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韓國再次拿下世界造船訂單量/噸位數第一,報導裡說我國造船水平低於韓國,目前軍用船舶基本全產品線都完成了,人工成本也比韓國低,難道民用這塊沒受軍用造船反哺,技術上依舊沒有提高嗎?在亞洲乃至世界是個什麼水準?
韓國造船工業發展比我們是要早很多的,90年代初我們造船量才四十幾萬噸一年,當時韓國已經是千萬噸級了,我們開始造lng船的時候韓國已經造了二十年了,這方面差距其實是一直在縮短的。
從1990-2017年世界各國造船份額上看,我國主要擠佔了日本和歐盟的份額,韓國一直很穩定。
樸正熙時代就已經把造船作為核心突破的重點工業發展,而且一開始就是外向型面向全世界的市場,也利用全世界的技術,歐洲造船對對外轉移,日本造船對對外轉移,兩波都被韓國賺到了,也因此積累起來了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圖:歐洲因為人工成本高,所以退出了低端船型,現在主攻遊輪、海洋工程平臺這些高價值船型。2017年,96%的郵輪新船訂單由歐洲船廠接獲。
而我們開始商業化造船的九十年代,這兩波紅利已經吃完了。所以一開始我們造散貨船靠低價競爭的時候,韓國人已經轉向高性能貨櫃船、滾裝船。到現在又是lng船,韓國人在lng上積累的專利已經快趕上以前最多的法國,甩開中日了。
圖:我國前幾年的新聞報造船行業,還是種種填補空白,比如2017年由大連重工華銳曲軸公司承制的特大曲軸12S90ME-C成功下線,總長度23.06米、重量458.7噸,將安裝在由中國首次建造的世界最大、最新型21000TEU標準貨櫃貨輪柴油機上。造船行業設備比船體難得多,我國還要自己搞設備,那技術自然一時比不上依靠歐美的韓國。
而且造船業對於韓國來說也是主要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地位並不比三星半導體差太多,是命脈所在,所以08年金融危機以來,韓國政府一直持續的給造船業大規模的補貼和擔保,大家融資都困難的情況下,能大量拿到低廉貸款的韓國造船企業自然日子相對好過了。
圖:貨櫃船、液化氣船、散貨船、油船、海工船、郵輪2009-2017銷售額變化,貨櫃船和散貨船因為太多所以訂單大跌,這正是我國主要市場,於是就跌得很兇。
問:堂主,現在高科技裝備研發成本越來越高,盲目追求百分百的國產率是不是走彎路了,畢竟F-35都是小弟出錢了啊
問題是F-35還基本上算是美國國產飛機,小弟們也就是像東麗這樣提供原材料或者接受分包做一些體力活,大部分生產工作都是美國完成的,哪怕那些在國外的組裝線,也就是最後擰螺栓的工作而已。基本上所有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美國自己手裡,自己生產不生產是取決於利潤或者說小弟願意讓出多少利益來。
圖:F-35的全球生產體系,能參與的都是盟國,也不是什麼重要工作。
實際上高科技裝備研發成本越來越高,國產化那也就越來越重要,因為科研的工作量可能已經超過了生產,而且本身含金量也更高。如果自己抓住了核心的科研工作,就能把項目帶來的投資、就業都留在自己國內,從而實現肉爛在鍋裡,而不是自己的訂單養肥了未來的競爭對手。
圖:我國國防工業發展起來,已經有能力出去賺錢。反過來看中東國家、印度等等,雖然是軍火採購大戶,但自己沒啥研製能力,就只能不斷地買買買。
而且聯合研製就必然帶來大量的扯皮,F-35的小弟們只是負責給錢,並不能參與項目真正的進程中來,所以出問題少,看看像EF2000之類的聯合項目,都是正常開支兩倍以上的資金消耗,正常進程兩倍以上的時間。
圖:颱風的生產分工。聯合研製最多的就是歐洲,各種大坑一個接一個。比如說海軍的護衛艦項目,北約90年代護衛艦項目黃了,然後英法意三國聯合的地平線和FREMM護衛艦英國都退出,這一耽擱就是20年。
最後一條在於,就我們那些友好國家,加起來都沒一個日本有錢,工業能力更是大部分接近零蛋,他們能參加什麼降低國產化率的行動麼?
圖:F-16的座艙蓋。一般來說,適合分包外購的項目分成這兩類:自己短期內無力完成或費用太高;生產批量太小導致費用過高,而國外有現成貨架產品。我國裝備研製一直這樣走,殲-10上一些原料與設備就是這麼來的。
問:堂兄,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反敗為勝,最主要原因是什麼,戈蘭壕的作用大嗎?阿拉伯方面有哪些應對和經驗教訓?
戈蘭壕算是一個傳奇故事,本身其實意義有,但是不大。
圖:戈蘭壕是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為了阻擋敘利亞裝甲旅而挖掘的一種反坦克壕,因在戈蘭高地所以稱「戈蘭壕」。按一般構築反坦克壕的方法,挖掘出的土應堆在兩側。以軍將積土全部堆在己方一側,並壘成了一道兩米多高的鬆軟土堤,不便用推土機填平。
圖:用坦克架橋車架設車轍橋,會一頭高一頭低,且高的一端搭在鬆軟土堤上,使得過橋坦克易翻車。坦克跨越土堤時車體上昂,把裝甲薄弱的底部暴露在外;越過土堤下來時,又把脆弱的頂部顯露無遺,給了以軍兩次絕佳的瞄準射擊良機。
贖罪日戰爭關鍵是以色列軍本身的素質和先進程度都是遠超敵軍,又做了完善的戰場建設,所以才能在北線扛住敘軍和阿拉伯聯軍的猛攻。比如說現代炮兵很重要的機動射擊戰術,就是這一次完善出來的。在沒有普及複雜定位系統的情況下,以軍設置了大量的發射陣地,M109自行榴彈炮在各個陣地之間流動,利用預設的地標來定位,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幾分鐘完成一次陣地轉換,用少量炮兵壓制了敘利亞的大炮群。
圖:這種陣地標定好了方位和方向,炮兵就可以快速定位實施射擊,甚至對不同預定地區的射表都可以提前編制好。
還有反輻射作戰、電子壓制等,海灣戰爭美軍的各種戰術,其實在73年以色列人都玩了個雛形,或者說其實是把73年以色列人搞的這些萌芽逐漸發展起來,才有了海灣戰爭的那一套。
圖:以陸軍採取了遲滯戰術,即用快速機動的營連編制裝甲部隊機動作戰,迫使敵軍營團級別裝甲部隊重複遭遇-展開-交戰-收攏的過程,極大降低了其行軍速度,為後方動員爭取了時間。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再怎麼說,優勢兵力突發突破以軍防禦,這種戰鬥力大概率會輸。
雖然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以色列軍隊和阿拉伯軍隊本身就不是一個維度的,在戰術體系上比蘇軍都先進,更何況這些停留在1941年戰術水平的阿拉伯軍,打贏才是正常的,輸了才奇怪。
問: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在唐初崛起,在和唐朝的戰爭中一直處於攻勢,堂主說因為高原反應的原因,無法派遣軍隊攻入高原,一勞永逸地解決吐番的侵擾。但到了明末清初,蒙古和碩特部武力統一藏地,乾隆也派清軍上高原徵討廓爾喀,這高原反應的限制在清初不起作用了?
這個,你不能割裂理解我的說法,我說的是吐蕃本身是個強大帝國,而有居高臨下的地利的情況下,對唐朝作戰有優勢,並不是說單純有個高原反應就無敵了。
首先是吐蕃本身強大,然後才是高原反應。吐蕃的六如精兵甲堅兵利,大量的鎖子甲和具裝重騎兵確保了強大的戰鬥力,還能下馬作為重步兵使用,再裹挾青海和河西的遊牧輕騎兵,是很強大的封建帝國軍事體制。
圖:松贊幹布將吐蕃本部分為六如,即伍如、約如、葉如、如拉、蘇毗如和象雄如。每如設如本、副將各一人。如下設東岱(意為千戶所),長官名東本。細本和東本均由贊普任命。在中央設大論、副大論各一人,輔佐贊普掌管吐蕃軍政大事;又設立內大論副內大論各一人,掌管內政。
吐蕃軍和唐軍在甘肅作戰都是互有勝負,到了青海的主場都不說高原反應了,光是運輸能力的巨大優勢,都能讓吐蕃軍在戰鬥力上享受巨大的後勤加成。而唐軍打到青海湖附近,光是運糧都要耗盡國力了,基本已經是強弩之末。
圖:唐長安到青海湖東部是1500裡,這不算太遠。但是從青海湖到天水是1000裡的荒漠,這就很要人命了。從河套到漠北的烏蘭巴託也就是1500裡,其中1000裡的荒漠,就讓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為千古巔峰。
到了明朝末期,吐蕃帝國崩潰幾百年了,高原上已經完全沒有啥作戰能力,而且還形成了大量的小型割據政權不停的內鬥,所以他們也就根本無法利用高原反應來取得軍事勝利,只是讓和碩特部和福康安們多費點力氣而已。
圖:吐蕃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全球變冷,平均氣溫下降了2-3度,於是青藏高原的糧食產量必然大幅下降,人口和政治也就跟著崩了。
圖:蒙古徵服西藏的時候,西藏已經成了宗教政權,蒙古人以及滿族信喇嘛,那麼喇嘛們就能繼續當人上人,何苦指認入侵者是佛敵搞玉石俱焚呢。
問:蘇聯時期海軍那個1無畏+1現代》2斯普的思路是怎麼來的?感覺除了防空有現代的中程飛彈以外,沒啥優勢啊?當時斯普那麼大的艦為啥只帶近程飛彈,防空怎麼辦?
斯普魯恩斯的問題是當時發射架還沒靠譜的,不能同時保證標準2和阿斯洛克的使用。當然這項目真正推進的時候,mk26發射架也基本靠譜了,這就有了後面的基德和提康德羅加,反潛能力跟斯普魯恩斯一樣的情況下,也有了很強的防空能力。
圖:早期斯普魯恩斯級用MK29發射架,只能打海麻雀和阿斯洛克。
斯普魯恩斯造那麼大,那是因為sqs-53聲納就是有那麼巨大,同樣尺寸的sqs-26裝在諾克斯之類的護衛艦上,都只能單軸低速設計,直升機還是伸縮機庫,都沒法作為艦隊驅逐艦使用。所以新的斯普魯恩斯要裝sqs-53,要有固定的直升機庫,要高航速,那七、八千噸就是必須的了。只是噸位大了以後剩下的空間多,會覺得很浪費,但這是無奈的,畢竟sqs-53主要佔水下空間,水線以上空出來那是附帶的。
圖:為了提高反潛能力,斯普魯恩斯級用了大量降噪措施,主要集中在動力系統的隔離降噪、螺旋槳氣泡降噪等。
當然這樣下來,船體空間剩餘多,那就有了未來升級成宙斯盾巡洋艦的空間,而且很多斯普魯恩斯也裝上了mk41,可以做打擊艦來發射戰斧。
圖:後期斯普魯恩斯前甲板換了MK41,後甲板保留海麻雀。
至於無畏加現代思路,有可能是有人穿鑿附會的。現代設計初期是作為對地支援驅逐艦設計的,類似現在的ddg1000,並不是遠洋作戰艦艇,和負責堡壘區反潛的無畏沒啥關係,給無畏提供防空掩護的是克雷斯塔II\光榮等巡洋艦,後面實際不是這麼設計的。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蘇聯陸軍才是最牛,海軍只是陸軍的小兄弟,自己單獨搞項目說不動領導層,但是配合陸軍老大哥的登陸任務那就容易了。
圖:現代級的設計方案演變,早期非常突出火炮能力,其它的都不行,得到領導層批准後就逐漸放飛自我,防空飛彈、直升機都有了。現代服役後主要任務是編入偵察突擊群,對美軍航母群實施抵近跟蹤,然後才是掩護己方航母和支援登陸。
問:看前幾期踢館,一對比才發現安-70數據竟然這麼牛,為什麼沒人看上眼呢?
能用的東西才能談數據,基本上不能用的貨色談數據牛逼不牛逼,那不跟當年吹納粹德國的那些末日兵器差不多麼?
安-70是有實際飛機出來的,具體怎麼樣那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嘛,雖然運力、速度、航程都很好,但是架不住不停的空中停車啊……
圖:安-70原型機,1995年2月10日,正在基輔進行第4次飛行試驗的首架原型機因為駕駛員操作失誤,與陪同實驗的一架安-72運輸機B型(尾號- 72966)在空中相撞。安-70機上4人,安-72機上3人共7人全部殉職。
d-27發動機在測試中基本是飛個四次就空中停車一次,雖然四發飛機停一個不會直接摔,但是空停頻率這麼高就完全無法執行任務了,畢竟壞一個發動機就得就地備降,四次任務取消一次,甚至更高(從備降場飛回去那也算一次飛行了),那誰敢買?
圖:安-70的核心就是槳扇發動機,靠這個才能兼顧大航程要求,所以換發都不行。
這得花很多錢解決發動機的問題,問題在於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沒錢,誰投錢進去還得先被他們刮一刀去幹別的,投錢進去只能做冤大頭了。看同級別還更簡單的tp400項目,折騰了歐洲人多少年,就知道這個項目的資金需求和時間需求多大了,有這麼多金錢和時間幹嘛不搞自己的?
圖:安-70在2014年通過了烏克蘭國家測試,但還是沒有人(敢)買。
圖:A400M屢屢延誤出問題的時候,德國人曾經有說法要投安-70,但是後面毫無動靜,估計就是個意向。我國全力保運-20,安-70的噸位和它太接近有衝突。
而且請記住……地球上沒有人能跟毛子做真正的合作項目。
迷你踢館
問:堂主,大家都知道中美俄甚至印度都可以用飛彈把衛星給擼下來,戰時反衛星作戰到底怎麼打?畢竟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衛星,民用的、軍用的、軍民兩用的,總不能像打飛機一樣畫個禁飛區,誰飛過去都給你擼下來!怎麼樣才能打掉那些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呢?
各個大國都有把太空中的衛星分門別類歸納好表格,需要打哪個翻表格就行了。至於都打下來?現在都反衛星飛彈都是精確打擊的,只有毛子的殺手衛星只能一炸一大片……
圖:美國新一代太空籬笆雷達站,用於監控衛星運行,並對其進行識別分類。如果沒有類似雷達,也可以用天文臺的光學望遠鏡對目標進行識別分類。
問:堂主,請問如何評價我國渦扇6項目?目前網絡上評價有兩個極端,這個項目下馬是決策錯誤還是當時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渦扇6本身項目的指標選取就很怪異,光是壓比和壓氣機級數選取就基本是不可能實用化的,在當時的條件下想實現穩定量產難度巨大。
圖:造航空發動機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巨大投入和不斷試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步子太大會扯到蛋,但是研發失敗也不能單純歸咎於某個因素,用美俄100倍的投入去造航發,就算是印度人也能積累出足夠的經驗造出一款合格的航發,有些錯誤只有踩進去才知道不行,從這個角度看渦扇6隻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一步。
問:堂主,後面我們有了大平頂以後,16和17在沒有退役的情況下有改成小平頂的可能嗎?如果不需要改,滑躍方式訓練對平頂起飛能有多大影響。
航母飛行員主要是看著艦訓練,起飛沒多少好練的,用16和17訓練沒啥問題。改是沒法改小平頂,船體裡塞不下。
圖:遼寧級再差也是正規航母,換殲-20後戰鬥力比戴高樂什麼還是強,「從來只有新人笑,何時聽到舊人哭」是不對的。現在航母重要性下降,單艦戰鬥力差異沒那麼重要了。
問:堂主,現在戰爭信息化程度高,基層士兵都攜帶各種終端,隨時可以呼叫後方火力支援,難道不怕這些終端被敵方撿到或俘虜,而引導火力攻擊自己嗎?
所以需要各種鑑權系統來匹配。不要說現代了,古代和近代取得通信設備來詐騙的事情很多(比如說三國演義裡面奪取兵符之類的),並不是現代才有的事情,這方面大家的防範意識是很強的。
問:我剛好看了老妹拍的車諾比電視劇,上邊提到大劑量的輻射下人活不過1周。我想問問,如果發生核爆或者核電站爆炸的情況,現在有沒有什麼有限的防護措施?日本的福島核電站現在是個什麼情況,還有沒有可能使用?
基本沒啥辦法,只能衝上去幹幾十分鐘就馬上下來,你看福島這次,防輻射機器人進去都是很快損壞然後斷掉信號。
圖:應對核戰爭,就是靠地下工事。10米厚的土層基本就能抗住一切核輻射,然後通風系統做好三防,洞窟內儲存好食品和水,扛過首周核輻射高峰期,再扛過首年動亂期,然後是連續幾年的食品短缺期。大致來說,在地下躲3、5年就好了。
車諾比核電站除了爆炸的4號機組和受核事故影響的1-3號機組停運了(主要是機組太老了),其餘大多數機組還在用,近幾年說是要逐漸停運,但估計落實下來還有日子,福島只是把其他反應堆停堆,還可以啟用。
問:第一次踢堂主!原來看到一篇文章說火箭用氫氧發動機雖然比衝高,但無法做到和頂尖的液氧煤油發動機(比如RD-170)那樣強大的推力。原因何在呢?
因為液氫本身密度小很多,同樣的重量需要泵的工作量也比較大,而且液氫本身各方面技術也要複雜很多,越複雜的越難造大。
問:好久沒來踢館,今天先來幾個簡單的熱熱身。無所不知的堂主,冷兵器時代板甲的防護力是不是要高於札甲,所謂札甲是不是就是指鎖子甲、文山甲這種甲冑?
板甲可以分散攻擊的力量,從整體來說肯定是要好的,當然也有槓鈴拿劣質板甲和最精製札甲來比,這堂主也沒辦法。
圖:板甲的這個特性使其更適合對付斧、錘、鐧、鞭等重兵器,札甲則更容易被打骨折,這也是當前硬質和軟質防彈衣的差異。札甲指的是小鐵片組合起來的鎧甲,跟鎖子甲這種區別很大了。
問:最帥堂主,求比基尼,鬼子神風是菜鳥廉價消耗品,那同樣變態的人操魚雷呢?規模多大?戰果如何?
成語都講無力回天,那叫回天的魚雷一定很無力啊……(手動狗頭)
回天魚雷的產量很小,實際使用的也很少,大概只打了一百枚出頭,戰果日軍宣稱的就不多,被美軍實際確認的就更少了。
圖:回天的實用性非常差,把艇員封在一個小艙室裡,要圈著身體去抓身前身後各種閥門,還要一邊控制魚雷一邊拿潛望鏡找目標找目標,這還不算,載回天的正經潛艇因為帶了它,潛深和機動都受影響,還要在回天進入射程以前浮起來把工具人塞到魚雷裡……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