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可以作為建築材料!」德國《時代周報》10日報導,歐洲航天局(簡稱歐空局)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稱,人類尿液是「月球水泥」的理想成分,有朝一日可以幫助建立月球基地。
資料圖 白繼開 攝
根據該研究,尿素起著「超級增塑劑」的作用,可使「月球水泥」在硬化成最終的固體形態前變得更加柔軟,這減少了混合物所需的水。「月球水泥」 主要成分是月球土。如果太空人可以充分利用月球上發現的建築材料及尿液,從地球進行的補給飛行就有望減少。
歐空局表示,人類每人每日約排出1.5升尿液,這將成為月球上穩定的建築材料來源。參與研究的瑪麗·阿恩霍夫表示,太空人的尿液只要稍作調整,就可以成為未來月球基地的關鍵可用材料。而且,這也可以免去開發複雜的太空汙水處理系統的麻煩。
延伸閱讀:
新研究發現月球表面仍在釋放碳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有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月球由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碰撞產生的碎片形成,這種碰撞產生的高溫會使與月球上的揮發性化合物都揮發掉。但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7日報導,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這一發現對上述月球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大阪大學的橫田昭一及其同事利用日本「月女神」(Kaguya)月球軌道器收集了一年半的數據,發現整個月球表面幾乎都在釋放出碳離子。而且,月球表面某些地區,例如月球上大型玄武巖平原,比其他地區(例如高地)釋放出的碳離子更多。
橫田解釋說,這些平原由更年輕的材料組成,在太空中暴露的時間更短,因此釋放出的碳也更多;而形成時間更長的地區由於遭受的太空風化更多,大部分碳都已經喪失。
研究人員將月球的碳排放與兩個外部來源(太陽風和與微流星體的碰撞)產生的碳的估計值進行比較,發現它們不匹配。橫田說:「月球的碳排放量比外部產生的排放量更大,這說明月球擁有自己的碳排放。」
這一發現表明,月球包含揮發性碳,這種碳要麼是月球在數十億年前形成時就嵌入其中,要麼是在月球形成時被捕獲而來。
揮發性化合物的沸點低,通常存在於行星體的地殼或大氣中。此前,執行「阿波羅」任務的太空人將一些月球巖石樣本帶回地球,對這些樣本的分析表明,碳和其他揮發性元素只存在於月球的往昔歲月中,現在的月球缺乏揮發性化合物——這對上述月球由兩顆星體碰撞形成理論至關重要。
但最新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對碰撞形成理論提出了質疑。橫田說:「我們可能會對月球誕生模型進行某種修改。」
水熊蟲或已「定居」月球
據CNN報導,2019年4月,以色列私人企業發射的月球登陸器載著數千隻水熊蟲墜毀在月球表面。
這些小東西的生命力頑強得不可思議,能在極度的低溫等一系列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發射這臺月球登陸器的拱門任務基金會認為,它們中的一些倖存下來並適應了月球的環境。
水熊蟲是一種長不超過一毫米的矮胖小動物,它們通常生活在水中,或者在地衣或苔蘚一類植物的水膜中。世界各地最極端的環境中都能找到水熊蟲的蹤跡,從冰冷的山脈和極地到溫暖的赤道,甚至海洋深處都能找到它們。
為了創造出類似神話中「諾亞方舟」的生存計劃,或者是一個「備用」的人類生存環境,拱門任務基金會向月球發射了一個類似「圖書館」的資料庫,其中包括一堆DVD大小的,包含了3000萬頁地球信息的檔案磁碟。這個「圖書館」除了信息,同時還負載了一些人類的DNA樣本和一大堆脫水過後的水熊蟲。
拱門任務的創始人之一諾瓦·斯皮瓦克透露,「我們之所以選擇水熊蟲這種生物是因為它們非常特殊,它們是人類已知的最頑強的生命體。它們幾乎能在所有星球災難中存活下來。它們不僅能在真空中生存,也能在輻射裡存活」。
儘管這些水熊蟲在脫水狀態下沒辦法繁殖跟移動,但如果它們真的能在登陸器墜毀時倖存下來,那麼它們便可能在補充水分後,於數年之內恢復過來。
研究人員希望月球「圖書館」的其他信息能跟水熊蟲一道在撞擊中倖存下來,並在幾百萬年後被用於人類的再生。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科技日報 封面新聞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