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隔壁造船噸位世界第一,航母都搞得定的我們真不如韓國?

2021-01-11 騰訊網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韓國再次拿下世界造船訂單量/噸位數第一,報導裡說我國造船水平低於韓國,目前軍用船舶基本全產品線都完成了,人工成本也比韓國低,難道民用這塊沒受軍用造船反哺,技術上依舊沒有提高嗎?在亞洲乃至世界是個什麼水準?

韓國造船工業發展比我們是要早很多的,90年代初我們造船量才四十幾萬噸一年,當時韓國已經是千萬噸級了,我們開始造lng船的時候韓國已經造了二十年了,這方面差距其實是一直在縮短的。

從1990-2017年世界各國造船份額上看,我國主要擠佔了日本和歐盟的份額,韓國一直很穩定。

樸正熙時代就已經把造船作為核心突破的重點工業發展,而且一開始就是外向型面向全世界的市場,也利用全世界的技術,歐洲造船對對外轉移,日本造船對對外轉移,兩波都被韓國賺到了,也因此積累起來了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圖:歐洲因為人工成本高,所以退出了低端船型,現在主攻遊輪、海洋工程平臺這些高價值船型。2017年,96%的郵輪新船訂單由歐洲船廠接獲。

而我們開始商業化造船的九十年代,這兩波紅利已經吃完了。所以一開始我們造散貨船靠低價競爭的時候,韓國人已經轉向高性能貨櫃船、滾裝船。到現在又是lng船,韓國人在lng上積累的專利已經快趕上以前最多的法國,甩開中日了。

圖:我國前幾年的新聞報造船行業,還是種種填補空白,比如2017年由大連重工華銳曲軸公司承制的特大曲軸12S90ME-C成功下線,總長度23.06米、重量458.7噸,將安裝在由中國首次建造的世界最大、最新型21000TEU標準貨櫃貨輪柴油機上。造船行業設備比船體難得多,我國還要自己搞設備,那技術自然一時比不上依靠歐美的韓國。

而且造船業對於韓國來說也是主要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地位並不比三星半導體差太多,是命脈所在,所以08年金融危機以來,韓國政府一直持續的給造船業大規模的補貼和擔保,大家融資都困難的情況下,能大量拿到低廉貸款的韓國造船企業自然日子相對好過了。

圖:貨櫃船、液化氣船、散貨船、油船、海工船、郵輪2009-2017銷售額變化,貨櫃船和散貨船因為太多所以訂單大跌,這正是我國主要市場,於是就跌得很兇。

問:堂主,現在高科技裝備研發成本越來越高,盲目追求百分百的國產率是不是走彎路了,畢竟F-35都是小弟出錢了啊

問題是F-35還基本上算是美國國產飛機,小弟們也就是像東麗這樣提供原材料或者接受分包做一些體力活,大部分生產工作都是美國完成的,哪怕那些在國外的組裝線,也就是最後擰螺栓的工作而已。基本上所有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美國自己手裡,自己生產不生產是取決於利潤或者說小弟願意讓出多少利益來。

圖:F-35的全球生產體系,能參與的都是盟國,也不是什麼重要工作。

實際上高科技裝備研發成本越來越高,國產化那也就越來越重要,因為科研的工作量可能已經超過了生產,而且本身含金量也更高。如果自己抓住了核心的科研工作,就能把項目帶來的投資、就業都留在自己國內,從而實現肉爛在鍋裡,而不是自己的訂單養肥了未來的競爭對手。

圖:我國國防工業發展起來,已經有能力出去賺錢。反過來看中東國家、印度等等,雖然是軍火採購大戶,但自己沒啥研製能力,就只能不斷地買買買。

而且聯合研製就必然帶來大量的扯皮,F-35的小弟們只是負責給錢,並不能參與項目真正的進程中來,所以出問題少,看看像EF2000之類的聯合項目,都是正常開支兩倍以上的資金消耗,正常進程兩倍以上的時間。

圖:颱風的生產分工。聯合研製最多的就是歐洲,各種大坑一個接一個。比如說海軍的護衛艦項目,北約90年代護衛艦項目黃了,然後英法意三國聯合的地平線和FREMM護衛艦英國都退出,這一耽擱就是20年。

最後一條在於,就我們那些友好國家,加起來都沒一個日本有錢,工業能力更是大部分接近零蛋,他們能參加什麼降低國產化率的行動麼?

圖:F-16的座艙蓋。一般來說,適合分包外購的項目分成這兩類:自己短期內無力完成或費用太高;生產批量太小導致費用過高,而國外有現成貨架產品。我國裝備研製一直這樣走,殲-10上一些原料與設備就是這麼來的。

問:堂兄,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反敗為勝,最主要原因是什麼,戈蘭壕的作用大嗎?阿拉伯方面有哪些應對和經驗教訓?

戈蘭壕算是一個傳奇故事,本身其實意義有,但是不大。

圖:戈蘭壕是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為了阻擋敘利亞裝甲旅而挖掘的一種反坦克壕,因在戈蘭高地所以稱「戈蘭壕」。按一般構築反坦克壕的方法,挖掘出的土應堆在兩側。以軍將積土全部堆在己方一側,並壘成了一道兩米多高的鬆軟土堤,不便用推土機填平。

圖:用坦克架橋車架設車轍橋,會一頭高一頭低,且高的一端搭在鬆軟土堤上,使得過橋坦克易翻車。坦克跨越土堤時車體上昂,把裝甲薄弱的底部暴露在外;越過土堤下來時,又把脆弱的頂部顯露無遺,給了以軍兩次絕佳的瞄準射擊良機。

贖罪日戰爭關鍵是以色列軍本身的素質和先進程度都是遠超敵軍,又做了完善的戰場建設,所以才能在北線扛住敘軍和阿拉伯聯軍的猛攻。比如說現代炮兵很重要的機動射擊戰術,就是這一次完善出來的。在沒有普及複雜定位系統的情況下,以軍設置了大量的發射陣地,M109自行榴彈炮在各個陣地之間流動,利用預設的地標來定位,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幾分鐘完成一次陣地轉換,用少量炮兵壓制了敘利亞的大炮群。

圖:這種陣地標定好了方位和方向,炮兵就可以快速定位實施射擊,甚至對不同預定地區的射表都可以提前編制好。

還有反輻射作戰、電子壓制等,海灣戰爭美軍的各種戰術,其實在73年以色列人都玩了個雛形,或者說其實是把73年以色列人搞的這些萌芽逐漸發展起來,才有了海灣戰爭的那一套。

圖:以陸軍採取了遲滯戰術,即用快速機動的營連編制裝甲部隊機動作戰,迫使敵軍營團級別裝甲部隊重複遭遇-展開-交戰-收攏的過程,極大降低了其行軍速度,為後方動員爭取了時間。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再怎麼說,優勢兵力突發突破以軍防禦,這種戰鬥力大概率會輸。

雖然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以色列軍隊和阿拉伯軍隊本身就不是一個維度的,在戰術體系上比蘇軍都先進,更何況這些停留在1941年戰術水平的阿拉伯軍,打贏才是正常的,輸了才奇怪。

問: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在唐初崛起,在和唐朝的戰爭中一直處於攻勢,堂主說因為高原反應的原因,無法派遣軍隊攻入高原,一勞永逸地解決吐番的侵擾。但到了明末清初,蒙古和碩特部武力統一藏地,乾隆也派清軍上高原徵討廓爾喀,這高原反應的限制在清初不起作用了?

這個,你不能割裂理解我的說法,我說的是吐蕃本身是個強大帝國,而有居高臨下的地利的情況下,對唐朝作戰有優勢,並不是說單純有個高原反應就無敵了。

首先是吐蕃本身強大,然後才是高原反應。吐蕃的六如精兵甲堅兵利,大量的鎖子甲和具裝重騎兵確保了強大的戰鬥力,還能下馬作為重步兵使用,再裹挾青海和河西的遊牧輕騎兵,是很強大的封建帝國軍事體制。

圖:松贊幹布將吐蕃本部分為六如,即伍如、約如、葉如、如拉、蘇毗如和象雄如。每如設如本、副將各一人。如下設東岱(意為千戶所),長官名東本。細本和東本均由贊普任命。在中央設大論、副大論各一人,輔佐贊普掌管吐蕃軍政大事;又設立內大論副內大論各一人,掌管內政。

吐蕃軍和唐軍在甘肅作戰都是互有勝負,到了青海的主場都不說高原反應了,光是運輸能力的巨大優勢,都能讓吐蕃軍在戰鬥力上享受巨大的後勤加成。而唐軍打到青海湖附近,光是運糧都要耗盡國力了,基本已經是強弩之末。

圖:唐長安到青海湖東部是1500裡,這不算太遠。但是從青海湖到天水是1000裡的荒漠,這就很要人命了。從河套到漠北的烏蘭巴託也就是1500裡,其中1000裡的荒漠,就讓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成為千古巔峰。

到了明朝末期,吐蕃帝國崩潰幾百年了,高原上已經完全沒有啥作戰能力,而且還形成了大量的小型割據政權不停的內鬥,所以他們也就根本無法利用高原反應來取得軍事勝利,只是讓和碩特部和福康安們多費點力氣而已。

圖:吐蕃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全球變冷,平均氣溫下降了2-3度,於是青藏高原的糧食產量必然大幅下降,人口和政治也就跟著崩了。

圖:蒙古徵服西藏的時候,西藏已經成了宗教政權,蒙古人以及滿族信喇嘛,那麼喇嘛們就能繼續當人上人,何苦指認入侵者是佛敵搞玉石俱焚呢。

問:蘇聯時期海軍那個1無畏+1現代》2斯普的思路是怎麼來的?感覺除了防空有現代的中程飛彈以外,沒啥優勢啊?當時斯普那麼大的艦為啥只帶近程飛彈,防空怎麼辦?

斯普魯恩斯的問題是當時發射架還沒靠譜的,不能同時保證標準2和阿斯洛克的使用。當然這項目真正推進的時候,mk26發射架也基本靠譜了,這就有了後面的基德和提康德羅加,反潛能力跟斯普魯恩斯一樣的情況下,也有了很強的防空能力。

圖:早期斯普魯恩斯級用MK29發射架,只能打海麻雀和阿斯洛克。

斯普魯恩斯造那麼大,那是因為sqs-53聲納就是有那麼巨大,同樣尺寸的sqs-26裝在諾克斯之類的護衛艦上,都只能單軸低速設計,直升機還是伸縮機庫,都沒法作為艦隊驅逐艦使用。所以新的斯普魯恩斯要裝sqs-53,要有固定的直升機庫,要高航速,那七、八千噸就是必須的了。只是噸位大了以後剩下的空間多,會覺得很浪費,但這是無奈的,畢竟sqs-53主要佔水下空間,水線以上空出來那是附帶的。

圖:為了提高反潛能力,斯普魯恩斯級用了大量降噪措施,主要集中在動力系統的隔離降噪、螺旋槳氣泡降噪等。

當然這樣下來,船體空間剩餘多,那就有了未來升級成宙斯盾巡洋艦的空間,而且很多斯普魯恩斯也裝上了mk41,可以做打擊艦來發射戰斧。

圖:後期斯普魯恩斯前甲板換了MK41,後甲板保留海麻雀。

至於無畏加現代思路,有可能是有人穿鑿附會的。現代設計初期是作為對地支援驅逐艦設計的,類似現在的ddg1000,並不是遠洋作戰艦艇,和負責堡壘區反潛的無畏沒啥關係,給無畏提供防空掩護的是克雷斯塔II\光榮等巡洋艦,後面實際不是這麼設計的。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蘇聯陸軍才是最牛,海軍只是陸軍的小兄弟,自己單獨搞項目說不動領導層,但是配合陸軍老大哥的登陸任務那就容易了。

圖:現代級的設計方案演變,早期非常突出火炮能力,其它的都不行,得到領導層批准後就逐漸放飛自我,防空飛彈、直升機都有了。現代服役後主要任務是編入偵察突擊群,對美軍航母群實施抵近跟蹤,然後才是掩護己方航母和支援登陸。

問:看前幾期踢館,一對比才發現安-70數據竟然這麼牛,為什麼沒人看上眼呢?

能用的東西才能談數據,基本上不能用的貨色談數據牛逼不牛逼,那不跟當年吹納粹德國的那些末日兵器差不多麼?

安-70是有實際飛機出來的,具體怎麼樣那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嘛,雖然運力、速度、航程都很好,但是架不住不停的空中停車啊……

圖:安-70原型機,1995年2月10日,正在基輔進行第4次飛行試驗的首架原型機因為駕駛員操作失誤,與陪同實驗的一架安-72運輸機B型(尾號- 72966)在空中相撞。安-70機上4人,安-72機上3人共7人全部殉職。

d-27發動機在測試中基本是飛個四次就空中停車一次,雖然四發飛機停一個不會直接摔,但是空停頻率這麼高就完全無法執行任務了,畢竟壞一個發動機就得就地備降,四次任務取消一次,甚至更高(從備降場飛回去那也算一次飛行了),那誰敢買?

圖:安-70的核心就是槳扇發動機,靠這個才能兼顧大航程要求,所以換發都不行。

這得花很多錢解決發動機的問題,問題在於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沒錢,誰投錢進去還得先被他們刮一刀去幹別的,投錢進去只能做冤大頭了。看同級別還更簡單的tp400項目,折騰了歐洲人多少年,就知道這個項目的資金需求和時間需求多大了,有這麼多金錢和時間幹嘛不搞自己的?

圖:安-70在2014年通過了烏克蘭國家測試,但還是沒有人(敢)買。

圖:A400M屢屢延誤出問題的時候,德國人曾經有說法要投安-70,但是後面毫無動靜,估計就是個意向。我國全力保運-20,安-70的噸位和它太接近有衝突。

而且請記住……地球上沒有人能跟毛子做真正的合作項目。

迷你踢館

問:堂主,大家都知道中美俄甚至印度都可以用飛彈把衛星給擼下來,戰時反衛星作戰到底怎麼打?畢竟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衛星,民用的、軍用的、軍民兩用的,總不能像打飛機一樣畫個禁飛區,誰飛過去都給你擼下來!怎麼樣才能打掉那些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呢?

各個大國都有把太空中的衛星分門別類歸納好表格,需要打哪個翻表格就行了。至於都打下來?現在都反衛星飛彈都是精確打擊的,只有毛子的殺手衛星只能一炸一大片……

圖:美國新一代太空籬笆雷達站,用於監控衛星運行,並對其進行識別分類。如果沒有類似雷達,也可以用天文臺的光學望遠鏡對目標進行識別分類。

問:堂主,請問如何評價我國渦扇6項目?目前網絡上評價有兩個極端,這個項目下馬是決策錯誤還是當時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渦扇6本身項目的指標選取就很怪異,光是壓比和壓氣機級數選取就基本是不可能實用化的,在當時的條件下想實現穩定量產難度巨大。

圖:造航空發動機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巨大投入和不斷試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步子太大會扯到蛋,但是研發失敗也不能單純歸咎於某個因素,用美俄100倍的投入去造航發,就算是印度人也能積累出足夠的經驗造出一款合格的航發,有些錯誤只有踩進去才知道不行,從這個角度看渦扇6隻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一步。

問:堂主,後面我們有了大平頂以後,16和17在沒有退役的情況下有改成小平頂的可能嗎?如果不需要改,滑躍方式訓練對平頂起飛能有多大影響。

航母飛行員主要是看著艦訓練,起飛沒多少好練的,用16和17訓練沒啥問題。改是沒法改小平頂,船體裡塞不下。

圖:遼寧級再差也是正規航母,換殲-20後戰鬥力比戴高樂什麼還是強,「從來只有新人笑,何時聽到舊人哭」是不對的。現在航母重要性下降,單艦戰鬥力差異沒那麼重要了。

問:堂主,現在戰爭信息化程度高,基層士兵都攜帶各種終端,隨時可以呼叫後方火力支援,難道不怕這些終端被敵方撿到或俘虜,而引導火力攻擊自己嗎?

所以需要各種鑑權系統來匹配。不要說現代了,古代和近代取得通信設備來詐騙的事情很多(比如說三國演義裡面奪取兵符之類的),並不是現代才有的事情,這方面大家的防範意識是很強的。

問:我剛好看了老妹拍的車諾比電視劇,上邊提到大劑量的輻射下人活不過1周。我想問問,如果發生核爆或者核電站爆炸的情況,現在有沒有什麼有限的防護措施?日本的福島核電站現在是個什麼情況,還有沒有可能使用?

基本沒啥辦法,只能衝上去幹幾十分鐘就馬上下來,你看福島這次,防輻射機器人進去都是很快損壞然後斷掉信號。

圖:應對核戰爭,就是靠地下工事。10米厚的土層基本就能抗住一切核輻射,然後通風系統做好三防,洞窟內儲存好食品和水,扛過首周核輻射高峰期,再扛過首年動亂期,然後是連續幾年的食品短缺期。大致來說,在地下躲3、5年就好了。

車諾比核電站除了爆炸的4號機組和受核事故影響的1-3號機組停運了(主要是機組太老了),其餘大多數機組還在用,近幾年說是要逐漸停運,但估計落實下來還有日子,福島只是把其他反應堆停堆,還可以啟用。

問:第一次踢堂主!原來看到一篇文章說火箭用氫氧發動機雖然比衝高,但無法做到和頂尖的液氧煤油發動機(比如RD-170)那樣強大的推力。原因何在呢?

因為液氫本身密度小很多,同樣的重量需要泵的工作量也比較大,而且液氫本身各方面技術也要複雜很多,越複雜的越難造大。

問:好久沒來踢館,今天先來幾個簡單的熱熱身。無所不知的堂主,冷兵器時代板甲的防護力是不是要高於札甲,所謂札甲是不是就是指鎖子甲、文山甲這種甲冑?

板甲可以分散攻擊的力量,從整體來說肯定是要好的,當然也有槓鈴拿劣質板甲和最精製札甲來比,這堂主也沒辦法。

圖:板甲的這個特性使其更適合對付斧、錘、鐧、鞭等重兵器,札甲則更容易被打骨折,這也是當前硬質和軟質防彈衣的差異。札甲指的是小鐵片組合起來的鎧甲,跟鎖子甲這種區別很大了。

問:最帥堂主,求比基尼,鬼子神風是菜鳥廉價消耗品,那同樣變態的人操魚雷呢?規模多大?戰果如何?

成語都講無力回天,那叫回天的魚雷一定很無力啊……(手動狗頭)

回天魚雷的產量很小,實際使用的也很少,大概只打了一百枚出頭,戰果日軍宣稱的就不多,被美軍實際確認的就更少了。

圖:回天的實用性非常差,把艇員封在一個小艙室裡,要圈著身體去抓身前身後各種閥門,還要一邊控制魚雷一邊拿潛望鏡找目標找目標,這還不算,載回天的正經潛艇因為帶了它,潛深和機動都受影響,還要在回天進入射程以前浮起來把工具人塞到魚雷裡……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自稱「宇宙第一強國」,卻連航母都沒有?官方:只是沒必要而已
    航空母艦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將近海作戰拉向中遠海,極大的擴展了海軍活動範圍,而且在於它的獨特性、它的複雜性以及它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這才是它被稱為「海上霸主」,被視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象徵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其他國家無法建造航母的原因。
  • 為什麼「宇宙第一強國」沒有航母,不是不能,只是沒必要
    我國周邊「怪物」雲集,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都是世界軍事力量前十的國家。其中,韓國因為某些原因,更是被稱為「宇宙第一強國」。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這個「宇宙第一強國」沒有航母呢?他們造不出來嗎?其實,不是不能,只是因為多方面原因沒有必要去造而已。
  • 中國海軍不斷「下餃子」,年造船噸位世界第一,只剩一種船不能造
    中國的造船技術如何?這是很多人心中存有的疑問。毋庸置疑,中國是全球著名的造船大國,每年造船的總量能位居全球榜首。但是在建造軍船方面還有不足,就拿航母來說,能製造的也只有滑躍式航母,在建造十萬噸核動力航母或是彈射型大甲板航母方面還是和先進國家有一些差距。中國在驅逐艦上面的表現是出色的,可以當之無愧的位居全球第二,有能力讓一萬三千噸級大型驅逐艦成功下水。早在七十年代時,中國就已經解決了核潛艇的有無問題。
  • 韓國要建6艘隱形驅逐艦,噸位接近052D,配置卻向055看齊
    作者:尤裡今天不復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韓國是世界上造船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其電子工業、汽車工業也高度依賴出口。圖片:I-MAST綜合桅杆雖然雙波段雷達、綜合射頻等傳感器配置,和055上類似,但KDDX在噸位、火力定位上和我們的052D屬於同一檔次。
  • 號稱「宇宙第一強國」卻沒有航母,放話根本不需要,專家一針見血
    當今世界,放眼全球甚至整個宇宙,不論是從軍事實力還是從經濟實力,美國都被稱為最強大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出現在大家視野裡的「宇宙第一強國」卻與客觀現實不符,它指的是韓國,而這個稱號是假的,這從韓美兩國的各方面對比中就能看出來。
  • 神盾航母齊上陣,韓國也有遠洋海軍夢,可惜都還只是模型PPT
    儘管在本屆的首爾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ADEX-2019)上,大多數人的目光都被韓國KFX隱身戰機的1:1模型所吸引。但除此之外,他們在海軍裝備領域所展示的概念,也同樣頗具看點。各種國產神盾驅逐艦乃至航母概念齊上陣的熱鬧場面,將韓國人對遠洋海軍的渴望表現的淋漓盡致。
  • 中國又創造「世界第一」,全球最大LNG船交付,體型比美航母還長
    由於建造技術難度高,目前世界上僅美國、中國、韓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有能力建造。其中,韓國造船業相當發達,約搶佔了全球78%的LNG船市場。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造船業實力不俗,但總體實力無法與韓國競爭。不過,隨著中國滬東造船廠的崛起,韓國在該領域迎來了最大的挑戰。
  • 世界最大非航母戰艦,噸位超過倆義大利航母,專門攻擊美軍航母
    觀天下風雲看世界之最。今天來介紹一下全世界威力最大的超級戰艦,前蘇聯的基洛夫級巡洋艦,也是目前唯一一種可以被稱作飛彈戰列艦的軍艦。基洛夫級是前蘇聯的1144型巡洋艦,蘇聯的名稱是海鷹,基洛夫是西方的代號。
  • 日本造艦能力不容小覷,如果不是受條約限制,10萬噸航母都能造
    日本造艦能力不容小覷,如果不是受條約限制,10萬噸航母都能造。日本的造船工業在國際上是首屈一指的,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所以造船工業對於其發展來說意義非凡。目前日本的造船工業水平在全球可以排到第三名,其實在以往日本的水平可不止步於前三,甚至拿過第一的桂冠。
  • 「宇宙第一強國」不屑於造航母?專家:有能力造,卻不敢造
    自稱「宇宙第一強國」的國家不是美國,另有其人,而且這一國家沒航母。張召忠表示:並非因為沒能力建造航母。一直以來,航母被稱作「海上霸主」,同時也是「吸金獸」。建造航母不僅需要高端的技術,也需要充足的資金。
  • 中國又拿下一世界第一,日韓加起來也沒趕上,拿下全球46%市場
    儘管分析家認為中國國內市場可能會支持造船業,但CANSI的數據強調,大約90%的噸位是為出口建造的。這次中國造船業能取得世界第一的偉大成就,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由於全國人民的齊心抗疫,中國率先從新冠帶來的不利影響走出。由於中國製造業的蓬勃發展,造船業也欣欣向榮,造船技術也日益精進。 造船業的崛起也中國大國崛起的象徵。在古代,中國造船業就是世界翹楚。
  • 韓國將開工三種神盾艦!海軍實力趕上日本,還要打造航母艦隊
    2019年韓國海軍在釜山附近海域的海上編隊,對外界亮出肌肉,近些年韓國的國防預算穩步提升,大量新型戰艦的建造都如期進行。韓國將會新建造3艘萬噸大驅韓國將會打造三艘12000噸級的大型宙斯盾驅逐艦,據稱這是韓國海軍目前世宗大王級宙斯盾驅逐艦的後續艦,也是全世界噸位最高的宙斯盾驅逐艦,火力配置甚至比美軍自家的伯克級驅逐艦還有更加兇猛,在上一代世宗大王驅逐艦上共裝備了128部飛彈垂髮裝置,而韓國新一代宙斯盾大驅除了保留原有的配置外還會裝備最新的宙斯盾基線系統和
  • 中國造船訂單世界第一!白宮詢問日韓為何認輸,獲悉真相後憤怒了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11日的報導稱,克拉克森研究所12月8日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造船新接訂單量共計667萬補償總噸,該噸位約佔世界市場份額的46%,位居世界第一位。據悉,韓國一直想要在船舶製造行業超過我們,11月全球新船訂單量共計164萬CGT,而韓國企業接單數量就佔到了全球市場份額的60%,排在韓國後面的則是我們國家。知情人士稱,從今年7月份開始,韓國船企的新船訂單已經連續五個月超過了我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韓國疫情狀況好轉,所以新船訂單才會重新交給韓國。
  • 美國打造真正的「巨無霸」航母,噸位達到12萬,俄方感到無力
    美國打造一艘真正的「巨無霸」航母,排水量達到12萬噸,俄羅斯感到無力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掌握世界」。中國最新銳的戰艦是055型驅逐艦,這艘驅逐艦擁有非常強大的防空與反艦能力,它的排水量大約在11000噸左右,換言之,12萬噸排水量的福特級航母的2號艦,其噸位是055大型驅逐艦的12倍左右。此外,中國的山東艦、遼寧艦兩艘航母的排水量平均也是6萬噸多一點,福特級航母的2號艦的體型,相當於2艘中國航母噸位的總和,其作戰能力甚至達到2艘航母合力的4-6倍。
  • 全甲板攻擊理論指導下誕生的航母,美國突擊者號,卻因為噸位過小被...
    導語:在上一期的時候提到了「突擊者號」航母,和「蘭利號」和2艘「薩拉託加級」是從其他軍艦半路出家不同,這是美國第一型從設計到建造都是按照航母標準建造的,是美國第一型純血統的航母。
  • 「全球第4造船大國」為何成了一個玄學問題?
    只要稍微了解目前國際造船工業現狀的人,肯定知道東亞三國是當今國際造船產能和產量的前三名。雖然具體每年的前兩名誰是,會偶爾出現一些變化;但是僅僅從造船噸位來看,三國佔據全球前三的情況已經20多年沒有任何變化了。於是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那麼當今的全球造船的第四位是誰?
  • 東海艦隊VS韓國海軍
    我國海軍歷經二十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是世界一流的海軍,目前人民海軍艦艇的總噸位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直逼第一的美國海軍。在人民海軍的發展歷程中,三大艦隊的貢獻居功至偉,而海軍最強艦隊也是隨著時代而輪番更替。從最初的北海艦隊,到進入新世紀的東海艦隊,再到現在的南海艦隊,時代見證了人民海軍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東海艦隊的實力如何?
  • 俄羅斯將打造全球最大核潛艇,噸位是美國航母2倍,可惜不務正業
    我們常常說:「噸位就是戰鬥力」,航母的噸位越大,往往可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就越多,戰鬥力自然而然也更強。潛艇也是一樣的道理,目前全世界噸位最大的潛艇是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它是典型的冷戰時期的產物,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完成,長達170多米,水上排水量為23200噸,水下排水量是48000噸,相當於一艘輕型航母,被人們稱為「深海鋼鐵巨獸」。
  • 韓國又抄襲!國產航母是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縮水版
    眾所周知,韓國一直對於中國和日本發展航母耿耿於懷,近日終於傳出韓國國產航母的詳細規劃。韓國《中央日報》3日稱,韓國即將開始建造的輕型航母採取直通甲板和雙艦島設計,外形如同小號的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並同樣搭載美國F-35B垂直起降戰機。但細看可以發現,韓國抄襲英國航母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恐怕之後使用要惹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