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解釋的

2021-01-15 黑馬原創文章

人性是善良的呢,還是邪惡的?這個問題,從人類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後,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困惑著很多哲學家。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何來罪惡?反之人性本惡,又該如何解釋那些閃爍在人性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品質?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創始人卡爾·羅傑斯是這麼回答的:「所有的人類都是善良的,或者正朝著善良努力。但人類只不過是在個人的現實中表現得很善良而已。」

1902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近郊的羅傑斯,因提出了「現象學」這個概念,而被心理學界所熟知。現象學這門學科,傾向於回答「我們是怎樣體會到事物本質的?」這類基於人本地探究人類心理活動的問題。

雖然事物的本質只有一個,但是人們對於同一個事物的體驗卻是存在著千差萬別。即使是經歷著同樣事件的人,對於該事件的感受也會有著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於存在腦海中的記憶也不盡相同。

所以,現象學不是一門尋找正確答案的學科,而是一門理解彼此間差異的學科。換言之,現象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人們各自的主觀性,各自的世界,以及各自所經歷的現實。

所以回到之前的話題,在個人的現實中表現善良,其實也是人類這種群居動物在利己的基礎上做出的利他行為。所以,在羅傑斯看來,其實相比於生來就具備的本性而言,善良更是一種共識——即便和別人有差異,但是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那麼人類是怎樣正確地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的現實情況,從而統一認識,追求共同的現實呢?羅傑斯認為,答案就是每個人對於經驗的開放性。

雖然人類孤立於各自的世界中,但其實在發生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產生共鳴的。也就是說,共同的經驗把我們連接到一起。所以,如果人們對於某些事物能擁有完全相同的經驗的話,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理解對方,步調一致地追求人類的共同目標。

但問題是,一些人甚至無法正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經驗,若是如此,無論是溝通還是爭論,都將是無濟於事的。就只能體會到自己被歪曲了的經驗,所以就會按照個人的主觀判斷始終與他人保持著距離,並且漸漸深陷於自己的世界中。

所以在羅傑斯看來,判別一個人精神健康與否的標準,就是此人所在的真實世界與其他人所在的真實世界之間存在的普遍特性上的差別。如果差別越大,交流就會變得越困難,任達精神狀態也就越發的消沉、萎靡。而決定這個差別的因素,正是「開放性」,也就是指人們準確地接受那些通過五官等感覺器官感受到的經驗的程度。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正視自己的經驗,而有的人卻不能呢?

羅傑斯將一個人在幼時的經歷作為原因,舉例說明了這個問題。

我們小時候,無論是父母還是周圍的鄰居、親戚,或是其他重要的人,都只有在我們達到某種特定條件(比如考了第一名)的時候,才會給予我們一定程度的關注和尊重;如果沒有達到這些條件的話,我們對於他們就沒有其他特點可言。

有些人可能父母也是這種情況,不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只有當孩子取得一定成就,才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愛。這就導致了這些人無法爭取看待自己,並且歪曲自己經歷的事實,或者乾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那些在不受特定條件制約便得到尊重的情況,被羅傑斯稱為「無條件地肯定和尊重」。在他看來,這些無條件的肯定和尊重,就像是我們的精神健康所必須的維生素一樣。

事實上,羅傑斯進行的那些心理治療,就是將「無條件地肯定和尊重患者們的缺點」作為核心的。這樣,無論患者說什麼,醫生都應該認識到他所說的話的重要性,都會關心並且尊重患者。所以,受到別人尊重的患者就會漸漸恢復勇氣,將自己被壓抑的自信發揮出來,並從歪曲的世界觀轉入健康的世界觀。

正是因為他始終秉持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所以他的理論中沒有無可救藥的人,因此他能夠堅持肯定和尊重患者的缺點,這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人性本善理論的反證。

相關焦點

  • 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心理學家這樣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稱:「人之初,性本惡」。在心理學界,洛克提出心靈的「白板說」,指的是人出生時,心靈猶如一塊白板,最後呈現什麼狀態,取決於後天的描繪。羅馬時期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家蓋倫,繼續發展希波克拉底的「四氣質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和膽汁質。因此,人的心靈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在心理學界沒有定論。但在近期比較科學的說法是:人是由天生氣質和後天環境共同塑造的。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 人之初,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那是什麼?
    《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幾乎是婦孺皆知,人人都會背誦。但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亞聖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性的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於是《孟子·告子上》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何為人性?人性本「貪」!
    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已經闡述過了人性到底是什麼,最讓大家熟知的就是三字經裡邊的「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本性,就是善良,但,真的是這個樣子麼?在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新的詞就做「文化屬性」,那什麼是文化屬性呢?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
  • 人性本惡-電影《普羅米修斯》
    這一系列行為是在描述人性的惡之面:「佔有的欲望和進化的欲望」說糙點就是「我有能力我想怎麼辦就怎麼辦!愛誰誰」這是影片中釋放的哲學比較大的一處,也是我們人性中比較惡的一種想法這種惡的代表就是韋蘭德先生和太空騎士,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強大能夠創造生命,相當自信,尤其是韋蘭德先生,他想獲取永恆的生命,永久的當國王即使他擁有了無比龐大的商業帝國,創造了無比完美的生化人大衛,話說他已經接近神了非常接近了,他還是不滿足,結果......自己也墮入了被毀滅之中,同樣太空騎士也毀滅於他創造出來的黑水
  • 幽遊白書:仙水對人類的絕望以及黑化,是否印證了人性本惡的說法
    孟子的《性善論》中曾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如果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擁有著一個為善的內心,那麼罪惡的源泉又從何而來?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罪惡的事情發生呢?正是這些疑問的產生,另一種與之相對的說法開始漸漸被眾人所接受,這就是「人性本惡」說法的誕生。
  • 豆瓣8.4《一級恐懼》:愛德華·諾頓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這部影片不僅有著頗為經典的情節結構設置,也有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再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著實發人深省。在觀影之前,無法理解影片的名字「一級恐懼」,而在觀看之後,終於懂得了其中所隱含的深意:人性中未知的善與惡,是最大的恐懼。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人性究竟是什麼
    人性就是人的本能,也是指人的本性,因為有人性,我們才有差別才有你我他。李迎春老師認為:人性本空,即人類天然具備的基本精神屬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惡,指的是人性空衍生出來的內容。在自然屬性中,人性本無善惡之分,人生而如一張白紙;在社會屬性中,人性會因環境的變化、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惡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從社會層面觀察人的行為,任何人都有善惡一體兩面,相互制約。任何單純強調人性本善或者本惡的觀點,都是不全面客觀的,都是不符合事實真相的。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人性的善與惡在心中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因為普遍存在於人的內心
    導語:「善」與「惡」,從古到今都一直在探討著。如孟子的「性本善」論,荀子的「性本惡」論等等。其實「善」與「惡」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找到答案,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而「性本善」與「性本惡」也是矛盾統一體的表現。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影視裡所展現的人性的惡
    接下來要說的這部電影中,人性的惡被體現地淋漓盡致。《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面的女主角瑪蓮娜夫人,是一位身材窈窕,面容姣好的已婚少婦。鎮子上小到還未成年的少年,大到已為人夫很多年的男人,都為她的魔鬼身材天使面孔所傾倒。
  •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與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而無果。到頭來,弄得人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人,是自然界中動物的一個種類,稱為人類。本性嘛,應該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後天性的,應該和其他動物是一致的。和其他動物一致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為了自保和生存。
  • 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很短,卻見識了世間人性的險惡與混亂。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都以揭露人性為主,《羅生門》是這樣,《筱竹叢中》也是這樣。強盜聞言,大驚失色,一把將其推倒在地,反問武士想要怎麼處置她,聽到這番話,武士寬恕了多襄丸。真砂逃走,多襄丸追趕不及,返身用長劍割斷了武士的繩索,消失在密林中。頃刻之間,見識到了臥榻之妻的背叛與狠毒,金澤武弘痛不欲生,他拾起短刀,毅然自盡。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在牛醫生的攛掇下商量如何整死牛結實,包括還在腹中的孩子,由此看來村民當年收養他是善,現在要殺他是惡。而從小搗蛋的牛結實是惡,以死謝罪懇請大家放過孩子,一句「娃兒無過」又讓人看到他內心的善,善惡的轉變就在一念間。兩頭牛的故事就是由牛醫生和牛結實的故事,一個外表光鮮萬人敬仰,一個邋裡邋遢遭人唾棄,兩人的恩怨則是小時候種下的惡果。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愛爾維修有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環境的產物人一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才區分出我們在白紙上畫出的是《蒙娜麗莎》還是《最後的晚餐》在《聖經.舊約》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最初居住在上帝的伊甸園中,本不明善惡,只因受到蛇的引誘偷吃了園中善惡樹上的果子才使眼睛明亮,生出了羞恥之心,也辯明了善惡,美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