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人性?人性本「貪」!

2020-12-22 陽仔聊生活

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已經闡述過了人性到底是什麼,最讓大家熟知的就是三字經裡邊的「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本性,就是善良,但,真的是這個樣子麼?

在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新的詞就做「文化屬性」,那什麼是文化屬性呢?書中也做了註解,「文化屬性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強勢文化就像是武林秘籍,知道的人少,但是威力強大,因此,造就了很多強者,弱勢文化因為通俗易懂流通性大,人人都會,最終只能造就普通人」,這裡邊的「文化屬性」一詞,就是人性,人性是複雜的,至少在這個小說裡的詮釋,人性分為兩類,一個是強勢,一個是弱勢,強勢的人性造就強者,弱勢的人性造就弱者,所以,所謂的人性,不是簡單的一句「性本善」就可以解釋清楚的!

大到一個國家,再到一個企業,小到個人,都需要人性來定基調!剛才我提到了,強勢文化造就強者,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想變的強大,就必須要有強勢文化,那麼什麼是強勢文化呢?書中的解釋是武林秘籍,從我個人的角度,說的在直白一點,強勢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字「貪」,人只有有了「貪慾,才會有動力,一個企業只有有了「貪慾」,才會進步,一個國家只有有了「貪慾」,才能發展壯大!對於個人,貪什麼?貪美好的生活,貪完美的伴侶,貪優秀的後代,只有有了這些貪念,這個人才會有無窮的動力奮發圖強;對於企業,貪什麼?貪優質的產品,貪無瑕疵的售後,貪優秀的人才,只有有了這些貪念,企業才會有穩定的收入,持續的發展,才能真正的一飛沖天;對於國家,貪什麼?貪人民的好生活,貪科技的進步,貪和平的環境,國家才能穩定發展,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總之,一句話,想要過的好,就必須要學會「貪」,我從來沒見過一個無欲無求的人能有什麼好出息,有人說,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但是,我想說的是,對於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一定是大多數人的追求,想要過上這樣的生活,就一定要有這樣的貪慾,人性本「貪!」

相關焦點

  • 《傳奇之王》展人性慾望 貪嗔痴恨釀悲劇(圖)
    由柳雲龍自導自演,曾江、午馬、曾黎、王雅捷等著名演員傾情加盟的電視劇《傳奇之王》就是一部反映各色人性的年代傳奇劇,貪、嗔、痴、恨、愛、惡、欲在劇中淋漓展現。該劇的拍攝目前接近尾聲,導演柳雲龍稱:「《傳奇之王》中,大家能夠看到現代的很多價值觀,貪婪的、盲從的、急功近利的……」  《傳奇之王》是柳雲龍自導自演的第四部作品,他在劇中扮演海員林天龍。他曾是個天真而單純的貧苦水手。
  • 何為人性?性者,主也
    人性為何?古今中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西方宗教認為,上帝創造世界萬物,上帝看著所造之人是好的,人是完善的。然而,人類始祖違背了上帝的話語,背離了上帝,從而切斷了和上帝之間的原始臍帶。失去了和上帝之間直接交通的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罪惡之路,同時伴隨自我救贖之路,由此展開了人類的歷史。
  • 人性淪陷之——貪婪
    是什麼在無情的作祟……貪婪,一個簡單的詞語,而它卻是覆蓋了人性的罪惡根源!讓欲望無止境的吞噬著自己,在無底的深淵中漸漸的扭曲原本的樣貌~失去了自我的同時也葬送了未來的可能。可以說在貪念一起的時候,未來就早已經註定要為此時的決定付出代價。多少人曾懷揣夢想,剛正不阿最後都是倒在了貪的面前。上到王公大臣下到販夫走卒,自古以來,無一例外慘澹收尾!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比如,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人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至善,後者為各人稟賦的素質,或有不善。
  •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解釋的
    人性是善良的呢,還是邪惡的?這個問題,從人類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後,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困惑著很多哲學家。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何來罪惡?反之人性本惡,又該如何解釋那些閃爍在人性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品質?
  • 歐陽修:沒必要刻意裝君子,因為哥更清楚何為「人性」
    一、寫詩的真君子那麼,何為君子?「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歷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自勉作為行為規範。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人性究竟是什麼
    人性就是人的本能,也是指人的本性,因為有人性,我們才有差別才有你我他。李迎春老師認為:人性本空,即人類天然具備的基本精神屬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惡,指的是人性空衍生出來的內容。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為最強大、最根本的原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驅動人類行為的所有心理動機,最初都源於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會有善惡之別,從而形成可相互轉化的善人與惡人。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在空性之上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獸性(本能),欲望是人根本屬性,事實上,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屬性。
  •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的
    為什麼有些號漲粉這麼快,經常有朋友問這樣的問題,看來對人性的了解還是不夠深刻。讓我們來聊聊如何做好自媒體的底層邏輯。可能有人會問:了解人性對我們做好究竟有什麼用呢?#人性的弱點#佛教說的七苦:貪、嗔、痴、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和失榮樂;天主教說的人性七宗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
  • 人性本惡?一部探索人性的動畫
    沒有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人性往往存在著邪惡。今天所講的故事——《屍鬼》便是有關於人性的探討的動畫。《屍鬼》是根據日本小說家小野不由美的恐怖小說及藤崎龍同名改編漫畫改編而來的動畫作品,於2010年7月播出。故事發生在一個人口只有1300人的小村落——外場村,故事所發生的一切,還得從土葬這種習俗說起。
  • 人性本惡-電影《普羅米修斯》
    偉大是崩潰前的協奏曲-磁性哥電影《普羅米修斯》2012年6月8日 雷特力斯科特導演的《異形》前傳第一部《普羅米休斯》上映了,今天我們來聊聊他們的前傳神作《普羅米休斯》回顧異形系列命題只有一個,展現人類與未知的可怕外星的無盡想像而電影描繪的大多是恐怖為主題
  • 人性貪婪可以到什麼程度?《處世懸鏡》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另一種是,本院的一位主任有一位同學在這方面是專家,可以做這臺手術。但是,這位醫生是利用休息時間,坐飛機從北京趕過來,需要報銷飛機票、食宿,以及支付個人報酬等,共計一萬元。這個費用是不能報銷的,需要患者自掏腰包。
  • 卡耐基《人性的弱點》:若你悟透這4句話,何愁過不好這一輩子?
    《人性的弱點》是卡耐基的經典勵志著作,自1937年以來已被翻譯成近60種語言,暢銷全球。書中有許多經典語錄,指點了很多迷茫的人,比如下面的這四句話。如果你能讀懂、能踐行,那麼這一輩子還何愁過不好呢?1、一個人炫耀什麼,說明內心缺少什麼。一個人最在意的地方往往是他最自卑的地方,就像胖子不想聽到減肥的一樣,矮個子不想抬頭看人。
  • 話說人性:你們覺得當今社會,人性是什麼?
    人性是什麼?人性即為人的本質。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孔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吾曰:定為本惡。
  • 幽遊白書:仙水對人類的絕望以及黑化,是否印證了人性本惡的說法
    但是如果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擁有著一個為善的內心,那麼罪惡的源泉又從何而來?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罪惡的事情發生呢?正是這些疑問的產生,另一種與之相對的說法開始漸漸被眾人所接受,這就是「人性本惡」說法的誕生。仙水想要打通人間界和魔界的通道,以便於讓魔界的妖怪到人間進行破壞和殺戮,從而達到讓人類滅亡的目的。
  • 無非貪嗔痴
    貪嗔痴,是出自於佛教的原理,說這是作惡的根源,也叫三不善根。四不和尚:不看、不聽、不說、不動貪:即人在順境中起貪愛,欲望纏身。嗔:即人在逆境中生怨恨,怨天尤人。所以這三個字高度概括了人性,無論何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種族膚色,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遇(順境逆境平境),貪嗔痴都會伴隨左右,以下4點就是人性最普遍存在的弱點,自己把握了就會生活更好,別人把握了就會利用它來控制你。弱點1:貪婪貪婪是人最大的弱點。
  • 灰度人性:測試人性的人,最沒人性
    汪精衛在人性上是好是壞?汪精衛像絕大多數人的人性,算不上極善也算不上極惡,屬於非常複雜的組成,介於善惡之間。平日裡的好人,並不是他本性就是好的,而是他選擇做一個好人,用善將惡壓制,只展現善的人性。只要是人,面對人性的考驗都會有一個極限。就像有人說,如果你的孩子躺在醫院沒錢交醫藥費,你正好撿到了二十萬元,你是先拿去交醫藥費,還是寧可等孩子病重也要等失主?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
  • 中國版人性的弱點: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這段時間,讀了一本被稱為「中國版人性的弱點」的書,名叫《羅織經》,書中就是講小人是如何利用人性弱點去算計人的,涉及到的正是一些處世智慧,我們可以不去用,但一定要懂。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從書中提煉出成年人要懂的人性智慧,幫你站住腳,防止被小人算計。人們有自身的意識,有自身的思維,有判斷事物的能力。人和動物的一個最大的差別便是人有著人的本性。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精神、心理、人性、意識這些詞語有時候會混用在一起,意識是最基本的單元,心理活動體現出人性,而精神就是具備系統性的意識單元集合,因此要將這些概念的關係熟悉,這樣自己在理解這些著作的時候會更加深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