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美好時光#
芽媽最近對B站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不為其他,就為了看這個小有名氣的UP主。
我見過有小朋友教化妝的、教打遊戲的,這教編程的我還是第一次見。
不過少兒編程這兩年的確是很火。
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裡面提到了要重視中小學編程教育,並將一些機器人競賽加入了應試加分機制中。
有實質性的好處後,越來越多的家長捲入了「讓孩子學編程」的熱潮。
那這個「少兒編程」到底怎麼樣!
少兒編程究竟是什麼?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少兒編程≠敲代碼,少兒編程≠敲代碼,少兒編程≠敲代碼!
為什麼我要著重提出這一點,是因為現在有很多家長把少兒編程和學代碼打上等號,才有了一系列的靈魂提問。
我的孩子又不做程式設計師,幹嘛學編程?
代碼那麼難,我們大人都學不會,孩子哪裡學得懂?
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編程教育需要依託於程式語言,但是少兒編程絕對不等於敲代碼!
那麼什麼才是少兒編程呢?
少兒編程採用的是圖形化的編程工具,像組裝積木一樣,通過拖拽、點擊等簡單的操作就可以製作屬於自己的動畫、遊戲、音樂、繪畫等等,甚至可以用它來學習數理化知識。
圖形化的少兒編程,增加了編程的趣味性,同時也降低了學習的門檻和難度。
裡面主要學習的是Scratch圖形化程式語言。
舉個例子:在Windows系統操作發明前,市面上流行的是dos作業系統,用這個系統需要記憶許多命令語句,會操作電腦的是少數。
但是微軟發明了windows系統,把界面都圖形化了,從此人人點點滑鼠就能使用電腦!
Scratch就和這個的概念是一樣的。
孩子們可以不認識英文單詞,也可以不會使用鍵盤。
因為Scratch構成程序的命令和參數通過積木形狀的模塊來實現編程。用滑鼠拖動模塊到程序編輯欄就可以了。
少兒編程對孩子的好處
學編程絕非是讓孩子學習複雜的語言和敲代碼,而是讓孩子接觸編程邏輯,學會高效的編程思維。
「編程思維」就是「理解問題——找出路徑」的思維模式,它由分解—識別模式—抽象—算法四個步驟組成:
1分層思維
孩子學編程的過程中當面對一個複雜難解的任務時,首先需要通過將複雜任務拆分為一個個小任務,然後逐個擊破,最終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所以可以鍛鍊TA們的分層思維。
分層思維的關鍵詞就叫做拆分。
就是將複雜的問題拆分成一個個很小的問題,讓它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解決。
就比如我們給孩子洗澡,將這個大的步驟分為幾個小的動作:脫衣褲、打溼身體、抹沐浴露、衝乾淨、穿衣服、穿褲子。
把整個流程分解開,通過完成小問題、解決小問題從而完成大的過程,解決複雜問題,使整體變得更加易懂和簡單。
具備這種思維的人,做事情是有條不紊並且有耐心的。
而分解能力好的孩子,即便面對一道有挑戰的數學題,也能列出清晰的解題步驟,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步的進展,而不是遇到難題時腦子裡一團亂麻。
2模式識別
不同的程序會有相似性,當孩子在設計新程序遇見困難時,能從以往的經驗中得到規律並且舉一反三,利用這些相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
模式識別正是教會孩子尋找到事物之間的共同點。
比如1+2+3+4+5=?
首先我們可以用分層思維把這個加法算出來,1+2=3,3+3=6,6+4=10,10+5=15!
這些計算,當我們熟悉以後,腦海裡面自然就有一種思維模式,多次計算以後就會直接得出1+2+3+4+5=15了!
規律整合能力強的孩子,也善於發現學習中的規律和方法。
看到一道題,有些孩子一瞬間就想到了解題方法與思路,我們會感嘆道:「這個孩子真聰明」。
事實上,是因為這個孩子具有很高的「模式識別,規律整合」的能力。
3流程建設
流程建設是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按照的一定的順序完成一個個任務。
孩子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所需要使用的代碼,才能使整個程序順利運行,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糾錯能力。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用到的流程建設:計劃表。
當孩子的腦海裡有著很清晰的流程建設過程,你會發現TA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早上可以幹什麼,中午可以幹什麼,到了晚上自己又該幹什麼。
糾錯能力主要表現在培養孩子的耐心與專注力。
因為編程的世界對錯分得十分明顯,如果孩子發現程序中有bug,TA需要把程序的運行順序一步步地跟走一遍,同時觀察每一步的運行結果。
這就需要很多的耐心、觀察力和專注力,對孩子的抗挫能力也是一種磨練。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逐漸懂得一個道理:犯錯很正常,糾正它,下次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就好。
4抽象化
在編程學習的過程中,面對自己的預期目標,孩子需要先在腦中進行構思,將重要的內容提煉出來,忽略不必要的細節,然後放在實際操作上!
掌握了抽象化的能力,我們就可以將一個解決方案應用於其他事物中,制定出解決方案的總體思路。
在學習中,抽象思維也非常重要,我們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很多都是對抽象思維的訓練與考察。
例如:學語文課文時,需要定位段落關鍵句;做英語閱讀理解時,要快速抓取關鍵信息和中心思想。
抽象思維能力越高的孩子,在大量信息中聚焦關鍵信息的能力會越強,專注力也會更高,自然學習也會更輕鬆。
要不要讓孩子學編程
少兒編程不像孩子學書法、舞蹈那麼直觀,很快家長就能看到進步,所以對於「孩子要不要學編程」這件事情不好判定。
我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孩子是可以學習編程的。
因為很多地方已經將編程納入了孩子的正規課程學習中,學習編程對孩子升學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早前,初三學生溫鎧瑞就是因為編程加分被清華大學提前鎖定。
我國各大高校都有自主招生政策,主要面向科技創新型人才,其中以計算機編程為核心。
如果孩子在學習少兒編程的過程產生興趣,在高中階段開始參加信息學奧賽等競賽。
從高考和國內教育的風向來看,編程或許將成為下一個「奧數」。
而且人工智慧行業的崛起,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大環境必定是科技做主。
傳統解決問題的方式已經逐漸不適應時代的發展。
學習編程並非是讓孩子將來能成為程式設計師,編程教育最終目的還是在於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
所以讓孩子學習編程是讓TA們的人生多了一種能力和選擇。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在未來的道路上有所保障,希望TA能用編程的語言和思維在科技時代裡自由穿梭。
但是要不要讓孩子學習編程是一道多項選擇題,而不是單選題。
如果孩子對此沒有興趣,或者是本身學習壓力已經十分沉重的情況下,家長也沒有必要盲目跟風地讓孩子學習編程。
這樣的效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東西不一定學不成不說,孩子還累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