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調查天價搬家費」衝上微博熱搜。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北京消費者吳女士通過搜尋引擎選定了一家搬家公司,原定費用1200元,搬完後卻坐地漲價到1.8萬元,不給錢就不走,還揚言「報警也不怕」。這麼囂張的搬家公司,你見過嗎?
我見過。「500米的距離,層層加碼到3600元」;1.2公裡路程,要收5400元搬運費;「我知道你家在哪,不給錢就天天上門」……近年來,和搬家相關的「辣眼」新聞,屢見不鮮。事實上,能引起輿論關注的案例,不過冰山一角。冰山之下,還有大量不那麼搶眼、缺乏新聞爆點的維權糾紛。天下,苦搬家久矣!
有人或許好奇,「網際網路+」沒有讓搬家更美好嗎?未必。以我的觀察來看,網際網路的介入更多地在扮演信息整合的角色。對消費者來說,效率提升了,選擇更多了,但搬家行業的痼疾仍然存在,整個市場依然亂象叢生、套路重重。而且,一些套路因為技術加持而更有破壞力、更具欺騙性。
何以如此?搬家行業有一定特殊性。其一,難以標準化。每一單生意都情況各異,從距離、樓層、電梯到是否有地下車庫、耗時等「變量」太多,標準難以明晰。任何行業都是如此,一旦無法標準化,就給套路留下了可乘之機。其二,門檻低。一輛車、幾個人,就可以做生意;有的甚至連人、車都沒有,接了活再轉包出去。其三,搬家屬低頻消費。這意味著,大多數人都不是「行家」,都可能因為信息不對稱而被蒙得團團轉。基於以上幾點,搬家領域「山寨」橫行,一些「高仿」貨通過網站競價排名等進入公眾視野,害人匪淺;在線上,搬家公司的虛假宣傳、自我「貼金」相當常見。比如「天價搬家」的涉事公司宣傳有員工800多人,實際僅20多人;宣稱車輛200多輛,實際僅6輛……
文章開頭的故事,我們還沒講完——由於涉嫌多項違法,涉事公司被罰款80萬元,其法人代表被依法批捕。這個結局,解氣!對於坑人不淺的行業,人們常吐槽為水深、坑多。但再深的水,只要是渾的、臭的,都要被清除;再多、再大的坑,不論是否肉眼可見,都必須填平、清理。應當承認,治理搬家亂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可預見的時間內,「痛點」仍會存在,而我們最該做的,除了重罰(既要罰企業也要重罰網絡搜索平臺),就是要讓維權成本一降再降,讓投訴處理機制更快捷、更暢通——眼下,消費投訴處理動輒需要十餘個工作日,還是太慢了。
以小見大。當前,我們一再強調促消費、拉內需。為此,政府補貼、平臺折扣促銷等不斷發力。在這個大課題下,我們要更加重視消費「痛點」對於消費意願的擠出效應。要我說,最好的「補貼」就是公開透明,最大的優惠就是安心舒心的消費環境。從案例來看,目前一些糾紛頻發的領域,都有一定共性,比如家政、裝修、搬家,它們都是人對人、非公共場景下的服務領域。對這些行業,如何創新監管方式,如何強化治理,這是一個必須破解的課題。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