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人類尿液有大用!有朝一日可以幫助建立月球基地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尿液可以作為建築材料!」德國《時代周報》10日報導,歐洲航天局(簡稱歐空局)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稱,人類尿液是「月球水泥」的理想成分,有朝一日可以幫助建立月球基地。

資料圖 白繼開 攝

根據該研究,尿素起著「超級增塑劑」的作用,可使「月球水泥」在硬化成最終的固體形態前變得更加柔軟,這減少了混合物所需的水。「月球水泥」 主要成分是月球土。如果太空人可以充分利用月球上發現的建築材料及尿液,從地球進行的補給飛行就有望減少。

歐空局表示,人類每人每日約排出1.5升尿液,這將成為月球上穩定的建築材料來源。參與研究的瑪麗·阿恩霍夫表示,太空人的尿液只要稍作調整,就可以成為未來月球基地的關鍵可用材料。而且,這也可以免去開發複雜的太空汙水處理系統的麻煩。

延伸閱讀:

新研究發現月球表面仍在釋放碳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有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月球由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碰撞產生的碎片形成,這種碰撞產生的高溫會使與月球上的揮發性化合物都揮發掉。但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7日報導,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這一發現對上述月球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大阪大學的橫田昭一及其同事利用日本「月女神」(Kaguya)月球軌道器收集了一年半的數據,發現整個月球表面幾乎都在釋放出碳離子。而且,月球表面某些地區,例如月球上大型玄武巖平原,比其他地區(例如高地)釋放出的碳離子更多。

橫田解釋說,這些平原由更年輕的材料組成,在太空中暴露的時間更短,因此釋放出的碳也更多;而形成時間更長的地區由於遭受的太空風化更多,大部分碳都已經喪失。

研究人員將月球的碳排放與兩個外部來源(太陽風和與微流星體的碰撞)產生的碳的估計值進行比較,發現它們不匹配。橫田說:「月球的碳排放量比外部產生的排放量更大,這說明月球擁有自己的碳排放。」

這一發現表明,月球包含揮發性碳,這種碳要麼是月球在數十億年前形成時就嵌入其中,要麼是在月球形成時被捕獲而來。

揮發性化合物的沸點低,通常存在於行星體的地殼或大氣中。此前,執行「阿波羅」任務的太空人將一些月球巖石樣本帶回地球,對這些樣本的分析表明,碳和其他揮發性元素只存在於月球的往昔歲月中,現在的月球缺乏揮發性化合物——這對上述月球由兩顆星體碰撞形成理論至關重要。

但最新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對碰撞形成理論提出了質疑。橫田說:「我們可能會對月球誕生模型進行某種修改。」

水熊蟲或已「定居」月球

據CNN報導,2019年4月,以色列私人企業發射的月球登陸器載著數千隻水熊蟲墜毀在月球表面。

這些小東西的生命力頑強得不可思議,能在極度的低溫等一系列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發射這臺月球登陸器的拱門任務基金會認為,它們中的一些倖存下來並適應了月球的環境。

水熊蟲是一種長不超過一毫米的矮胖小動物,它們通常生活在水中,或者在地衣或苔蘚一類植物的水膜中。世界各地最極端的環境中都能找到水熊蟲的蹤跡,從冰冷的山脈和極地到溫暖的赤道,甚至海洋深處都能找到它們。

為了創造出類似神話中「諾亞方舟」的生存計劃,或者是一個「備用」的人類生存環境,拱門任務基金會向月球發射了一個類似「圖書館」的資料庫,其中包括一堆DVD大小的,包含了3000萬頁地球信息的檔案磁碟。這個「圖書館」除了信息,同時還負載了一些人類的DNA樣本和一大堆脫水過後的水熊蟲。

拱門任務的創始人之一諾瓦·斯皮瓦克透露,「我們之所以選擇水熊蟲這種生物是因為它們非常特殊,它們是人類已知的最頑強的生命體。它們幾乎能在所有星球災難中存活下來。它們不僅能在真空中生存,也能在輻射裡存活」。

儘管這些水熊蟲在脫水狀態下沒辦法繁殖跟移動,但如果它們真的能在登陸器墜毀時倖存下來,那麼它們便可能在補充水分後,於數年之內恢復過來。

研究人員希望月球「圖書館」的其他信息能跟水熊蟲一道在撞擊中倖存下來,並在幾百萬年後被用於人類的再生。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科技日報 封面新聞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太空人如何在月球上建立基地
    人類的下一個目的地是月球,NASA希望在2024年將太空人降落在月球上。屆時,太空人將被要求在月球表面建造一個基地,該基地將被用作房屋和實驗室。但是,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主要絆腳石之一就是將材料運到那裡。
  • 人類屢次登月,卻沒有嘗試在月球建立基地,月球無法生存嗎?
    阿波羅13號上一共搭載了3名太空人,在發射升空之後,由於一罐液氧發生了爆炸,導致了整個登月計劃的失敗。幸運的是,三名太空人在此次事故中沉著應對,利用有限的技術和條件藉助月球引力繞過月球成功返回地球,沒有出現人員的傷亡。在歷史上,雖然人類屢次登陸月球,但從未嘗試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對月球進行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這是為什麼呢?以人類現有的科學水平,是否能夠在月球上進行長期的工作和生活呢?
  •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還要多久才能在月球建立基地
    便於氣溫逐漸變暖,匯集水、泥石流,火山爆發、海嘯、龍捲風、大地震,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與浩瀚的宇宙相比,我們的世界中是滄海一粟。如果我們沒有保護好自然,也許在未來人類也不得不離開地球,在宇宙中尋找新的家園。因此建立月球基地就成了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  月球基地,是指人類在月球上建立的生活與工作區域。
  • 人類未必會建立月球基地,但在月球背面建立觀測站,只是時間問題
    要想實現這個夢想,那麼就涉及到在外星球建立基地,而月球是宇宙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僅有38萬公裡,那麼未來人類是否會在這顆最近的星球上建立基地呢?很可能不會,因為在月球建造基地,性價比並不是很高。
  • 在月球上建立太陽能基地
    相比之下,部分科學家所設想的到月球開採氦3資源以供熱核反應使用顯得更為實際。   如果超過地球這個界限,實際上我們在月球上建立太陽能基地是最佳選擇。首先月球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周,日照時間長。其次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太陽光可以不受損失的直接被利用。最後,月球離我們最近。
  • 還要多久我們才可以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基地?
    月球基地假想圖到目前為止,月球還是一個人類難以抵達的地方。科學家計劃在月球建立一個基地,但幾十年來,這個計劃一籌莫展,更不用說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行動基地。然而,月球基地的好處是多方面的。月球基地將是確保人類長期生存的第一步,也是探索和開拓宇宙更遠區域的第一步。它將為改進我們的航天技術、探索月球表面和擴大我們的科學認識提供一個立足點。此外,月球工業的出現可以提供更多的能源生產,來建造高效的太空飛行器,例如開採氦-3或收集太陽能。工業、經濟和人類的統一都是在月球上紮營的重要原因。但沒有一個能推動月球基地永久性運作的建設。這種阻礙歸結為兩個因素:技術和意志。
  • 月球基地願景:如何建立月球殖民地
    Foster + Partners的月球基地在這位藝術家的渲染圖中,一個3D印表機器人將一層層的硬化的月球塵土和塵土逐層澆注到一個可充氣的圓頂外殼上,進行3D列印。連環圓頂的月球基地Foster + Partners設計的可能的月球基地將有足夠的空間同時容納四個月球居民。
  • 7年後美國預計將在月球上,建立核電站,月球基地建立指日可待!
    如果進行順利,下一步我國將會在月球建設基地,開發月球資源為己所用。然而有一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那就是在開發資源的過程當中應該用什麼來進行發電呢?傳統的煤炭資源還是新型的太陽能呢?針對這個問題,美國給出了答案,他們預計將會在2027年將地球的核反應堆送上月球,發電和能源問題都會瞬間得到解決,為未來美國開發月球資源提供保障和基礎。
  • 人類要想佔領月球,先要克服3個難題,才能在月球上建基地
    有趣的是,人們還可以進入模擬的太空艙中,體驗作為太空人們的科研生活。不過有觀點認為,這個模擬實驗依然暴露著人類的野心,想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的想法從未被放棄過。實際上,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再也沒有人類登陸過月球表面,目前只有少數探測器在月球上幫助人類搜集信息,其中也包括我國成功向月球背面發射的「玉兔號」探測器。
  • 人類何時能完成月球基地的建設?理想的月球基地可能是什麼樣的?
    人類何時能完成月球基地的建設?就以目前的科學報導暫無非常具體的時間規劃。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建立月球基地會面臨哪些困難?1、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因此建立月球基地會採用全封閉的結構,空氣和水則需要從地球上運輸,或者使用設備通過化學的方法進行生產。
  • NAS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靠譜嗎?
    然而,在持續二十年的探索結束後,有關月球的話題仿佛失去了熱度,人們開始專注於火星探索,並且試圖在此建立太空基地。在有關美國停止向月球發射載人飛船的相關猜測中,有說法認為他們可能受到了外星人的警告,然而目前也沒有任何明顯的證據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線索。
  • NASA官宣:月球有水!未來月球基地,迎來3大利好消息
    首先,水作為生命之源,是那些計劃長期或短暫生活在月球的太空人們,必不可少的生存資源之一; 其次,若能找到月球有豐富的水資源,在月球基地建立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暢想建立一個植物培植基地,去種莊稼,實現月球糧食的自給自足。
  • NASA啟動「阿爾忒彌斯」計劃,準備在月球上建造人類基地
    而到了現代,特別是天文學建立起來後,人們對於月球好奇,是想要知道它作為一顆衛星,它是如何誕生演化的,以及它可以為人類提供什麼。根據資料顯示,早在1969年NASA施行載人登月之前,人類就已經有著近10年的月球探測歷史了。當然,這一切其實都歸功於美國和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展開的「太空競賽」。
  • 如何建立月球殖民地?
    我想應該是初級階段的,後期也會有一些花花草草,一些月球的獨特生物、植物來陪伴人類。月球南極馬賽克歐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和一個由行業專家組成的財團對利用3D列印建立月球基地的可行性進行了調查。
  • steam新遊《月球基地》,成為一隻貓咪冒險家,探索月球建立基地
    嗨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叄思而後行,說到月球我們並不陌生月球就相當於地球的衛星,一直陪伴著地球,那麼小夥伴們是否幻想著成為冒險家,前往月球探險,成立自己的月球基地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款遊戲叫做《月球基地》MewnBase是一個太空貓生存和基地建設遊戲。
  • 在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準備?
    原標題:在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準備?太空人在月球基地(藝術構想圖)。圖片來源:《自然》網站今日視點月球探索的前景正變得明亮起來。與此同時,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計劃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並被認為已在逐步推進。
  • 月球建立基地不是容易的事情,很多科學方面的困難,令人無法想像
    月球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夢想之地,我們中國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們就開始關注月球,還創造出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比如嫦娥奔月就是最有象徵意義的神話,其實表現出來的就是人們希望能夠登上月球的一個想法。那麼現在我們人類科學技術越來越先進,能不能在月球建立一個基地,讓人們去月球遊玩呢?
  • 「嫦娥探月」,向建立月球基地出發!
    當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太空傳回樂曲的時候,甚至連科幻小說的作者也沒有完全預料到,就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空間技術竟然如此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生活。當哥倫布從歐洲的港口起航,沒有人知道他會發現一塊新大陸;當萊特兄弟從自行車修理車間中製造出「飛行者1號」,也沒有人知道蔚藍天空會迅速成為人類的活動疆域。50年來,世界各國發射了近百顆深空探測器,把人類的眼睛帶到了太陽、7顆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帶到了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深空中,使「相對論」等一系列宇宙基礎理論得到了驗證,並獲得了很多對宇宙的新認識。
  • 美科學家在陽光照射月球表面發現水,澳媒:有利於建立人類基地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26日報導,一群科學家利用美國NASA的望遠鏡在月球受陽光照射的部分發現了水的存在。與此同時,另一群科學家計算出,冷阱(冷到足以使水凍結數十億年的區域)比此前認為的要豐富得多。這些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為未來的月球任務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
  • 月球基地計劃藍圖 3D列印月球基地/圖
    【科技訊】10月6日消息,歐洲航天局近日公布了人類首個月球基地計劃藍圖。該基地將由從地球「空降」至月球的機器人建造,而且機器人將就地取材,利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將月球上的原始土壤轉變成建築材料。  歐洲航天局載人航天團隊的斯科特·霍夫蘭表示:「3D列印技術能夠利用月球土壤『列印』建築材料,這不僅非常方便,而且大大節省了從地球上運輸建築材料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