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二環東路最早只是一條區分城市與郊野的邊界,隨著東部城區的迅猛發展,道路東側的城市化進程逐步趕上甚至超越了道路西側的老城區。二環東路成為一條城市建成區中心的南北幹道之後,開通南北貫通的公交線路需求也隨之而來。2005年9月,由蓋世茶葉市場出發,經零點立交向南至友誼山莊的121路開通,解決了這一問題。但以8米級車輛為主的121路運能有限,沿途居民呼喚著更快速、便捷的公交選擇。
王鶴翔 / 攝
在北園大街、歷山路沿線的快速公交走廊還在施工時,濟南的第二批快速公交走廊便已規劃完成,這些工程需要在2009年全運會前全部完工,而二環東路一線由高架快速路加快速公交組成的「雙快」系統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北園大街一線的首條「雙快」走廊取得初步成功後,人們對二環東路沿線BRT線路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劉 暢 / 攝
2009年8月27日,由高牆王開往燕山立交橋的BRT-4號線開通試運營,同時在高架路開工時便已暫停運營的121路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正式宣告停運。2018年9月22日,二環東路快速公交走廊南延段完工後,4號線南端延長到了山東技師學院,此次優化過程中,4號線不再停靠設置於道路兩側的二環東路文化東路站與燕山立交橋北站,改為停靠路中央的BRT專用站臺。此前,燕山立交橋周邊有三條BRT,分別是2號線、4號線、5號線,但是三者的車站分別設置於橋下路口的西側、北側、東側,乘客若想換乘只得步行一站路,而且需要再次刷卡或投幣。燕山立交橋北BRT站臺修好後,很好地起到了換乘樞紐的作用,成功將上述三條線路同新開通的BRT-9號線串聯在了一起,打通了BRT網絡的關鍵節點。BRT-4號線作為城區最重要的南北幹線之一,儘管只有16站、10公裡長,但沿途上下的乘客卻是絡繹不絕,高峰期更是難以在車廂裡找到舒適的站立空間。4號線的大客流從配車上也有所體現,全線均為18米客車,其中大多是被車迷稱為「鯰魚」的青年牌鉸接車,還有6輛最新的中通雙源新型無軌電車。
郭天睿 / 攝
線路故事
第一次體驗BRT-4號線還是在高中時期,輔導班下課後第一時間趕去了高牆王,專程去體驗這條線路。下行體驗的是「鯰魚」6130號車,車輛飛馳在二環東路上,讓人感到非常舒適。湊巧那天正在下雪,「雲霧潤蒸」小清河的美景如同仙境。今年年初,特意選了個雪天,體驗延長後的4號線,趕上了6124號車。紛揚的雪,氤氳的河,宏偉的高架,寬闊的道路,共同繪畫出泉城初雪天美輪美奐的景象。巧合的是,今年和一位車迷朋友再度體驗時,乘坐的依舊是這輛車,這次體驗正值晚高峰,上下車的乘客絡繹不絕,18米的車廂裡摩肩接踵。在車上的交談過程中,我曾經體驗公交的各種回憶也被勾起並展開。隨著車輛由北向南行駛,全福、七裡堡、百花公園、甸柳莊……這些熟悉的地標一一走過,曾經的「東郊」也已成為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拓的成果在沿線鋪陳開來,展現出泉城新的生機與活力。強大的運力、便捷的換乘、舒適的環境,公交人每天在濟南城的默默付出,不斷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提供驅動力。也願諸位讀者閒暇時登上一輛BRT-4號線,感受這片時代交織與變遷中的新盛景。
來源:濟南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