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特別推出「70年 70位名醫」大型系列健康科普,名醫名家帶頭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今天推出:《70年70位名醫|陳澤雄:煮中藥、吃中藥,原來有這麼多技巧!》。
【視頻】陳澤雄教授:中藥
醫學指導:中山一院中醫科陳澤雄教授
廣東人愛中藥,遠近聞名。有的人一生病,就自己搗騰點藥材吃。老媽熬製的藥膳養生湯,更是伴隨著每個老廣的日與夜。
但要注意了,不管是治病還是養生,中藥使用不合理,也有風險!
中藥沒有副作用?可以隨便吃?
中藥確實是天然的藥物,但天然的藥物不等於就是沒有副作用。中醫利用中藥治病的原理在於「以偏治偏」,即利用中藥的偏性來治療疾病的病性。
比如,中藥分為寒涼性和溫熱性兩大類。寒涼性類的中藥一般治療熱性的疾病,假如用寒涼性藥治療寒性病就肯定不行了。
所以中藥千萬不能自己盲目使用,一定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有目的地應用。這樣才會取得療效。
有些中藥是有毒的,絕對不能吃?
大部分中藥是安全的,但有一小部分中藥的確含有毒性。而毒性中藥又往往對某些疾病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比如常見的雄黃,毒性很大,但雄黃的主要成份能治療白血病。
所以,有毒性的中藥使用正確的話,是可以起到很好臨床療效的。當然,我們不主張病人自己去用。對中藥的毒性,我們應該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有毒性的中藥,一般分為三大類: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是指會引起較明顯的臟器損害甚至導致死亡的中藥。應用時,一定要謹慎,不能擅自使用,比如雄黃、草烏、馬錢子。
有毒:指毒性相對輕的中藥,應用時間比較長或量較大的話,可能也會導致某些臟器的損傷甚至導致死亡。這類藥物在臨床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比如附子、雷公藤,當然它們的臨床效果非常好。
小毒:指毒性非常輕微的中藥。臨床應用非常普遍,一般只要配伍得當,不會造成臟器損傷。
中藥如何煎煮更有效?
正確的中藥煎煮方法是保證藥物療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1、器具
要用瓦罐或陶瓷罐,忌用鐵鍋、鋁鍋或銅鍋等金屬製品,避免中藥中的一些成分與鐵、鋁、銅等發生化學反應。
2、火候
文火:即比較小的火。一般適用於煮補益類藥物,需要讓有效成分慢慢析出的時候。
武火:即較快、較猛的火。一般用於解表類的,或清熱類的藥物。
煮中藥基本上包括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藥材煮之前,最好能泡一下,水需沒過藥面,最好泡20分鐘左右再煮。
第二:煮的時候,根據藥物的功效,選擇火候。
第三:對於一些質地特別或作用特殊的藥物,則有先煎、後煎、包煎、另煎、溶化等不同方法。
什麼藥要先煎?
主要是礦物類藥物,它質地較重。目的是讓它的有效成分更易析出。
什麼藥要後下?
一般是一些植物類藥物,如花蕾,或某些含有揮髮油的藥物。一般在藥煮好之前大概10分鐘左右的時候才放下去。目的是讓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留下來,提高藥物的療效。
什麼藥要另外溶化?
常見於膠類藥物,如阿膠、龜膠。否則與其他藥物同煎的話,很容易造成粘底、燒糊。
服用中藥有什麼講究?
這要根據藥物的功效來定:
1、解表或清熱的藥物:一般是主張在飯後服用。
2、補益類藥物:主張在飯前吃或空腹時服用。
3、安神類藥物:主張睡前一到兩個小時服用。
當然,一般來講,藥物是溫服好一點,口感好,同時對胃腸刺激小一點。但有時候根據疾病不同,還會有些小小的差別。
比如,解表藥,一般是溫服;用於治療熱性病的藥,一般涼服;假如是用於治療寒涼性疾病的藥物,一般是溫服。
食用藥膳養生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要避免食物搭配中的矛盾。比如蜂蜜不能跟蔥合用,桔梗忌搭配豬肉。
第二,有些藥物跟食物之間不搭配,要講究。比如人參和白蘿蔔,一般不會放到一起,白蘿蔔會影響人參的效果。
第三,藥材與藥材之間的搭配不能違反中藥用藥原則。
第四,不可以將藥膳代替藥物,用來治療疾病。
第五,在特殊身體情況時,要講究辯證施膳。
比如患病時,要注意這些東西是否適合你的身體情況,如患熱性病,溫熱的藥膳就不宜食。一定要跟你的身體情況相匹配。
比如在妊娠的時候,一定要避免應用活血破血的藥物。比如女性在生理期,一般就不用當歸這類的藥物。
所以,對藥食同源食材的選用,也一定要根據它的特性,以及食用人群的身體情況來定,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總統籌:彭福祥、林芳宇
統籌:謝鳳蘭、梁嘉韻
攝影:劉星亮、蔡新潔
攝像&剪輯:周俊樂、葉小寶
文字整理:謝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