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泉泉群東起解放閣,向西長約700米,共有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任泉、豆芽泉、五蓮泉、一虎泉、金虎泉、胤嗣泉、匯波泉、對波泉等14泉組成。
其中,黑虎泉為泉群之首,最具聲望,泉水每天最大湧量高達4.1萬立方米,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72名泉中排名第二,最多時這裡一天接待數萬名中外遊客。
南護城河是護城河旅遊中最有魅力的一段,兩岸名泉不舍晝夜地噴湧。以南門橋為界,以東是泉水區,以西是號稱濟南會客廳的泉城廣場休閒區。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都有對黑虎泉的描述,居「黑虎泉泉群」之首。有詩云,
「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
水自洞中通過暗道由石雕獸頭口中噴出,形似瀑布,然後瀉入石砌方池中。
此獸名曰「霸下」,傳說為龍王的六子,性好喜水,常棲水邊。池口獸頭清末僅為一個,民國二十年整治泉池時建為三個。
泉池內的水清澈如鏡,水流形成水簾狀,流入護城河中。
黑虎泉在濟南泉水中是最有氣勢的,泉水從三個石雕獸頭口中噴射而出,在水池中激起層層雪白的水花,動人心魄,令觀者無不驚嘆,夜色中遠遠聞聽更是聲如虎吼。
明朝劉敕曾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
「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流,掛者若簾,瀉為圓池,名曰太極。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瀠洄作態,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擊缶……。」
如今盛水季節其氣勢如故,水從石獸下湧出,湍擊巨石,發出粗獷的鳴響,再加半夜朔風吹入石隙裂縫,驚人的吼聲迴蕩於洞中,如同虎嘯。
在黑虎泉邊,有兩座《雙虎》雕塑,1991年秋由韓美林設計製作。
黑虎用黑色花崗石雕就,金虎用青銅鑄成,兩虎各為身長7.9米,身高3.7米。旁立石碑,上書「福泉」,福字上面多了一點,寓意「福多一點,再多一點」。
每日從清晨到深夜,前來黑虎泉畔汲水的民眾不斷,回家飲用煮飯泡茶也是濟南獨具特色的一景。
水流從三個獸頭嘴裡噴湧而出,落在下邊的水面上,響起濺落的聲音,水面上不斷地產生著漣漪,形成了不規則的波紋。
幾乎現在的人都在買純淨水喝的時候,濟南的民眾卻在打清淨的泉水喝。
早晨醒來,踏著晨光,到泉邊汲水,既活動了筋骨,鍛鍊了身體,又呼吸了泉邊的清新空氣。這雖是城裡人的生活,但完全是田園農家的日子!仔細看看那些喝著泉水過日子的人,就會理解,什麼是泉城。
黑虎泉泉群中的琵琶泉位於黑虎泉西,護城河南岸。
泉池原為不規則狀,後整修為長方形,四周護以石雕欄板。泉池伸進護城河,比河面高出1米,池外壁有兩層石階,泉水溢出泉池,經石階跌宕四瀉,發出悅耳的響聲,仿佛彈奏琵琶聲。
其實這並非琵琶泉真正奇妙所在。
奇妙的是,在盛水期,琵琶泉地下也會發出動聽的琵琶聲。
據地質學家考證,琵琶泉下為奧陶紀的雲質石灰巖,間有大大小小的溶洞和溶槽,地下水噴突湧動,拍擊中空巖石,於是便發出了清越動人的琵琶聲。
泉東有琵琶橋,泉西有清音閣,遊人於橋上閣中,都可盡情聆聽泉聲,賞看泉景。
九女泉位於黑虎泉對面。
泉池呈橢圓形,由太湖石壘成,半伸護城河中,高出河面半尺。池底為潔淨的細沙和礫石,不斷有水泡從沙石中冒出,嫋嫋升起,於水面綻破。泉水清澈剔透,水色碧藍,宛若晶瑩柔軟的碧玉。
相傳古時每到月色皎潔的夜晚,就會有九位仙女到泉中浣紗沐浴。九女泉因此而得名。附近有九女亭,其南側的抱柱聯「仙女沐泉飛夜韻,金鱗穿水戲池波。」
白石泉在黑虎泉東北,南護城河北岸。
此泉是清代乾隆年間疏浚護城河時發現的,因與黑虎泉的故事而得名。白石泉後來湮沒,直至1984年再次疏浚護城河時才得以復出。
現該泉以白石砌岸,恰似一塊嵌於護城河中的白玉。
瑪瑙泉在黑虎泉東側,與白石泉隔岸相對。泉池四周以塊石壘砌,泉水晶瑩透撤,從泉池北壁石洞中流入護城河。因池底不斷有水泡冒出,在陽光照射下光彩奪目,似粒粒瑪瑙。
五蓮泉在琵琶泉西側,池底泉眼甚多,較大者有五個,水泡成簇,於水面綻開,似五朵盛開的蓮花,故名。泉南側河岸上建有五蓮軒,由亭、臺、廊、榭組成,景觀十分别致。
此外黑虎泉泉群中還有金虎泉、南珍珠泉、一虎泉、豆芽泉、匯波泉、胤嗣泉、對波泉、壽康泉、任泉等名泉,大都分布在護城河兩岸,大家有時間可以慢慢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