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全天候科技(ID:iawtmt) 作者:姚心璐 編輯:羅麗娟
在線教育的投資風口過了。融到錢的頭部公司拼命買量磕增長,開啟卡位戰;沒融到錢的公司逐漸被擠出牌桌,失去競爭資格。
5月的最後一周,王琦突然發現,百度、抖音、今日頭條等幾個常用的流量投放渠道價格開始不斷上升,很快漲到了平日的2到3倍。
供職於一家做英語學習的在線教育公司,王琦平時也常與做渠道投放的部門合作。起初,他和同事以為,價格升高的主因是618購物節,「每年這時,因為電商籌備618,渠道價格都會上升,當時沒多想,就說投放上減些量,過了6月中旬再投。」
出乎意料的是,618結束後,渠道價格仍居高不下,甚至有持續升高的趨勢。他在打探之後發現,「是猿輔導和學而思在衝流量,然後帶動了好幾家頭部K12在線教育一起投。」
暑假歷來是K12教育公司的必爭之地。隨著在線教育的市場份額日漸走高,近年來,教育市場爭奪戰的參與者也逐漸由線下轉移至線上——微信朋友圈、抖音、今日頭條,線下的公交、地鐵、電梯等渠道,無不充斥著在線教育的廣告。
「這個暑假幾家教育公司的投放,完成了抖音一年的業績目標,」業內有人這樣開玩笑。據媒體統計,截至7月,多家在線教育公司廣告投放額總額高達30-40億元。在尖峰時段,學而思、猿輔導和作業幫三家頭部企業的每日投放額平均達到1000萬元。
流量戰再次把在線教育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1.兩極分化
在張明思的認知中,在線教育的風口已經過了。
作為曾經的投資人、張明思目前是某在線教育創業公司的管理層。「我們同行的十幾家公司,今年以來,拿到錢的大概只有3、4家,整體比較掙扎。」在他的記憶中,過去幾年,如果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的創始團隊背景不錯、財務模型良好,便會引來多家投資機構的問詢,「幾句話就能搞定融資,過程很快」;然而在2019年上半年,「教育公司可能見了五六十家投資人,也未必有什麼反應」。
企業融資困難,也影響到了投資者。在某個供投資人交流的社交平臺上,頻頻有人發出「在線教育不火了」、「今年還有人看教育嗎」的帖子。張明思透露說,他所認識的一些在線教育投資人,資歷淺的已經轉換至其他領域,資歷深、轉換成本過高的一些,則轉行做財務顧問,「賺些快錢」。
「市場整體環境遇冷是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去年的熱捧過後,現在教育已經不是風口了。」張思明明顯感受到,最近一段時間,在線教育行業的融資事件數量「下降了八成」。
根據《2018-2019中國網際網路教育投融資研究報告》,2019年前兩個季度,在線教育投資共160起,融資額131億,融資額同比下降33%。
然而,在眾多中小型在線教育企業紛紛感嘆融資難、增長受阻的同時,2019年,以猿輔導、作業幫為首的幾家頭部K12在線教育企業狀況卻截然不同。
「公司發展特別快,我入職的時候,部門只有5、6個人,幾個月就擴招到了20多人。」常青偉在2018年底加入作業幫,他發現,當時身邊許多同事入職不足半年。除了擴張人員規模,在工作節奏上,作業幫也已採用了早十晚九、大小周制度,「工作交接快、加班狠」,這讓剛跳槽過來的常青偉頗感「吃不消」。
2018年7月,作業幫獲得3.5億美元D輪融資,此後至今,一直在加速發展,無論是團隊擴張或是流量投放上,都比以往更為激進。
在網際網路教育行業中,資金正在向頭部企業傾斜。2018年12月,猿輔導完成由騰訊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進入2019年後,儘管整個行業偏向低迷,但掌門1對1和作業盒子兩家頭部企業,仍分別獲得3.5億美元和1.5億美元融資額。
「頭部的幾家都融到了錢,也基本都到了D輪,」在一家頭部在線教育企業擔任產品經理的陳寒透露說,「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卡位』,在市場中站住。現在市場遇冷,更是一個加速競爭、打拼搏戰的階段。」
多位從業者均認為,經過此前4、5年的發展,K12在線教育行業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市場培育,在以學生家長為主的用戶中,認可度穩步提升,「家長以前認為在網上學習是不可靠的,現在發展了幾年,慢慢可以接受了」。
另一方面,在課程內容、系統技術和教師資源等方面,整個行業也正在走向成熟,「教育是一個慢行業,注重教育內容的品質,不能像共享單車這種行業,有量就足夠了,」一位從業者分析,「前幾年,教材、師資、教學方法一直在積累,現在等於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準備好了。」
在2018年底,陳寒所在公司的商業分析團隊便已預測了即將「大爆發」的市場趨勢,開始為春季學期和暑期兩個時間點籌備班主任、輔導員等師資力量,同時著手系統擴容。據他透露,此前,公司注重於已有用戶向付費用戶的轉化,今年則更加看重「端外流量」,即新用戶的獲取,並由此瞄準了高流量App的廣告投放。
臨近6月,以猿輔導和作業幫為首,幾家在線教育企業紛紛提高流量投放力度,6月,學而思也加入「戰局」。「作為行業龍頭,學而思本來不想參加,」一位熟悉在線教育行業人士分析說,「但他們是上市企業,如果用戶無法持續增長,就無法向投資人交代,所以當其他企業增加投放後,學而思也只能跟上。」
一方是「攻式」的新興頭部企業,一方是「守成」的老牌巨頭,「流量戰」愈演愈烈。
「相較於其他風口上的行業,這次燒錢的程度和規模都不算什麼。」一位行業人士開玩笑說,「但對在線教育這個一貫節奏較慢的領域來說,就像從不說話的學生,突然開口說話了,重點不是激烈,重點是『反常』。」
2.風口變遷
「反常」的另一點,是整個在線教育行業的產品形態變遷。
「1對1的財務模型已經被驗證走不通了,」幾乎每位接受採訪的從業者,都表達類似的觀點。
曾幾何時,「1對1」是在線教育中最受追捧的模式,在被稱為「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VIPKID、噠噠英語、掌門1對1等企業創立,均主打「1對1」教學模式。當時,有創業者逐一分析該模式的優勢:滿足中產家長對教學質量的看重、可以直接實現收費教學、老師與學生間黏性更高等。
2016年,一則《一小時收入18842元,在線輔導教師收入超網紅》的媒體報導,將1對1進一步推上風口。不久後,猿輔導、作業幫、學霸君等其他類型的在線教育企業也紛紛增加1對1業務,這一度被稱為「大浪淘沙後的選擇」。
但時隔不久,「1對1」模式的局限開始暴露。「對師資的依賴度太高,如果沒有足夠的老師,很難擴張,招了學生也教不過來,」王琦這樣分析,「而作為網際網路企業,需要不斷的擴張,有良好的增長,才能有融資近來。」
扎堆入局的1對1企業,加劇了對教師資源和學生生源的爭奪,進而推高了教學成本和獲客成本,盈利卻遠不如預期。「這個模式的轉化路徑很長,」供職於VIPKID的陳情透露說,由於1對1輔導的單價高,決策難度大、周期長,因此從流量投放、電話銷售、試聽到實際購買,獲客成本居高不下。
「舉例來說,假設一期學費2、3萬元,各方面成本算下來反而要5萬元,一定是虧損的。」陳情分析說,多數時候,只有在首期課程學完後,學生選擇續費,才能開始盈利,「續費幾乎沒有獲客成本,所以只有二期之後才能盈利,這就要求企業保持相當高的續費率。」
經過幾年的衝刺,2018年,VIPKID在線上少兒英語市場中的份額已達到6成,站穩了細分市場第一名的位置。但陳情也明顯感覺到,從下半年開始,「公司的發展速度慢下來了」,流量投放的轉化率不及預期,獲客成本居高不下,「銷售團隊的壓力很大,很多銷售入職後,只有一個禮拜的『新兵營』保護期,之後如果轉化率做不到,很快就要走人」。
頭部之外的1對1企業更加艱難。2018年10月,學霸1對1和理優1對1相繼暴雷,3個月後,猿輔導宣布關停1對1業務,轉做班課。儘管1對1模式在市場中仍會有空間和存在價值,但對於從業者而言,這已不再是風口。
在線教育的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今年上半年,『跟誰學』的招股書出來時,對業內影響很大,」王琦感慨,在線教育機構跟誰學於2017年轉型大班直播課,次年即實現學生人數超73倍增長,扭虧為盈,淨利潤約2000萬元。
截至目前,虧損仍是多數在線教育企業的常態。常青偉記得,剛剛入職作業幫時,領導們曾在開會時表示,行業中除學而思有部分業務盈利,其餘企業幾乎全部虧損;據公司財務人員透露,作業幫或預計2021年方能實現盈利。
「其他在線教育公司都不盈利,只有做大班課的跟誰學盈利了,這對行業影響很大。」光速創投合伙人潘翔分析說,此前,作業幫和VIPKID相繼在2017、2018年推出這一業務,大班課隱隱已有走紅趨勢,而跟誰學的出現,徹底「帶火了大班課」,在潘翔關注的在線教育賽道中,近期有不少創業公司也在探索大班課。
張明思熟悉的企業中,也已有3、4家正在轉型大班課,在他看來,大班課得以在2019年走紅,不僅因為財務模型良好,也是技術成熟度的積累。他印象中,幾年以前,某家頭部教育企業曾大力推廣大班課,但因為系統容量不足,不僅無法交互,甚至連簡單的課程播放都無法順利進行,「卡到慘不忍睹」。「現在技術好多了,一個千人大班,至少在直播技術上是可以容納的。」
「大班課的走紅,也是暑假前K12企業大量投放廣告的原因之一。」陳情認為,定價高昂的1對1模式更適用於電銷、學校社區等獲客模式,而大班課適用的學生群體更廣,價格便宜、決策時間短,「更適合在抖音、微信這些平臺投放廣告」。
3.「流量戰」之後勝負何在?
暑期過半,陳寒對於自家公司在「流量戰」中取得的效果感到滿意。
由於事先投放到位,在暑期課開售後,其公司平臺「系統一度接近容納極限」,有些家長甚至會提前和客服打好招呼,讓對方幫自己下單購買課程,以免錯過機會。「有些熱門老師的課幾天就報滿了,大概開售後半個月,暑期的班課已全部報滿。」他預判,今年公司的付費用戶會「成倍的增長」。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在6月中旬以前,猿輔導、作業幫等幾家頭部企業,便已完成了暑期的課程銷售目標。
「『卡位』的目的應該是做到了,」陳寒說,「現在還沒有官方數據,等到暑假結束和年底時,應該會有一些報告出來,可以驗證這次競爭的結果。」
不過,並不是每個從業者都如陳寒一般樂觀。在王琦看來,迄今為止,在線教育行業尚未誕生任何一個「流量池」企業,即無需藉助投放,可以通過對現有流量的存儲和發掘,獲取新流量——一旦停止投放,新購流量能否留存並自然生長,成為關鍵問題。
續費率被稱為在線教育的「生命線」,即學生首期課程完成後,會選擇繼續對下一期課程付費,這也是衡量購買流量能否轉化成自有流量的重要指標;如續費率不及預期,前期購買流量的獲客成本則無法被多期學費分攤,極易造成虧損。
為了彌補續費率不足的情況,過去幾年,部分企業傾向於銷售「大包課程」,即一次性售出超過6個月、甚至兩三年課程,憑藉足夠長的「首期課程」,彌補續費率不足的現象。
「大包課程」的問題在於,預收款風險管控難度高,容易出現現金斷流。去年10月,學霸1對1暴雷的原因即源於此,據《新聞晨報》報導,當時學霸1對1所欠學費金額超過2000萬元。「預收學費都被拿去做銷售了,後續的運營只能靠新收學費,一旦招生跟不上,之前的學費就變成無法償還的欠款。」張明思解釋說。
7月15日,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其中要求,學校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或60個課時的費用。
「新規條件下,續費率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有機會盈利。」陳寒透露說,最近一年,行業中較為理想的平均續費率約為50%,最優者可達到80%左右,作業幫等幾家頭部K12企業,大班課的續費率均在兩者之間,如能保持目前的續費情況,此次暑期的投放便可稱為「有效」。
儘管如此,伴隨著大班課賽道日漸擁擠,「新風口」也擁有著與1對1同樣的問題隱患。
在王琦看來,儘管跟誰學去年的盈利情況良好,但在大班課逐漸成為紅海後,獲客和師資成本將再次雙雙升高,尤其是低價課的品質難以把控,目前如續費率、利潤率等諸多指標,或將發生變動,「非上市公司看不到詳細財務數據,但可以關注跟誰學之後的財報,看看競爭加劇後,他們能否持續維持盈利。」
「歸根結底,教育是非常重內容的行業,」王琦說,「流量獲客只是第一步,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教學質量。」
在潘翔看來,過往新東方和學而思的崛起,無不得益於極具優勢的教學品質,前者得益於「名師戰略」,以此吸引了大量學生;後者則採用了「逐字稿」的教學方法,即所有老師背誦優秀教師所寫教案,保證了一致的教學品質。即使是正在遭遇增長和模式瓶頸的VIPKID,也因擁有數萬名外教的「核心價值」,依然站穩了細分領域第一的位置。
「流量戰其實每年都有,無非大小而已,行業出不出小巨頭、是否要盈利,也是每年都說,實際上,這都沒什麼特別的,」潘翔強調說,「教育行業最看重的一定教學效果,教學效果的背後就是師資、教研和教學內容,如果在線教育行業真的會再出『巨頭』,那一定是在這一方面構建了核心競爭力。」
(文中王琦、張明思、陳寒、常青偉、陳情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