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茅如玉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
對於這個結論,美國導演羅伯·勞可能有不一樣的感悟——他在2018年自導自演了一部驚悚片《壞種》。
《壞種》這個故事曾在1956年被美國導演墨夫雲·萊羅搬上過大屏幕,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
這次重拍,導演羅伯·勞對故事進行了小的調整,並請來了童星麥肯娜·格瑞斯主演。
此前,麥肯娜曾在《天才少女》中飾演了一個陽光聰明,心理成熟的小女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想到她演起驚悚片也是絲毫不差,令人倒吸一口冷氣。
01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不知是不是因為沒有母親的陪伴,艾瑪的心智異常早熟。她把自己規劃得井井有條,早熟的艾瑪有著不符合年齡的心機。
為了得到「聖奧爾登獎章」,艾瑪極力地在學校表現自己。她冷靜地處理班裡的突發狀況,主動扶起被她撞倒的同學並溫柔道歉和安慰。
艾瑪對獎章勢在必得,她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可獎章還是頒給了另一個同學麥洛。
因為艾瑪的懂事和優秀在老師看來總覺得怪異,她優秀得太假了,不像一個正常的孩子。因此,老師權衡再三,沒有把獎章給她。
老師的懷疑是對的,造成班級轟動的馬蜂是艾瑪帶來的;艾瑪把同學撞倒又扶起的過程中還順走了對方的一塊新手錶。
麥洛獲獎後,不甘心的艾瑪把他騙到了懸崖邊殺害,並偷偷拿走了他的獎章。
艾瑪的父親格羅斯曼、老師和保姆都對她產生了懷疑。結果,艾瑪把馬蜂窩放到了老師的車裡,導致老師出車禍。她還設計把保姆關到了爸爸的工作間,放火燒死了她。
格羅斯曼的內心越來越不安,在他的逼問下,艾瑪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震驚的格羅斯曼決定為了女兒隱瞞真相,帶著她遠走他鄉。可他想不到的是艾瑪已經把他作為了下一個要除去的目標。
在艾瑪的重重設計下,格羅斯曼被徹底激怒,他發狂地想要殺了艾瑪,沒想到艾瑪事先已經報警,她躲進了浴室並大喊:我的父親要殺了我!
格羅斯曼被趕來救艾瑪的不知情的人射殺,艾瑪再一次得手了。
最終,艾瑪成了從瘋狂的父親槍口下逃生的無辜的小女孩。她的姑媽來接她的時候,艾瑪露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
從片名,我們就不難看出導演想要表達「犯罪」不僅僅是成年人的危機,小孩子壞起來一樣致命。
早在我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過「人性本惡」的觀點。
02
英國有一對十歲的「惡魔」
藝術來源於生活,可生活的現實有時比藝術作品更殘酷。
1993年2月12日,2歲大的詹姆斯·巴爾傑跟隨母親來到當地一家購物中心莫名失蹤。
兩天後,警察在鐵路沿線發現了他的屍體。兩名10歲男童虐殺2歲幼童的案件真相隨之浮出水面。
隨著案件細節逐一被曝光,整個英國都為之震驚——人們很難相信這種血腥、殘忍的行為居然是兩名十歲的孩子犯下的,而他們的初衷僅僅是為了惡作劇,感覺「好玩」。
公眾遊行,要求嚴懲兇手。最終,這兩個男童被判處終身監禁,每月可外出一次。為了糾正他們的品性,在獄中,這兩人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導。
在2001年,這兩名罪犯被獲准保釋,因為歐盟人權法庭重新核審該案件,認為兩人當時年紀還小,不懂得為自己辯護,這樣的判決對他們來說不夠公平。
考慮到他們以後的人生,英國司法部門還為這兩個人重新安排了姓名和身份。
03
青少年犯錯,誰之過?
2019年,大連11歲女童被未滿14歲鄰居殺害的事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邊熱度未減,那邊四川眉山15歲的中學生在課堂上拿板磚襲擊老師的視頻就被曝光。受傷老師未有生命危險,傷人的學生顏某被依法刑拘。
這兩起接連發生的未成年人傷害事件引發人們不禁思考:我們的青少年怎麼了?
其實不只是我國,「青少年犯罪率遠高於其他年齡段的犯罪率」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精力過剩、興奮性高但自我控制能力低、法制和道德觀念缺乏
青少年正是處於一個身體迅速發育的時期,受到內分泌旺盛的影響,青少年大多精力過多,大腦易受刺激興奮,但同時心理髮育的速度沒跟上身體的成熟,大腦皮質發育也尚未成熟,導致了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低。
另外,青少年因人生經歷匱乏,所受教育的局限,導致他們的道德水準和法制觀念還達不到成年人的水平。
2、好奇心強,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盲目模仿
青少年容易對新事物都感到新奇,好奇心重,求知慾強,可辨別是非能力弱。因此易受外界影響,對接觸到的東西無法建立起自己正確的觀點和見解,容易盲目地去模仿。
3、外界影響和教育局限
信息社會下,各類資訊的獲得都很方便。對青少年來說,如果他們接觸到了一些文化糟粕,由於缺乏辨別的能力,長期受其影響,便容易導致道德觀念的扭曲,從而在一些特定事件的刺激下做出偏激、反社會的行為。
另外學校對於相應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青春期生理教育、心理教育沒有足夠重視和跟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會有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發生。
4、家庭因素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動機都能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同樣,青少年犯錯與其家庭肯定有關。
家庭管教缺失或者溺愛,亦或簡單粗暴,這些不當的教育方式都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造成他們的逆反心理。
04
人的基因可能是最初的影響,成長的經歷和教育才是決定性因素
《荀子·性惡》: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現在的人,能夠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經典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的,就是君子;縱情任性、習慣於恣肆放蕩而違反禮義的,就是小人。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仍可通過學習,變成君子。他們的本性未必是君子,但受過教育後,仍可做到君子的行為。
我國古代著名的聖賢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當我們先把「善」念植入心中,才能自然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19年爆火的國漫《哪吒:魔童降世》剛好驗證了荀子和王陽明的觀點。
魔丸和靈珠分別投胎,由於被申公豹做了手腳,魔丸投胎到了忠義之士李靖家裡。李靖一家世代守護陳塘關免受妖怪騷擾,他們家庭幸福,夫妻和睦,愛民又愛子。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再加上師傅太乙真人的悉心教誨,即便是天生魔丸轉世的哪吒也將守衛陳塘關當成了自己的使命。他追求做一個保護老百姓的英雄,魔丸的魔性只不過變成了他性格中暴躁、頑皮的一面罷了,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能堅定自己的心性,沒有迷失。
靈珠投胎成了敖炳,師傅申公豹心術不正,只讓敖炳一心立功,追逐名利,父親老龍王又將整個家族的希望壓在他身上。重壓之下,即便生來就該生性純良的敖炳也起了「壞」念頭。他曾想埋葬整個陳塘關,只為了幫他守住他是靈珠轉世的秘密。
所以,雖然基因能決定我們一部分的天性和第一本能反應,但我們的性格、品行其實是通過後天的經歷和教育綜合塑造出來的。
05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作
給孩子一個全面良好的教育,儘量避免在品德上有缺陷,避免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不只是家庭的事,也不單單是學校的事,而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三方協作。
1、重視家庭教育。
事實證明,溫和、禮貌、富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在充滿愛的穩定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但這份愛,不是溺愛。
父愛、母愛的任一方缺失都會對孩子將來的心理發展乃至人生道路產生長遠的影響。父母在家庭中要言傳身教,觀察和關心孩子。
發現孩子有問題時不要簡單粗暴地去處理,而應該探索出現問題的原因,通過深入溝通,給孩子進行疏導,解決了原因才能避免再犯。
2、學校的教育要全面
王陽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他在十二歲時便提出了: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12歲的王陽明便領悟出讀書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科舉,而是為了做一個聖賢的道理。
王陽明為學四事規: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譯文:同學們追隨我到此,情真意切。我擔心沒什麼能力幫助你們,用四條要求互相勉勵,來答謝各位同學的厚愛。
一是立志(志向要高遠);二是勤學(要多讀書多學習);三是改過(知錯能改,改正自己的錯誤);四是責善(互相監督、提醒,使對方的品格趨於至善)。要牢記。
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應付考試的地方,而應該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中還要加入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生理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孩子的心理髮育跟上身體發育的進度,引導孩子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如果品行不端,他對社會的危害將會更大!
3、合力打造健康的社會環境
古時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學校和家庭要重視與社區協作,社區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合力為我們的孩子打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歡迎轉發。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