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水稻可以像種韭菜,割完一茬還能再收一茬?最近,這種顛覆傳統的「再生稻」,開始在嵊州市石璜鎮收割,總面積達2000畝,由嵊州「二分田」糧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16位社員種植。
種糧大戶錢瀟介紹,「再生稻」品名叫做「旱優73」,和常規早稻同一時間種植,但成熟期卻比常規早稻遲10多天,又比常規雜交單季稻早一個月,「恰好打了一個時間差,在中秋佳節來到之前供應新米,因此也被稱作『中秋米』」。
記者在錢瀟的稻田看到,收割過後,稻田留下了三四十釐米高的稻茬。嵊州農技推廣技術人員介紹,這稻茬很快就能再次發育生長,到10月中旬又可以收割第二季。這種省工省水、省肥減藥的「一種兩收」模式,被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認定為綠色高效種植模式。
為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從前年開始,嵊州農技部門進行了綠色高效水稻種植試點。農技人員選用了「旱優73」雜交早熟再生稻品種進行栽培技術攻關。通過兩年的實踐,再生稻產量同「兩種兩收」的雙季稻不相上下,米質口感好、香味濃。
據了解,「二分田」聯合社理事、長樂鎮種糧大戶潘奇軍去年試種了20畝「旱優73」再生稻,頭季稻畝產量在500公斤左右,二季再生稻10月中旬收割,畝產量雖然只有250公斤左右,但由於這個季節日夜溫差大,米的口感更好更香,往往能賣出好價錢。
試種成功給了其他種糧大戶極大的信心。今年3月底,嵊州「二分田」聯合社的16位社員,一口氣種下了2000畝「旱優73」雜交再生水稻。由於再生稻種植技術要求比較高,嵊州糧食創新技術團隊全程蹲點指導。種糧大戶增加了有機肥的用量,建立豐產排水溝,田塊四周種上了花草,恢復自然生態,採用綠色防控技術。通過有效管理,2000畝再生稻喜獲豐收,在前不久的「黑格比」颱風中也沒有出現大面積倒伏現象。
據了解,潘奇軍今年春季種植了300畝「旱優73」再生稻,長勢良好,即將全面收割。他告訴記者,前些年種了早稻再種晚稻,雙搶季節忙得夠嗆,現在種植再生稻錯開了雙搶季節,種田輕鬆了不少。第一季收割後,無需再忙於種植連作稻,種田成本也大大減少。聯合社負責人過永華告訴記者,社員們所產稻米由聯合社統一收割,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所有出售的大米全部採用質量追溯碼,確保優質放心。
「我們註冊了『中秋米』商標,獲得了SC糧食生產許可證,並在嵊州城區開設了優質米直供點,讓大家都能嘗到中秋新米!」過永華一邊忙碌一邊高興地說。
(文章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