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從拓跋珪開國到拓跋燾一統北方

2020-12-19 三匠畫片

西晉滅亡,南渡的東晉偏安一隅,北方則陷入了十六國紛爭當中,直到苻堅的出現才基本終結了這一亂局。但苻堅被謀殺「創業過半而中道崩殂」,於是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

自東晉滅亡後,替代它的依次是宋齊梁陳,北朝替代苻堅的,則是北魏、北齊、西魏和北周。其中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的皇帝很多,對後世的影響力很大,咱們要聊的,就是北魏最關鍵的從開國到一統北方的前三代皇帝,他們分別是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燾。

當初苻堅滅鮮卑人的代國之後,把一個小孩放在了家中寄養,他就是拓跋珪。後來他的母親帶著他投靠了匈奴的一個部落,公元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復國,但不再稱代國,而改名為魏國,歷史上的魏國有很多,列國時期的那個最早,後來的為了區分都得加一個前綴,曹家那個叫曹魏、北朝這個叫北魏。

經過拓跋珪的一系列改革,小小的北魏終於在西北站住了腳跟。改革的宗旨就是向中原學習,由此拓跋珪把鮮卑族從奴隸制社會帶入到了封建社會。內部穩定之後開始向外擴張,拓跋珪先對其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展開行動,沒了後顧之憂便開始逐鹿中原。

當時北方最大的兩個政權分別是後燕和後秦,經過兩次會戰,拓跋珪取得巨大勝利,遷都今天的山西大同,當時叫平城,為他的後世子孫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這一切行動拓跋珪只用了十二年,也就是說當時他才二十七歲,如果按這個進度統一北方近在咫尺。但遷都之後拓跋珪就停止了前進的腳步,轉入了「心滿意足」狀態。開始安於享樂、沉迷於酒色之中,當自信到自戀的程度時便開始剛愎自用,直到他39歲那年,被他的次子拓跋紹弒殺。

接下來即位的是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因為在弒君事件發生後他第一時間誅殺了弟弟。拓跋嗣最大的作為是發起了整個南北朝第一次南北大戰,戰後北魏領土增加了青州、兗州和豫州,華北平原基本收入囊中。但拓跋嗣又是一個類似苻堅那樣的人物,有雄才大略之風卻英年早逝,當然他不是像苻堅那樣被人害死,而是自己常年徵戰勞累致死。

北魏一朝最大的特點,就是前三個皇帝能分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拓跋珪建立北魏、打下基礎;拓跋嗣南徵北戰、承前啟後;接下來就該完成北方一統的拓跋燾登場了。對於這種人物史書記載的一般比較玄乎,比如其年少就有如何如何志向和事跡之類的,咱們不必糾結於此,只需要知道他是一個特別能徵善戰的北魏皇帝即可。

拓跋燾在位期間北徵柔然、南徵劉宋,像北燕、北涼這樣諸多割據政權紛紛滅於他手。統一北方確實讓其揚名,但他最大的功績還是在治理北魏內政上,可以說如果讓你來設定一個明君身上該有的關鍵詞,他基本上都具備。

首先宏觀層面大亂之後他選擇休養生息,微觀層面他能親自到民間去體察疾苦,為了選賢任能他大量啟用漢族文人,漢文化也就開始越來越深的影響到他本人。拓跋燾開始崇尚儒家思想,致力於推動鮮卑族的漢化過程。在文化方面他積極推行楷字,這一點非常重要,以前讀書是世家大族獨享的特權,這個特權不是什麼明文規定的,而是百姓不識字無法讀書。世族中那些歷史上出類拔萃的大家發展出了好多種字體,使得"連筆類"的書法更難以被常人所識。推行楷字從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一些農耕以外有閒餘精力的富農識文斷字,士人們為了迎合這一推廣,書法也開始著用圍繞楷字做文章,魏碑正是從這裡起步。

拓跋燾還有一項重大開創是在司法層面的,即死刑復奏制。以前出現罪大惡極需判死刑的囚犯,地方官員是可以直接行刑的,但如果在死刑方面出現冤假錯案,當事人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所以從拓跋燾開始,規定凡是死刑案均需奏明皇帝,確定卷宗無疑點無需發回重審,御批後方可行刑。這種制度除了對嫌犯的處置更加公正穩妥以外,司法大權生殺予奪中,最厲害的"生殺"大權也牢牢握在皇帝手中。

可以說,北魏前三個皇帝都做到了自己的「分內事」,為這個王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封建歷史上分裂期的王朝,很少有能像北魏那樣,在社會各個層面深遠的影響後世的。

相關焦點

  • 雄武膽大智慧超人的北魏皇帝拓跋燾為何在壯年死於非命?
    營衛志》《史記》中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也就是說上古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很強盛,與中原王朝屢屢發生戰爭。拓跋鮮卑強大南下,君臨中原,建立北魏政權,也就是相對於劉宋政權而言的北朝。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被兒子拓跋紹所殺。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北魏的歷代皇帝列表: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燾--敬壽帝拓跋餘--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浚)獻文帝拓跋弘 -- 孝文帝拓跋宏 -- 宣武帝元恪 -- 文景帝元愉 -- 孝明帝元詡 -- 隱帝元法僧少帝元釗 -- 文穆帝元勰 -- 孝宣帝元劭 -- 孝莊帝元子攸
  •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為什麼會被未成年親兒子殺死?
    為什麼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會被未成年親兒子殺死?太過美麗的妃嬪往往都有毒,她生的孩子也一樣,拓跋珪橫死在親兒子手上時,心裡或許是這麼想的。天賜六年即公元409年十月十三日,北魏帝國第一任皇帝,時年三十九歲的拓跋珪被他十六歲的拓跋紹殺死,結束了稍顯短暫而卻豐富的一生。父親被兒子殺害,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是正常事件,即使這個父親於萬民而言,是個暴君,那也不該由兒子親自動手斬殺,可是,拓跋紹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他老父親斷氣。
  • 理不清楚南北朝?這有個規律:北魏與劉宋,帝王更迭幾乎神同步
    傳統概念上的南北朝,起點是公元420年劉裕滅東晉、建立劉宋,終止於公元589隋朝滅掉南陳; 不過,這實際上是南朝的起止時間,北朝略有區別:它開始於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珪自稱魏王,結束於公元581年楊堅篡奪北周、建立隋朝。
  • 這個朝代的太后、權臣隨便殺皇帝,一百多年換15個皇帝,大部分是傀儡
    北朝是從北魏開始的,北魏開國帝王拓跋珪十六歲就即位為帝,在群雄並起的北方逐步強大起來,確立了北魏統一北方的趨勢,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雄主,卻早早的進入了暮年,剛愎自用、猜忌多疑、殘忍嗜殺,結果就被自己的次子拓跋紹串通了自己身邊的侍衛宦官殺死在寢宮,時年三十九歲。
  • 英圖武略,事駕前古:拓跋嗣死後,北魏太武帝是如何穩住朝局的?
    翻遍南北朝的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南朝與北朝的王朝更迭特別有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劉義符慘死之時,正是拓跋燾登基之日,這一死一生之間,直叫人感嘆歷史興衰的波瀾與無奈。辛棄疾有一首「水調歌頭」的詞,其中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汙,風雨佛貍愁」。其中的佛貍(bì lí)指的就是拓跋燾(tāo)。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二、建國初期母權過大,為鞏固皇權拓跋珪堅決誅母推行此制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幼年遭受很多磨難,常年顛沛流離,還背負著背叛本族投奔先秦的罵名,這造就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後回歸本部,靠母親及氏族的力量東山再起,終成偉業,建立北魏王朝。可以說:如果沒有母親賀氏和賀蘭一族,拓跋珪根本無法建立王權,成就霸業。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拓跋珪稱帝後,賀蘭一族漸漸威脅到了皇權。歷史上皇帝年幼,太后掌權執政,霍亂超綱的事屢見不鮮。
  • 參合陂之戰後燕「小鮮肉」敗給「老油條」,北魏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西晉滅亡後,北方多年動亂混戰,直到北魏的出現,北魏成為南北朝對立時期,第一個北方的王朝,而在北魏建立之初並不是最有實力一統北方的,在前秦經歷淝水之戰的打擊後,逐漸分崩離析,後燕北魏先後立國,相對來說,當時後燕成為了前秦之後,最有底氣統一北方的,北魏在軍事和國力上處於劣勢。
  • 雄才偉略一代帝王,南徵北戰統一北方,最終死於宦官之手
    這首由辛棄疾所作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後半段,用古事影射現實,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招致北魏拓跋燾的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衰敗。詞中的佛狸祠指的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建立的行宮,佛狸(bi li)是拓跋燾的小名。說起拓跋燾,可以稱為典型的馬上皇帝。
  • 北朝東、西魏皇帝列表及簡介,沒有一個皇帝真正擁有皇權
    西晉滅亡後出現了十六國和東晉,後來東晉被劉裕滅進入宋齊梁陳的南朝時期,北邊則一統於北魏,進入北朝時期。北魏是個鮮卑政權,皇帝拓跋氏隨著自身的不斷漢化改了元姓,到元恪的時候發展到鼎盛時期。元恪視鮮卑"子貴母死"的傳統為陋習,所謂"子貴母死"指的是從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開始,為了保障子孫後代穩妥的繼承皇權,防止出現小皇帝即位時其生母及其背後的家族幹政甚至亂政,就提前把太子生母賜死。元恪廢除這項陋習後,他的幼子即位,結果被胡太后攝政,搞的北魏奇亂無比。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非要實行漢化改革?日本學者:不改國就沒了
    我們知道,在漢帝國滅亡之後,整個中國北方之地出現了大片的權力真空,簡單來說,就是失去漢帝國這樣的強權震懾之後,北方的遊牧民族便開始蠢蠢欲動,欲圖稱王稱霸!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北方遊牧民族開始紛紛向中原之地進發,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五胡亂華」時期。
  • 東晉南北朝300年分裂史,有幾次一統天下的機會?劉裕北伐最可惜
    苻堅是個優秀的領導,在他的努力下,一統整個大北方。眼看著就要飲馬長江,奪取東晉的天下了,可是這個時候前秦內部卻出現了問題。其實前秦這個王朝,成立的時間實在是太短,整個帝國從創立基業到滅亡,只不過才44年。而這44年中,大一統北方的時間就更短了,只有在苻堅登基以後,才實現了一統北方的志願。
  • 民族矛盾激化,漢化改革成果付諸東流,北魏政權應該何去何從?
    前言北魏政權建立之後,在拓跋珪、拓跋嗣以及拓跋燾三代君主的漢化改革政策指導下,不僅在政權建設以及國家治理方面展現出了相較于氏族部落時期質的飛躍,在北魏少數民族的思想意識以及生產生活,同樣也產生了鮮明的漢化趨勢。
  • 三國兩晉南北朝非正常死亡皇帝名單及死因
    慕容盛大夏:赫連昌被北魏生擒後叛逃,途中被抓住殺死。赫連定攻北涼途中為吐谷渾所俘,次年被解送北魏,處死。北涼:段業被沮渠蒙遜所殺。哀王沮渠牧犍謀反北魏被賜死。西涼:李歆被沮渠蒙遜所殺李恂和沮渠蒙遜交戰 兵敗自殺,亡國。北燕:昭成帝馮弘亡國後逃亡高句麗被高句麗王所殺。南燕:末帝慕容超被東晉滅國後斬首。
  • 第六節 鮮卑稱雄——北魏之初
    這位一生未逢敵手的傑出統帥,在重建燕國,並將版圖擴大到與前燕相當之後,終於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拓跋圭沒有遲疑。當年八月,他集結起四十萬步騎,大舉伐燕。九月,即盡取後燕并州土地。十月進入河北燕地,諸郡望風而降。後燕宗室困守中山、鄴城等處。他們頑強抗擊到公元398年時,已無以為繼,先後棄城出逃。北魏將河北土地收入囊中。
  • 鮮卑族是如何融入到了漢族之中的?這段歷史對中國實在太重要
    後來拓跋鮮卑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等王朝。從魏晉到南北朝的幾百年中,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了漢族之中。鮮卑漢化是中國民族史上的大事件,為隋唐的大一統提供了社會基礎。那麼,鮮卑族到底是如何融入到了漢族之中的呢?一,成為「五胡」之一的鮮卑族鮮卑族源於東胡。
  • 夢回北魏:我,一名普通小僧眼中北魏佛教的發展
    01引言北魏是鮮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權,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公元386年,就在前秦內憂外患、四處兵荒馬亂之際,鮮卑族的部人拓跋珪趁機在牛川自稱為代王,還重新建立了代國,不過四月份,拓跋珪又將稱號改為了魏王。時間軸轉到公元389年,代國被正式改為「魏國」,拓跋珪建立北魏。而拓跋珪也搖身一變成為道武帝,建立北魏後,他實施了許多漢化強國的措施。
  • 【成語故事】這七個成語都與北魏清河人崔浩有關
    首先,從晉國來講,晉朝宗室司馬休之擾亂荊州,之後又逃到後秦,劉裕對他恨之入骨,現在後秦的皇帝剛死,劉裕乘機來討伐,這也是極有可能的。假如北魏堵塞他西去的道路,劉裕必定會上岸北侵,若真是這樣,那後秦沒事,受災的是我們北魏啊。另一方面,從魏國內部來看,北方有柔然的不斷侵擾,如果向南出兵,則北寇進擊;如果出兵救北方,則東方又面臨燕國進犯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