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華夏兒女的吶喊者!

2020-12-22 丁咚講故事

屈子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魯迅道:「我姑且舉黑暗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兩千年後,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歷史上,又屹立起一位文化巨匠,他以瘦弱之軀支撐著積弱祖國的茫茫暗夜,以飽蘸血淚的文字照亮國人日益幽暗麻木的內心,如杜鵑啼血般面對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高擎旗幟、鏗鏘吶喊。他便是魯迅,他並不高大,卻那麼偉岸。

而今天,當我們對於魯迅先生的文字和精神欽佩、讚嘆甚至膜拜之時,我頭腦中總會浮現出那樣一個孩子:幼年喪父,家道中落,異地謀生,日本留學,失望棄醫從文,彷徨京城抄古碑,憤起為《新青年》吶喊。他的一生,經歷了幼年家敗父死的悽涼、中年絕望婚姻的束縛與逃離、世人的冷眼甚至欺詐、友情親情毀滅後的悲涼、希望若有若無的鬱悶愁苦。他,也是魯迅。

人們一貫很欣然於看到先生作為「民族魂」,表現出來的「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堅毅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執著,欣然於從這種堅毅與執著中汲取激勵自己奮進的營養,欣然於從先生的文字中獲得某種慰藉,而未曾認真地設身處地體味先生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面對家國命運不濟之時內心的苦苦掙扎以及由此而來的敏感、脆弱和深重的孤獨,不去想多少個黑暗的深夜,他在昏黃的燈下嘔心瀝血、孤苦為文。

博爾赫斯說:「一個民族的精神的代表人物,往往與這個民族當時大多數人的精神背道而馳,如莎士比亞與英國人優雅的紳士派頭相去甚遠;塞萬提斯無情嘲弄的正是西班牙傳統的騎士精神。」而是否,這種背道而馳更加重了他們內心的負載?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從魯迅的經典作品,我們可以明晰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讀書又是一件愉悅的事。讀書是求知的理性選擇,同時,讀書又是人們內在自發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讀書者總會有不同的讀書體驗,但對經典之藏,對精品之選的渴求卻永遠存在。

在魯迅先生看來,情書這種東西不好寫,容易寫膩掉,容易言過其實。在種種感情鼓蕩之下,信就容易寫得肉麻。當事人寫和看都不要緊,但如果結集出版,局外人就要看得一身一身地出白毛汗,起雞皮疙瘩。而鬱達夫與徐志摩的情書,向來是比較讓人不敢恭維。

愛真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物質,往往許多傷害是借著愛的名義產生的,比如父母對於子女戀人,師長與學生之間。在蕭紅回憶魯迅的文章中看到,他的夫人許廣平簡直成了一個全職的老媽子,要幫先生寄信,要看周海嬰,要給客人泡茶,拿風乾的荸薺招待人,出去訂酒席。一天忙下來晚上哪有時間陪魯迅說話,魯迅一支煙還沒抽完,許廣平就睡著了。魯迅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叫《娜拉走後怎樣》,張愛玲說「走到樓上去」,吃飯的時候一喊就下來。

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因為他擁有偉大的、經典的作品,他的作品戰勝了時間和空間,滋養一代又一代讀者。

卡爾維諾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正因為這「永不會耗盡」,所以對魯迅經典作品的闡釋永不會結束。閻晶明十分在乎回到作品原點的閱讀和闡釋,他說:「每次重讀都仿佛新讀。」「魯迅是鮮活生動的,活的魯迅需要後人儘可能生動地表達出來。」

餘秋雨說:文化,永久地尋求和祈禱著世間的無傷害,而一旦傷害形成,他又會挺身而出進行治!

嘗盡世態炎涼仍心懷悲憫,歷盡生活沉浮仍兼懷天下,親見滿目瘡痍仍追尋亮色,直面彷徨孤獨而搖旗吶喊,正是魯迅!

相關焦點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魯迅在筆下的一切既是他自己,也是他自己想說的,正如他愛提的「貓頭鷹」。
  • 《龍之谷手遊》吶喊者轉職選擇有哪些 吶喊者轉職選擇介紹
    導 讀 龍之谷手遊吶喊者轉職有哪些選擇?轉職職業有哪些特點?希望通過這篇吶喊者轉職選擇介紹,可以幫到龍之谷手遊的玩家!
  • 龍之谷手遊吶喊者最佳技能加點分析推薦[圖]
    龍之谷手遊吶喊者怎麼加點好呢?龍之谷手遊吶喊者怎麼分配技能點數最合適呢?相信還有小夥伴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龍之谷手遊吶喊者最佳技能加點分析推薦哦,一起來看看吧!龍之谷手遊吶喊者技能加點吶喊者是魔法中遠程輸出職業,技能是利用黑暗之手為主的,技能帶有控制該有擊飛效果,技能傷害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屬於小技能,技能攻擊範圍一般,輸出還是跟的上的,在副本中主要負責後方火力輸出
  • 泱泱華夏熠熠生輝
    我站在華夏大地,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要從心出發,用愛國的情懷,強國的志向,報國的行動,讓泱泱華夏熠熠生輝。時間齒輪的轉動下,我們有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之情;《詩經》中「與子同袍」的堅毅團結;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擔當。泱泱華夏,滿是愛國情。
  • 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怎能不知「華」從何而來?華夏之根在何處?
    總說自己是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此生無悔入華夏。這華夏究竟是從何而來?從文書記載看,「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從考古發現來看,華夏是古代部落聯盟的自稱,這些部落的始祖便是華夏始祖,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
  • 讓孩童感到晦澀的魯迅,卻徵服了一批成年人?為何魯迅這麼受歡迎
    文|顏小二述哲文魯迅在國內獲得高評價,並不算是什麼太讓人驚訝的事情,因為他不僅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吶喊者。他的吶喊不是憤怒的發洩,反而帶著那麼一兩絲真誠。初讀魯迅,可能覺得他在寫故事,再讀魯迅,可能覺得他在批評什麼,三讀魯迅,大抵便能看出,他在拯救什麼。
  • 中國疫情的勝利,靠的是華夏兒女特有的精神,外國人能懂嗎?
    無論你在天南海北,身上始終流淌的是華夏的血脈。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留學生,在祖國飽受病毒侵害時,將所有的防護物資都捐了出來。中國人的團結力量,展現了太多次了,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總能渡過難關的關鍵原因。團結就是力量,伊朗外交部也同樣感受到了我們這份力量。在我們全國默哀的時候,他們也選擇將降國旗,紀念所有疫情中逝去的人們。
  • 抗戰 中華兒女不屈的民族氣節
    從古到今,中華民族湧現了無數英雄豪傑,他們的用生命和鮮血,表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氣節,嶽飛、魯迅、文天祥、朱自清,他們的精神一直影響著人們,建設強大美麗的中國,不能沒有民族氣節。  無數平民百姓,深知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渴不飲盜泉水,餓不吃嗟來食。華夏民族能傲立於世,靠的就是民族氣節;中國人能頂天立地,靠的就是做人氣節。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阿雷西博望遠鏡:聆聽與吶喊者終逝去
    前一個是接受外太空信號,探索外星生物,這裡它是一位聆聽者;後一個是向外太空發送人類信息,這裡它是一位吶喊者。1974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向球狀星團M13發射了著名的阿雷西博信息,希望能夠被外星文明收到。這一舉動飽受爭議,有支持的科學家,也有強烈反對的。究竟收到信息的外星文明會向我們傳遞友好信息,還是如《三體》中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則那樣,我們不得而知。
  • 為何魯迅對藤野先生「永志難忘」,而藤野卻記不起「魯迅是誰」?
    記不起的魯迅一九三五年,東瀛巖波書店出版了一本譯自華夏的詩文集,作者是當時紅遍中華的魯迅。新書上架不多久,福井初中的漢文教員菅好春便買回來一套,書中有一篇作者回憶仙臺舊事的文章,給菅好春留下了印象。不久,一個叫藤野恆彌的學生來訪,菅好春忽然記起那篇文章,便問道:你的父親,是不是叫藤野嚴九郎?藤野恆彌答:是的。「那他從前是不是在仙臺教過解剖?」
  • 主旋律歌曲《龍騰華夏》於近日發布
    由深圳市龍華區文化事業發展專項經費扶持,龍華區音樂家協會主席潘攀策劃,解明月作詞、舒一夫作曲,潘攀演唱的主旋律歌曲《龍騰華夏》於近日發布。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龍是我們精神的象徵和體現,我們都是「龍子龍孫"。所以「龍騰華夏"不僅有深厚的內涵,更有新時代寓意。
  • 河南博物院全面開放 鎮院之寶攜「多面」魯迅集結
    原標題:河南博物院全面開放 鎮院之寶攜「多面」魯迅集結 歷經5年改造後,河南博物院26日全面開放,九大鎮院之寶攜手「多面」魯迅奉上歷史文化大餐。 創建於1927年的河南博物院,2009年入選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7萬餘件(套)庫。
  • 高令亞:為魯迅吶喊
    他們詆毀魯迅高尚人格,他們認為魯迅的作品和思想已經過時了,不合時宜,何居心也!魯迅是民族英雄,而這些人卻發出懷疑的聲音。這就讓我想到了有人對「雷鋒精神」的質疑,對在革命戰爭年代裡的英雄的懷疑。過去,我們是讀著魯迅的作品度過最美好的少年和青年時代的。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 華夏兒女無一不感動
    華夏兒女無一不感動清明節每年都過,但是2020年的清明節尤為不平凡……多年後,我相信大多數人回憶2020年的時候,都會回想起多年前的大事件:14億國人團結起來抗疫,並渡過難關。華夏兒女無一不感動中國式團結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團結的,每當面對困難的時候,億萬同胞總能擰成一股繩,迸發出無限的「中國力」,抵禦外來入侵的時候,中國人是團結的;面對大災大難的時候,中國人是團結的,而當我們抗擊病毒的時候,中國人更是無比團結的。
  • 青島李滄路小學孩子們太有才《吶喊者》《抱貂女郎》等名畫花式模仿
    《吶喊者》模仿者:陳宇航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涼,其子女卻完成了華麗轉變
    「水生」一樣命運悽苦章運水一共有5個兒女,我們在《故鄉》中讀到的水生便是章運水的大兒子章啟生。相比較於父親的快樂童年,章啟生的運命更加的悽苦。話別魯迅沒過多久,章運水便也因為操勞過度早早的就離開了人世。
  • 關於魯迅,這幾個常識需了解
    《狂人日記》《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該文首發於1918年《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1923年結集,收入其1918-1922年共14篇作品。內容上側重於描寫農村題材,從辛亥革命歷史經驗的總結重提出了「改造國民性」也就是啟發農民覺悟的主題,大部分作品表現出魯迅對農民命運的關注、同情和深刻的理解。
  • 魯迅誅貓「替兔除害」
    ……到了北京,還因為它傷害了兔的兒女們,便舊隙夾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貓』的話柄,也從此傳揚開來。」周作人緊隨乃兄:「貓這東西當作家畜,我也是一點都不喜歡。……唯獨貓不是這樣,它的野獸性質永遠存在,對人常有搏噬的傾向,雖然一面特別又有媚態,更可厭惡。」周作人也曾參與魯迅的「仇貓」行動——「夜為貓所擾,不能安睡。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