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醫務人員不畏生死,不如說是內心的職業精神和責任擔當讓他們超越了對生死的畏懼,選擇了「不退」。
▲醫藥零售商回應口罩限購:為確保供應 防有人低價買高價倒賣。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文 |駱新
17年前曾抗擊非典,如今又「請戰」新型肺炎;在請願書中寫道,「此事我沒有告知明昌(其丈夫)。個人覺得不需要告訴,本來處處都是戰場!」……連日來,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進展牽動著人心,而一封武漢女醫生的現代版「與夫書」也打動了無數人。
據人民網報導,涉事女醫生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女醫生張旃副教授。1月18日,隨著疫情全面發展,作為科室黨支部書記的張旃,向醫院黨委寫下了這封請戰書,申請長駐留觀室,對病人進行進一步的分檢工作。
一紙「與夫書」,滿是醫者仁心。
從報導看,張旃醫生早就奮戰在抗擊新型肺炎疫情的一線。之後她「更進一步」,申請長駐留觀室,這或許意味著與家人的長時間分離、與病人的朝夕相處。在談病毒色變的當下,這種舉動無論對她本人還是對其家庭,都是不小的犧牲
但從張旃的職業經歷看,她「請戰」的舉動並不突兀。2003年,張旃曾任職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承擔了大量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在此次疫情爆發出來之前,她所在的科室已經有近10個病人被治癒出院。
豐富的實踐經驗賦予了她深厚的專業素質,而曾抗擊SARS的經歷,也讓她學到了「沉著冷靜、科學應對」經驗。積澱之下,張旃「申請長駐留觀室」也是她職業精神的自然流露。
實際上,自疫情爆發以來,已經湧現出了太多醫務人員堅守「前線」、逆向而行,讓民眾為之淚目的案例。
這裡面,既有自願支援治療一線,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願用真心,守護醫者仁心」的華科協和醫院骨科醫生;也有在微博寫下「其實我也很害怕,但我必須裝作成熟的樣子衝在一線,給患者活下去的希望」的一線醫生……
更不用提,在鏡頭前語氣堅定地告訴大家「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以84歲高齡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的鐘南山院士。
無論是看似普通的醫務人員,還是國士無雙的院士,在明知病毒「人傳人」的情況下,仍衝在最前面,是對自覺擔當濃墨重彩的詮釋。與其說他們不畏生死,不如說是內心的職業精神和責任擔當,讓他們超越了對生死的畏懼,選擇了「不退」。
我們不忍心拿道德話語脅迫醫護人員「衝上去」,但在他們自覺衝上去後,該有的讚許也沒理由吝惜——在疫情爆發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務人員的職業擔當、奉獻精神與科學有序的防控措施,都不可或缺。
疫情裡沒什麼「美學」,但防疫中那些自覺擔當的大美品質,本也是抗擊疫情的積極能量。對這般品質,我們也該回以禮讚,致以敬意。
而這重敬意也該反映在對他們安全的保障上——「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有「15名醫護人員感染」鏡鑑在前,提升對他們的防護級別,讓他們的人身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讓他們可以安心救人,很有必要。
「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你更讓我們知道以後要為了誰。」每位奮戰在抗擊新型肺炎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都是在用職業精神與責任擔當標刻著人格高度。他們或許不在鎂光燈下,但無損價值分量;他們或許只以「奉獻者」群像出現,但不失英雄本色。
□駱新(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