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讓孩子做家務嗎?3大好處顯而易見,愛勞動的孩子值得肯定

2020-12-19 齊姐育兒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自從孩子來到父母身邊,家裡就充滿了歡聲笑語,特別是當孩子年齡大一些的時候,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讓父母感到非常省心。

然而,也有的孩子由於年齡等原因,可能表現的不會很完美,在幫助父母做事時不但沒幫上忙,有時還會幫倒忙。

小林下班後回家做飯時發現沒有醬油了,出於鍛鍊孩子的想法,於是就叫即將3歲的兒子去小區外婆家借(兩家裡的很近),可又擔心兒子記不住,就叫他一路默念著去。

兒子到了外婆家,看見桌上放著一隻雞,心裡一高興,就從借醬油變成了借雞。

外婆心疼外孫,就讓孩子把雞提回家裡,小林看到孩子沒拿回醬油,反而拿回了一隻雞,就又讓兒子到外婆家去借。

這次不知怎麼回事,兒子開口又變成了借雞,外婆沒辦法,只好把冰箱裡的另外一隻雞讓外孫拿走。

小林看到孩子仍然沒有借到醬油,就又讓他到外婆家借。

外婆只好打電話說:「怎麼又要借雞?我家裡就只有兩隻雞,已經沒有了」。小林這才知道原來是兒子傳錯了話,以至於發生了誤會,也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孩子年齡小,做事不靠譜是情有可原的,雖然沒有順利的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但孩子能夠幫父母做事的行為值得表揚。

有沒有必要讓孩子幫父母做家務?

讓孩子幫助父母做事肯定是有必要的,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做事,生怕孩子吃苦受累,以至於連基本的生活常識也不知道,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由於父母的溺愛,有的孩子嬌生慣養,平時就是看手機、打遊戲,根本不會做家務事;還有的孩子上大學後還不會洗衣服,甚至把髒衣服寄回家裡讓父母洗,這就是平時溺愛過度造成的後果。

因此,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做家務,並慢慢形成勞動的好習慣。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細心,也能讓他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對以後的工作和生活大有幫助。

讓孩子養成勞動的習慣有哪些好處?

01有利於培養良好的性格

人的性格雖然是先天就決定的,但和後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有很大的影響。

讓孩子喜歡勞動,能夠從勞動中知道生活的艱辛,知道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就能學會體諒和理解父母,從而更加感恩父母。

同時,孩子也會通過勞動,不斷地激勵自己加強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形成開朗樂觀、堅強進取和善良自信等健康的性格

02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

對人來說,勞動是一項普通的生活技能,人人都應該學會並擁有這項技能。

一旦學會勞動,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就會逐步積累起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不僅能夠照顧好自己,還不會給父母和家人添麻煩,能成為一個學習知識和勞動能力等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

03有助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從小就喜歡勞動的孩子,長大後不但懂得生活,還會利用自己懂得的知識和技能為大家服務。

特別是在工作和成家以後,能夠更好地照顧父母和家人,讓他們得到很有質量的生活,這樣能促進家庭關係變得更和諧。同時,也能幫助到同事和朋友,在朋友圈更能受到大家的歡迎。

孩子從小愛勞動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讓他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這對於他的成長很有幫助。

只是在讓孩子幫助自己做事的時候,要考慮他的年齡和能力,不能提出超過範圍內或者過高的要求,以免發生危險,或者把好心辦成了壞事。

相關焦點

  • 居家勞動好處多,孩子也能做家務,這些培養方法,值得父母學習
    然而,收拾家務、擇菜、做飯卻是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讓孩子學會大有益處。父母可以將勞動寫進家規,讓孩子知道和理解。做家務活時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幹,如果不會向自己學著幹,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比如讓孩子學習包餃子、做蛋炒飯等,逐步培養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
  • 鼓勵孩子自己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孩子做家務好處有哪些
    您是否會讓孩子幫忙做些家務呢?家裡的孩子是不是明顯對做家務感覺到沒興趣呢?即使做了也拖拖拉拉、馬馬虎虎,根本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 誠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可能不得不忍受許多孩子無法忍受的行為。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保持家庭整潔。為什麼要鼓勵孩子做家務?
  • 3個步驟讓孩子愛做家務
    這個小家庭因為家務引起的大戰,導致最後以離婚為結局。李小煩有如此下場的原因之一是他媽媽從小不讓他做家務。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變成這樣子呢?繼續看下去就可以找到答案和解決方法。一、不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變得懶散的原因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多名父母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家庭教育狀態調查中表明,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
  • 不同年齡孩子家務活清單,勞動從娃抓起好處多,家長們開始分配吧
    很多媽媽們在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情上並沒有太多的想法,中國家長對培養孩子的重點還是放在智商教育上,父母們更看好孩子的成績,而不是孩子的能力。有學者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要高一些,犯罪率相對來說小一些,同時離婚率和心理患病機率也很低。
  • 李玫瑾主張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學做家務好處多,能提升孩子能力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主張: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她說:「一個人不做家事,他今後怎麼做天下事,他今天連碗都不洗,他怎麼能知道爸媽的辛苦,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家裡做家務。」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心疼和捨不得,就不讓孩子做家務了。這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 孩子做不做家務大不一樣,有這4個好處,父母要有所了解
    一、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都很少做家務活?其實,現在的家庭裡,小孩子不做家務是比較普遍的情況,相比於以前一邊上學一邊放牛的生活,現在的家庭教育,兒童的成長環境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是因為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居多,有的家庭甚至是兩代人撫養一個小孩兒,這自然會多寵愛孩子一些。
  •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長大後差別太大,家長要知道
    結果顯示: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有出息!其中,愛做家務的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則為1:10。除此之外,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較低。可見,做家務能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那麼在現階段,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
  • 讓孩子做家務有哪些好處?首當其衝這5條,寶媽們看過來
    但是,其實隨著家庭教育觀念的改變,大多數的父母反而不會贊同老一輩的這種行為,畢竟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好處多多,不過這些好處中,最後一個寶媽們可能就不同意了。培養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寶媽們可以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襪子等等,然後稍大些讓他幫忙刷盤子、洗碗之類的,這些雖說只是一些小事情,可是長期下來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習慣,這樣可以讓他切實感受到為家庭出一份力、分擔家務的成就感,從而潛移默化培養他的家庭責任感,得到品格的提升
  • 娃該不該參與家務?不用他才是害了他,附兒童不同年齡家務參照表
    孩子在不同年齡適當的做家務是很有必要的。 「勞動還不簡單,叫他們做家務唄,就是不知道孩子願不願意。」 「我很有先見之明,早早就讓娃開始做家務了。」 不過也有人比較質疑: 「我們這代人這麼努力,不就是為了孩子創造不勞動的條件嗎?小孩子難道不就該好好玩耍嗎?怎麼又建議孩子勞動了?」
  • 勞動節感悟:房間裡出現老鼠,都是孩子不愛做家務的結果
    心血總算沒有白費啊,孩子終於意識到做家務的重要性了。別以為孩子小就忽視了他們的能力,其實孩子從1歲多到2歲左右就可以讓他自己拿勺子吃飯,3歲左右就可以讓孩子幫忙提東西,自己穿衣褲和穿鞋子,5-6歲孩子可以掃地、拖地疊衣服等等,6-7歲孩子可以洗碗,幫忙做飯等等……因為女兒從小是由奶奶帶大,而且奶奶非常疼愛她,從不讓她幹家務活,洗個碗都說會把女孩子的手弄得粗糙不好看了,於是她就沒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 不讓孩子做家務,錯
    聊到做家務的事,很多家長都說:孩子做得慢,我看著就急,並且還做不好,我還得重新做一遍,真不如我利索地幹完,讓他多學習一些呢。這一語道破了家長的真實心聲,家務沒用!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一個人不做家事,他今後怎麼做天下事,他今天連碗都不洗,他怎麼能知道爸媽的辛苦,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家裡做家務。那怎樣讓孩子樂於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呢?第一,儘早開始在孩子18個月的時候,家長就可以鼓勵他參與合適的家務了。
  • 「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出爐,哈佛教授:孩子做不做家務差距大
    相信對這些話每個人都不陌生,很多家長也曾說過類似「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的話來激勵孩子,可是現在的孩子不僅不會幫父母做家務,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中國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廢柴」呢?其實都是生活條件好了慣出來的。
  • 做家務的孩子到底有多優秀?再忙也要花3分鐘看完
    >有網友說,自己是80後,小時候也經常幫爸媽做飯、做家務。家務勞動的能力,它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它會培養你的感恩之心,它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 你現在的學習通過做家務會得到促進,因為你會懂得這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你生命的組成部分。 你以後的媳婦也是她父母的心肝寶貝,為什麼她要承擔全部的家務呢?
  • 哈佛表明:讓孩子做家務和不做家務,兩者之間的差別居然那麼大
    越來越多的家長熱衷於在孩子的學習和興趣培養上下功夫,為了讓孩子一門心思學習,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做家務。但其實,做家務不是「賣苦力」,這背後暗含著許多好處,大多數家長還渾然不知。為了進一步驗證,哈佛大學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童年做家務的孩子更利於找工作,而且犯罪的可能性小,結婚後也更幸福,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在成年後難找工作,犯罪可能大,與愛人也無法和睦相處,心理不健康。
  • 教育部新規:小學生每周需要進行勞動,家長:幫做家務最有必要
    除此之外,家長會給孩子報名各式各類培訓機構,增加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至於其他比如家務勞動都是由家長進行包辦處理,卻忽視了小學生自己的勞動。開展勞動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小學生向德智體美勞發展,也是培養學生的一個大方向,而現在大多數學校將學習抓得過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認為學習好了,什麼都好了,這也是許多家長的慣性思維,開展這樣的勞動周是否有用,我們先看看網友的評論。
  • 讓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最後一點,寶媽們不同意
    如今老人對於孩子的寵溺可謂是有些過分的,什麼都不讓孩子幹,反而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平時的時候,深怕孩子摔著了碰著了,對還是十分的寶貴,更別提讓孩子做家務了,說實話啊,現在讓小孩學做家務的家庭是越來越少了,基本上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 為啥要讓孩子做家務?或許這是最好的答案!
    在做家務這件事上,好多父母的想法是:娃是家裡的寶貝,捨不得讓他受累。只要孩子開心快樂、盡情玩耍、安心學習就好。在這些家長眼裡,做家務,就是幹活,出力、費時間。其實,做家務的意義,絕不只「出苦力」這麼簡單。1938年,哈佛大學學者對456位少年進行長達75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得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 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捨不得用才害了他,父母要有所了解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如此抗拒做家務呢?一、為什麼孩子都不愛做家務活?孩子們不愛做家務,也許是由於家長平常也不喜歡做家務。眾所周知,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會效仿父母的行為,所以如果父母常常偷懶不做家務,孩子不愛做也是很正常的;在某個階段孩子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做家務,會導致孩子對家務更加牴觸;孩子不喜歡做家務,也許是因為家長總是在孩子做得不夠好時罵他們,時間一長,孩子會非常不耐煩,又怎麼會喜歡做家務呢?
  • 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居然這麼大!2歲後,一定帶著...
    今年7月份,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中小學生每周勞動至少2至3小時! 孩子幹家務,沒必要! 孩子的雙手與積極性往往都止步在這幾句話上了。 就像很多寶媽說的: 「做完了,二次返工不說,有時候還是災難現場,並且還得時刻擔心出簍子,最後反而增加了媽媽的勞動時間啊。」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
  • 提倡小學生參加家務勞動非常重要
    有誰見過「小皇帝」長大以後能夠成才?更不用說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了。我認為小學生做家務勞動,不但能夠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還能通過家務勞動,學習一些社會知識,知道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學會感恩,培養勤勞堅強的性格,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珍惜勞動果實,養成節約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