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道德問題上並非一片空白,有些道德基礎並不是需要依賴學習而獲得的。—《善惡之源》保羅·布盧姆
生活中,為什麼寶寶們一見到某些人就開始哭,非常抗拒被他們抱?其實,有時候並不是認生,而是寶寶們天生的「道德觀」在背後無意識的進行影響。
關於寶寶們天生的「道德觀」,家長了解多少?面對這種「嬰兒道德觀」,家長們又該如何對其進行守護和培養呢?
寶寶逢人就笑,唯獨一人除外
親戚來婆婆家裡串親戚,嶽欣媽媽的寶寶自然成為了親戚們圍觀的對象,看到被這麼多人圍觀,小傢伙也沒有怯場,還很大方的挨個衝他們微笑。
可是嶽欣媽媽卻發現,唯獨在面對自家大嫂的時候,孩子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而且還把眼睛閉了起來。
隨後她忍不住把這件事跟婆婆說了,詢問寶寶為什麼會這樣,婆婆聽了告訴她,這是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他們天生有自己的「一桿秤」,他們可以簡單的分辨好與不好,善與惡。
婆婆覺得應該是前一段時間,大嫂來家裡不分青紅皂白說了很多不好聽的話,讓孩子聽到了,記到了現在。
嶽欣媽媽聽完婆婆的解釋,感覺很神奇,孩子這麼小,就能明辨是非,她感覺很不可思議。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所有的道德觀都需要經過後天的教化完成。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人們發現了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道德觀」。
耶魯大學曾經的一項研究表明,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道德觀。
這種因嬰兒與生俱來就擁有的「道德判斷力」,因比較稚嫩、單純,所以被稱為「嬰兒道德觀」。
小嬰兒「懲惡揚善」的四種行為
生活中,嬰兒寶寶們常見的這四種行為,可以說是他們天生「懲惡揚善」的道德觀:
1. 公正公平的判斷標準
月齡16個月的嬰兒,他們認為世界是絕對公平的,所以會把糖果用平均的方式分給其他人。
孩子的心思非常的單純,他們的世界非黑即白,公平是他們的一套對待世界的標準,這也是孩子會說話之後,為什麼會大「公平」掛在嘴邊的原因,他們很難接受不公平的對待。
2. 同理心強,天生同情弱勢的一方
生活中,面對吵架的雙方,孩子通常會立刻感知到其中處於弱勢的一方,並給予他們某種程度上的安慰;生活中看到難過、哭泣的父母,孩子們會立刻情感同步,產生相同的情感反應。
3. 會記仇
會記仇是孩子的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比如有個人曾經嚇過他,之後他可能會躲避這個人,不讓他接觸自己。
孩子會因這種天生的道德感,尋找對自己來說相對安全的區域,比如媽媽的懷抱等。
4. 對「協助者」和「幹擾者」賞罰分明
對孩子來說,「協助者」更貼近對自己保有善意,幫助過自己的人;而「幹擾者」更多的指惹自己生氣、跟自己搶過東西的人。
面對這兩種人,孩子多半會對「協助者」保持同等的善意,比如願意跟他們一起玩、讓他們抱自己等;對「幹擾者」多半會拒絕讓他們接觸自己等。
除了上述四點之外,寶寶們天生還擁有樂於助人等的道德觀。
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嬰兒道德觀」是孩子成年後為人處事理智、成熟的基礎。
因此,面對孩子天生的道德觀,家長們更多的是要進行守護,尤其不要進行錯誤的引導。
道德觀如何培養
當然,嬰兒道德觀畢竟還很稚嫩、單純,是不足以作為孩子今後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的,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是要進行後天正確成熟道德觀的培養教化。
0-1歲的嬰兒:建議父母守護好嬰兒簡單的道德觀,讓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去應對這個世界,比如及時的滿足孩子的需求等,提高他們內心的信任感。
1-7歲的兒童: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有明顯的自我意識,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比如孩子做錯事了,不能得過且過,而是教育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7-10歲的兒童: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父母唯一需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把價值觀提升至更完善、成熟。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有哪些明顯的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