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魯迅道:「我姑且舉黑暗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兩千年後,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歷史上,又屹立起一位文化巨匠,他以瘦弱之軀支撐著積弱祖國的茫茫暗夜,以飽蘸血淚的文字照亮國人日益幽暗麻木的內心,如杜鵑啼血般面對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高擎旗幟、鏗鏘吶喊。他便是魯迅,他並不高大,卻那麼偉岸。
而今天,當我們對於魯迅先生的文字和精神欽佩、讚嘆甚至膜拜之時,我頭腦中總會浮現出那樣一個孩子:幼年喪父,家道中落,異地謀生,日本留學,失望棄醫從文,彷徨京城抄古碑,憤起為《新青年》吶喊。他的一生,經歷了幼年家敗父死的悽涼、中年絕望婚姻的束縛與逃離、世人的冷眼甚至欺詐、友情親情毀滅後的悲涼、希望若有若無的鬱悶愁苦。他,也是魯迅。
人們一貫很欣然於看到先生作為「民族魂」,表現出來的「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堅毅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執著,欣然於從這種堅毅與執著中汲取激勵自己奮進的營養,欣然於從先生的文字中獲得某種慰藉,而未曾認真地設身處地體味先生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面對家國命運不濟之時內心的苦苦掙扎以及由此而來的敏感、脆弱和深重的孤獨,不去想多少個黑暗的深夜,他在昏黃的燈下嘔心瀝血、孤苦為文。
博爾赫斯說:「一個民族的精神的代表人物,往往與這個民族當時大多數人的精神背道而馳,如莎士比亞與英國人優雅的紳士派頭相去甚遠;塞萬提斯無情嘲弄的正是西班牙傳統的騎士精神。」而是否,這種背道而馳更加重了他們內心的負載?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從魯迅的經典作品,我們可以明晰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讀書又是一件愉悅的事。讀書是求知的理性選擇,同時,讀書又是人們內在自發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讀書者總會有不同的讀書體驗,但對經典之藏,對精品之選的渴求卻永遠存在。
在魯迅先生看來,情書這種東西不好寫,容易寫膩掉,容易言過其實。在種種感情鼓蕩之下,信就容易寫得肉麻。當事人寫和看都不要緊,但如果結集出版,局外人就要看得一身一身地出白毛汗,起雞皮疙瘩。而鬱達夫與徐志摩的情書,向來是比較讓人不敢恭維。
愛真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物質,往往許多傷害是借著愛的名義產生的,比如父母對於子女戀人,師長與學生之間。在蕭紅回憶魯迅的文章中看到,他的夫人許廣平簡直成了一個全職的老媽子,要幫先生寄信,要看周海嬰,要給客人泡茶,拿風乾的荸薺招待人,出去訂酒席。一天忙下來晚上哪有時間陪魯迅說話,魯迅一支煙還沒抽完,許廣平就睡著了。魯迅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叫《娜拉走後怎樣》,張愛玲說「走到樓上去」,吃飯的時候一喊就下來。
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因為他擁有偉大的、經典的作品,他的作品戰勝了時間和空間,滋養一代又一代讀者。
卡爾維諾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正因為這「永不會耗盡」,所以對魯迅經典作品的闡釋永不會結束。閻晶明十分在乎回到作品原點的閱讀和闡釋,他說:「每次重讀都仿佛新讀。」「魯迅是鮮活生動的,活的魯迅需要後人儘可能生動地表達出來。」
餘秋雨說:文化,永久地尋求和祈禱著世間的無傷害,而一旦傷害形成,他又會挺身而出進行治!
嘗盡世態炎涼仍心懷悲憫,歷盡生活沉浮仍兼懷天下,親見滿目瘡痍仍追尋亮色,直面彷徨孤獨而搖旗吶喊,正是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