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尼爾·蓋曼剛過了自己的60歲生日。
很難想像,這位奇幻文學代名詞、帥到沒朋友的寶藏作家已經這麼大年紀了。
小兒子安東尼·蓋曼也遺傳了老爸的超高顏值,
看著他奶聲奶氣地給老爸唱生日歌,熊貓君的直男心都萌化了。
有一說一,蓋曼絕對是個可以靠顏值吃飯的人,卻偏偏選擇靠才華。
他被譽為十大後現代作家之一,代表作《美國眾神》一出版就轟動整個英語世界,包攬了6項世界幻想文學大獎大滿貫!
他一個人拿過4次雨果獎,2018年更是提名諾貝爾「新學院文學獎」!史蒂芬·金稱他是「裝滿了故事的寶庫」。
至今還記得讀《美國眾神》時,爽到渾身顫顫顫顫抖的感覺!設定又酷又現代,讀著又爽又燒腦!
但如果你以為蓋曼只擅長寫設定極酷的成人向小說,那你就錯了!
作為蓋曼大大的頭號粉絲,小編發現他其實還是一個大寫的暖男。
他不僅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點滴,也寫了很多關於家庭和成長的書。
《墳場之書》《遺忘之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這兩本書的設定都是小男孩突然遭遇奇幻世界,經歷了一段奇妙之旅,最終安全回歸人類世界。
《墳場之書》更多是在講孩童成長、勇敢、家庭、教育和為人父母,是英國版《尋夢環遊記》。
《遺忘之海》則更多關注於成人世界和孩童世界的差異,關於成年人失去了的童年記憶。
從作者的寫作動機中,我們很容易看出這兩本書是在為誰而寫,誰更適合閱讀這兩本書。
《墳場之書》講述了孤兒諾伯蒂(Nobody)被一群墳場內的鬼魂撫養長大的奇幻經歷。
故事靈感來源於25歲的蓋曼看到18個月大的大兒子在附近的墳場騎小三輪車。男孩諾伯蒂的原型其實就是蓋曼的大兒子。
寫《墳場之書》的想法一直在蓋曼的腦海裡發酵,但寫出來花了整整23年,按照他自己的話說:
「有那麼一刻,我為寫下這本書的遙遙無期而感到絕望,但我依然愛著墳場,愛著這一靈感」。
故事最後,16歲的諾伯蒂離開了墳場。現實世界裡蓋曼的大兒子也已25歲,離開了父親,開始獨自生活。
寫完《墳場之書》,蓋曼留下了動情的淚水。
《墳場之書》出版後一口氣狂攬20項國際大獎,蓋曼曾坦言他對《墳場之書》的喜愛遠超他的所有其他作品。
蓋曼曾表示:讓一本書成為成人讀物的,有時候是他描述的世界只有你自己是成人的時候才能理解。
這也就是為什麼《墳場之書》適合大人和孩子一起共讀,而《遺忘之海》是一本更適合成年人的書。
只有經歷過童年的成年人,才能對失去童年以及童年時的孤單、困惑和恐懼有更深的共鳴。
《遺忘之海》(曾譯名《車道盡頭的海洋》)的靈感來源於蓋曼買的一輛迷你車。迷你車背後的故事,勾起了蓋曼遺忘已久的童年往事。
關於這本書的創作,他曾表示:「書裡的家庭不是我的家庭,發生的事不是我的親身經歷,但故事發生的場景有我幼時的影子,主人公的視角就是七歲時的我。」
故事圍繞一段奇異的童年記憶展開,敘述視角來自一個7歲男孩。
那段記憶裡,保姆是來自異世界的怪物,鄰居是神秘莫測的女巫。海洋能被裝入水桶,人沉在海洋裡可以無所不知。
那段記憶裡,我認識了一位女巫朋友萊蒂,她看上去比我大三四歲,但也許是三四千歲。
那段記憶太過奇妙,卻又無比真實。站在遺忘之海的岸邊,我隱約看到了沉睡其中的萊蒂……
蓋曼表示:「我從未寫過一本如此貼近自己內心的書,關於記憶、魔法以及身為孩子所要面臨的恐懼與危險。」
蓋曼本想寫一個短篇,然而漸漸變為中篇,最後成了一本書。
他對這本書傾注的感情和對現實的深刻洞察相得益彰,讓這本書既懷念童年,也頗感真實:
「大人們沒指望,就算我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給他們聽,他們也不會信。」「事實上,除非走投無路,迫不得已,我從來不向大人求助。」「大人不能哭泣,我知道這一點,他們沒有母親在身邊安慰他們。」
小編特別喜歡尼爾·蓋曼的這段話:
「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某個人需要這樣的故事。故事能讓他們看到不同的風景,令他們成為一個不同的人。有這樣的故事相伴,他們就會獲得希望、智慧、善意或慰藉。」
這也是強烈給大家推薦《墳場之書》《遺忘之海》的原因。
讀完這兩本書,你將獲得滿滿的溫暖,以及無窮無盡的力量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