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產生的?

2020-12-19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根據經典理論,超大質量黑洞並沒有足夠時間在年輕的宇宙中發展。然而,觀測結果表明它們在大爆炸後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SISSA的一項新研究對這個有趣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超大質量黑洞的規模是太陽的數十億倍,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僅僅」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而宇宙的年齡已經140億年,這怎麼可能呢?在天體物理學家看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這些宇宙「怪物」確實是傷腦筋的難題。毫無疑問,我們當前對這些天體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一篇新論文為這一棘手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這項研究利用一個初始模型,提出了在超大質量黑洞發展的初始階段存在一個非常快的形成過程,此前科學家認為這一過程相對較慢。因此,研究結果就從數學上證明了超大質量黑洞在年輕宇宙中存在的可能性,調和了其發展所需的時間和宇宙年齡的限制。或許在不遠的未來,該理論可以通過愛因斯坦望遠鏡(Einstein Telescope,簡稱ET)和雷射幹涉空間天線(LISA)等引力波探測器的觀測得到證實,在某些基本方面也可以由目前的「先進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室女座幹涉儀」(Advanced LIGO/Virgo)系統進行驗證。

在星系中心成長的宇宙怪物

研究人員的分析開始於一個廣為人知的觀測證據: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發生在星系的中心區域。在今天橢圓星系的前身內部,有著非常高的氣體含量,恆星的形成非常劇烈。最大的恆星壽命很短,很快就會演化成恆星黑洞,其質量相當於幾十個太陽;它們很小,但在這些星系中形成了許多,環繞這些黑洞的稠密氣體具有非常強大的動摩擦效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它們迅速遷移到星系中心。大多數到達中心區域的黑洞會合併,產生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

根據經典理論,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成長於星系中心,它不斷捕獲周圍物質,主要是氣體,使其不斷「增長」,最後以與質量成比例的節奏將其吞噬。因此,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當黑洞的質量較小時,它的增長是非常緩慢的。根據計算,要達到已觀測到的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比年輕宇宙本身的年齡還要大。然而,這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過程可能會比之前認為的快得多。

黑洞的瘋狂「衝刺」

值計算表明,恆星黑洞的動態遷移和融合過程可以使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在5000萬至1億年內達到太陽質量的1萬至10萬倍,從這點出發,中央黑洞的成長將按照標準理論設想的那樣直接吸積氣體,從而變得非常快速,因為其成功吸引並吸收的氣體數量將會非常巨大,並在所提出的過程中佔據支配地位。然而,正如我們的機制所設想的那樣,正是從這樣一顆巨大的「種子」開始,加速了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並使其在年輕的宇宙中得以形成。簡而言之,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說,在大爆炸後8億年時,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已經遍布宇宙。

觀測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

這篇論文除了說明模型並證明其有效性,還提出了一種測試的方法。研究人員解釋道:「無數恆星黑洞與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種子之間的融合會產生引力波,我們期望利用當前和未來的探測器對其進行觀測和了解。」研究人員尤其關注星系中心的黑洞種子還很小的時候,即超大質量黑洞在初始階段發出的引力波。當前的探測器如先進LIGO/Virgo系統或許將識別這些引力波,並由未來的愛因斯坦望遠鏡進行完全描述。未來的LISA探測器將於2034年前後發射到太空,這將有助於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的後續發展階段,通過這些觀測,「我們提出的過程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以一種互補的方式,被未來的引力波探測器驗證。」

這項研究展示了研究人員如何一步步接近引力波和多信使天文學的新前沿。特別是主要目標將是開發理論模型,就像在這個案例中設計的那樣,利用來自當前和未來引力波實驗的信息,有望為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和基礎物理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任天)

相關焦點

  • 超大黑洞爆炸,威力僅次宇宙大爆炸,爆炸中心可容下15個銀河系!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詭異的天體,沒有任何東西能逃脫它的魔爪,甚至連光線都會被它吞噬。若按照質量劃分的話,黑洞在理論上有「超大質量黑洞、中等質量黑洞、恆星黑洞、量子黑洞」這4種類型,而宇宙裡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個黑洞嗎?
    不過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界從微觀量子領域進行推測研究,認為「奇點」在大爆炸之前普遍存在著量子漲落的現象,在沒有時間和空間概念的「奇點」處也不例外,由於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組成「奇點」的虛粒子在發生迅速產生和湮滅的過程就可能出現例外,有時並非完全遵循完美的對稱性,從而使得虛粒子對的其中一員發生逃逸,繼而引發量子漲落的不確定性,最終推動了「奇點」大爆炸的產生,在1個普朗克時間(10^-43秒)裡就「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所以,科學家們疑惑這些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還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原始氣體雲坍塌,為什麼不足以解釋所有現狀?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之謎黑洞跟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樣,除了有質量、密度和引力這些與施瓦西半徑值有關的屬性之外,同時也因為形成時間不同而有了年齡一說:比如,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大約6.9億年的ULAS J1342 + 0928,它的質量相當於10億個太陽加起來的總和。
  • 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了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它距離地球超過130億...
    當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強大引力吸引周圍物質,形成圍繞黑洞的過熱物質的軌道盤時,類星體就發生了——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相當於16億太陽的質量,比我們整個銀河系的1000多倍的明亮——在大爆炸之後,它增長相對較快。
  • 黑洞穩定性和「臨界質量」問題
    黑洞不是宇宙時空的洞穴,而是物質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能量點,天體物理學錄將由超大質量恆星轉化成的能量點稱之為「奇點」,一些科學家相信,超大質量恆星在死亡後轉化為「原始火浗」,我們在詞源學的的概念上將原始火球定義為「能量球」、或「奇球」,能量點和奇點與能量球和奇球符合自然哲學對應論的等效原理。
  • 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可能是一個超級黑洞
    當前科學家對宇宙的普遍看法是,宇宙產生於一次「大爆炸」,起始於138.2億年前的一個「奇點」。這個「奇點」的爆炸就是宇宙(我們這個宇宙)的時間和空間的起點。太陽系形成於46億年前,地球大約45億年,人類大約誕生於200萬年前。
  •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在宇宙中,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黑洞類型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原初黑洞,它們誕生於宇宙初期,跟宇宙大爆炸初期暴漲的超高物質密度有關;第二種是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形成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 科學家預言:黑洞裡面藏著另一個宇宙
    黑洞裡是否有另一個宇宙在宇宙的早期,一小塊時空可能湊巧產生了連接多重宇宙的蟲洞。如果這個觀點獲得證實,那麼就意味著每一個巨型黑洞後面都可能藏著一個宇宙。有一個宇宙學理論認為我們的的宇宙僅僅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這就是永恆暴漲理論。這個理論首次出現是在20世紀80年代,它用來解釋標準大爆炸理論無法獨自解釋的一些令人疑惑的觀測現象的。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坍塌  Evelyn Zhang • 2020-12-30 09:10:02 來源:前瞻網 E1552G0
  • 宇宙是怎樣產生的?只是因為宇宙大爆炸嗎?
    我相信大家都是啞口無聲,並且會問宇宙是什麼,它是有多大?宇宙是各種天體和物質的統稱,它廣袤無際無法測量,它不是一位靜止的老人,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中。善於求知的人們會產生疑問了,我們知道人類是由母體受精後產生的,植物是由植株培育產生的,那宇宙是如何來的呢?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大爆炸後不久,許多「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宇宙中分離。圖片來源:Kavli IPMU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3位對黑洞研究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   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 宇宙是奇點爆炸而成,那每個黑洞都有奇點,不是都能成為一個宇宙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一個體積無限小,溫度無限高,密度無限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按照之前說的宇宙是奇點爆炸而成,那每個黑洞都一個奇點,是不是只要它們爆炸就能行程另一個宇宙。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_科技湃...
    大爆炸後不久,許多「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宇宙中分離。圖片來源:Kavli IPMU本報訊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3位對黑洞研究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 黑洞奇點和大爆炸奇點有什麼區別?
    大爆炸奇點是一個體積為零的點,但質量很大,這使得密度極高。大爆炸(bing)這個奇點包含了宇宙中的全部物質和能量。大爆炸的最初時刻仍然是個謎。然而,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相信,在最短的那幾分之一秒之後,強大的核力和電磁力便分開了,這很可能導致宇宙開始膨脹。大爆炸創造了空間、時間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全部物質和能源。
  • 最巨大的5個超大質量黑洞!你知道嗎?
    而黑洞的大小是由其質量所決定的,因此人們也對黑洞的質量特別感興趣。舉例來說,如果要將質量與地球相同的星體變為黑洞的話,我們必須將它壓縮為半徑九毫米的小球,黑洞也被分為數個種類。而在之中最小最輕的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的重力塌縮所形成的。當這些星球耗盡體內所有的燃料時,其內部就會開始塌陷並邁向死亡,這將會引發超新星爆炸,並產生非常明亮的閃光。
  • Maunakea天文臺發現三對合併的超大質量黑洞
    圖片來源:Silverman等人夏威夷毛納基亞(Maunakea)--兩個正在合併的星系之間的宇宙之舞是一個罕見的發現,每個星系都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該黑洞會迅速吞噬大量物質,從而產生一種被稱為類星體的現象。
  • 從「小宇宙」中尋找原始黑洞和暗物質—新聞—科學網
    大爆炸後不久,許多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我們的宇宙中分離出來。(圖片來源:Kavli IPMU) 這一系列研究由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而在原始恆星和星系誕生前,早期宇宙中就有黑洞形成,這些原始黑洞很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構成。
  • 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原標題: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參考消息網10月8日報導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家收到一個罕見信號,由兩個黑洞爆炸產生,距地球70億光年!
    自從人類第1次拍攝到了黑洞照片後,我們才清楚的認識到人類在宇宙面前是多麼的渺小。在9月2日的時候,科學家聲稱他們探測到了一種特殊的宇宙信號,這個信號並非星體發出,持續時間很短,是兩個黑洞相撞發出的。它們兩個距離地球70億光年。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據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確認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幾乎每個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一些質量更小的黑洞則更多,那麼這些黑洞的前身是什麼模樣就成了科學家的研究焦點。來自錢德拉宇宙演化調查的項目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大約12億歲時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些星系核的樣本記錄了宇宙早期黑洞的成長過程,科學家通過活動星系核的研究了解到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情況,並釋放出高速移動的帶電粒子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