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其實除此以外,中國文化裡還存在著「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荀子提出了「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性不善不惡論」是告子提出來的。告子與孟子是半師生、半朋友關係。告子認為,人之本性像一張白紙,無所調善和惡,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孩子生來的人性是什麼樣,都要培養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

法國作家雨果說:「善良的心就是太陽。」善良的人能以自己滿腹的熱情驅趕掉人世間凍骨的寒冷和陰霾。善良的行為仿佛指路明燈,使人們的心靈得到照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變得寬闊。每個人都願意與善良之人相處,因為善良的人沒有害人之舉,沒有騙人之心。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弱者的幫扶,對貧窮的援助,對逆境的忍耐,對錯誤的寬容。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子「聽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為什麼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差別的孩子,長大之後的性情、行為、品德、成就卻大相逕庭呢?這就是不同教育的結果。每個人的學習環境和所學內容不同,一天天長大之後,習慣和性情就有所差別了。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都希塑用教育的方式教育世入,修養完善人性。所以,每個人從小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分清是非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