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授課記錄: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什麼?

2021-01-09 龍升尺木

現代人受西方教育長大,在深入國學研究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偏差,因為西方的思維模式和東方的思維模式是有區別的,當拿著西方的思維體系來串聯東方的學問,會遇到很多不易查覺的坑,於是我們從開蒙教材開始解讀國學的精華,提升格物致知的能力,用現代語境的話講,提升個人綜合能力。

人之初,性本善

一開始我問過我先生,性,究竟是什麼?我先生答:「那你自己研究去吧,你去看看以前的最開始的有人講性嗎?」這就開啟了我對這件事情的探索追尋。

實際上在三代(夏商周)的時候,沒有「性」字。往往去看《詩》、《書》就知道了,《詩》、《書》大體記載了三代的學問。後來對甲骨文和金文的考據興起之後,也就是民國那一代考據學家興起之後,大家可以從甲骨文上去找這個字。沒有「性」字,只有「生」字。

近代的時候,民國傅斯年先生,非常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概念。這位先生登高望遠,從「小學」的角度,考證了這個「性」字本為「生」意。大家可以參看《性命古訓辨證》這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其中有對「性」字進行了梳理。在金文、甲骨文之中沒有「性」字,只有「生」字。在《詩經》中有一個「性」字,但是傅先生解釋這處「性」字就是「生」字。《書經》、《尚書》裡面有一句有「性」字,但傅先生通過清代以來「疑古論」的方式——只認《周誥》為三代真正的文字——從而否定了這處。傅先生又在《周誥》裡面找到一個性字——「節性」。這個「節性」,他在《呂氏春秋》也找到了,所以他匹配了這兩處,解釋道:這個「節性」就是「節生」的意思,力證了這個「性」就是生。

不光是《詩》、《書》沒有現在所說的「性」,《道德經》也只有「命」字,沒有「性」字。那麼《論語》呢?《論語》裡,夫子「天道與性,罕言」。也就是說實際上孔子,也不太講性。所以「性」,最起碼在太上和夫子的年代,它不是中國主流學問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那這個事情在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在春秋之後,也就是孟子、荀子、莊子這個年代之間,「性」被大量使用。比如說曾子作的《大學》,之後子思作的《中庸》,再之後的《孟子》。「性」字變成一個核心概念的時代是在戰國,這點是非常清晰的。所以大家得要明白,這件事情,自古沒有,而是後面的人發明出來的。

在民國的時候,比傅斯年先生再小一代的、新儒家的一個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他寫過一本書:《心體和性體》。書裡面,他提出了一個疑議:既然有「生」字,那為什麼還有「性」字?這個「性」字肯定跟「生」字的意義不一樣。他這個論點是非常精道的。

實際上生和性之間還是有明顯區別的。我們得從這個源頭,一點一點看看它是如何流變的、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會幫助我們理解「性」是什麼。

其實民國那一代的人,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大家非常多,大家也都比較熟悉。實際上他們很有學問,即便到現在,也是難以超越的。因為現在的人,要不然就是現代科學很好,要不然就鑽入故紙堆,不能把它們很好的進行對比、或者說都精通。所以有很多東西還是不夠的。早晚有一天,民國大家的這些東西,可能還會再翻回來,重新以另外一個角度去發揮、去審視。比如傅斯年先生這本書,其實非常有意義,就等於是在說孟子說得不對,因為孟子說人「性本善」——當然我們一會兒會解釋這個「善」字是什麼意思。孟子這種先天的、帶著經驗主義的、有些神秘主義色彩的先驗主義,就等於是被傅斯年以考據「小學」的方式打破了。這點民國大家替我們做出了一個先行者、先走了一步。

生謂之性。性無善無惡。

首先這個「性」字,肯定是生的意思。孟子和告子論性的時候,告子說得非常清楚:「生,謂之性」,「性,無善無惡(無不善)」。但是孟子不同意。這裡孟子更多的是在進行價值判斷。他要通過性的定義,通過「仁義禮智」四端,來賦予人性特殊意義,使人和禽獸、萬物區別開來,要讓人從自然當中脫離出來。這在當時是件好事兒。因為那個時候戰亂、殺戮、不把人當人非常誇張。他這麼做,實際上得到了後世大部分學者的贊同。也就是為什麼他成為道統(道統論)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這不能太過,什麼事一過就過猶不及。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說人和萬物的區別,我們是太把人當回事兒了。所以重新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也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 大家都明白,自己太把自己當回事會出什麼問題,特別把自己的心識當回事兒又會出什麼問題。這實際上就是降本流末、不斷脫離根本。人從自然當中獨立出來,心從人身體裡獨立出來,這是一件很誇張的事情。

古代私塾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那是什麼?
    《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幾乎是婦孺皆知,人人都會背誦。但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亞聖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性的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於是《孟子·告子上》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源於20年前,我和我的導師啊,還有幾個師兄弟啊,在他家裡邊一塊聊天,那麼聊天的時候我的導師就問我問過我一個問題啊,那時候我們幾個呢,正在飯桌上啊,在我家老師的飯桌上探討這個三字經,而三字經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
  •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嗎?荀子有不同看法
    歡迎大家來到大學有術,關注博博,和博博一起淺談哲學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學過這樣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國古代儒家亞聖孟子所說的話。但是在孟子以後出現了一個與他思想相反的哲學家,他就是荀子,荀子所提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他們的思想。
  •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是對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指的人人具備向善向好心。所以長期的道德堅持感化,會對一個地方的德政產生影響。這並不是說,這其中沒有反覆,沒有低谷。五代十國時期如人間地獄,宋開國是不是興仁,正法又興旺了一段時間。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1.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其實表明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世界的外在運轉與變化,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真理、美、生命、心。3.誰說「人之初,性本善」?你見過小孩子殘忍地虐殺小動物嗎?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人的本性中蘊含獸性,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殘忍……看到這裡,我直接想起兒時的玩鬧,並沒含有對生命的珍重,對規則的了解,就像人,需要被引導,且有能力被引導,以及隨時間去發現。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
  • 人之初性本善—你只是沒了媽媽,我兒子卻在監獄過春節
    譚媽媽的生命被肇事者輕易地剝奪了,肇事者滿腹抱怨她的兒子在監獄裡過春節,這是什麼邏輯,在監獄裡過春節至少還活著,因為肇事者的疏忽把鮮活的生命擲向死亡,竟然沒有一絲絲歉意,沒有一絲絲後悔,不應該只是因為沒有共情吧。至少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一個正常的家長不會在孩子發生這樣的事情還在抱怨受害者擋了她兒子的路一樣無辜。
  • 日本研究證實人之初性本善:嬰兒也有同情心
    古語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說法得到了科學支持。日本一項研究顯示,出生才10個月的嬰兒也許已會同情弱者。  京都大學和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的研究小組,讓出生10個月的20名日本嬰兒各看20秒鐘動畫,讓四處轉動的藍色球體和黃色立方體在動畫中分別充當「攻擊者」和「被攻擊者」,藍球不斷追趕並撞擊、擠壓黃色立方體。
  • 我們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卻忘了後面兩句……記杭州殺妻碎屍案
    我們只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卻常常忘了後面兩句:性相近,習相遠。我們可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樣不應該低估人性裡惡的成分。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大多數時候天使佔上風,但有時候魔鬼也會被釋放出來。真正的魔鬼並不可怕,化身為惡魔的人才最可怕。
  • 柯南:人之初性本善溫暖如春的貝爾,誰知道她背後背負了多少秘密
    貝爾摩德是BOSS高級幹部,擅長易容術與變聲術,她本就是負責搜集情報和完成暗殺任務的,可讓人特別不理解的就是貝爾摩的在明確了柯南的真實身份後,不僅沒有上報組織,人之初性本善溫暖如春的貝爾而且暗地裡還多次保護柯南,這其中是有什麼隱情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嗎?
  • 你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嗎?看了這個你就明白了
    這一系列的不好的事情其實並沒有什麼聯繫,但接二連三的噩耗,讓這個寒假失去了原本的快樂。武漢「封城」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九省通衢,千萬人口,但一聲令下,人人積極配合。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這一次用一個城市人口的自由和安全換來了中國的安全。但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知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並不僅僅只是口號。我們也沒有任何怨言,因為我們也同樣想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
  • 人之初性本善,難怪六道仙人最初傳道接收的信徒都是「壞人」
    羽衣沒有拒絕,也許正因為他也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絲的善念存在吧,所以羽衣並沒有拒絕他。他允許他同行,兩人一起繼續做善事。而這個小夥,也就正式成為了羽衣的第一個徒弟。人之初,性本善,善念存在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