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從藝人到「守」藝 盼指間技藝傳承

2020-12-08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嵊州新聞網12月0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鏈芳)日前,第十二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杭州工藝周在杭州舉行,其中我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俞樟根榮獲薪傳獎。據了解,薪傳獎是以我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主要對象,關注在全國非遺保護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人物,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以進一步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

  今年89歲的俞樟根,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嵊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他從藝的60多個年頭裡,掌握了竹編藝術中的所有編織技法,粗細並舉,細者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150根篾絲,精巧細膩,薄如蟬翼。同時,他還新創了10餘種編織新技法,創作編織了200多種竹編產品,首創編織動物類竹編產品,並與徒弟徐華鐺合作出版了《竹編工藝》《竹編》兩本工具書,代表作品有《九獅舞繡球》《麻姑獻壽》《群雞》等。

   師從父親 創新成為竹編動物創始人

  花白的頭髮,一雙布滿老繭的手,一件深灰色的厚棉襖……近日,在俞樟根的家中,記者見到他正在與徐華鐺探討新的竹編編法。問起學竹編的經歷,俞老笑嘆:「我和竹編打了一輩子交道,家中三代篾匠,因為讀不起書,我8歲就跟著父親學竹編了。」談起往事,俞老思路清晰,仿佛就是昨天發生的事。

雞群

  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俞樟根在15歲時就熟練掌握了竹編的製作技藝。聊起嵊州的竹編,師徒倆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當時嵊州竹編一直局限在籃、盤、罐等日用品上,我師父可謂是將嵊州竹編從日用品推向藝術品的功臣之一。」徐華鐺自豪地接過話題。

  原來,當時的篾匠,一般也就編一些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按照這個軌跡,俞樟根日後也許只是一個技藝高超的篾匠師傅而已。然而,時代給了俞樟根一個不一樣的機遇:解放後,政府組織了竹編合作社,俞樟根進入合作社,後又進入嵊縣工藝竹編廠,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他先後擔任工藝竹編廠的創新設計組組長和工藝竹編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嘗試對傳統竹編工藝取其精華,開發新產品。

  有一次,俞樟根出差去杭州,當時他正和同事們就竹編工藝如何突破而苦惱著。一天,他在一家禮品店裡發現這樣一個場景:一群遊客圍著動物瓷器愛不釋手。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中:我們為何不創作動物竹編?但當他把這個創新思路向大家亮出來時,卻引起了爭議,不少人認為竹編的可塑性較差,不可能編織凹凸不平的物面,俞樟根卻知難而上,開始了竹編動物的創新。

  為方便研究,俞樟根專門買了一隻大公雞回來,反覆觀察公雞啄米、奔跑、拍翅、驚飛、追逐、啼鳴等姿態。雞的神態在他腦海中鮮活起來,一隻栩栩如生的竹編公雞誕生了。此後,竹編動物便開始了規模化生產,飛禽走獸、牛馬雞鴨紛紛披上了竹編的外衣。1979年,竹編《山鷹》還飛入了美國白宮。

  「後來,我又把竹編動物與傳統的盒、罐、籃、盤結合起來,創製了《雞罐》《鴨盤》等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竹編作品。1982年,美商在廣交會上一眼相中《鵝籃》,一次訂貨3萬件套,1983年,又訂了5萬件套。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出口數量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起竹編加工的生意。」回憶起當時的輝煌,俞樟根仍舊興奮不已。也是那幾年,俞樟根帶著徐華鐺等幾個徒弟,主創了一大批大型竹編精品,包括《蘇武牧羊》《九獅舞繡球》等。

九獅舞繡球

   面對未來 希望把竹編手藝代代相傳

  上世紀90年代末,竹編和其他傳統手工藝術一樣,面臨傳承的窘境。退休後的俞樟根獲悉嵊州工藝竹編廠因種種原因停辦,原廠「轉」給個人後,作為一個與竹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雖說現在做竹編可能經濟效益一般,但我還是想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俞樟根說。為讓竹編不至於失傳,他找到徐華鐺,希望合作編著一本竹編工藝的技法書籍作為教材。俞樟根說,這本書的編織圖案由自己來畫,要把自己記憶中上百種編織法一一畫出來,留傳後世。

越鄉古戲臺

  那段時間,俞樟根戴著老花眼鏡,將數百種編織技法,通過圓規和三角尺,一筆筆畫出來,筆法工整規範,編織交叉清晰,從簡單的基礎編織到複雜的特殊編織,到工藝竹編的各種製作技藝以及竹編工藝品的染色和油漆,均講述得清清楚楚。「書中300多幅編織法講解圖都是我師傅手工繪製,每幅圖都要耗費兩天時間。」徐華鐺指著書中一幅幅工整似電腦繪製的圖,佩服不已。

  這本35萬字的《竹編工藝》出版後,成為目前竹編行業中最為完善的一本技藝專著,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雖然這本書的出版讓俞樟根的老花眼深了100度,但他卻認為付出十分值得。他說,竹編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涉及設計、造型、編織、油漆等多項工藝,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國竹編技藝的發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跑,希望能把自己竹編手藝留下來。

  「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了,自己不做了,都是指導為主。」俞樟根言語中除了些許無奈,還憧憬著有人像他一樣愛竹編,期待著優秀的工藝竹編作品出現。當時,他的徒弟斯浙鵬要編一個《六和塔》,他就很激動,幫助其克服窗框編織難關。現在,該作品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從篾匠到工藝美術大師,俞樟根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培養新一代的竹編能手,把這種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相關焦點

  • 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嵊州舉行
    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12月11日在浙江嵊州舉行。25位來自浙江、福建、四川、廣西、重慶、河南等地的國內頂尖雕刻藝術家的參加,使得此次賽事成為近年來國內最高水平最大規模的木雕大賽。據文獻記載,嵊州木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期。
  • 雕刀詮釋「工匠精神」 國內最高水平木雕大賽在嵊州拉開序幕
    此次比賽主題為匠心傳承·守正創新,現場創作木料和創作需要的工具需自帶,組委會負責提供操作臺,木材尺寸不小於50公分,在規定的時間內創作完成。現場創作的作品由主辦方收藏,創作完成後,在嵊州文創主題館展出。組委會還將邀請國內行業權威人士對作品進行點評。
  • 傳承景德鎮陶瓷古彩技藝,「守」藝人黎敏才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也帶過不少徒弟有學院派,有來自農村的,讓黎明才很憂鬱的是現在學手藝之人,沉不下心來用心認真投入,網絡爆炸時代都是被各種枷鎖著,特別是遊戲,黎敏才老師雖然會跟學生及時溝通,引導他們並且鼓勵他們,怎樣沉澱做好作品,發揚光大陶瓷臻品藝術的亮點。可還是有很多學生體現不理解。
  • 「藝」字來也!誰能想到「從藝多年」的人在古代只能算是一位農夫
    誰能想到,「從藝多年」在古代只能算是一位農夫~ 真不是來搞笑的,不信你看看「藝」字的演變過程: 接著到金文,整個形體跟甲骨文時幾乎沒有變化,人的形象描畫得更加逼真了,你看看人的手部動作,小心翼翼的樣子。
  • 一塊木頭幾把刀,現場要雕三天,看看國內頂尖的木雕大師在嵊州怎樣...
    12月1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在嵊州文創園拉開序幕。此次大賽邀請到了浙江、福建、四川、廣西、重慶、河南等地的國內頂尖的25名雕刻藝術家參加。
  • 魯菜大師王興蘭從藝60年廚藝交流會在濟南舉行
    王興蘭從藝60周年廚藝交流會現場。    會上,中國旅遊飯店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遊飯店協會會長何莊龍向王興蘭頒發「中國魯菜終身成就獎」;濟南市旅遊飯店行業協會會長周立剛向王興蘭頒發「濟南市旅遊飯店行業協會專家顧問」聘書;山東省魯菜研究會副會長、濟南市烹飪協會會長李建國,為豆黃金食品有限公司、鶴山市東古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和「全季·半山問心」頒發「山東省魯菜研究會理事單位」和「魯菜名店」牌匾;濟南市人社局副局長竇進科為魯菜師傅第一期崗位提升培訓班學員代表頒發首批
  • 「小小雕刻師」來了 湖南菊花石博物館舉辦非遺傳承活動
    人民網長沙6月22日電 為深入推進菊花石雕刻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煥新,近日,位於瀏陽市永和鎮的菊花石博物館開展了「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非遺傳承系列活動,並舉辦了《菊花石的神奇——菊花石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影響》研學教育專題講座。 此次活動的專題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菊花石的神奇、絢麗,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對菊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 隴中民藝傳承調查:職業匠心和技藝匠心同等重要
    民間藝人雕刻的石獅子「一方水土難以養育一方人」,隴中地域的貧瘠導致人們對物質有著透徹心骨的珍視,並逐漸形成了深刻的戀物意識。匠人用不斷重複和練習培養的技藝創造物質、改造物質,自然是最受歡迎的人。以質優價廉為核心追求,隴中匠人傳承的民藝滿足了農民的生存需要和內心精神寄託,其意義既是文化的,也是文明的。
  • 「耕育匠藝」傳承耕育文化、工匠藝術和工匠精神
    「耕育匠藝」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工匠精神」,把工匠藝術、民族技藝與古今中外文化和藝術融合,發揚提升到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耕」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所有匠藝和文化都來自於農耕和土地。「育」是傳承和保育,以及美育、勞育和育人。
  • 嵊州發布丨近年來國內最高水平最大規模的雕刻大賽,今天在我市文創...
    今天上午,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在我市文創園開賽。嵊州是「中國根藝之鄉」,目前共有1000多人直接從事木雕產業。從2008年開始,我市每年都舉辦全國性的根雕現場創作大賽。
  • 【讓冷門絕學「火」起來】蜀繡+科技 曾是下崗女工的她45年傳承一...
    暈針、鋪針、滾針……從穿針到引線,從針腳到針尾。活動中,繡師們將最細膩的心思「放」進了針線裡,靈活的手指往來穿梭,讓人眼花繚亂。  「這雖然只是一個蜀繡表演,但能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蜀繡,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孟德芝作為本次活動的蜀繡指導老師,參與活動的初衷是想通過蜀繡與科技跨界聯動,更好的傳承、推廣這一門技藝。
  • 張順忠:壁畫繪出嵊州美
    作品主題突出,樸實傳神,技藝精到,寓意深刻,這般隨時可「翻閱」開放式的室外連環畫,既滿足了鄉眾的審美以及文化需求,同時也傳遞了作者的繪畫創新藝術能力。一握畫筆敬生活僅看畫作,很難與張順忠本人劃上等號。他的作品,講究筆墨神韻,意境灑脫,意蘊深遠,體現了功底與靈感的自然流露。他的人,粗眉大眼,粗枝大葉。
  • 陶瓷微塑的傳承創新路
    夏少麗說,在陶瓷微塑道路上走過30年,從傳承到創新,她一直在不懈努力。  據了解,夏少麗是佛山人,從小愛好美術,畢業於中國國畫大專。她是高級工藝美術師,是石灣劉勝記第四代陶藝世家傳人,師承微塑大師劉國成。2008年,她協助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劉國成」大型微塑作品展,捐贈十件劉國成的微塑原作給廣東省博物館收藏,廣東省博物館也收藏了夏少麗作品《高山流水覓知音》。  談起從藝道路,當中有一段故事。
  • 【越色最心動】國慶放「歌」, 十位嵊州鄉賢人名藏頭詩
    >國慶放「歌」十位嵊州鄉賢人名藏頭詩文 / 詩路花語近日,興之所至,10天時間裡,每天一首,為古今十位嵊州鄉賢分別寫了1首藏名古體詩,結集成篇,以此向十一國慶節獻上一份特別之禮!馬雲,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全球華人首富,祖籍嵊州谷來。年少有俠氣。曾執教大學多年,心誌異,嘗求職於酒店,因貌陋,眾奇之,以為外人也,未如願。後辦譯社,未成。事攤販,未成。推黃頁,未成。制網頁,人以為騙子,哂之驅之……如此經年,窮困不可名狀,常獨自愴然涕下。後以網際網路興,與人聯創阿里巴巴,乃運轉,財可敵國,今華人首富也。
  • 【守藝廊坊】金銀細作千年藝!他用200公斤白銀打造滕王閣模型
    這其中描述的就是玲瓏雅致不凡的金銀細工製作技藝。金銀細工從其誕生之日起,便與皇家生活密不可分。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金銀錯」工藝,到東漢時期,掐絲、累絲、鑲嵌等精細工藝大體完備,經唐至清1000多年的發展,金銀器製作工藝更趨完善。明清為鼎盛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而這一技法已經傳承800餘年。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竹林堂,與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聊「土熨」的故事。土熨療法貴在選土 沙土更易藥性散發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
  • 這項技藝讓孩子學得有滋有味,連大人都……
    面人,很多人都喜歡。12月12日,市滿族博物館邀請省級非遺傳承人胡連財,為前來參加「博物館+家庭教育」親子活動的孩子製作面人。不僅讓參加活動的小朋友開眼界,同時喚了家長兒時回憶。據了解,胡連財是「胡氏麵塑」的繼承人。
  • 藝攬閩臺:大師與您面對面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每場一位大師攜作品而來…… 日前,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文學藝術聯合會、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辦的「藝攬閩臺——大師與您面對面」技藝展示交流活動(以下簡稱「藝攬閩臺」活動)已進展到第四十三場。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因為傳統技藝裡有溫暖質樸的東西存在,你可以從中摸到文字的骨骼與文化的脈絡……」▶「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往往被工作所擠佔。我希望大家能來體會慢下來的美好,在那一刻心生歡喜。」▶「街道、社區跟我們合作一直都很緊密,我們也想讓更多人有機會去感知、去觸摸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美好的事物。」
  • 專研竹扎技藝數十年,只為傳承不朽民族技藝!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經金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經金山,男,76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氏第十六代傳人,民間竹扎第三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