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喜歡吃麵條。街上有更多的餐館。有些人粗略計算出陝西南部大約有50種麵食。雖然它們都是麵條,但陝西麵食使每種麵條都獨一無二,並賦予它深厚的文化,就像陝西的歷史一樣。
現在陝西人離不開的小麥,大約4000年前經西域傳入中國,小麥傳入中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被中國人廣泛接受,原因之一就是習慣了以穀物為食的老祖宗們覺得麥粒嚼起來實在是太費腮幫子了,所以黃米,小米這些國貨長期霸佔餐桌。
小麥在秦漢時期開始開疆擴土,那時的陝西是中國的中心,那麼多人吃飯可是天大的事兒。董仲舒曾向漢武帝建議有水災郡種宿麥,以滿足口糧的需求,同時石墨又送上神助攻。磨成粉的小麥不僅口感遠勝於小米,黃米,還可以加水之後做成各種形狀,慢慢人們掌握了製作要領,從此開啟了麵食王國的新篇章。
陝西麵食是自學成才的。早在明代,禮部侍郎程鄭敏就在他的《傅家麵食行》書中稱讚陝西麵食,陝西最早的麵食以湯餅的形式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主食和湯的結合不僅有益於生產,而且有益於生活,能快速提供人體所需的氨糖。
湯餅是麵條的曾用名,漢朝宮廷裡就已有專門製作湯餅的湯官。製作湯餅的方法很粗放,直接用手揪一揪,扯一扯即可。時至今日,同樣的場景依舊在陝西人的廚房裡上演。捏住寬面片的兩端,手腕輕輕抖動,手臂緩緩張開,面片隨著身體的律動慢慢舒展開來,麻利地將之投入翻滾的面鍋裡,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撈到碗裡。一勺火紅的青椒,辣麵被熱油一激,一縷青煙伴著滋啦聲騰起。
這是最具陝西氣息的人間煙火。陝西人脾氣執拗,每個小地方都堅持著自己的嗜好,最後的結果就是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這種特點反映在食俗上,就是面的多樣口味兒。西安麵食確實過癮,什麼東西都跟面離不開,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肉夾饃,涼皮,羊肉泡饃。
肉夾饃
肥肉相間的肉燉得爛爛的,然後剁成臊子,切點青椒末兒和香菜末,撒上一勺子肉湯,別提多香了。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裡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
肉夾饃應該算是真正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美食,在美國據說就有一些網紅肉夾饃,賣的很貴,深受美國老百姓喜愛,因為美國人從來就沒有真正的體驗過美食的精髓所在。
秦鎮米皮
正宗的西安味道本人還是傾向於涼皮,涼皮有米皮有麵皮,各有各的風味,把麵條壓的瓷實一點,多下料,麻醬,麻油,花生碎,一點點醋和醬油,多放辣子,簡直是人間至真美味啊。
羊肉泡饃
這道菜非常有名,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糖蒜等,古稱"羊羹"。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麵條是陝西人的生活。在鄉下,最令人愉快的事情是端上一碗片面,撒上一撮蔥花,倒上醋,抹上油,然後蹲在門檻上,或者邊吃邊在院子裡和家人聊天。每當農忙季節,農村的人們吃午飯或晚飯時,不管男女老少,每個人都會帶一碗麵條或幾個饅頭到老槐樹下或村裡的車輪旁聚集。他們邊吃邊聊,陝西人稱之為老碗會。這些人吃飽喝足後,吸了一袋幹煙,在煙霧中放鬆了肌身體。
岐山臊子麵
臊子麵最讓陝西人慾罷不能的面之一,也最能體現陝西面的多種多樣。
臊子原本指的是切碎的肉,但是在陝西,肉丁炒的澆頭統稱為臊子,受到最多人追捧的臊子麵當屬西府臊子麵,吃麵在關中西府人眼裡絲毫馬虎不得。面要薄筋,光,湯要煎稀汪,吃起來得酸辣香。九九歸一,恪守著九字訣,才能吃到一碗純粹的西府臊子麵。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讀降音四聲)面也能算作臊子麵。這種名字極其複雜的面,以褲帶面為基礎,加上臊子炒蔬菜,西紅柿雞蛋滷,以油潑辣子收尾點睛。比起單純的油潑麵,臊子麵,(biangbiang)面的口味要博愛得多,也更能被陝西以外的人接受。
三原疙瘩面
相比之下,三原疙瘩面簡直能稱為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了。一份疙瘩面上桌,大碗裡三個盤如姑娘髮髻般的麵條疙瘩,搭配分裝三個小碗裡的辣子臊子和酸湯,一面三吃,風味各有不同,讓人慾罷不能,風捲殘雲,大快朵頤。
蕎面餄餎
主要是以蕎麥,羊肉和土豆製作成的一種陝西小吃,也是陝西最著名的麵食之一。餄餎都是用蕎麥麵製作成的,將蕎麥製作成粉條,加上了陝北羊湯,味道鮮美可口,在陝北這種麵食很受歡迎,因為它集養生保健於一身,經常吃對血脂,血糖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肉丸糊辣湯
此糊非彼胡,西安肉丸糊辣湯,湯裡有牛肉丸、土豆、豆角、捲心菜等多種菜品。河南的是肉丁胡辣湯和素胡辣湯,除了羊或牛肉丁,菜品多是豆腐絲、麵筋、海帶絲,口味上西安是麻辣。
漿水面
漿水面味酸辣,口感清香,是很有特色的一種麵食。漿水面歷史悠久,是漢中人民最喜歡的麵食之一。漿水菜採用的主要是芥菜,將菜在沸水中燙熟,然後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麵湯,待菜色變為金黃就可以了,再製作好潲子就可以了。漿水面的麵條必須是人工製作,入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
夜市烤肉
西安的烤肉以牛肉為主,秦川牛的味道好極了,一點也不比新疆羊肉串差,好的烤肉,筋焙的好壞是關鍵,肉好木炭火烤時要講究轉,孜然辣子香,喜歡刷醬的可以刷醬.吃時筋中有肉,肉中有油,口感層次分明。
賈永信柿子餅
賈永信家門前總是排著長隊,因為這裡的柿子餅異常誘人。黃橙橙、香噴噴的柿子餅色澤鮮亮,吃起來甜而不膩,也不粘牙。第一次去的時候吃太飽,後來臨走的時候又去吃了一次,至今還回味無限呢。
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泡饃講究饃筋腸爛,湯鮮味濃不腥不羶。現在的葫蘆頭只能稱之為大腸泡饃,葫蘆頭只是大腸和小腸連接那一小截,並非某藥王的葫蘆。
賈三灌湯包
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地道的灌湯包為清真食品,一般為牛、羊肉餡。包子上來以後,要蘸著佐料吃。佐料為店裡特別加工過的醋加辣椒末。包子熱騰騰的,但千萬不能著急去吃,一口下去,包子裡的熱油湯肯定燙著了您的舌頭,需要撕開小口慢慢的邊吃邊喝,汁鮮味美,那叫一個地道,再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寶粥,絕了!
酸菜肉絲炒米飯
酸菜化解了油膩,而且酸辣味又刺激了人的食慾,葷素搭配相得益彰,加之佐料和火候拿捏得都非常到位,因而十分可口。坐落於西安鼓樓回民一條街——北院門中段110號,門朝東開。門頭黑匾金字,上書紅紅酸菜炒米。
千層油酥餅
是陝西特色小吃,色澤金黃、層次鮮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相傳,油酥餅是由唐代的千層烙餅,經歷代廚師不斷精心改進而成。經制酥、和面、制餅、煎烤而成。
金線油塔
是陝西西安地區的一種名貴的傳統小吃。它層多絲細、松綿不膩,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傳始於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時有了改進,選用上等麵粉、豬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餅層次,把餅狀改為塔形,將烙制改為蒸製,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
泡泡油糕
是陝西三原縣很有名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其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富強粉,西安飯莊和五一飯店的泡泡油糕,已上了金榜。
鏡糕
是陝西西安和關中地區的風味小吃,外形小如鏡,也圓如鏡,厚不盈指。做法是把江米細細研磨成粉,在小巧如玩具的竹木籠屜裡墊上薄鐵片,填實江米粉,撒上紅糖、綠色和黃色的糖,加上細細切碎的青紅絲,一屜一屜的摞起來,如寶塔般,寶塔尖有一機關,待到熟透時蒸汽一衝,發出長長的響聲。
鍋盔
鍋盔是一種特色風味小吃,饃邊有一高一低的波紋,形狀像菊花一樣,外觀金黃,火色均勻,皮薄餡多,用手掰開之後,可以看到一層層的餡料,聞著香,吃起來酥脆,入口香濃。鍋盔是一種很好吃,並且耐飢餓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