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心理學家這樣說

2020-12-24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稱:「人之初,性本惡」。在心理學界,洛克提出心靈的「白板說」,指的是人出生時,心靈猶如一塊白板,最後呈現什麼狀態,取決於後天的描繪。

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天生的「四氣質說」,分為粘液質、黃膽汁質、黑膽汁質和血液質。

羅馬時期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家蓋倫,繼續發展希波克拉底的「四氣質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和膽汁質。

因此,人的心靈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在心理學界沒有定論。

但在近期比較科學的說法是:人是由天生氣質和後天環境共同塑造的。其中,先天氣質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內向外向之分。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解釋了關於人類本質的問題,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人的本質跟隨社會環境能動變化。

其中,重要的點在於社會環境和能動。人不是完全跟隨社會環境變化的,而是通過社會環境和自身思維模式,能動地進行反饋輸出。這也印證了當代心理學最科學的解釋。

心理學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一門學科,因此想要弄懂心理學,必須回歸到哲學界中。另外,現代科學都是從哲學中應運而生的。

由此可見,心理學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它來源於現實。心理學的任何現象都必須和現實條件相聯繫。如果單獨理解心理學,就如同天書一般,不免會陷入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

比如常見的登門檻效應,指的是人們可以對他人提出小的請求,後逐漸擴大請求,以此來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教條地理解這個效應,就會弄巧成拙。

首先,小請求中的「小」並沒有明確解釋,究竟多小叫小?其次,逐漸擴大請求中,時間節奏是什麼樣,擴大的範圍是多少?再次,這個效應是任何情況都可以使用嗎?

在心理學中,一般沒有精確的表述,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偏差。對於效應的適用條件,也沒有全部梳理清楚。如果這樣來理解人性問題,心理學是不能給出確定答案的。

人性具有同質性

人性是否真的沒有規律而言呢?顯然不是的。雖然現實的情況變化萬千,人們的反應也各不相同,但是通過概率判斷,人性在大趨勢上有同質性。

這個同質性可以用三個點進行概括:一是求存,二是趨利避害,三是種族繁衍。

具體解釋為,人們在面對生存威脅時,道德和法律都會被暫且懸置,只要有條件和機會,任何威脅人們生存的因素都將遭到排斥。

在求存的基礎上,人們的共同性是趨利避害,喜歡得到自己需要的,討厭被強制索取。

這兩點適用於一般情形,如果碰到種族危害,比如當子女、民族、人類受到威脅,在適當的時候,人們也會選擇犧牲。

第一點和第三點都很好理解,第二點需要作出具體說明。

「得到需要、討厭付出」並不能從字面上狹義理解。首先,人類的需要有很多,包括物質、榮耀、存在感、自尊感、被需要感、自我效能感等等,相對應付出也是多樣化的。

在人際交往中,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付出,另一個人恰好需要這份付出,並回饋信任和肯定時,表示雙方處於共贏狀態,互相滿足了自我需求。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付出,但另一個人並不需要,由於某些原因也給予了「付出者」一些正面回應時,所謂的「付出者」就變成了索取者,他索取了他人的回饋,但沒有滿足他人的需求。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用物質來衡量付出和給予,真正的付出者很多時候被當成索取者。有時候你對一個人越好,他卻越來越討厭你,說明他根本不需要這份好,而你成為了索取者。

一個人被索取了自己不願意付出的東西時,就會產生厭惡。因此,人們得出人心本惡的結論時,大概率是沒有理解人際交往的運作邏輯。

真正滿足他人的需求才能換取回報,自以為是地付出會違背人的同質性。深刻理解求存、趨利避害、種族繁衍,不以善和惡片面定義人類,才能真正摸到人的本質,從而作出正確選擇。

相關焦點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人之初,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那是什麼?
    《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幾乎是婦孺皆知,人人都會背誦。但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亞聖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性的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於是《孟子·告子上》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
  •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嗎?荀子有不同看法
    歡迎大家來到大學有術,關注博博,和博博一起淺談哲學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學過這樣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國古代儒家亞聖孟子所說的話。但是在孟子以後出現了一個與他思想相反的哲學家,他就是荀子,荀子所提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他們的思想。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是對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指的人人具備向善向好心。所以長期的道德堅持感化,會對一個地方的德政產生影響。這並不是說,這其中沒有反覆,沒有低谷。五代十國時期如人間地獄,宋開國是不是興仁,正法又興旺了一段時間。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解釋的
    人性是善良的呢,還是邪惡的?這個問題,從人類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後,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困惑著很多哲學家。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何來罪惡?反之人性本惡,又該如何解釋那些閃爍在人性中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品質?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其實不然,小編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法律的存在,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先來說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的內心如同一塊潔白無瑕的璞玉,是非常純潔善良的,這句話被收錄到《三字經》後被大多數父母當成小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沒有任何壞心眼,哪怕他小時候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父母也可用「他還是個孩子」來混淆視聽,以此達到避重就輕的結果。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因為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又或者是天性是善良的,因此才有了《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說,其中「初」指的是剛出生的嬰兒,也就是人生命的開端,而「善」按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品質好,心地良好,若結合《三字經》來看,應該理解為指的是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畢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嘛。
  • 我們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卻忘了後面兩句……記杭州殺妻碎屍案
    真相與細節令人震驚震撼,細思極恐,背後人性的惡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啊,瘋狂殺妻之後,許某竟然冷靜報警,還貼出尋人啟事懸賞通告,又平靜面對媒體採訪,給大眾一副感同身受的受害者的樣子,妄圖瞞天過海,真是好演員!網上看到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如果真的有,那麼這個鬼一定是人裝出來的。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1.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其實表明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世界的外在運轉與變化,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真理、美、生命、心。3.誰說「人之初,性本善」?你見過小孩子殘忍地虐殺小動物嗎?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人的本性中蘊含獸性,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殘忍……看到這裡,我直接想起兒時的玩鬧,並沒含有對生命的珍重,對規則的了解,就像人,需要被引導,且有能力被引導,以及隨時間去發現。
  • 幽遊白書:仙水對人類的絕望以及黑化,是否印證了人性本惡的說法
    原本生性善良,並且富有正義感的靈界偵探仙水,因為一卷錄像帶而徹底走向了毀滅人類的道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仙水徹底黑化呢?身為靈界偵探的仙水,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看到了任務地點裡面慘絕人寰的一幕:一群油膩富態的男人,正在肆意玩弄女妖怪,並且將其中一些妖怪殺死並製作成精美的食物享用,而更多的女妖怪則被關在了籠子裡面坐以待斃。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最近看荀子有這樣一段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