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2021-01-09 25史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子圖

其實除此以外,中國文化裡還存在著「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荀子提出了「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性不善不惡論」是告子提出來的。告子與孟子是半師生、半朋友關係。告子認為,人之本性像一張白紙,無所調善和惡,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孩子生來的人性是什麼樣,都要培養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

荀子圖

法國作家雨果說:「善良的心就是太陽。」善良的人能以自己滿腹的熱情驅趕掉人世間凍骨的寒冷和陰霾。善良的行為仿佛指路明燈,使人們的心靈得到照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變得寬闊。每個人都願意與善良之人相處,因為善良的人沒有害人之舉,沒有騙人之心。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弱者的幫扶,對貧窮的援助,對逆境的忍耐,對錯誤的寬容。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子「聽到」。

告子雕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為什麼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差別的孩子,長大之後的性情、行為、品德、成就卻大相逕庭呢?這就是不同教育的結果。每個人的學習環境和所學內容不同,一天天長大之後,習慣和性情就有所差別了。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都希塑用教育的方式教育世入,修養完善人性。所以,每個人從小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分清是非善惡。

相關焦點

  •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嗎?荀子有不同看法
    歡迎大家來到大學有術,關注博博,和博博一起淺談哲學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學過這樣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國古代儒家亞聖孟子所說的話。但是在孟子以後出現了一個與他思想相反的哲學家,他就是荀子,荀子所提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他們的思想。
  • 人之初,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那是什麼?
    《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幾乎是婦孺皆知,人人都會背誦。但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亞聖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性的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於是《孟子·告子上》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傳承和歷史沉澱,在此期間,要說最出名的聖人當屬「孔子」,孔子創立了儒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他開創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所以是當之無愧的聖人,其次與之比肩的另一位大儒叫做孟子,在儒家中,孟子的地位是僅次於孔子的,孟子最具有代表的一句名言叫做「人之初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心理學家這樣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稱:「人之初,性本惡」。在心理學界,洛克提出心靈的「白板說」,指的是人出生時,心靈猶如一塊白板,最後呈現什麼狀態,取決於後天的描繪。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天生的「四氣質說」,分為粘液質、黃膽汁質、黑膽汁質和血液質。羅馬時期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家蓋倫,繼續發展希波克拉底的「四氣質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和膽汁質。因此,人的心靈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在心理學界沒有定論。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圖徵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圖文無關,下同!最近看荀子有這樣一段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 孟子: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現代人常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距離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已遠,現今社會,東西方的文化,早在一定程度上相融。對於相當一大部分人來說,關於大儒孟子的性善論,即便口未言明,但心中多少覺得並不準確。前段時間走紅於網絡的羅翔老師,也曾說,人心隱藏著整個世界的敗壞,「張三」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人性有惡的一面,似乎已十分明確。那麼孟子的性善論,究竟是在表達什麼呢?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孟子的表述中,並未直接出現過性本善。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
  •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對還是錯是對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指的人人具備向善向好心。所以長期的道德堅持感化,會對一個地方的德政產生影響。這並不是說,這其中沒有反覆,沒有低谷。五代十國時期如人間地獄,宋開國是不是興仁,正法又興旺了一段時間。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1.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其實表明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世界的外在運轉與變化,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真理、美、生命、心。3.誰說「人之初,性本善」?你見過小孩子殘忍地虐殺小動物嗎?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人的本性中蘊含獸性,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殘忍……看到這裡,我直接想起兒時的玩鬧,並沒含有對生命的珍重,對規則的了解,就像人,需要被引導,且有能力被引導,以及隨時間去發現。
  • 《三字經》授課記錄: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什麼?
    人之初,性本善一開始我問過我先生,性,究竟是什麼?我先生答:「那你自己研究去吧,你去看看以前的最開始的有人講性嗎?」這就開啟了我對這件事情的探索追尋。實際上在三代(夏商周)的時候,沒有「性」字。往往去看《詩》、《書》就知道了,《詩》、《書》大體記載了三代的學問。
  •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用一生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
    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亞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們現在倡導的人性本善,就是孟子提出的思想。因為他始終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應該是善良仁厚的。即便出現惡人,也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導致的。為了踐行自己的理論,孟子一生不斷思考、實踐,最終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
  • 封面高考作文輔導207:人之初,性本善
    (60分)「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心地善良,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如今有些不大認可這些傳統觀念。有人說:」過分的善良,只會讓自己吃虧。「有人說:」毫無保留的善良,只會讓人得寸進尺。「也有人說:」你小心翼翼的善良,最終變成你最大的懦弱。「這引起你怎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