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年底,正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的周總理,那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們上修身課,在那個時期年輕人思想十分困惑,沒有為自己確立明確的理想追求,更沒有樹立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當魏校長講解到最精彩的一段時,他卻突然停了下來,並向臺下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當時教室裡面鴉雀無聲,沒有一位學生主動發言。魏校長看到現場無人發言,便說道:「既然沒人主動說,那我就一個一個的問吧!」於是他就從第一個學生進行詢問,之前的學生回答無非是大富大貴,並沒有使魏校長滿意,就這樣一直詢問道周總理,那個時期的周總理在學生中的威望是十分高的。當時滿清政府有明確規定,漢人是要向滿清人一樣留著長長的辮子,以表示自己對滿清政府的忠誠,否則會被砍頭的。在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後,他是同學們中第一位剪掉自己辮子的學生。
就這樣周總理站起身來,教室中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他,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隨後周總理就是十分鄭重的說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時魏校長聽到後十分高興,這麼小的年紀就確立了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於是魏校長便示意周總理坐下,隨後他說道:「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其含義就是有志向的青年,大家以後都要向周恩來學習。
不僅如此,周總理的弟弟周恩壽在晚年時期,曾多次想返回故鄉,當時由於他們之間的這一層關係,會驚動地方官員,不僅耽誤了他們的工作還浪費了財力,因此總理多次將弟弟周恩壽勸回。我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周恩壽,出生於1904年4月8日,在他出生後皮膚略黑,家人便叫他「小黑子」當做他的乳名。在建國以後為了防止親屬被特殊照顧,再三要求親屬不要說出和他之間的關係。
周總理的共孕育三子,其長子正是周總理、次子周恩溥以及三子周恩壽。當時在1945年,身在山東濰坊的周恩溥被國民黨士兵逮捕,並且遭到了國民黨的嚴刑拷打。當時國民黨想通過周恩溥來詢問出周總理的下落,在國民黨的逼迫下,關於周總理的事情隻字未提,最終周恩溥被國民黨殘忍的殺害。在建國後,周恩壽也就成為了周總理唯一一位在世的弟弟。
在周恩壽4歲的時候,母親萬氏就因病去世,享年31歲,那個時期的周總理才10歲,為了家中的生計,父親周貽能就常年在外謀生,家中的周氏三兄弟便由八叔周貽奎和八嬸母楊氏進行撫養照顧。
1910年,才剛剛12歲的周總理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淮安,前往東北投奔自己的四伯父周貽賡,在四伯父的幫助下周總理順利進入了學校。
在此期間,由於八叔周貽奎體弱,當時八嬸母楊氏又沒有辦法一起撫養恩溥、恩壽兄弟二人,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恩壽就被寄養在姨媽家中。
身在東北求學的周總理在1913年憑著自己的勤奮努力考入了南開學校,利用自己在學校拿來的獎學金再加上自己通過課餘時間勤工儉學,大大減輕了伯父周貽賡的負擔。
就在1918年,當時已經14歲的周恩壽也離開自己的家鄉淮安,去投奔身在天津的四伯父周貽賡。
1921年,周恩壽進入南開學校讀書。在校期間周恩壽受到自己兄長周恩來的影響非常深,於是在1924年,周恩壽加入青年團,並在同年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1925年,周恩壽接受了組織的安排,前去北平宏達學院偽裝成學生的身份,秘密從事黨的地下交通和宣傳工作,為黨的後援力量做出巨大貢獻。
1925年臘月底,周恩壽保護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抵達廣州,並且第二年周恩壽進入黃埔軍校學習進修。在黃埔軍校學習半年多的時間後,周恩壽於1926年跟隨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當時的他擔任政治部的宣傳員。
當時北伐軍在攻打武昌的時候,周恩壽正在進行戰地採訪,結果不幸被炸彈炸傷右腳。
在腳傷痊癒後,周恩壽便開始在北伐軍隊中擔任勞資仲裁、郵電檢查等工作。
周總理十分關心自己弟弟的工作和生活問題,但是同樣對於周恩壽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的。
有一次,周恩壽因為一些瑣事擅自離開隊伍,於是便被周總理撤職查辦,並進行懲罰,這一次的處分,對於性格老實的周恩壽來說打擊非常大。
1928年年初,周恩壽身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當時不顧兄嫂的勸說,離開了自己所在的隊伍來到了吉林,再一次投奔伯父周貽賡,周貽賡幫他謀了個鐵路檢查課課員的工作。
儘管周恩壽離開了自己之前的隊伍,但是他依舊竭盡全力在為黨組織工作。
1928年4月,當時周總理和夫人鄧穎超前往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在當時周總理受到日軍的偵察和跟蹤,隨後在周恩壽等人的掩護下,周總理、鄧穎超以及李立三才順利躲開日軍的追查,並且順利到達莫斯科。
1933年,四伯父周貽賡最終因病不幸去世,周恩壽多次在東北尋找工作,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在1936年,和周總理的同學張鴻浩的外甥女王士琴結為夫妻。
1946年,周恩壽在北京和調處工作的兄長周總理見面,並且對周總理說道,本人願意繼續為黨工作。從此以後,經過黨組織的商討,決定周恩壽以做生意為名,在天津經營一家客棧,在私下秘密為黨組織提供經費以及一些稀缺物資。
在國共和破裂後,周恩壽便被天津警備司令部逮捕入獄。此時被捕入獄的周恩壽,在獄中受到了敵人非人一般的折磨,但是從未將黨的機密洩露出去。
當時在南開學校同學以及數位老師的幫助下,周恩壽才被從獄中營救出來,隨後繼續和黨組織保持聯絡。
在建國以後,周恩壽先後在北京鋼鐵局、冶金部等部門工作,隨後在1959年又被調到內務部專員工作。
在周恩壽調到內務部工作時,周總理曾多次向內務部部長曾山進行指示,在任用周恩壽時,他的職務以及工資一定要儘量從低,不要搞任何特殊。
那個時候,由於周恩壽患有胃病,在崗期間經常請假,周總理認為周恩壽無法正常工作,而且又拿著全額的工資十分不妥。
最終在周總理的要求下,周恩壽於1963年因病提前退休。
在周恩壽14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家鄉在外漂泊,一生到處漂泊沒有安定的地方,從此再也沒有來到家鄉。在他從崗位上退下來以後,周恩壽也終於有機會返回自己的家鄉看一看,來緩解自己多年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1965年,周總理首先響應國家移風易俗的號召,決定平掉老家淮安的祖墳,他的這一決定引起其他人陸續效仿。
當時周總理的堂弟媳陶華仍健在,怕她想不通無法理解,因此周恩壽主動提出,由他返回家鄉去做陶華的思想工作。當時周總理聽到周恩壽的建議後,最開始是十分贊成的,隨後就遭到了周總理的否定,於是堅決不允許周恩壽回家鄉去做思想工作。
於是周總理便將自己的理由告訴了周恩壽,他說你是我的親弟弟,當你返回家鄉後,由於你的特殊身份,一定會引來當地的各級領導,這樣不僅耽誤了他們的日常工作,而且還浪費地方的錢財,因此我才會否定你返回家鄉,避免給地方政府營造不必要的麻煩。
在周總理的嚴格要求下,一直到1985年周恩壽逝世,都未能踏上自己家鄉的故土。
2002年,周恩壽的妻子王士琴逝世,周恩壽的子女遵守父親的遺願,將他們夫婦合葬在一起,並葬於故鄉淮安,也終於圓了他落葉歸根的夢想。
不僅周恩壽在自己的晚年期間未踏進家鄉故土,他的六伯父周嵩堯也是因為相同的原因未能回到自己的故鄉淮安。
在新中國成立後,周嵩堯便在北京文史館館員的工作,一直到晚年周嵩堯想回到自己的故土上走一遭,最終多次被周總理以年齡大、體質差等理由進行勸阻。
實際上,我們的周總理又何嘗不想回到自己的故鄉上走一走,在他1910年那時12歲的他離開了故鄉淮安,便開始全心全意獻身革命之中,一直到1976年,周總理在京逝世,整整66年的時間都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淮安。
1946年,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駐南京梅園新村。
當時淮安距離南京僅有三百餘裡,由於自己的周家和外婆的萬家在當地都屬於大戶人家,假如自己回到淮安,一定會給當地政府的土改工作增加難度,而且倘若回去,會給地方的接待和保衛方面增添麻煩。
作為兒子,周總理是多麼渴望自己能夠在母親的墳前上一炷香,最終經過他的再三思考,周總理還是否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1950年,當周總理在京談到關於土改動員問題時,當話講到此處時,周總理的淚花已經開始在眼中閃爍。
對於自己的故鄉淮安,周總理是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每當周總理因為公務乘坐飛機,每當飛機飛到淮安上空時,周總理都是會在飛機窗戶的位置滿懷深情的看向自己的故鄉。
周總理為了祖國建設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儘管他與故鄉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是總理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並自己身邊的人要求更是如此,為了不給地方政府製造麻煩,便把自己和故鄉的難捨之情全部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