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一生都奉獻給祖國,66年未回到故鄉,知曉原因後令國人淚目

2020-12-12 愛讀書的小晴

1911年年底,正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的周總理,那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們上修身課,在那個時期年輕人思想十分困惑,沒有為自己確立明確的理想追求,更沒有樹立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當魏校長講解到最精彩的一段時,他卻突然停了下來,並向臺下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當時教室裡面鴉雀無聲,沒有一位學生主動發言。魏校長看到現場無人發言,便說道:「既然沒人主動說,那我就一個一個的問吧!」於是他就從第一個學生進行詢問,之前的學生回答無非是大富大貴,並沒有使魏校長滿意,就這樣一直詢問道周總理,那個時期的周總理在學生中的威望是十分高的。當時滿清政府有明確規定,漢人是要向滿清人一樣留著長長的辮子,以表示自己對滿清政府的忠誠,否則會被砍頭的。在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後,他是同學們中第一位剪掉自己辮子的學生。

就這樣周總理站起身來,教室中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他,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隨後周總理就是十分鄭重的說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時魏校長聽到後十分高興,這麼小的年紀就確立了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於是魏校長便示意周總理坐下,隨後他說道:「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其含義就是有志向的青年,大家以後都要向周恩來學習。

不僅如此,周總理的弟弟周恩壽在晚年時期,曾多次想返回故鄉,當時由於他們之間的這一層關係,會驚動地方官員,不僅耽誤了他們的工作還浪費了財力,因此總理多次將弟弟周恩壽勸回。我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周恩壽,出生於1904年4月8日,在他出生後皮膚略黑,家人便叫他「小黑子」當做他的乳名。在建國以後為了防止親屬被特殊照顧,再三要求親屬不要說出和他之間的關係。

周總理的共孕育三子,其長子正是周總理、次子周恩溥以及三子周恩壽。當時在1945年,身在山東濰坊的周恩溥被國民黨士兵逮捕,並且遭到了國民黨的嚴刑拷打。當時國民黨想通過周恩溥來詢問出周總理的下落,在國民黨的逼迫下,關於周總理的事情隻字未提,最終周恩溥被國民黨殘忍的殺害。在建國後,周恩壽也就成為了周總理唯一一位在世的弟弟。

在周恩壽4歲的時候,母親萬氏就因病去世,享年31歲,那個時期的周總理才10歲,為了家中的生計,父親周貽能就常年在外謀生,家中的周氏三兄弟便由八叔周貽奎和八嬸母楊氏進行撫養照顧。

1910年,才剛剛12歲的周總理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淮安,前往東北投奔自己的四伯父周貽賡,在四伯父的幫助下周總理順利進入了學校。

在此期間,由於八叔周貽奎體弱,當時八嬸母楊氏又沒有辦法一起撫養恩溥、恩壽兄弟二人,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恩壽就被寄養在姨媽家中。

身在東北求學的周總理在1913年憑著自己的勤奮努力考入了南開學校,利用自己在學校拿來的獎學金再加上自己通過課餘時間勤工儉學,大大減輕了伯父周貽賡的負擔。

就在1918年,當時已經14歲的周恩壽也離開自己的家鄉淮安,去投奔身在天津的四伯父周貽賡。

1921年,周恩壽進入南開學校讀書。在校期間周恩壽受到自己兄長周恩來的影響非常深,於是在1924年,周恩壽加入青年團,並在同年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1925年,周恩壽接受了組織的安排,前去北平宏達學院偽裝成學生的身份,秘密從事黨的地下交通和宣傳工作,為黨的後援力量做出巨大貢獻。

1925年臘月底,周恩壽保護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抵達廣州,並且第二年周恩壽進入黃埔軍校學習進修。在黃埔軍校學習半年多的時間後,周恩壽於1926年跟隨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當時的他擔任政治部的宣傳員。

當時北伐軍在攻打武昌的時候,周恩壽正在進行戰地採訪,結果不幸被炸彈炸傷右腳。

在腳傷痊癒後,周恩壽便開始在北伐軍隊中擔任勞資仲裁、郵電檢查等工作。

周總理十分關心自己弟弟的工作和生活問題,但是同樣對於周恩壽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的。

有一次,周恩壽因為一些瑣事擅自離開隊伍,於是便被周總理撤職查辦,並進行懲罰,這一次的處分,對於性格老實的周恩壽來說打擊非常大。

1928年年初,周恩壽身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當時不顧兄嫂的勸說,離開了自己所在的隊伍來到了吉林,再一次投奔伯父周貽賡,周貽賡幫他謀了個鐵路檢查課課員的工作。

儘管周恩壽離開了自己之前的隊伍,但是他依舊竭盡全力在為黨組織工作。

1928年4月,當時周總理和夫人鄧穎超前往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在當時周總理受到日軍的偵察和跟蹤,隨後在周恩壽等人的掩護下,周總理、鄧穎超以及李立三才順利躲開日軍的追查,並且順利到達莫斯科。

1933年,四伯父周貽賡最終因病不幸去世,周恩壽多次在東北尋找工作,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在1936年,和周總理的同學張鴻浩的外甥女王士琴結為夫妻。

1946年,周恩壽在北京和調處工作的兄長周總理見面,並且對周總理說道,本人願意繼續為黨工作。從此以後,經過黨組織的商討,決定周恩壽以做生意為名,在天津經營一家客棧,在私下秘密為黨組織提供經費以及一些稀缺物資。

在國共和破裂後,周恩壽便被天津警備司令部逮捕入獄。此時被捕入獄的周恩壽,在獄中受到了敵人非人一般的折磨,但是從未將黨的機密洩露出去。

當時在南開學校同學以及數位老師的幫助下,周恩壽才被從獄中營救出來,隨後繼續和黨組織保持聯絡。

在建國以後,周恩壽先後在北京鋼鐵局、冶金部等部門工作,隨後在1959年又被調到內務部專員工作。

在周恩壽調到內務部工作時,周總理曾多次向內務部部長曾山進行指示,在任用周恩壽時,他的職務以及工資一定要儘量從低,不要搞任何特殊。

那個時候,由於周恩壽患有胃病,在崗期間經常請假,周總理認為周恩壽無法正常工作,而且又拿著全額的工資十分不妥。

最終在周總理的要求下,周恩壽於1963年因病提前退休。

在周恩壽14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家鄉在外漂泊,一生到處漂泊沒有安定的地方,從此再也沒有來到家鄉。在他從崗位上退下來以後,周恩壽也終於有機會返回自己的家鄉看一看,來緩解自己多年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1965年,周總理首先響應國家移風易俗的號召,決定平掉老家淮安的祖墳,他的這一決定引起其他人陸續效仿。

當時周總理的堂弟媳陶華仍健在,怕她想不通無法理解,因此周恩壽主動提出,由他返回家鄉去做陶華的思想工作。當時周總理聽到周恩壽的建議後,最開始是十分贊成的,隨後就遭到了周總理的否定,於是堅決不允許周恩壽回家鄉去做思想工作。

於是周總理便將自己的理由告訴了周恩壽,他說你是我的親弟弟,當你返回家鄉後,由於你的特殊身份,一定會引來當地的各級領導,這樣不僅耽誤了他們的日常工作,而且還浪費地方的錢財,因此我才會否定你返回家鄉,避免給地方政府營造不必要的麻煩。

在周總理的嚴格要求下,一直到1985年周恩壽逝世,都未能踏上自己家鄉的故土。

2002年,周恩壽的妻子王士琴逝世,周恩壽的子女遵守父親的遺願,將他們夫婦合葬在一起,並葬於故鄉淮安,也終於圓了他落葉歸根的夢想。

不僅周恩壽在自己的晚年期間未踏進家鄉故土,他的六伯父周嵩堯也是因為相同的原因未能回到自己的故鄉淮安。

在新中國成立後,周嵩堯便在北京文史館館員的工作,一直到晚年周嵩堯想回到自己的故土上走一遭,最終多次被周總理以年齡大、體質差等理由進行勸阻。

實際上,我們的周總理又何嘗不想回到自己的故鄉上走一走,在他1910年那時12歲的他離開了故鄉淮安,便開始全心全意獻身革命之中,一直到1976年,周總理在京逝世,整整66年的時間都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淮安。

1946年,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駐南京梅園新村。

當時淮安距離南京僅有三百餘裡,由於自己的周家和外婆的萬家在當地都屬於大戶人家,假如自己回到淮安,一定會給當地政府的土改工作增加難度,而且倘若回去,會給地方的接待和保衛方面增添麻煩。

作為兒子,周總理是多麼渴望自己能夠在母親的墳前上一炷香,最終經過他的再三思考,周總理還是否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1950年,當周總理在京談到關於土改動員問題時,當話講到此處時,周總理的淚花已經開始在眼中閃爍。

對於自己的故鄉淮安,周總理是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每當周總理因為公務乘坐飛機,每當飛機飛到淮安上空時,周總理都是會在飛機窗戶的位置滿懷深情的看向自己的故鄉。

周總理為了祖國建設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儘管他與故鄉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是總理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並自己身邊的人要求更是如此,為了不給地方政府製造麻煩,便把自己和故鄉的難捨之情全部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

相關焦點

  • 偉人的小故事,周恩來夫婦伉儷情深,一生的革命伴侶
    1975年冬天,周總理在做完最後一場手術後,體力已經消耗殆盡,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奄奄一息的他,把秘書趙煒叫到身邊,吩咐道:「趙煒,你要照顧好大姐。」周總理臨終前簡單而又充滿愛意的囑咐,讓趙煒深受感動,總理口中所說的這位大姐,正是他的愛人鄧穎超。
  • 周恩來父親周貽能:妻子離世後獨身35年,兒子有出息後仍願打雜
    周恩來是南方人,祖籍浙江紹興,後遷至江蘇淮安。對江南風俗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江浙人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佳節,周恩來不能與父親團聚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字:窮!「窮」這個字,伴隨著周恩來的整個童年及少年生涯,很多人把這一切歸咎於其父周貽能沒什麼本事,以致這麼懂事的兒子跟著一起吃苦。
  • 女排教練中的「咆哮帝」卡爾波利:一生都奉獻給了俄羅斯排球
    女排教練中的「咆哮帝」卡爾波利:一生都奉獻給了俄羅斯排球 2020-07-31 17:39  VolleyballStar
  • 史比特瓦根,一個將一生都奉獻給JOJO家族的偉大男人
    羅伯特·E·O·史比特瓦根是《JoJo奇妙冒險》第一部及第二部中人物,雖然是一個配角,但是他卻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觀眾都將這個角色稱之為「初代解說員」,史比特瓦根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類,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JOJO家族。
  • 組圖回顧周恩來光輝一生
    1972年,周恩來不幸身患癌症,他知道後,更加不分晝夜地工作,照常接見外賓,主持國務活動。這張照片是1973年1月周恩來帶病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義大利政府代表團,應義大利著名攝影師喬治·洛弗蒂請求拍攝的。圖為:鞠躬盡瘁的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於江蘇省淮安縣,祖籍浙江紹興。他少年立志為中華崛起而發憤讀書。青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後赴日本求學,探求新的道路。1920年底,到歐洲勤工儉學,期間參加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活動,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 律師劉崇佑:為周恩來打贏官司後,不但不要錢,還資助周恩來留學
    (聲明一共是有4項,因篇幅問題,以上只截取了其中兩項的部分內容) 這一年,距離周恩來在課堂上喊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還不到10年。 這10年裡,少年周恩來從東關模範學校到南開學校,再到留學日本,一刻都不敢懈怠。可是如今,才回到天津上大學不久,他就因和同學們參加請願活動,被當局逮捕。
  • 任弼時:被稱為「黨內的老媽媽」,46歲英年早逝後周總理痛哭
    1922年冬天,任弼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異國他鄉,他卻成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黨員,少年的胸中激蕩著一腔熱血,他急切地渴望回到祖國,為祖國的解放事業添磚加瓦,但他深知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才是基礎。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任弼時孜孜不倦的吸取著這裡的重要理論知識成果,為後來的革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周恩來的領導藝術和領導作風:信念光輝照亮他的一生
    周恩來同毛澤東一樣,在長期戰爭年代養成的工作習慣,新中國成立以後一直未變。在26年的總理生涯中,他很少在清晨4點半或5點以前上床就寢。除非需要參加會議,他要睡到上午10點半或11點。午飯後,他通常午睡片刻,然後開始工作。前面我們曾經引述了周恩來一位秘書記載的周恩來的一天。這裡,是另一位秘書以日記形式記錄的周恩來的一天:上午11點,總理會見林業視察組後,發布森林防火的指令。
  • 三日後才知父親病故,周恩來怒斥鄧穎超隱瞞,拖著病體守靈到天明
    1927年,周恩來在上海發動第三次武裝起義,很快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海的形勢突然變了,共產黨員每天都生活在被捕和被槍殺的危險中,周恩來更是被蔣介石重金通緝。 周劭綱得知此事後,並沒有埋怨或阻攔兒子,而是去了上海陪著他,還幫助周恩來做些秘密通訊聯絡的工作,直到五月下旬,周恩來離開上海之後,周劭綱才回到了東北。
  • 楊令茀:一生未嫁,去世無人發現,五年後安葬祖國,財產全捐國家
    她寫詩表明自己只想要回到祖國故土的強烈願望:「我在海外作隱倫,每見葉落思歸根。小箕山下先塋在,歸去長依父母靈。」1982年,在侄子楊通誼的努力下,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了中國太湖之濱管社山下。她珍藏了一生的珍貴文物,也一同跨越大洋,盡數捐贈給了祖國。她生前未能了卻的兩大心願,總算一一實現,而此時,距離她離世,已經過去了五載。藝術大師劉海粟在為她立墓碑時,特地寫詩一首,稱頌她的愛國熱忱和高風亮節:旅美半生,愛國女儔。博收文物,盡獻神州。
  • 彭湃犧牲後,悲憤的周恩來發出「絕殺令」鋤奸
    周恩來因為臨時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辦,就臨時請假未能到會。彭湃等人萬萬沒有想到,會議還在進行中,大批國民黨特務已經偷偷包圍了會場,不久便衝進屋內,按他們手中拿的名單抓人。「伍豪(周恩來化名)?誰是伍豪?」特務們咆哮著。彭湃他們站在一旁,對特務們怒目而視。1929年11月11日深夜,在上海市霞飛路附近一處宅院的門前,隨著「砰!砰!砰!」
  •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直到2015年才回祖國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場之人無不落淚,面前的李光鈿老人是緬甸抗戰老兵,18歲那年跟隨「中國赴緬遠徵軍」入緬作戰,日本投降後就留在緬甸,一直到七十多年後才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 周恩來:情到深處淚自彈
    周恩來之所以如此,深究其因,是他純潔真實濃厚的感情使然。這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曾所評價的:「周恩來付出的愛最多,他得到的愛也最多。」 戰友「空難」,悲哭哀悼 1946年4月8日,送走王若飛、博古、葉挺、鄧發等後,周恩來一行回到中共代表團的駐地上清寺。搬到上清寺住,也是為了國共和談的方便。
  • 周恩來父親周貽能:辛苦一生為葬妻,離世前想見兒子
    周恩來工作忙,只要一有空暇時間,一定會從城裡趕到紅巖村陪父親,鄧穎超在周恩來忙時也經常來看望兩位老人,想辦法填補老人的孤獨。1942年6月,周恩來入院做手術,怕老人擔心,工作人員未將兒子的情況告訴周貽能。將近一個月沒有兒子的消息,周貽能坐立不安,到了7月5日,他開始發高燒。
  • 逃出中國20年,馬思聰魂歸故裡,生前曾反覆強調:沒有對不起祖國
    1987年5月20日,一代音樂巨匠——馬思聰因肺炎在美國費城一家醫院與世長辭,終年75歲。這位曾說過「要把每個音符獻給祖國」的音樂家,從1967年被迫出走赴美國定居後,再也沒有踏上祖國的土地。最終他帶著無奈和遺憾在異鄉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旅程。
  • 張學良晚年重獲自由後,為什麼一直沒有回大陸呢?
    張學良晚年重獲自由後,為什麼一直沒有回大陸呢?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獲準赴美探親,曾公開表示有回祖國大陸探親的意向。中央知道後,便派人去邀請張學良回大陸,派去的人是張學良的老部下呂正操。1991年5月29日,張學良和呂正操兩位老人在分別了幾十年之後又見面了。他們之間進行了長達1小時之久的單獨談話。呂正操轉交了鄧穎超的親筆信,張學良看到鄧穎超的親筆信,感慨萬端。使用放大鏡,將發花的眼睛貼近信紙反覆看了兩遍。然後,他對呂正操動情地說:「周恩來我熟悉,這個人很好。請替我問候鄧女士。」
  • 周恩來:外交部不同其他 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
    但多年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人心中有底,這樣重大場合,出這麼大的「洋相」,他心裡肯定有氣,宴會結束後肯定要追究,「好戲」還在後頭呢……可是,宴會完之後,周恩來根本沒有提斷電的事,回到西花廳,照樣批閱文件,仿佛已經忘掉了這件事。
  • 「勞山遇險,僅存四人」,一生歷險無數的周恩來自言此次最為兇險
    ▲抗戰初期的周恩來導語:周恩來一生經歷過無數次兇險,其中勞山遇襲被認為是「中共歷史中領袖人物遭遇暗害的最為兇險的事件」。1937年4月25日,周恩來乘坐卡車從延安南門出發去西安。行至勞山附近,突遭襲擊,幸得警衛拼死保護才得以撤離,護衛戰士幾乎全部陣亡。是誰策劃並實施了這一行動?幕後真相又是如何浮出水面的?
  • 祖國接你回家!中國式「撤僑」令世界羨慕,外國人:當中國人真好
    不知何時,這樣一句話令中華兒女心中的榮譽感油然而生,即:有一種速度叫做中國救援,有一種感動叫做祖國接你回家!遙想當初電影《戰狼》中的類似情節,觀影者無不感到震撼,震撼之外心中又有久久不能平復的激動。在上世紀中國還未展現出巨大潛力的時候,「出國潮」逐漸被掀起,很多人傾其所有只為獲得發達國家的綠卡,其中美國佔比最高。而這短短幾十年之後,我們也不難發現當初嚮往美國自由生活的人,反倒希望自己沒有出國,沒有改國籍了。所謂的「出國潮」逐漸被淡化,中國綠卡反倒成為了全球外國友人最想獲得的。這就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