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內容概述:
內外循環淨化系統溫度溼度與循環模式的關係安全駕駛與循環模式的關係汽車空調應當使用外循環還是內循環?這是個存在普遍錯誤理解的問題。一般認為外循環是吸入外部的空氣,控制質量可能會比較差;而內循環是「過濾淨化」車輛內部的空氣,空氣標準就像是給汽車「戴上口罩」。
然而真實情況可能與想像的完全不同,大部分車輛的內循環其實是不經過空氣濾清器(濾芯)的;因為默認的是車內空氣品質會比較好,也就是無需經過過濾。所以鼓風機只是將空氣在車內吹動到規則循環,經過蒸發箱製冷或者暖風水箱制熱即可,這種模式並不理想但在夏季確實會比較節油。
原因為外部空氣的溫度比較高,高溫空氣吹過蒸發器時會很大程度的造成蒸發器升溫;而製冷的原理是通過製冷劑(四氟乙烷)的形態轉化吸熱蒸發器熱能使其降溫,快速的被升溫就要加速循環的強度。說白了就是壓縮機始終要以高功率運行而損耗發動機的扭矩,動力減弱後只能通過拉升轉速補償動力,這就會比較費油了。
然而車內空氣經過冷卻後的升溫速度會很慢,相對低溫的空氣不需要很大程度的降溫,對於壓縮機的功率要求也就不高了。所有使用自動空調系統的汽車(可變排量壓縮機),中短途代步時可以以內循環為主,而長度駕駛還是建議用外循環。
【外循環】是從車外抽入空氣,經過蒸發器或暖風水箱調整溫度後送入車內;理論上只要是合格的汽車都應該為外循環加入「空氣濾清器」,因為外部空氣中含有的雜質會比較多,比如懸浮顆粒物(PM2.5)與灰塵。
所以外循環總是會經過過濾的,進風口往往在前檔車窗下沿的塑料飾板位置,有些車輛要打開發動機蓋才能看到進風口,濾清器一般都在這一位置。不過也有些汽車的濾清器是從副駕駛的手套箱位置更換,不同的設計取決於車型或設計習慣。
綜上所述,外循環模式其實會更加的純淨,經過淨化後的空氣遠比車內渾濁的空氣體驗更好;至於對油耗的影響不再贅述了,不過需要了解的是只有使用冷空調時,外循環才會增加耗油量哦。
汽車暖風空調的加熱原理是「廢熱利用」,指通過正常駕車時必然會加溫的防凍冷卻液,以其100℃左右的高溫把水箱加大到相當的標準。此時打開暖風不論溫度調整到多少度,防凍液與水箱的溫度都不會快速的被降低;所以即使用外循環模式制暖,車內的空氣同樣會快速升溫且能夠淨化車內空氣。
01重要知識點-A
關於不同季節使用的內外循環的問題應當有答案了,只是還不夠清晰。夏季使用使用內循環時,應該使用的出口風模式為「上部往上吹」,因為低溫空氣的溼度很大!
外部空氣的溫度越高承載水分子的能力就越強,說白了就是高溫空氣溼度高(暖溼概念);熱空氣進入蒸發箱後會與低溫蒸發器接觸,水蒸氣遇冷會凝結尾液態水,家用空調的小水管就是為排掉這些「冷凝水」。汽車的蒸發箱也是有下水口的,所以怠速停車時才會看到底盤有水流出。
重點:夏季駕車的冷風溼度很高,密度則會大於車內的空氣;所以冷風一定是會下沉的,那麼把出口風調整到底部當然製冷效果會變得比較差,但是直接吹向面部或上半身也容易感冒。只有調整到前排出風,並且將扇葉往上反轉才會有良好的感受。
能不能調整到吹前檔車窗呢?夏季並不適合用這個出風檔,因為低溫空氣會快速的為前車窗降溫;溫度過低後會造成車外空氣的水蒸氣凝結到車窗上,外部是會出現水霧的,這就是夏季用車的空調注意事項。
【暖風空調】在冷啟動後的加熱階段中,因防凍冷卻液的溫度還不是很高,此時用外循環會出現升溫速度較慢的問題;所以行駛熱車階段要用內循環,待溫度達到理想標準後再切換到外循環。
出風口應當選擇「前檔和腳部」出風檔,原因在於暖風的密度是很小的;首先外部低溫空氣的溼度就會很低,北方城市所謂的「乾冷」也是這個道理;其次空氣經過高溫的暖風水箱後,水蒸氣會被烘乾。所以進入車內的空氣很乾燥,比車內溼度較高的空氣相比更輕;那麼出風口如果用夏季標準的話,腿部是很難感受到溫暖的;調整到腳部出風會隨著暖氣流的上升,實現車內整體的溫暖。
兼顧前檔出風的原因是防止車窗起霧,車內的空氣溼度會因呼吸而出現大量水蒸氣,在冬季駕車時感覺乾燥主要是暖風迎面直吹,如果正確調整風擋不僅不會感覺乾燥,甚至還會絕對車內有些「黏乎乎」。
此時車內空氣流動到前檔就有可能凝結出水珠,因為前檔會持續的受外部低溫氣流的影響而降溫;即使前檔是雙層夾膠玻璃也不例外,這就成為了汽車製冷系統中的「天然蒸發器」。所以為方式出現冷凝水(霧)則要就兼顧前檔出風,暖氣流會加熱前檔降低凝結水的能力,同時還能夠通過氣流烘乾似車窗。
02重要知識點-B
短途駕駛·內循環長途駕駛·外循環內循環是不宜長時間使用的,因為會相當程度的隔絕內外空氣的交換。而呼出的氣體比吸入的氣體組成會有很大變化,其中二氧化碳(CO2)會有133倍的增長,水蒸氣也會增長很多倍。溼度與車窗凝結水的話題不再贅述了,重點聊一聊CO2。
CO2本身是沒有任何毒性的分子,不過在空氣中的濃度越高,就會造成吸入空氣中O2(氧氣)濃度的下降。說白了就是此長彼消的關係,即使車內的氧分子含量仍舊很多,因為呼出氣體的O2比例仍為16%,常壓空氣標準為21%,呼吸的耗氧量是不大的。但CO2-133倍的增長基本等於吸入空氣O2的同比例下降,如果長時間使用內循環則會出現缺氧的問題。
(疲勞駕駛除時間過長等主觀因素以外,短至數小時的駕駛大都因為缺氧才會感覺乏力)
關於汽車空調內外循環的話題就聊到這裡,最後再普及一個「氣味」的問題。夏季使用空調時會讓蒸發箱和管路變得非常潮溼,因為有冷凝水的存在;而潮溼的環境很容易滋生黴菌,這黴菌孢子腐爛後就會出現異味,氣味是使用內外循環都改變不了的。
但是在夏季時只有沒啟動發動機之前打開風機才會嗅到黴味,啟動後隨著冷風的出現就會消失,冬季使用暖風也會比較明顯,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高溫會讓分子運動更加活躍,所以暖空氣會讓氣味更加明顯,低溫空氣會讓分子活力降低,氣味也就不會很突出了——比如冬季的衛生間是不是比夏季氣味好一些,尤其是上世紀比較多見的旱廁更有這種現象。
處理異味的方式很簡單:將空調調整到最高溫度,風量打開到最大;之後打開車門車窗,通過暖風可以清理掉黴菌,這是成本最低且很有效的方式,就聊這些了。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