」。經歷了長期貧困之後,鐵樓人抱團發展,助鄉鎮轉型步入旅遊優勝地。雖遭受較嚴重的洪澇災害,但「借綠生財」的這一長遠目標卻未變更。
  • 一個歸屬有異議的民族,白馬藏族,即將搭上綿九高速
    自駕來到平武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途徑白馬部落。後經查閱資料獲悉白馬藏族是居住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和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交界的岷山東端摩天嶺中的一個族群。其它地方白馬人我沒有接觸過,只能說說這裡的白馬人,它們使用的對外語言就是四川話,這可能就是長時期受到平武四川語言的影響,整個平武縣因有大熊貓知名,更有盛產美女而享譽全川。王朗這裡的建築既有藏族的影子又非全部藏族式樣,服飾也比較特別,有區別於藏族,帽子上有兩根白色的雞毛,這裡面的故事感興趣可以查看百度資訊。
  • 亞者造祖村:賞世外桃源美景 交友神秘白馬藏族人
    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全省100個村為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平武縣白馬藏族鄉亞者造祖村是其中之一。相信不少市民對於亞者造祖十分陌生,接下來,我們走進白馬藏族鄉亞者造祖村,一起來感受它的獨特魅力。亞者造祖村位於平武縣白馬藏族鄉西北部,海拔2300米,屬典型高寒冷低溫帶生態氣候,山高林密,森林覆蓋率達99%。亞者造祖村南臨一望無際的天母湖,依山傍水,自然風光旖旎。「我們亞者造祖村有5個特色的村寨,每一個寨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白馬民族文化,再加上我們優美的環境,前來旅遊觀光的遊客特別多。」亞者造祖村村支部書記楊軍說。
  • 白馬藏族木雕,藏著許多神秘符號
    小編在和他的聊天中獲知,他是隴南市文縣鐵樓鄉人,叫班傑軍,是白馬藏族木雕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而他手中這個正在製作的木雕面具,主要用於在正月裡演「池哥晝」時使用。白馬藏族每年春節期間都要舉行盛大的儺舞表演,以祭祀神靈、驅鬼除邪、祈求新年、吉祥平安。表演者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頭戴儺面具,隨強烈的鑼鼓節奏邁步,揮舞法器進行表演。
  • 白馬人帽子上的那根羽毛,搖曳著一個感恩的傳說
    原創:馬韞菲白馬藏族又稱白馬人、白馬族,是居住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和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交界的岷山東端摩天嶺中的一個族群,人口較少,約2萬多。在甘肅文縣的白馬藏族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六千多人,但這已是白馬人最大的聚居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神奇民族的服飾吧。羽毛搖曳著一個感恩的傳說說起藏族服飾,大家應該都略有所知,就算沒有親眼看過,但也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過,白馬藏族與其他藏區的服裝也是大同小異的。
  • 四川幼專白馬藏族文化展覽,值得一看
    近日,四川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白馬人文化藝術研究中心 在東校區圖書館舉辦 白馬藏族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創新成果展
  • 驅鬼逐疫,祈福禳災的綿陽白馬藏族跳曹蓋
    《綿州檔案》· 跳曹蓋「白馬」在藏語中是「藏兵」的意思,白馬藏族的先人,據說是公元6世紀時吐蕃王朝東徵大軍中的一支,為了不忘自己「藏兵」的身份而起了「白馬」的名字,如今則主要分布在甘肅文縣白馬藏鄉和四川綿陽平武、松潘、九寨溝一帶。
  • 藏族巡山人:在白馬雪山,與野生動物盜獵者「火拼」
    歷史上數次瘟疫背後的宿主野生動物,和人類對它們的瘋狂獵捕,不但披露了食客的獵奇心理、徵服欲,還牽繫地下交易的黑色鏈條。在這其中,珍稀或瀕危動物深受黑市歡迎,最吸引被暴利誘惑的「淘金者」。但普通鬧市尚且可控,在某些地區,環境特殊,從前監管條件有限,日常反盜獵偷獵的責任便要落在巡山人、護林人肩上。
  • 青島即墨·甘肅文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共圓小康夢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位於秦巴山地,被譽為「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大熊貓的故鄉」,但因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被確定為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年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為文縣和全省、全國一道同奔小康奠定堅實的基礎。
  • 色彩明亮的白馬人服飾,你看一眼就想穿
    原創唐伊隴南文縣白馬人是一個有語言沒有文字的部族,歷史上他們長期生活在大山之中,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很少受到外來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服飾文化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文縣白馬人服飾有著豐富的圖案,集中反映了白馬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農耕崇拜的綜合文化特徵。圖案大都選取生活中的可見之物和象徵吉祥幸福的花紋,最常見的是日、月、星、山、川等紋飾,還有各種樹木花草的圖案,反映了對天體、自然的崇拜。
  • 隴南文縣「七五」普法成果綜述
    讓法治的陽光灑滿陰平大地——隴南文縣「七五」普法成果綜述本網訊 「七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全面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全縣公民法律素質和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七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白馬藏族漢子田長生的「三次落淚」
    第一次落淚:心酸的淚 家住四川九寨溝縣勿角鎮勝南新村的白馬藏族漢子田長生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山上,後來因為地震再加上退耕還林政策但因無錢裝修,再加上藏族民房以石為壘的建築風格,房屋整天都是昏暗的。同樣黯淡的還有娃娃們的求學之路。由於家裡條件差,環境昏暗,田長生的三個孩子每天放學後都是趁著天亮做作業,到了晚上,房間即使打著燈,還是光線不夠。一想起孩子們過去學習的場景,這位經歷地震都不掉一滴眼淚的硬漢,忍不住落淚了。
  • 甘肅文縣「天上地下」全力救援 被救村民:「放心,一切都好」
    8月18日,甘肅隴南市文縣石雞壩鎮被困的受災民眾,通過直升機被救援至安置點。圖為醫護人員攙扶被困村民前往安置點。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中新網蘭州8月18日電 (閆姣)「被困時有些擔心,但今早8點多,直升機就把我們接到了安全地帶,吃住都有,心裡踏實了。
  • 文縣「雙12」融合文旅農促銷 線上線下累積交易額破千萬
    琵琶彈唱、電商帶貨……「雙12」之際,由隴南市文縣電子商務中心主辦,文縣靈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以「嗨聚雙12·共享文縣味」為主題的文縣「雙十二」年度大型電商農特產品展開展。本次活動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以「線上+線下」形式展開,12日活動開展以「線上」為主。
  • 三年決戰奔小康 | 電商助殘脫貧 夢想亮翼高飛——文縣殘疾人電商創業紀實
    文縣殘疾人電子商務實操培訓文縣湧現出了任付全、任波、何全平、韓永勤、李代玉等一大批表現突出、靈活創業的優秀殘疾人電商。文縣橋頭鎮百萬花椒眾籌啟動儀式暨愛心助學捐贈活動近年來,文縣在參加市上舉辦的眾籌扶貧大賽,殘疾人電商代表表現不俗。
  • 「活化石」腔棘魚基因組被破譯
    據新華社東京7月23日電 (記者藍建中)生活在非洲東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亞近海的腔棘魚素有「活化石」之稱,被認為與陸地上行走的四足動物及人類的遠祖有親緣關係。日前這種「活化石」的基因組被日本科研人員破譯完畢。
  • 聽 岷江上遊的「聲音活化石」:地上的河水唱完唱草原唱牛羊
    與此同時,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劉雯等學者,從成都沿岷江驅車近6小時,前往茂縣曲谷鄉河西村、松潘縣小姓鄉、黑水縣等地,共赴當地民俗盛宴,研究學界公認的「聲音活化石」——岷江上遊的藏羌多聲部民歌。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雅安已故知名音樂人么曉霞,多次前往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當她第一次告訴自己丈夫王玉柱「藏族多聲部民歌」時,作為文藝工作者的王玉柱百思不得其解。  這種不解,也側面印證了當時國外學者的一些固有看法。上世紀40年代以前,世界音樂界曾認為中國的民間聲樂作品中沒有多聲部或「複音」現象存在。
  • 文縣供電:城關供電所「8.17」暴洪搶險保電紀實
    文縣供電:城關供電所「8.17」暴洪搶險保電紀實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