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嵊州新聞網12月0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鏈芳)日前,第十二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杭州工藝周在杭州舉行,其中我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俞樟根榮獲薪傳獎。據了解,薪傳獎是以我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主要對象,關注在全國非遺保護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人物,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以進一步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
今年89歲的俞樟根,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嵊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他從藝的60多個年頭裡,掌握了竹編藝術中的所有編織技法,粗細並舉,細者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150根篾絲,精巧細膩,薄如蟬翼。同時,他還新創了10餘種編織新技法,創作編織了200多種竹編產品,首創編織動物類竹編產品,並與徒弟徐華鐺合作出版了《竹編工藝》《竹編》兩本工具書,代表作品有《九獅舞繡球》《麻姑獻壽》《群雞》等。
師從父親 創新成為竹編動物創始人
花白的頭髮,一雙布滿老繭的手,一件深灰色的厚棉襖……近日,在俞樟根的家中,記者見到他正在與徐華鐺探討新的竹編編法。問起學竹編的經歷,俞老笑嘆:「我和竹編打了一輩子交道,家中三代篾匠,因為讀不起書,我8歲就跟著父親學竹編了。」談起往事,俞老思路清晰,仿佛就是昨天發生的事。
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俞樟根在15歲時就熟練掌握了竹編的製作技藝。聊起嵊州的竹編,師徒倆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當時嵊州竹編一直局限在籃、盤、罐等日用品上,我師父可謂是將嵊州竹編從日用品推向藝術品的功臣之一。」徐華鐺自豪地接過話題。
原來,當時的篾匠,一般也就編一些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按照這個軌跡,俞樟根日後也許只是一個技藝高超的篾匠師傅而已。然而,時代給了俞樟根一個不一樣的機遇:解放後,政府組織了竹編合作社,俞樟根進入合作社,後又進入嵊縣工藝竹編廠,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他先後擔任工藝竹編廠的創新設計組組長和工藝竹編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嘗試對傳統竹編工藝取其精華,開發新產品。
有一次,俞樟根出差去杭州,當時他正和同事們就竹編工藝如何突破而苦惱著。一天,他在一家禮品店裡發現這樣一個場景:一群遊客圍著動物瓷器愛不釋手。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中:我們為何不創作動物竹編?但當他把這個創新思路向大家亮出來時,卻引起了爭議,不少人認為竹編的可塑性較差,不可能編織凹凸不平的物面,俞樟根卻知難而上,開始了竹編動物的創新。
為方便研究,俞樟根專門買了一隻大公雞回來,反覆觀察公雞啄米、奔跑、拍翅、驚飛、追逐、啼鳴等姿態。雞的神態在他腦海中鮮活起來,一隻栩栩如生的竹編公雞誕生了。此後,竹編動物便開始了規模化生產,飛禽走獸、牛馬雞鴨紛紛披上了竹編的外衣。1979年,竹編《山鷹》還飛入了美國白宮。
「後來,我又把竹編動物與傳統的盒、罐、籃、盤結合起來,創製了《雞罐》《鴨盤》等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竹編作品。1982年,美商在廣交會上一眼相中《鵝籃》,一次訂貨3萬件套,1983年,又訂了5萬件套。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出口數量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起竹編加工的生意。」回憶起當時的輝煌,俞樟根仍舊興奮不已。也是那幾年,俞樟根帶著徐華鐺等幾個徒弟,主創了一大批大型竹編精品,包括《蘇武牧羊》《九獅舞繡球》等。
九獅舞繡球
面對未來 希望把竹編手藝代代相傳
上世紀90年代末,竹編和其他傳統手工藝術一樣,面臨傳承的窘境。退休後的俞樟根獲悉嵊州工藝竹編廠因種種原因停辦,原廠「轉」給個人後,作為一個與竹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雖說現在做竹編可能經濟效益一般,但我還是想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俞樟根說。為讓竹編不至於失傳,他找到徐華鐺,希望合作編著一本竹編工藝的技法書籍作為教材。俞樟根說,這本書的編織圖案由自己來畫,要把自己記憶中上百種編織法一一畫出來,留傳後世。
那段時間,俞樟根戴著老花眼鏡,將數百種編織技法,通過圓規和三角尺,一筆筆畫出來,筆法工整規範,編織交叉清晰,從簡單的基礎編織到複雜的特殊編織,到工藝竹編的各種製作技藝以及竹編工藝品的染色和油漆,均講述得清清楚楚。「書中300多幅編織法講解圖都是我師傅手工繪製,每幅圖都要耗費兩天時間。」徐華鐺指著書中一幅幅工整似電腦繪製的圖,佩服不已。
這本35萬字的《竹編工藝》出版後,成為目前竹編行業中最為完善的一本技藝專著,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雖然這本書的出版讓俞樟根的老花眼深了100度,但他卻認為付出十分值得。他說,竹編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涉及設計、造型、編織、油漆等多項工藝,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國竹編技藝的發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跑,希望能把自己竹編手藝留下來。
「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了,自己不做了,都是指導為主。」俞樟根言語中除了些許無奈,還憧憬著有人像他一樣愛竹編,期待著優秀的工藝竹編作品出現。當時,他的徒弟斯浙鵬要編一個《六和塔》,他就很激動,幫助其克服窗框編織難關。現在,該作品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從篾匠到工藝美術大師,俞樟根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培養新一代的竹編能手,把這種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