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為何?古今中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西方宗教認為,上帝創造世界萬物,上帝看著所造之人是好的,人是完善的。然而,人類始祖違背了上帝的話語,背離了上帝,從而切斷了和上帝之間的原始臍帶。失去了和上帝之間直接交通的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罪惡之路,同時伴隨自我救贖之路,由此展開了人類的歷史。基於宗教文化的原罪觀,西方主流認同性惡論。中國古代對於人性,有性惡論,也有性無善惡論和善惡兼有之論。然而代表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則自孟子始,一直主張性善論。
基於倫理道德之上的善惡價值判斷,是以人類自身為中心,判斷善惡,是社會性的、第二性的,而非第一性的、自然性的善惡之判斷。例如,肉食性動物捕食其他動物,說明動物本性就是利己,就是惡。然而,若食肉性動物不去捕食,維持自己和群類的生命的延續,則肉食性動物會相繼滅亡。如此草食性動物泛濫,帶來的生態破壞,最終會是整個自然的毀滅。如此,肉食性動物的捕食,維持了生態平衡和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豈不是大大的善。兩種情況下,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豈不是自相矛盾。所以我們將不採用倫理的善惡價值觀,去判斷動物和人類本性的善惡,而是從自然性出發,拋開人類的中心主義的有色眼光。從自然性出發,判斷動物本性的善惡,就要從動物自身出發。動物的行為出自本性或本能,動物的行為就是善,如此,大自然的所有創造和造化都是善。所以自然界中沒有惡的存在,也無所謂善了。那麼人之發於本性的行為,也都是善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公孫丑》上)人「乍見」孺子入井,隨見而生怵惕惻隱之心,自發直行去救孺子。這是人的第一反應,這時根本沒有摻雜任何的思維和利害關係,是下意識的自然而然的反應,所以是本性之自發,「此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生而然也」。若稍微遲疑,為了內交於孺子之父母、要譽於鄉黨朋友或惡其聲而然,就為了利害關係去行,這就已經不是人的第一反應了。孟子由是發明本心。
所謂本心,本性感物之自發直行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四端是本性感物之自然之自發直行,見父自然能孝,見兄自然能悌,見德者自然生敬,當惻隱時自惻隱,當羞惡時自羞惡。由是可見本性感物遂通,自發自中自正,自在自主,既見全誠之性。全誠者,本性自我實現之自在也。自在自主之所以然者,性也,主也。
孟子說,「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下)由仁義行,全誠之性自然實現為仁義,如果我們為了做好事而去行仁義,這還是把仁義看作本性之外的東西,而沒有能把仁義融為生命本身,所以「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