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11月中下旬,新冠疫苗的積極成果不斷湧現:輝瑞/BioNTech,以及Moderna各自開發的mRNA疫苗公布的有效率都約為95%,阿斯利康/牛津大學的腺病毒疫苗也宣布達到其主要功效終點。腺病毒疫苗的最新數據告訴了我們什麼?科學家們怎麼看待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新冠疫苗的前方又有哪些挑戰?本周,《自然》雜誌以多篇新聞和社論的形式,探討了這些問題。我們也將在這篇文章裡,與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彩觀點。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理解腺病毒疫苗
本周,阿斯利康/牛津大學公布其腺病毒新冠疫苗AZD1222的最新數據。3期臨床試驗的初步分析顯示,其有效率為70%。但如果進一步細分,可以看到兩種給藥方案在有效率上的不同——先以半劑量接種,再在一個月後以全劑量接種的分組,有效率達到90%。而兩次接種均為全劑量的分組,有效率僅為62%。兩組數據的差異也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好奇。
一個解釋在於兩組人數的不同。半劑量/全劑量組的總人數為2741人,全劑量/全劑量組的總人數則達到8895人。一些病毒學家認為,當前一組人數逐漸增加後,兩組之間的差異可能會慢慢縮小。
另一些解釋則更為積極。一些免疫學家指出我們需要考慮到腺病毒疫苗的本質——它依舊是一種會感染人體的病毒。人體免疫系統不僅會對疫苗中屬於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部分產生免疫反應,也會對腺病毒本身產生免疫反應。這可能會影響腺病毒疫苗的效果。又或者,低劑量的腺病毒疫苗本身可以更好地讓免疫細胞產生記憶,促進T細胞生產抗體。
《自然》的相應新聞指出,該疫苗已經有了一些早期的積極信號,譬如尚無疫苗組的志願者發展為重症新冠疾病,又譬如從咽拭子的結果看,疫苗似乎能阻斷病毒傳播。我們也期待看到更多數據,以了解這款疫苗的全貌。
緊急使用授權
上周五,輝瑞/BioNTech聯合宣布向美國FDA遞交其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申請。在全球累計有6000多萬人感染的當下,這應當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一些科學家們卻擔心,獲得緊急使用授權,可能會影響臨床試驗的完整性,讓我們難以決定性地評估疫苗的效果。
這是因為當一款疫苗獲得緊急使用授權後,在臨床試驗中參加安慰劑對照組的志願者,會有注射真實疫苗的需求。倘若太多對照組的志願者接受疫苗,將讓我們難以對比疫苗的長期保護效果。《自然》的新聞將其稱為「疫苗開發的兩難」。
這是一個倫理上帶來的難題。顯然,當志願者知道有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就很難讓他們再安心待在安慰劑對照組。事實上,《自然》也提到,輝瑞在11月10日給志願者寄去一封信,提到公司會讓對照組中對疫苗感興趣,且符合緊急使用授權標準的人接受疫苗的注射。這也是很多志願者所期望的——不少參與疫苗臨床試驗的志願者向《自然》反饋說,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在對照組,將會在允許的條件下接受疫苗。
圖片來源:123RF
但如果太多志願者離開對照組,會讓科學家難以獲得足夠多的數據,來從統計上評估長期療效是否顯著。考慮到這些疫苗原本計劃追蹤長達2年的長期療效,志願者的離開會讓整個臨床試驗變得更為複雜。輝瑞的發言人也稱公司會和FDA討論如何應對這一情況。
未來的挑戰
《自然》在一篇社論中指出,多款疫苗的有效率超過了90%,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好結果。早期的研究表明候選疫苗可以促進免疫反應,最新的數據又表明這些免疫反應的確可以起到保護效果。但對於研究人員和醫生來說,前方還有不少挑戰。
第一個挑戰在於,我們需要確認疫苗在高危人群中的保護效果,這尤其是指老齡群體,肥胖群體,或是糖尿病群體;其次,我們需要更好地評估疫苗對重症新冠疾病的保護效果;第三,我們還不了解接種疫苗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把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疫苗本身的挑戰之外,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也需要考慮其他問題,比如疫苗的接種順序,以及物流運輸等。
《自然》社論也呼籲,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透明度。目前,很多疫苗的數據都來自公司新聞稿和媒體採訪,而不是來自經過獨立同行評議的研究論文。儘管在緊急的環境下,我們應當允許快速的溝通,但不應就此忽略更完整的數據。為此,疫苗研發公司也需要繼續公布數據和分析結果。
同樣,監管部門也需要分享他們的數據和分析。這一點有其現實意義——並非所有人都有接受疫苗的意願。越多人對疫苗存有疑慮,接種疫苗的人就越少,疫苗的實際保護效果也就越有限。
《自然》的社論還提到了其他的一些挑戰,比如在疫苗普及前,許多國家將迎來一系列節假日。如何避免疫情的進一步爆發?又比如不同疫苗的儲存和接種成本,也是不同國家需要考慮的不同問題。
我們需要知道,僅僅給一部分預購了疫苗的國家進行接種,是不足以終結全球疫情的。就像很多傳染病學家所言,在這個時代,一場疾病的爆發可以發生在地球上的任何地點。為了保護所有人,我們也需要給所有人進行接種。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資料:
[1] Why Oxford’s positive COVID vaccine results are puzzling scientists, Retrieved November 25, 2020,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326-w
[2] Why emergency COVID-vaccine approvals pose a dilemma for scientists, Retrieved November 25, 2020,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219-y
[3] The COVID vaccin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Retrieved November 25, 2020,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334-w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藥明康德」微信公眾號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