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有與生俱來的「道德觀」,4個行為懲惡揚善,爸媽要學會引導

2020-12-15 騰訊網

人們在道德問題上並非一片空白,有些道德基礎並不是需要依賴學習而獲得的。—《善惡之源》保羅·布盧姆

生活中,為什麼寶寶們一見到某些人就開始哭,非常抗拒被他們抱?其實,有時候並不是認生,而是寶寶們天生的「道德觀」在背後無意識的進行影響。

關於寶寶們天生的「道德觀」,家長了解多少?面對這種「嬰兒道德觀」,家長們又該如何對其進行守護和培養呢?

寶寶逢人就笑,唯獨一人除外

親戚來婆婆家裡串親戚,嶽欣媽媽的寶寶自然成為了親戚們圍觀的對象,看到被這麼多人圍觀,小傢伙也沒有怯場,還很大方的挨個衝他們微笑。

可是嶽欣媽媽卻發現,唯獨在面對自家大嫂的時候,孩子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而且還把眼睛閉了起來。

隨後她忍不住把這件事跟婆婆說了,詢問寶寶為什麼會這樣,婆婆聽了告訴她,這是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他們天生有自己的「一桿秤」,他們可以簡單的分辨好與不好,善與惡。

婆婆覺得應該是前一段時間,大嫂來家裡不分青紅皂白說了很多不好聽的話,讓孩子聽到了,記到了現在。

嶽欣媽媽聽完婆婆的解釋,感覺很神奇,孩子這麼小,就能明辨是非,她感覺很不可思議。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所有的道德觀都需要經過後天的教化完成。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人們發現了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道德觀」。

耶魯大學曾經的一項研究表明,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道德觀。

這種因嬰兒與生俱來就擁有的「道德判斷力」,因比較稚嫩、單純,所以被稱為「嬰兒道德觀」。

小嬰兒「懲惡揚善」的四種行為

生活中,嬰兒寶寶們常見的這四種行為,可以說是他們天生「懲惡揚善」的道德觀:

1. 公正公平的判斷標準

月齡16個月的嬰兒,他們認為世界是絕對公平的,所以會把糖果用平均的方式分給其他人。

孩子的心思非常的單純,他們的世界非黑即白,公平是他們的一套對待世界的標準,這也是孩子會說話之後,為什麼會大「公平」掛在嘴邊的原因,他們很難接受不公平的對待。

2. 同理心強,天生同情弱勢的一方

生活中,面對吵架的雙方,孩子通常會立刻感知到其中處於弱勢的一方,並給予他們某種程度上的安慰;生活中看到難過、哭泣的父母,孩子們會立刻情感同步,產生相同的情感反應。

3. 會記仇

會記仇是孩子的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比如有個人曾經嚇過他,之後他可能會躲避這個人,不讓他接觸自己。

孩子會因這種天生的道德感,尋找對自己來說相對安全的區域,比如媽媽的懷抱等。

4. 對「協助者」和「幹擾者」賞罰分明

對孩子來說,「協助者」更貼近對自己保有善意,幫助過自己的人;而「幹擾者」更多的指惹自己生氣、跟自己搶過東西的人。

面對這兩種人,孩子多半會對「協助者」保持同等的善意,比如願意跟他們一起玩、讓他們抱自己等;對「幹擾者」多半會拒絕讓他們接觸自己等。

除了上述四點之外,寶寶們天生還擁有樂於助人等的道德觀。

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嬰兒道德觀」是孩子成年後為人處事理智、成熟的基礎。

因此,面對孩子天生的道德觀,家長們更多的是要進行守護,尤其不要進行錯誤的引導。

道德觀如何培養

當然,嬰兒道德觀畢竟還很稚嫩、單純,是不足以作為孩子今後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的,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是要進行後天正確成熟道德觀的培養教化。

0-1歲的嬰兒:建議父母守護好嬰兒簡單的道德觀,讓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去應對這個世界,比如及時的滿足孩子的需求等,提高他們內心的信任感。

1-7歲的兒童: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有明顯的自我意識,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比如孩子做錯事了,不能得過且過,而是教育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7-10歲的兒童: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父母唯一需要做的是,引導他們把價值觀提升至更完善、成熟。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有哪些明顯的道德觀?

相關焦點

  • 嬰兒飛機哭鬧,爸爸送禮表歉意,媽媽:有本事你別生孩子!「爸媽營」
    一歲孩子爸媽給同艙人發耳機和糖最近,爸媽營團隊看到一則消息挺有意思的,一對爸媽帶一歲寶寶坐飛機,因為擔心孩子哭鬧打擾到別人,給同艙的人發耳塞和糖的行為引起網友的熱議。當時,在飛機上,因為嬰兒一直在哭鬧,媽媽也一直在哄,但是就是哄不好,周圍有一對年輕人就受不了了,於是大聲喊話:「為什麼就你們家的小孩一直吵到現在呢!麻煩你把孩子管一下。」當時嬰兒媽媽很氣憤,直接回懟:「你們兩個最好不要生孩子,你們兩個就沒道德。我不管嗎?我一直在管!」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絕對律令是無條件的,而且把這種行為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性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係。如果隨著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麼,這種法則就具有了客觀實效性。可是,康德又同時認為:「絕對律令只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願意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準則而行動。」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令」的三個準則:普遍立法、人是目的、自由意志。
  • 這3種「不聽話」孩子,正確引導更容易成才,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
    聰明的父母,不會一味的要求孩子聽話,而是要學會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欣賞孩子,根據孩子的性格特質,和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調整自己的管教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有這三種行為特質的孩子,有的時候會比較難帶,但是只要父母正確認知,並進行合理的引導,長大以後一定會大放異彩。
  • 嬰兒睡醒後大哭,有4個原因,第3個需處理,第4個爸媽要重視
    很多寶寶都有睡醒後大哭的情況,這種現象很常見,一般情況下也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我們還是需要了解一下到底為什麼,一般來說會有4個原因,其中第3個是需要處理的,第4個需要引起爸媽的重視的註:此處提到的醒後哭是指一覺睡醒後哭,而不是睡一半醒來哭,睡一半醒來哭是另一個討論範疇
  • 寶寶不願做「伏地魔」,三個月還一趴就哭,寶媽學會引導很重要
    ,可能是在寶媽懷裡「安逸」慣了,想讓寶寶鍛鍊學會自己趴,寶寶卻不願意做「伏地魔」,往往哭給你看來抗議。如果寶寶變成「伏地魔」,一趴床上就變「小惡魔」哭鬧,寶媽可以做適當的引導,讓寶寶循序漸進的接受趴著這件事兒。寶寶學會「趴」有哪些好處?
  • 嬰兒衣服怎麼選?新手爸媽必看!
    寶寶出生4個月了,從懷孕期間,我就開始屯寶寶出生後的衣服,也向月嫂和很多有經驗的寶媽請教該如何購買,為了讓新手爸媽在挑選寶寶衣服方面少踩雷,也讓小寶寶們能夠穿得更加舒適,現將經驗整理下來給大家。此外由於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未發育完善,衣服的薄厚一定要掌握好,像我閨女,稍微穿厚一點就會起很多疙瘩,大人真的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同時,款式的選擇上要考慮的因素一是是否好穿脫,二是是否方便寶寶活動。就為寶寶選擇衣服來說,重要的是衣服要合身和舒適,而不是漂不漂亮,還要充分考慮到衣服的安全因素。給寶寶選擇衣服時,建議從以下5點去選擇。
  • 4個月後的寶寶見啥咬啥,5種情況下愛咬人,爸媽找到根源這樣處理
    小嬰兒的皮膚嬌嬌嫩嫩,再配上肥嘟嘟的身體,小胳膊小腿就像藕節兒似的,人見人愛。這對於新手爸媽來說,簡直抗拒不了,總想捏一捏或咬一下萌萌的寶寶。但爸媽們要注意了,再疼娃,也別這樣表達愛。有個寶媽給我留言,她家的瑞瑞生下來就白白胖胖,特別惹人喜愛,寶爸每天回到家都忍不住在瑞瑞的小胳膊上咬幾下。
  • 寶寶骨骼發育異常,通常因為父母兩種錯誤行為,很多家長還不知道
    孩子學會走路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家長可以適當進行引導,但最好不要過度幹預。執筆:張蒙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有些新手爸媽在育兒方面總會存在一些盲區,特別是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稍不注意就可能給孩子的生長發育埋下安全隱患,雖然娃當時可能沒有很明顯的反應,但時間一久,就容易釀成大禍。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非道德主義」學派的觀點相對溫和,雖然承認馬克思有自己的倫理思想、倫理命題、倫理假設和道德判斷,但又認為馬克思對不同領域、不同階級和不同社會道德的判斷標準不統一、態度有偏見,馬克思道德觀是矛盾的或似是而非的。如:「馬克思非道德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理察·米勒認為,雖然馬克思「提出要為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犧牲的行為準則……同時,馬克思也經常明確地攻擊道德和基本的道德觀念」。
  • 寶寶開口說話前,要經歷這5個階段,怎麼引導有學問
    在今天的文章中,讓我們來看看嬰兒在說出第一句話之前必須經歷哪些階段。如果想讓寶寶儘快開口說話,引導時需要注意什麼?寶寶開口說話前,要經歷這5個階段,怎麼引導有技巧01嬰兒說話前的五個階段。許多人認為嬰兒大約一歲才能學會說話。但其實從很小的時候,寶寶就已經在準備說話了。
  •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告訴我們要靜處觀心,冷眼觀世界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大自然,五顏六色,色彩繽紛絢麗,過於沉迷,會使人眼花繚亂;音樂可以調心,但過於嘈雜,會使人心煩意亂,聽覺失靈;食物是用來充飢的,食物過於豐盛,會使人傷胃乏味;狩獵可以陶冶情志,過於縱情,會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物品是滿足日常需求的,過於追求難得的稀有之物,會誘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只求溫飽而不過於追逐聲色之欲,所以提倡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寧靜知足的生活。
  • 過年給爸媽換了新的OPPO手機?這4個功能一定要讓他們知道
    過年給爸媽換了新的OPPO手機?這4個功能一定要讓他們知道 很快農曆新年就要到來,還沒想好送什麼的,給爸媽換臺手機是不錯的選擇。
  • 4個行為,代表孩子走入叛逆期的「仇親」中,父母2個方式輕鬆化解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也親密變成了疏離,甚至於有不少叛逆期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當作仇人一般,進入「仇親期」。本期話題:4個行為,代表孩子走入叛逆期的「仇親」中,父母2個方式輕鬆化解!面對這一情況,可能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覺得非常的生氣。
  • 工程院:「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背倫理和科學道德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針對廣受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國工程院28日晚發表聲明指出,該事件嚴重違背了基本倫理規範和科學道德。中國工程院將密切關注這一事件的調查進展和結果,並願意提供必要的學術與專業技術支持。
  • 美國專家讓嬰兒在「視覺懸崖」上爬行,寶寶會怎麼做?父母要明白
    雖然有一些網友比較排斥這種行為,認為這對孩子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隱患;但是也有一些網友十分的認同父母們鍛鍊孩子的作法,能夠讓孩子變得勇敢,同時也能夠幫助孩子克服恐高……對於讓孩子是否進行「恐高實驗」,網友們有著各自的想法與思慮,而關於這方面,美國專家曾專門早選一些嬰兒進行了一個「視覺懸崖
  • 幾個月的嬰兒睡覺才有規律?家長學會這四個方法,幫助寶寶睡整覺
    文丨小書蟲媽媽「寶寶出生後,每天晚上都要餵三四次,幾個月才能睡一整夜啊?」;「如果寶寶一出生就可以睡整覺,該多好!」;「媽媽要怎樣培養嬰兒的睡眠習慣啊?」。這是新手媽媽在群裡討論的話題。相信很多新手媽媽都有被寶寶的「睡眠問題」虐到想哭的經歷:寶寶白天睡覺,晚上精力充沛;晚上怎麼都哄不睡,好不容易哄睡了,放下就醒;寶寶半夜醒來不肯睡,要陪他玩到天亮;寶寶晚上總是哭鬧,哭哭停停地太鬧心了......那麼,為什麼嬰兒不能睡整覺呢?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領道德追求。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導人們把握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論根基。
  • 北京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
    2.加強社會實踐育人,強化勞動精神、勞動觀念教育,組織中學生「四個一」活動,開展北京高校「雙百行動計劃」、大學生文化育人「六個一」計劃等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師生在服務國家和首都的實踐中受教育、作貢獻、長才幹。
  • 分享是一種快樂,學會分享,贏得朋友
    作為公共場所,娛樂設施都是公用的,但對於孩子來說,玩得正高興的時候,是不會顧及時間和別人的心情,因此,需要引導他懂得社交規則以及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把事情推向兩個極端:讓和不讓。當孩子極不情願下來,有的孩子甚至會哭鬧,發脾氣,爾後,爸爸媽媽通常會教育「這是公家的東西,不能你一個人佔有,要學會分享。」小朋友心情不佳,不會聽進爸媽說的話,更無法從中學到分享的方法。
  • 人生就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這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正確嗎?
    當然,其實在功利主義的含義裡面,除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以外,還有「最小的痛苦原則」,也就是這件事不僅要最大化幸福和快樂,而且要最小化痛苦。而且,邊沁還發明了一套功利主義道德評判的計算法則,稱之為「苦樂計算法」, 邊沁提出了七個條件,也就是在計算苦樂的時候要考慮以下七點:第一點,要強度。就是這個行為造成的苦樂的強烈程度如何?第二點,要持久性。它持續的時間長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