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著我們對港片的情意結,告別了他的電影王國

2021-01-08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專稿 11月2日,電影大亨鄒文懷先生辭別人世,享年91歲。



作為幕後老闆,觀眾影迷對他的個人印象或許不深,但只要在一段鏗鏘有力的「登登登登」音樂下,呈現四塊耀眼奪目的「金磚」,大家一定會想到,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曾有這麼一家電影公司締造了無數的港片傳奇,成為一個時代最美好的回憶。


嘉禾片頭


這就是嘉禾電影公司(Golden Harvest)。它的誕生,除了為整個香港電影工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培養了一大批如今仍名聲斐然的華人巨星及導演,甚至為華語電影突破亞洲走向國際,做出獨一無二的重要貢獻——換句話說,嘉禾的成就,正是港片成為「東方好萊塢」的最佳寫照!


「鬥」來新公司


自上世紀50年代的半世紀以來,香港只有兩家機構足謂「電影王國」,一是成立於1957年的邵氏,另一便是成立於1970年的嘉禾,而鄒文懷正是兩大「王國」裡的核心人物。


邵氏成立一年後,他便入職擔任宣傳主任,耕耘十載,1968年已升任副總經理和製片主任,掌管邵氏的製片和宣傳業務,可謂另一位影壇大亨邵逸夫最信任的幹將。


邵逸夫和鄒文懷


然六十年代後期,方逸華入主邵氏掌管財政,令鄒文懷愈發受制,但此時他已與邵氏技術主管何冠昌和梁風自成一「派」,跟方逸華的「財政派」互相鬥法,互不順眼。


數輪對抗下來,鄒文懷意識到削不了方逸華的權,對邵氏的大片廠制度也頗不認同,最終拉攏一批對邵氏不滿的導演和演員,加上兩位「盟友」:何冠昌和梁風另立山頭。


換句話說,若無方逸華的「幹政」,可能就沒有鄒文懷成立嘉禾的決心。


店小野心大


成立嘉禾後數十年,鄒文懷與何冠昌一直都是兩位主事老闆,股份為鄒2股何1股。


但成立之初,嘉禾只是尖沙咀東英大廈一間不到八百尺的寫字樓,三個老闆(加上梁風)一人一間辦公室,再劃出一個範圍做其他人的辦公地點,就此開啟創業之路,而整家公司的啟動資金,不過才40萬港幣。


公司雖小,但鄒文懷野心很大,嘉禾的英文名「Golden Havest」,就是1954年首次舉辦的東南亞電影節最高榮譽的名稱,「稱霸亞洲」之意呼之欲出。


而且後來嘉禾的片頭LOGO也一度是「嘉禾貢獻,最佳影片」,正如他所說:我們的願望不但是要自己出品最佳的影片,更希望看到同業出品的也是最佳的影片。


「嘉禾貢獻,最佳影片」logo


第一場官司


1971年1月30日,嘉禾剛上映創業作《天龍八將》一周,便被邵氏控告其第二部影片《獨臂刀大戰盲俠》侵犯版權。但此時鄒文懷跟邵逸夫已互無瓜葛,片子照上,最後票房155萬港幣,算是理想。


《獨臂刀大戰盲俠》海報


但邵逸夫沒有「放過」鄒文懷,邵氏對嘉禾的官司從香港一直打到英國樞密院,最後裁定嘉禾勝訴,但《獨臂刀大戰盲俠》的影片版權歸於邵氏,算是嘉禾的「賠償」。自此,邵逸夫與鄒文懷幾十年來都有心結,終究未真正握手言和。


巨龍回香港


1971年,嘉禾製作了近10部電影,多數票房不算理想,對鄒文懷來說,創業之初就幾乎在「失敗」邊緣徘徊。


但這時恰好遇到李小龍跟邵氏談崩返美,原因是1萬美元的片酬、拍攝時間不超過60天及劇本符合李小龍要求才可開拍的條件讓邵逸夫對這個在美國也混得不怎麼樣的華人明星缺乏興趣。


李小龍和鄒文懷


此時鄒文懷本讓羅維太太劉亮華在美國邀鄭佩佩復出拍戲,當時鄭未答應(但後來給嘉禾拍了《鐵娃》),劉亮華發現李小龍跟邵氏合作失敗,索性介紹李小龍給嘉禾拍戲,這就是《唐山大兄》的由來。


李小龍、鄒文懷、羅維、何冠昌


1971年10月31日,投資僅5萬美元的《唐山大兄》公映,以319萬港幣票房打破香港歷史紀錄,李小龍隨即成為轟動全港的超級巨星。


1972年,李小龍又跟嘉禾合作了《精武門》和《猛龍過江》,分別以443萬和530萬票房,在一年內兩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終成就李小龍的銀幕傳奇。


鄒文懷和李小龍


這期間,鄒文懷也因李小龍經歷了「大喜」和「大悲」。


喜在1972年,鄒文懷引入好萊塢盛行的「衛星公司」制度,支持李小龍成立「協和」電影公司,方式是李小龍開拍新片擔任編導演,鄒文懷則負責投資宣傳和發行,日後雙方五五分帳。最終《猛龍過江》票房大賣,雙方都賺了不少錢,令鄒文懷未來更用心去推廣「衛星制」。


悲在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突然去世,當時叫不醒他,再打電話將他送去醫院,最後對外宣布他回天乏術的,都是鄒文懷。


生前,李小龍說一輩子只佩服兩人,一是妻子琳達,另一就是鄒文懷。


笑匠創高峰


失去李小龍後,嘉禾並未經歷多久低潮,便將另一位猛將:「冷面笑匠」許冠文納入麾下。


嘉禾能打動許冠文,在於第一次談劇本時,鄒文懷說:「劇本你自己看著辦就行,只需要給我一沓紙,反正我也不懂,我是做戲院的,反省和宣傳的事你要信我,其他的事你可以自己拿主意。


除了如此自由的創作度,鄒文懷對許冠文新片的投資,也是「差不多你要多少都給你」的程度。就這樣,許冠文在鄒文懷支持下拍出《鬼馬雙星》,結果以625萬港幣票房打破歷史紀錄,成為嘉禾又一高峰!


《鬼馬雙星》海報


許冠文聯同兩個弟弟許冠傑和許冠英,為鄒文懷拍攝多部經典:75年《天才與白痴》年度票房冠軍,76年《半斤八兩》853萬打破票房紀錄,是70年代香港票房最高的電影;78年《賣身契》年度票房冠軍;81年《摩登保鏢》1770萬再破票房紀錄...


在許冠文眼裡,鄒文懷就像父親一樣關心他,除了支持他成立「許氏影業公司」拍戲,按比例分紅,甚至說要買一輛跑車,鄒文懷都會馬上開支票給他,所以那段日子,許氏兄弟跟鄒文懷的關係確實親如「父子」。


百萬挖成龍


1979年,鄒文懷開出更大手筆,為剛憑《醉拳》大紅的成龍送上一張支票,而當時成龍根本不會數支票上有多少個零,以為是10萬塊,結果竟然是100萬港幣


成龍和鄒文懷


隨後,成龍把支票退給嘉禾,但鄒文懷始終眼光獨到,他堅信嘉禾未來靠成龍將有更大發展,結果又先後送來200萬和470萬港幣的支票,最終吸引成龍加盟嘉禾。


從1980年的《師弟出馬》到2001年的《特務迷城》,成龍與嘉禾合作了21年,創下各種票房佳績,甚至成為國際巨星,嘉禾功勞甚大。所以,成龍既將另一位老闆何冠昌稱為「乾爹」,也視鄒文懷為「恩師」,而很多人不知,成龍英文名「jackie chan」更是鄒文懷為他改的。


得益於鄒文懷的眼光,成龍還開啟了兩個「第一」:1980年,成龍本想讓《師弟出馬》在79年聖誕節期間公映,因之前李小龍和許冠文的電影都在此時大賣。但嘉禾否決提議,還將片子安排在農曆春節之前上映——當時香港人過春節都在走親訪友,哪有時間看電影?


《師弟出馬》海報


不料,《師弟出馬》竟打破了歷史票房紀錄(1102萬港幣),也第一次讓香港人在過年期間湧向影院,自此讓全香港片商和影院發現:春節上映電影可能大有市場。從此,「春節檔」與「賀歲片」正式成為香港電影的兩大主流名詞,換句話說,是「臺前」成龍與「幕後」鄒文懷共同帶起的。


1995年,嘉禾跟好萊塢發行公司新線(new line cinema)合作,將《紅番區》發行到北美上映,結果第一次有港片拿到北美票房周冠軍(986萬美元),最終更打破北美非好萊塢電影票房紀錄(3240萬美元)。可見正是鄒文懷的慧眼之下,將香港電影帶入了美國的主流市場!


《紅番區》海報


此外,成龍也在鄒文懷支持下,成立嘉禾的衛星公司「威禾電影公司」,當時拍戲少則投資3000多萬港幣(《A計劃續集》),多則投資6900萬港幣(《奇蹟》)甚至1億港幣(《飛鷹計劃》)。


甚至到90年代投資2億港幣(《霹靂火》)和1.7億港幣(《特務迷城》),嘉禾都照給不誤,可見成龍能成為國際巨星,背後鄒文懷、何冠昌與嘉禾的支持功不可沒。


成龍和鄒文懷


日本開先例


上世紀70年代初,得益於李小龍電影,鄒文懷開始跟日本的東寶東和公司攜手,由他們在日本發行嘉禾港片。


本來雙方合作愉快,但鄒文懷始終不敢跟好友,東和的發行人川喜多長政提一部戲,就是《精武門》


川喜多一直追問鄒文懷為何不把這部戲給他在日本發行。鄒文懷反問「你知道這個故事啊?日本人看了會把你罵死,你幹嘛還要發行?」


川喜多的回答是:「當時是有很多心地壞的日本人,做過很多不應該做的事。這些戲給現在的(日本)年輕人看,作為警惕也不錯。有什麼負面反應,我全盤擔當。」結果,這樣一部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港片,在日本票房高達10.9億日元!


《精武門》日本海報


1973年日本發行《龍爭虎鬥》,票房高達30億日元,自此在日本掀起功夫片熱潮,更被日本影評人稱為「日本的香港電影零年」。


當年引進日本的香港功夫片就近30部不說,日本電視臺更在黃金時期播放香港功夫片,連帶日本影壇也出現不少「功夫明星」...這些成績,跟鄒文懷及嘉禾以香港電影打開日本市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龍爭虎鬥》海報


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在鄒文懷操盤下,許冠文成龍分別被介紹到日本市場,前者以「MR.BOO(值得被噓的人)」為名在日本票房賣座,不僅《半斤八兩》在日本以粵語原聲大受歡迎,連主題曲都在東京廣為傳唱。


後者更不用說,其主演的港片8次打入日本外語片年度前十,僅80年代在日本累計票房就超過300億日元。所以談到華語片在日本的成就,鄒文懷是繞不過去的一筆。


北美獨一功


1976年,鄒文懷已不滿足香港和亞洲市場,因而為嘉禾成立了西片製作部,拍攝外語片。


在這之前,嘉禾也跟美國的華納公司合拍了《龍爭虎鬥》,以約70萬美元的成本,換來當年北美2500萬美元(年度票房第十)的驚人票房,對於這個市場,自然要搶主動權。


1981年,嘉禾投資的西片《炮彈飛車》,以7200萬美元成為1981年北美年度票房第六名,全球票房更是衝破1億美元,成為嘉禾在北美市場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炮彈飛車》海報


1987年,鄒文懷更拍板要開拍《忍者龜》,當時他的理念是:用香港的龍虎武師穿龜的面具和服裝,就能容易又便宜地拍出獨特的動作片。


鄒文懷與忍者神龜


拍完之後,好萊塢的大片商起初不願發行,結果鄒文懷找了一家長期靠獨立製作的恐怖片賺票房的新線公司發行,結果《忍者龜》北美票房超過1.35億美元,不僅位居年度票房前五,新線更因此從三流發行晉升為好萊塢頂級發行方。換句話說,嘉禾「成全」了新線90年代在好萊塢的地位!


《忍者神龜》海報


當然,1980年代嘉禾也製作發行成龍第一部外語片《殺手壕》在北美公映,雖然拿到了北美票房周冠軍,但最終只有800多萬美元,對成龍來說是一次滑鐵盧。


好在鄒文懷與嘉禾堅持不懈,終於在1996年成功以《紅番區》將成龍帶入北美,隨後幾年,成龍幾部由嘉禾投資的港片,在北美累計票房超過1億美元。


內地起「分帳」


1993年之前,由於內地電影市場是統購統銷制度,所以既無院線,也無明確的票房統計。但在其他市場,票房是跟分帳收入掛鈎的。


1993年,嘉禾與吳思遠就跟內地電影部門談啟動分帳制度的事宜,最終,嘉禾出品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成為內地第一部「地方分帳」上映的電影,嘉禾方能分取影片在江蘇(包括上海)地區上映的票房利潤,成為內地推行分帳制的先行者。


《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海報


1995年,《紅番區》成為第一部以「分帳引進」方式在內地大規模公映的港產片,這也是內地容許每年十部外地片進口分帳新政策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好萊塢的《亡命天涯》),結果不僅以9500萬人民幣票房成為當年華語片票房冠軍,更在內地首開了「賀歲片」和「春節檔」的概念,可謂影響深遠。


之後幾年,嘉禾出品的成龍電影在內地屢屢賣座,也讓鄒文懷宣布成立「嘉禾中國電影基金」,投資拍攝內地電影,足見在內地電影市場發展史上,鄒文懷及嘉禾都是一大功臣。


類型片風潮


除了外地市場,鄒文懷及其嘉禾也開創了幾個華語類型片風潮。


首先是1985年,以850萬投資《殭屍先生》,上映後港臺東南亞甚至日本都賣座鼎盛,開創了「殭屍片」長達30多年的經典風潮,堪稱神話。


《殭屍先生》海報


1991年,嘉禾與麥當雄合作的《跛豪》,香港票房高達3900萬,為香港電影開啟了「黑幫傳記片」的潮流。


《跛豪》海報


同年,嘉禾製作的《黃飛鴻》在港爆冷大賣,票房近3000萬港幣,再次掀起了香港的武俠片熱潮,「黃飛鴻」系列更成為華人武俠的金漆招牌。


1996年,王晶、文雋和劉偉強跟嘉禾合作,拍攝「古惑仔」系列和《風雲雄霸天下》,前者至今還是華人觀眾最具情懷的系列之一,後者更是將華語片帶入電腦特效時代,意義重大。


說起嘉禾打造的「殭屍片」神話,也要提到從70年代初就在嘉禾旗下的洪金寶。1974年,香港功夫片因李小龍去世一度低潮,洪金寶當時也沒什麼工開,加上將為人父,為生計幾乎要去轉行做廚師。


但鄒文懷和何冠昌知道後,主動每個月借4000港幣給他,而且整整借了一年,令洪金寶感恩至今,所以他說過:「我在外面可以收很高價錢拍戲,但在嘉禾我只收1/3的價錢,我要還這份情。」所以作為《殭屍先生》的監製,洪金寶帶著他的班底開創潮流,確實也是給鄒文懷等人「還情」。


鄒文懷和洪金寶


冠軍紀錄王


自鄒文懷成立嘉禾以來,它迄今還是拿到年度票房和紀錄最多的香港電影公司。破香港票房紀錄的有《唐山大兄》(71)、《精武門》(72)、《猛龍過江》(72)、《鬼馬雙星》(74)、《半斤八兩》(76)、《師弟出馬》(80)、《福星高照》(85)、《龍兄虎弟》(87)、《賭聖》(90)、《逃學威龍》(91)、《紅番區》(95)和《簡單任務》(96),年度票房冠軍除了這些,還有《天才與白痴》(75)、《賣身契》(78)、《一個好人》(97)和《風雲雄霸天下》(98)等,堪稱香港電影史上的冠軍和紀錄之王!


當中,《半斤八兩》和《簡單任務》更分別成為香港70和90年代票房最高的香港電影,另外嘉禾還統治了這兩個年代的香港總票房冠亞軍,分別是《半斤八兩》(853萬)和《賣身契》(782萬),以及《簡單任務》(5751萬)和《紅番區》(5691萬)。


《簡單任務》海報


當中巨星涵蓋了李小龍、許氏兄弟、成龍、洪金寶、周星馳等,為何都願意為嘉禾拍戲?


一大原因也如金像獎為鄒文懷頒發「終身成就獎」時的評價:嘉禾富有香港特色的電影風靡全球,世界各地電影都爭相學習參考,影響深遠。


獎項破紀錄


1997年,由嘉禾出品,陳可辛執導的《甜蜜蜜》在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奪得九項大獎,迄今仍是港片的獲獎紀錄


《甜蜜蜜》海報


事實上,陳可辛先前參與成立的「UFO電影人公司」,也是嘉禾注資給他們發展,方得以拍出許多90年代獨樹一幟的中產階級題材電影。


嘉禾在香港金像獎上拿過不少最高榮譽「最佳電影」,包括《警察故事》(第一部獲最佳電影的動作片)、《胭脂扣》、《跛豪》、《女人四十》、《甜蜜蜜》等。


主演嘉禾電影而金像封影帝影后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張曼玉和蕭芳芳,更憑嘉禾出品的文藝片《阮玲玉》和《女人四十》,先後成為第一位和第二位獲得柏林影后的華人明星,可以說是為同業爭光。


傳奇終落幕


1998年,嘉禾位於香港將軍澳斧山道的片場地皮被政府收回,後來本想競投將軍澳新影城,但由於王晶布局,聯合六家電影公司出手爭地皮,令嘉禾敗下陣來。


其實幕後推手是邵氏,可見邵逸夫對鄒文懷心結未解,最終嘉禾只能放棄製片廠。


所以,當時即使《風雲雄霸天下》成為香港年度票房冠軍,也讓鄒文懷無心戀戰。


何況在此之前,「盟友」何冠昌也已逝世,成龍跟嘉禾的合作也近尾聲,最終在合作了《玻璃樽》(1999)和《特務迷城》(2001)後,成龍與鄒文懷也分道揚鑣。


《玻璃樽》和《特務迷城》海報


2003年,嘉禾製作了最後一部電影《行運超人》之後停止製片業務。前後幾年,鄒文懷先後將片庫賣出,又賣掉了旗下電影的版權,2007年又將其股份全部賣給內地的橙天娛樂集團,成為今天的「橙天嘉禾」。


雖然四塊金磚還是保留,但早已與鄒文懷無關。對此他也只認為,嘉禾終究不是他的家族產業,即使賣掉,也不後悔...


如今鄒文懷去世,真正宣告了嘉禾傳奇的終結。


回顧鄒文懷與嘉禾為香港電影做出的貢獻,我們方知,無論說他改變香港電影工業風貌,還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領路人,又或是華人世界的電影大亨,甚至說華人巨星的最強「推手」,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鄒先生在自己心裡的地位。


只因這一刻,他是帶著我們對香港電影多年來無可取代的「情意結」,告別了他的電影王國,那份感激與懷念之情,不曾褪去。


謝謝您,鄒文懷先生!


相關焦點

  • 「古天樂電影宇宙」有多厲害?不止是演員!他主宰了港片半壁江山
    我們來看幾組數據:2019年過半,古天樂主演的5部電影《家和萬事驚》《反貪風暴4》《追龍2》《掃毒2》《使徒行者2》票房已超30億人民幣。未來一年內,其主演的、並且已官宣的還將有15部電影等待上映,而目前香港電影全部的年產量大概在四五十部,加上其未出演、旗下公司投資的電影,這些影片統共佔據全年港片產量的百分五十,所以,說古天樂一人主宰港片半壁江山並不是誇大其詞。
  • 港片時代的結束,《和平飯店》裡的阿平,他就是周潤發
    周潤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片的大哥大,出演的影片更是經典無數,在那個年代,周潤發就是一種象徵,但是世間的很多事情都是有高潮也有低谷?,香港電影就是這樣的情況。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是港片的輝煌時期,九十年代末,港片便開始走下坡路,周潤發也在一九九五年出演了自己最後一部香港電影,就是這部《和平飯店》。
  • 賈玲管管你「老公」,59歲的港片勞模又「玩命」了
    港片的最大氣質是什麼?動作是港片最普世的語言。不分老少,人人皆宜的娛樂片快意是港片最大的群眾基礎。導演邱禮濤,港片快手,最放心類型片導演。各種港片都敢拍,能拍,就連周星馳拍不完《新喜劇之王》都找他去幫忙聯合導演。
  • 電影《新警察故事》:港片謝幕之作
    一段輝煌的謝幕,往往也會有標誌性的東西,而2004年上映的電影《新警察故事》,就稱得上是港片的謝幕製作。因為這部電影實在太過經典、太能代表港片,後續仿佛也再沒有港片能夠超越。在《新警察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元素。比如成龍的武打電影風格,比如港片中經典的警匪元素,比如吳彥祖、謝霆鋒的帥氣。
  • 爺青結!小唐尼確認告別漫威電影,再見鋼鐵俠!
    在他幡然醒悟時,他與漫威電影的緣分也來了。2005的漫威情況不容樂觀,如果不做出改變,破產是遲早的事。於是,當時的漫威做出了個大膽決定,孤注一擲決定拍攝《鋼鐵俠》,成敗在此一舉。那麼選角就成了重中之重,小羅伯特·唐尼為了能夠出演此角色片酬僅50萬美元而已,然而就算在經濟如此困難的漫威卻不大願意用這個劣跡斑斑的人。
  • 張國榮在1993:為什麼我們再拍不出《霸王別姬》?他就是答案
    張國榮的故事太多了,我們就先從1993年的坎城說起好了。那一年,我們見識了中國電影真正的風華絕代。張國榮和鞏俐、陳凱歌一起走上了坎城紅毯,電影一舉拿下金棕櫚獎,而張國榮僅以一票錯失影帝,原因是有一位評委把他投了最佳女演員。
  • 港片元素爆棚,卻只拍出兇殘,浪費了原型與5個情婦的愛欲糾葛
    《除暴》應該是今年大銀幕上較為稀缺的警匪片,而且出自「銀河映像」團隊,帶著濃濃的港片元素,且取材於內地真實故事,有著「寫實」的野心,算是繼《毒戰》之後,港片「北上」之後,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又一次成功「合體」。
  • 這種你愛了20年的電影,能不能支稜起來就看他了
    他的每一部電影上映,都有人在問:「這次會是港片的回歸嗎?」王晶導演的答案是否也能成為我們的答案呢?我們需要一個「港味濃度查詢」。是否有「港味」似乎成了每一部港片的評判標準。港片中的「港味」到底是什麼?也正是他們的面孔,讓我們留下了港片的記憶。[拆彈專家]系列邱禮濤找來了劉德華。劉德華的港片經典形象也不少。[天若有情]裡的黑道小混混。
  • 能稱得上港片巔峰的十部電影,你都看過?
    八九十年的香港影視行業,可以說是其最鼎盛的時期,也是陪伴很多人成長的記憶,那麼有哪些港片是我們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或者說是其最巔峰的巨作呢?也由於賭神系列的走紅,後續我們還有周星馳的賭聖、劉德華的賭俠、賭王、千王之王等。其中賭神裡很多的經典動作也被參考了進去。如賭神發哥梳的髮型、搓牌、吃巧克力、轉戒指等,橋段則是失憶。所以說賭神就是香港賭片的巔峰。
  • 那些年的港片和國語版配音幕後,見證了華語電影多少變遷
    當年我們在這些錄像廳裡,經歷了最早的觀影時光。錄像廳裡放映的基本上都是港片,其實港片在香港上映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用的粵語發音。但我們在錄像廳看到的版本,都是國語配音版本。那麼,這些國語配音版本都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吧,今天咱們就專門介紹一下這段歷史吧。1、港片為什麼會有國語版配音?
  • 王晶:我的2020最強陣容港片即將上映,你期待嗎?
    除了海報上曝光的四大影帝,第5屆、第16屆金像獎影帝鄭則仕此次也在電影中出演重要角色。近幾年他重回觀眾視野,參與多部部港片,表現精彩。 90年代後香港電影逐漸沒落,特別是97年之後更加慘澹,時至今日香港電影早已告別輝煌時期,不復當年之勇。 只有王晶堅守香港,什麼爛片都接,他用最低的投資拍片,題材都是獵奇、低俗之類的電影。就這樣王晶被冠上了「爛片之王」的稱號。 可王晶仿佛不在乎別人罵他是「爛片之王」,罵他拍片充滿銅臭。
  • 1992年,徐克得罪金庸,拍了這部經典港片,創造了武俠電影的巔峰
    縱觀整個影史,港片有五大經典鏡頭,至今難以超越。朱茵眨眼、林青霞喝酒、王祖賢穿衣、邱淑貞叼牌、張敏回眸。>1992年,徐克得罪金庸,拍了這部經典港片,創造了武俠電影的巔峰。他羨慕令狐衝,有著自己永遠得不到的自由。正因為如此,從而才有了對這個人進一步了解的興趣。直到第三次閨房一聚,東方不敗對令狐衝才有了情愫。
  • 功夫喜劇片肥龍過江,致敬經典港片,這部電影是我們熟悉的味道
    『導演在想舉劇本』帶過整個劇組的日常氛圍就被交代的貼合妥當,非常生動真實,這樣出彩的鏡頭電影中有很多,另一邊甄子丹飾演的朱福龍一路走,對面而來的客串角色都不是簡單人物,一個是林曉峰,他是經典電影《古惑仔》系列中包皮的飾演者,還有一個是周俊偉,他是劉德華當年力捧的歌手演員同時還是範曉萱的前男友《肥龍過江》中還有張繼聰,不得不說他是近年來港片中的黃金配角
  • 網大版《倩女幽魂》,不辱沒港片老師傅
    要帶出內味兒,首先得港片老面孔。「包租公」元華扮演午馬經典角色燕赤霞,論燕赤霞的俠氣、癲狂以及嫉惡如仇,元華當然難敵與角色融為一體的午馬,但67歲的元華在影片中的打戲,絕不輸給午馬半分。他和天魔二祖的那段蘭若寺決鬥,一劍化萬千的招式,瞬間讓我們魂穿老港片。
  • 港片最後的輝煌,來自港片票房冠軍的《功夫》!
    在電影裡面有「雙周一龍」稱霸,也有「四大天王」等演員拍攝出數之不盡的好作品。在以往的香港電影拍攝裡,創下了不少匪夷所思的記錄,杜琪峯的《槍火》拍攝時間為短短的19天,但他依舊能拿到好成績。賀歲片《東成西就》是在拍攝《東邪西毒》時,原班人馬抽出時間另外完成的作品。儘是瘋狂,也是走進胡同的盡頭!
  • 《陳情續223》他的心,他這個人,還能感受到「情意」二字的重量
    「情意」到了一個地步,連脈搏跳動都不足以證明魏無羨是個活人,直到確認他呼吸均勻,才咽了咽喉結,吞下驚慌失措。沉聲道:「思追,立即傳訊給溫寧,讓他帶溫情過來。」思追因他的淚所受的驚嚇還未消化掉,又聽到溫情的名字,張大嘴巴,怔了怔,慌忙答應下來。「對不起……父親,對不起!」含光君的反應,程澤嚇傻了,抱著魏無羨跪了下去。
  • 元氣少女緣結神:與奈奈生結緣的不僅有巴衛,還有鞍馬山的他
    在最新版本中,陰陽師迎來了新的SSR緣結神,看到這個式神的第一眼,我就想到了那個名叫奈奈生的土地神,最後給自己結了緣的番劇:元氣少女緣結神。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是【元氣少女緣結神】的劇情分析。原本作為2012年上映的番劇,大部分會隨著時間以及新番的更新而慢慢被人淡忘。卻沒想到時隔8年,這部番劇依舊擁有極高的人氣。並且在番外中,奈奈生與巴衛終於也是苦盡甘來,就像是所有童話故事裡寫的那般,美滿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不禁讓身為動漫愛好者的我們大呼:總算完滿了!
  • 品讀《春夜別友人》,原來,我們都有不得不告別的過去
    彼此,只能成為對方記憶中的人,帶著這份友情,走完各自的人生。但不論這些不舍的情誼有多麼的深,他也必須得上路,他有自己的報復,他有自己的理想,他想要考取功名,他想要去拼搏一個未來。不管是古代的陳子昂,還是現在的我們,就好像寫《春夜別友人》的陳子昂,我們的人生,到了告別的時刻,不論多麼不舍,我們都必須得告別過去,和自己的過去告別,和自己過去的朋友告別,和自己過去的生活告別,我們必須向前看。
  • 港片中最經典的六大鏡頭,歌神張學友拔得頭籌!
    從90年代開始,港片在中國電影市場就一直遙遙領先,在這期間出產了無數神作佳片,也誕生了很多的知名影帝,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港片中最經典的一些鏡頭,看看影帝們在影片中的超神表現。而他也是其中的參與者,90年代的他,在香港影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成龍大哥嚴重被低估的電影《神話》,梁家輝揚言再也不拍他的電影
    ,但是繼《無間道》後,香港電影還是後繼乏力,港片市場也非常低迷。為了支持港片,在好萊塢聲名鵲起的李連杰在陳可辛導演的邀請下也回歸了香港影壇,對於香港電影來說絕對是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當時身在好萊塢的成龍大哥也接受到了邀請,香港特首董建華跟成龍說:大哥,你要回來支持香港電影。於是,成龍大哥也從好萊塢回到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