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良的呢,還是邪惡的?這個問題,從人類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後,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困惑著很多哲學家。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何來罪惡?反之人性本惡,又該如何解釋那些閃爍在人性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品質?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創始人卡爾·羅傑斯是這麼回答的:「所有的人類都是善良的,或者正朝著善良努力。但人類只不過是在個人的現實中表現得很善良而已。」
1902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近郊的羅傑斯,因提出了「現象學」這個概念,而被心理學界所熟知。現象學這門學科,傾向於回答「我們是怎樣體會到事物本質的?」這類基於人本地探究人類心理活動的問題。
雖然事物的本質只有一個,但是人們對於同一個事物的體驗卻是存在著千差萬別。即使是經歷著同樣事件的人,對於該事件的感受也會有著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於存在腦海中的記憶也不盡相同。
所以,現象學不是一門尋找正確答案的學科,而是一門理解彼此間差異的學科。換言之,現象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人們各自的主觀性,各自的世界,以及各自所經歷的現實。
所以回到之前的話題,在個人的現實中表現善良,其實也是人類這種群居動物在利己的基礎上做出的利他行為。所以,在羅傑斯看來,其實相比於生來就具備的本性而言,善良更是一種共識——即便和別人有差異,但是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那麼人類是怎樣正確地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的現實情況,從而統一認識,追求共同的現實呢?羅傑斯認為,答案就是每個人對於經驗的開放性。
雖然人類孤立於各自的世界中,但其實在發生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產生共鳴的。也就是說,共同的經驗把我們連接到一起。所以,如果人們對於某些事物能擁有完全相同的經驗的話,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理解對方,步調一致地追求人類的共同目標。
但問題是,一些人甚至無法正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經驗,若是如此,無論是溝通還是爭論,都將是無濟於事的。就只能體會到自己被歪曲了的經驗,所以就會按照個人的主觀判斷始終與他人保持著距離,並且漸漸深陷於自己的世界中。
所以在羅傑斯看來,判別一個人精神健康與否的標準,就是此人所在的真實世界與其他人所在的真實世界之間存在的普遍特性上的差別。如果差別越大,交流就會變得越困難,任達精神狀態也就越發的消沉、萎靡。而決定這個差別的因素,正是「開放性」,也就是指人們準確地接受那些通過五官等感覺器官感受到的經驗的程度。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正視自己的經驗,而有的人卻不能呢?
羅傑斯將一個人在幼時的經歷作為原因,舉例說明了這個問題。
我們小時候,無論是父母還是周圍的鄰居、親戚,或是其他重要的人,都只有在我們達到某種特定條件(比如考了第一名)的時候,才會給予我們一定程度的關注和尊重;如果沒有達到這些條件的話,我們對於他們就沒有其他特點可言。
有些人可能父母也是這種情況,不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只有當孩子取得一定成就,才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愛。這就導致了這些人無法爭取看待自己,並且歪曲自己經歷的事實,或者乾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那些在不受特定條件制約便得到尊重的情況,被羅傑斯稱為「無條件地肯定和尊重」。在他看來,這些無條件的肯定和尊重,就像是我們的精神健康所必須的維生素一樣。
事實上,羅傑斯進行的那些心理治療,就是將「無條件地肯定和尊重患者們的缺點」作為核心的。這樣,無論患者說什麼,醫生都應該認識到他所說的話的重要性,都會關心並且尊重患者。所以,受到別人尊重的患者就會漸漸恢復勇氣,將自己被壓抑的自信發揮出來,並從歪曲的世界觀轉入健康的世界觀。
正是因為他始終秉持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所以他的理論中沒有無可救藥的人,因此他能夠堅持肯定和尊重患者的缺點,這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人性本善理論的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