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清軍屠殺20萬太平軍?不只擒賊先擒王還要根絕後患

2020-12-14 世界史圖鑑

消滅太不平天國不僅要消滅它的領導人,不僅要擒賊先擒王,還要消滅太平天國起義的社會基礎,屠殺就是第一步。

3萬清軍能夠在一夜之間圖上20萬太平軍,自然有其合理性。太平天國運動十幾年,對清王朝統治的打擊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大家有誰想沒想到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能夠爆發的如此猛烈?難道就真的是因為洪秀全帶領一支農民軍崛起的嗎?實際上,這樣一直農民軍是受到地方士紳和地主支持的,這一點恐怕都忽略了。

清王朝對於地區統治而言,是一種委託統治手段,將地區的一些治安治理委託給地方的地主士紳,讓他們去統治民眾。當然,這是一種委託代理,清政府還是派了基層的地方官員與各地地主合作,這些人在地方上的話語權很足,他們能夠充分調動起來農民的積極性。

很多人不願意相信,在階級鬥爭的歷史裡,總是說他們這些地主士紳是壓迫農民的,但很可惜的是,告訴你歷史的真實情況是,這些人可以充分發動農民。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三元裡抗英,就是地主士紳領導下的一場農民運動,當時的農民死心踏地的追隨著地主和士紳,對英軍發動攻擊,使得英軍狼狽逃竄。

當時清王朝和英國已經籤訂了相應的通商協議,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但也正是因為三元裡的問題,使得清朝和英軍之間的談判又一次陷入危局,為此,政府不得不下派官員嚴厲要求各地地主士紳團練,必須停止發動農民團練,維護地區治安,立即撤退,解散。政府已經與洋人達成協議,各地不得破壞。

為什麼南方地區的地主和士紳會多次辦團練並且成為地方力量呢?那主要還是因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發達,官府一定程度上無法保證這一地區的所有經濟秩序和經濟糾紛,所以團練永遠而生,尤其是在海上在做生意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遇到海盜和外國船隻的侵擾,這個時候,地方團練的作用就發揮出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允許小規模的團練,但絕不允許地方的地主士紳做大,必須堅持政府的領導,但是到鴉片戰爭以後,這些團練很顯然在地主和士紳的領導下開始大規模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因為在他們看來,政府與洋人之間的協議條約侵犯了他們的利益,使得在市場上他們沒有了話語權。

再加上洋人的思想形成了拜上帝會,當太平天國拜上帝會的思想在南方各地廣泛傳播的時候。很多團練地主都與太平天國的幾個領導人有緊密的聯繫,也正是在這些人的領導和支持以及慫恿之下,太平天國運動才正式爆發。地主士紳團練,這些人是清政府統治地方政府的關鍵。他們能夠維護地區和平和安定,他們也可以發動農民對抗中央,而當太平天國這件事情鬧大以後,一些人野心膨脹,希望通過太平天國掌握國家政權,但是也有一些人感到害怕,他們認為太平天國並不能真正替代清政府,最終是要被消滅的。

但不論他們怎麼想,太平天國在南京定都已成事實,而到了太平天國後期,這些以地方的地主鄉紳為核心的團練政權不得已要投降清政府的時候,李鴻章,曾國藩等人早就知道處於太平天國內部的這些基層武裝力量是怎麼來的?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鎮壓太平天國不僅僅是所謂的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幾個領導人,更要對南方的地主士紳團練進行震懾。

雖然在我們的概念中可以擒賊先擒王,但正如白起坑殺趙軍的歷史。但真正平定這一場太平天國運動,除了擒賊先擒王以外,還要徹底根絕太平天國再一次興起的社會基礎。這一點甚至比捉拿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更為重要,這也是清政府後期在一系列軍事勝利以後重點督辦的政治案件。

相關焦點

  • 金田起義,太平軍戰鬥力為何強悍?4萬清軍為何不敵7000太平軍?
    清廷四處徵調大軍圍剿太平軍。金田起義時,共有男婦老幼2萬多人,能打仗的約有3000人,清軍共有9000餘人圍攻。太平軍到象州縣中平時,隊伍擴充到3萬餘人,能戰鬥的有5000餘人,清軍兵力為17000多人。太平軍攻下永安城之後,人數為37000餘人,能戰鬥的人有7000餘人,清軍投入兵力46000餘。
  • 海賊王:擒賊先擒王,頂上戰爭三大將為什麼不集體攻擊白鬍子?
    畢竟戰國策劃這場頂上戰爭就是為了給白鬍子海賊團一個重創,如果能省力一下,擒賊先擒王,其餘的海賊們就會群龍無首。那麼一舉攻下白鬍子海賊團也不是難事,還可以讓海軍總部不會受到重創。但是事實上,頂上戰爭除了赤犬,其他兩個大將都在打醬油。很多海米都說黃猿是龍的手下,只不過在演無間道,暗中保護路飛這個少主。
  • 擒賊先擒王!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為什麼不選東京?
    擒賊先擒王!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為什麼不選東京?眾所周知,原子彈的威力以及原子彈的投放後的危害,這樣的武器讓人十分忌憚,國際上已經明令禁止使用。但是這規定的建立也是由沉重的教訓給予的,這個教訓就是美國曾投下的兩顆原子彈。
  • 迪坑村之戰:太平軍下鄉徵糧,主帥被小兵一刀殺死
    1860年7月,翼王石達開萎靡不振,彭大順、童容海等70餘位將士看不到希望,於是率軍返回天京,被稱為這支返回來的太平軍,總計兵馬20餘萬,主帥是彭大順、副帥是童容海;汪海洋、譚體元則還是沒啥名氣,只是追隨者而已。 20萬大軍脫離石達開,差點讓翼王成了光杆司令。要說一點,這20多萬大軍不是勁旅,而是烏合之眾,是石達開敗退廣西時,難民加入而來。如此,這20萬大軍不但不能殺敵,還浪費了本就稀缺的糧食,成了累贅。
  • 李鴻章淮軍系臨時拼湊,被稱「叫花子軍」,為何擊敗數十萬太平軍
    ▲太平軍攻城略地1962年初,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第二次進攻上海,一度攻至靠近市區的寶山、高橋、閘北等地,駐防於此的江蘇巡撫薛煥部雖有3萬餘眾,卻一觸即潰,全靠租界的英法軍隊出戰才勉強守住防線。在此情況下,盤踞上海的富商豪紳們花費重金請李鴻章淮軍前來增援,其中僅安排外國輪船送淮軍至上海,就支付了18萬兩白銀的運輸費用。
  • 太平軍四王西徵,陝西局勢糜爛,叛亂呈燎原之勢
    9月中旬,多隆阿先與由陝西東下準備進援廬州的陳得才部太平軍戰於鄂、陝、豫三省交界的柳林溝、荊子關等地。太平軍被擊敗,退回陝西。12月6日,多隆阿在潼關接奉上諭,以欽差大臣督辦陝西軍務,並接統原督辦大臣勝保所部各營,共計有兵勇2萬餘人。
  • 太平軍戰神石達開,曾打的曾國藩投水自盡,卻被世人誤解百年
    太平軍前後奮戰十四年,最鼎盛時兵鋒直指京城,差點將清朝推翻。而在這場壯麗的農民起義當中,有一位儒將,最為人稱道,甚至有史學家稱讚他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這位得到世人讚譽的太平軍將領,就是翼王石達開。
  • 嘉興之戰:太平軍陣亡8千兵馬,榮王、挺王戰死
    宴會上,李鴻章殺了8大叛將,還屠殺蘇州城內4萬太平軍,非常殘忍。如此,江浙一帶的太平軍將領沒了退路,只能一戰到底,與淮軍死磕。嘉興,亦稱嘉禾、禾城,因這裡水稻長勢很好,產量也高,故而得名。蘇州陷落後,李鴻章目標瞄準了嘉興,想要奪取這塊寶地。
  • 一個主要原因葬送了10萬太平軍
    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大軍進入四川,為早日攻克成都,石達開制定了取道川、康邊境,抄近路搶渡大渡河的戰略方針。然而,石達開最終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石達開為何兵敗大渡河?到底是什麼壓垮和葬送了10萬太平軍?筆者認為,糟糕的後勤是主要原因。
  • 翼王石達開給兒子慶生招致兵敗大渡河?到底是石王傻還是世人傻
    實際上,石達開出生於1831年3月(清道光11年2月),1847年洪秀全、馮雲山至貴縣邀石達開共圖大事時,石達開才年方十六歲。此事,在太平天國史中記為「訪石相公」,媲美於「三顧茅廬」。 1850年8月20日,石達開在貴縣螞蟥衝豎旗誓師,率2000人向桂平金田開拔。
  • 白溝河大戰,以少勝多的屠殺,60萬大軍竟敗給了詭異的天象
    朱棣雖然認為李景隆是個白痴,但是朱棣還不至於狂妄到不做準備,在他獲知60萬大軍北上的消息後,立馬就集結20萬步騎大軍南下阻擊李景隆,此時李景隆獲知朱棣南下的消息以後,就在白溝河一帶安營紮寨,排兵布陣,專等朱棣燕軍的到來。
  • 國民黨軍部署重點進攻,目標為何選定陝甘寧和山東兩地
    在東北戰場,中共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連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殲敵4萬餘人,穩住了陣腳奪回了戰場主動;在中原戰場,晉冀魯豫野戰軍先是消滅了整編第3師4個旅17000餘人,又消滅胡宗南「天下第一旅」6千餘人;在蘇中戰場,華中野戰軍3萬主力七戰七捷,殲敵5萬餘人,又在宿遷殲滅戴之奇整編第69師2萬餘人……
  • 新圩保衛戰:清軍意圖全殲太平軍,洪秀全率眾突圍敗走
    太平軍緊鑼密鼓進行防禦準備,清軍高層已經做起了全殲太平軍的美夢,「賊勢大挫……死守三數村莊,計日可以成擒」,清軍合圍計劃送到北京的時候,鹹豐皇帝也做起了美夢「賊首洪秀全……此時均在新圩各村圍困中,一經大軍攻破,必須按名擒獲」。不得不說,鹹豐等人實在是太小瞧太平軍了。
  • 太平軍悍將梁成富:3次遠徵西北,後遭清朝凌遲處死
    《自述書》中,黃文英說,兩廣出家皆冊封為王,前後達二千七百餘人。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中還說,天王洪秀全「封得太多」,這是太平天國滅亡的10大因素之一,給人以深刻的教訓。封王太多,軍事統帥不統一,只能各個擊破。
  • 太平軍喋血嘉興:8千兵馬陣亡,2位王爺巷戰而死
    宴會上,李鴻章殺了8大叛將,還屠殺蘇州城內4萬太平軍,非常殘忍。如此,江浙一帶的太平軍將領沒了退路,只能一戰到底,與淮軍死磕。 進攻嘉興,李鴻章絕對是下了血本:程學啟、劉銘傳、潘鼎新、張樹聲、李朝斌、郭松林、楊鼎勳等悍將,全部出動參戰,總計兵力3萬餘人。 1864年1月,叛將程學啟率4000兵馬為前鋒,攻打嘉興外圍縣城;李朝斌則率水師戰船百餘艘協助參戰,水陸夾擊太平軍。不久,嘉善、海寧、平湖、海鹽、桐鄉等陷落,淮軍兵鋒直抵嘉興城下。
  • 戲劇《悲歌大渡河》——關於翼王石達開失敗的過程
    4萬多人的大軍,在這裡被清軍消滅。72年後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3萬多人成功過河,安順場為紅軍勝利鄉。)太平軍石達開部,1863年4月過金沙江,第四次進入四川。同年5月因突遭受百年一遇的提前漲水,石達開在大渡河邊戰敗。4萬多人的大軍,只剩下殘部6千餘人。為了解救殘存隨從的性命,石達開攜5歲幼子石定忠,和部下宰輔曾仕和等。赴清軍營投降請死,同時掩護部隊突圍。
  • 他是湘軍名將 曾解救湘軍勇將王鑫和鮑超 多次率軍力敵太平軍
    在他此後的人生中,與太平軍周旋十餘年後,又參加了後來的中法戰爭,並在戰爭中建立奇功。1854年3月,太平天國西徵軍進攻嶽州(今嶽陽市),湘軍前鋒王鑫和太平軍遭遇,兩軍大戰一場,王鑫不敵只能退守孤城嶽州。曾國藩為自己愛將被困惱怒不已,手下沒有一個人敢言語,這時陳士傑站出來說:太平軍在嶽州沒有糧草,堅持不到幾日,我們應該抓住機會派兵救出王將軍。
  • 石達開離京帶走20萬大軍?數字嚴重誇大,英雄氣概連清軍都折服!
    但是別看石達開雖然年輕,卻很有軍事天賦,他率領太平軍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即使在太平軍西徵戰場節節失利的時候,是他訓練水師,親自指揮,最終在湖口、九江兩次大敗湘軍,打的曾國藩一怒之下要投水自盡,幸虧被人救了。 事實上在當時太平天國起義的諸王裡,翼王石達開不僅年紀最小,最具軍事才能,而且極具政治才能,更重要的是為人也無可挑剔。
  • 天京陷落後,有哪些太平軍將領堅持抗清,他們結局如何?
    1854年,曾國藩湘軍訓練成軍,水軍、陸軍,總計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湖南省會長沙,成為太平軍勁敵。1864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出逃,隨後在江西被俘虜。攻克天京,湘軍功不可沒,曾國藩居功第一,號稱「中興名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