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封建官僚的作風,但你知曉其出處在哪嗎?其實它來源一個「避諱」的故事。宋代有個地方官叫田登,不許百姓喊其名「登」,「點燈」也不準叫,叫「放火」。
在中國歷史上,曾流行過一種特殊的習俗。即對待君主或尊長,不能直稱其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長名字相同的字或音同的字,則用改字、空字、缺筆等辦法來迴避。這就叫避諱。因避諱之需要,常常要無理地改變人名、地名甚至官名,這種流弊深遠的避諱習俗起源年代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避諱之俗始於夏商時期。
二避諱之俗源於周代。
三避諱之俗源自春秋時期較為合理,西周則缺乏根據。其例證是《左傳》桓公六年的記載:「晉以僖侯(《史記》作「釐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宋人王觀國在《學林》中據此說道:「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範獻子聘於魯,問具敖二山,魯人對日:『先君獻、武之所諱也。』而春秋時魯大夫有公孫敖,與魯武公同名,在武公之後,是與國君同名也。然則諱自周始而不酷諱可知也。晉僖侯名司徒,故廢司空而改為司城。凡此類,雖或諱之,鮮有避者。」這裡,魯獻公、魯武公、晉僖侯、宋武公都生在西周,除宋武公外,其他三人都是在位於西周,但他們的避諱卻發生在春秋。
所以,有人認為「西周無避諱,避諱始於春秋。」其理由還有,司徒、司空二官名和具、敖二山名在魯獻公等人以前就已存在了,若是西周已有避諱,那魯獻公等人就不會故意取這樣的名字,讓人去改官名和山名的(陳光堅《諱源略說》載《學術論壇》1981年第四期)。
避諱這種習俗在中國為什麼會產生呢?前述西周起源說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人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法承受各種突發的和偶然的災禍、兵變與其他社會壓迫。於是,人們創造了神,並冀以得到神的保護,同時,對那些在生時主宰過人們命運的人,就形成了他們在死後也會法力無邊的觀念。所以,產生了避諱。
另外,避諱的產生與西周的宗法制度、奴隸制國家的統治形式和「孝」的道德觀念有深刻的淵源。為活人避諱的出現則與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社會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見曹松林《避諱起源淺探》)。我認為,姓名稱呼上的避諱實是中國歷史上的「為君者諱、為賢者諱、為尊者諱」的流弊之濫觴。
總結:避諱產生之後,盛行於唐宋和清朝,經過陳垣先生《史諱舉例》一書的系統總結,形成了一門「避諱學」,成為在史學研究、文獻整理和考古中必須掌握的實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