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賣了一年的銀鷺,終於在年底前有了結果:賣給了老銀鷺人——原創始人陳清水接盤。
群裡有小夥伴問老納,怎麼看?這就跟你和你孩子玩捉迷藏,老遠都看到他的屁股了,還得裝出一副好意外、好驚喜的神情。當然,這次是有意外的,那就是之前老銀鷺人都認為是蔡學彥和陳清淵在主導,誰知,還在不確定參不參與的陳樹林和陳清水,籤約的竟是陳清水。
到年底了,大家都該衝業績了。
一、賣個品牌分幾步?
問把品牌賣了分幾步?
答:分五步。第一步,把自己的倉庫門打開,告訴別人,我要賣品牌了;第二步,放個「謠言」說好幾家有意收購;第三步:跟真正想買的抬抬價;第四步,裁員再把優良資產轉移點兒;第五步,成交。
完美!
2020年3月,傳出雀巢賣銀鷺的消息。這應該不是一個衝動性的決定,畢竟,從銀鷺原創始人團隊離開後,這銀鷺有點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時不時的就傳出雀巢要賣銀鷺。
2020年的疫情,就是壓死這個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多年來靠中秋、春節走量的銀鷺,這次春節的量都走不動了。等待著它的不僅是一腦門子的庫存、退貨,最主要是看不到前途的增長。畢竟,專業的公司、職業經理人,看的就是增長,就是利潤。尤其是這種領養的孩子,你要說自己沒孩子,只領養這一個孩子,好好培養也中。偏偏自己一堆孩子,還都能鬧個海,打個怪獸,救個爺爺,維護下「世界和平」什麼的。
就這個吧,前兩年表現的也還可以,該鬧海鬧海,該鬧天宮鬧天宮的,你以為他不是要封神,就是要做鬥戰聖佛。可突然就不知咋的了,不要說一些坐騎打不過,就連村裡的阿貓阿狗都能欺負一把。
那這個時候,從職業的角度看,就得賣、就得止損。愛情不是買賣,但企業是,想買就買,想賣就賣。當然了,賣也得有個策略,一定要弄得很多人搶的畫面,你要是直接讓人看穿了,就一個人想接盤,那就沒法兒賣了。所以,先放風要賣,再放風好多公司要搶著買。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副盛況:中國有頭有臉的快消企業都在排著隊搶銀鷺呢,什麼娃哈哈、統一、達利、加多寶、康師傅,華潤雪花,整個就感覺像中國飲料的大半壁江山都缺銀鷺來下菜。
老納報導銀鷺可能被銀鷺人收購時,其它媒體的分析
真的,一樣是賣回給原企業的人。你看科蒂賣丁家宜、好時賣金絲猴,哪家都沒雀巢賣銀鷺這麼多戲。科蒂賣丁家宜沒說納愛斯、立白搶著收,好時賣金絲猴也沒說雅客、大白兔、馬大姐收。
這要是把賣企業那點小心思都用在賣產品上,用在怎麼好好恢復市場、維護經銷商關係上,銀鷺還能堅持幾年。
當然,你想弄個萬民哄搶的局面,還能讓人理解。下面這些操作就讓你覺得雀巢的腦迴路很清奇。先是2020年1月任命孫亦農出任CEO,讓你以為雀巢用一個中國人、一個可口可樂出身的職業經理人取代印度人崔武迪,是想再奮鬥一把。
結果,3月就傳出了雀巢甩賣銀鷺的消息;一個月後又突然把自己「死了」八年的雀巢冰爽茶搬了出來,要銀鷺的業務、經銷商來做;大哥,你都要把銀鷺賣了,現在又讓經銷商賣冰爽茶,經銷商怎麼想?賣得好了,你將來不生產了怎麼辦?賣得不好,庫存怎麼處理?要知道這些是看銀鷺這個品牌的經銷商,不是看雀巢的。
雖然,銀鷺的八寶粥和花生牛奶佔銷量的三分之二,但要賣;而佔銷量三分之一的即飲咖啡,還是要自己經營的。8月份,雀巢出臺文件,未來雀巢即飲咖啡將分兩塊來經營,19個省由新團隊經營,12個省份由銀鷺團隊經營。
在此次出售過程中,雀巢宣布出售了銀鷺所有業務,不包括12個省的雀巢即飲咖啡業務,也就是說,未來一段時間即飲咖啡將重回雀巢團隊,這兩個月的磨合,可以走出一條路了。
二、與未來有關的「疑問」
跟前面賣給誰家的迷霧重重一樣,在這條雀巢官宣的資訊上,雀巢只是回顧了2019年銀鷺銷售額是多少,並沒有說銀鷺是多少錢賣的。令人奇怪的是,你可以看到外企收購的時候,都會說多少錢收購了,可能這樣的收購能讓股市好看一些,彰顯自己的實力以及增長點,讓股市雄起一波,收割一波韭菜。但在賣多少錢這件事兒上,他們就顯得害羞了,不好說意思披露有關數字。
你說說,你怕啥呢,你都漫天要價了,我們就想看看,在國際菜市場砍價是怎麼個砍法,是打五折還是打骨折,是拼多多的一刀90%,還是轉發朋友圈讓多少人助力免費拿銀鷺?
這買的沒有賣的精,我們也想知道,這回購能否「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唉,目前就一個科蒂告訴我們了,24億收購丁家宜,我用八年,23億的折損費,1億賣給你。至於好時賣金絲猴沒說價格,銀鷺也沒價格,老納這顆無處安放的八卦的心啊。
第二,陳清水是什麼樣的角色?
創始人是沒得說了。1985年,陳清水、陳清淵等6位青年承包了銀鷺前身,某罐頭廠。在2011年雀巢完成收購後,陳清淵直接離開了銀鷺,而陳清水作為企業的總裁又繼續做了五年——通常的收購都會有一個創始人團隊留五年過渡的說法。當年,達能收購樂百氏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要求。
離開銀鷺後,陳清水一直沒有其它動作。而陳清淵收購了盛洲油業,蔡學彥做了山圖葡萄酒,很多老銀鷺人離職後,多是去了盛洲和山圖。陳清水與蔡學彥、陳清淵還有家叫廈門銀鷺集團的公司,只是旗下多是重工、房地產項目,應該是1999年時,銀鷺多元化發展的產物。後來,銀鷺食品被收購,這些項目也就得以保留。在這份股權裡,我們能了解最初銀鷺食品大概的結構吧。
其中,蔡學彥、陳清淵是股份第二、第三的人。而在本次收購中,他們倆個也一直是傳說中的主力選手。甚至讓人一度以為陳清水可能真的不想再回來做快消了,太累了。然而,最後籤約的還是陳清水,也就是說,這應該是創始人團隊全員歸來,自己的孩子,可能還得自己再養養了。
唯一讓人覺得奇怪的就是陳清水用於收購的 Food wise公司——查不到,這應該是一個新註冊的公司,希望企查查努力把這個公司股權查出來。
第三,銀鷺與雀巢的關係。
玩歸玩,鬧歸鬧,目前看來銀鷺與雀巢就是創始人團隊和職業經理人團隊,經營的方向上的一些不同。未來,雀巢的即飲咖啡依然由銀鷺代加工。當年,銀鷺與雀巢就是通過代加工產生感情,後來再走到一起。被偏愛的有持無恐,得不到的在騷動,而得到的就可能是幻滅。
銀鷺做不好,不是說職業經理人能力不行,而是職業經理人的考核方式,思考方式與創始人是不同的。一個想的是我怎麼渡過這段時間,拿更高的工資;另一個想的可能是把這個企業長久的經營上去,或者怎麼高套現。
在快消這個略傳統的行業中,我們看到主導的力量還是創始人團隊。唯一不安的就是不僅職業經理人接不了創始人,有的時候,創始人的後代也接不了,這樣的企業案例太多。創始人團隊歸來,有活力,可這樣的活力又能持續多久?三十年,二十年,你的企業難道只想這麼久嗎?
第四,銀鷺的未來怎麼樣?
針對此次收購事件,偏雀巢一方的人認為銀鷺要感恩,雀巢來了之後大家工資漲、福利高。如今,銀鷺回歸後,就得像以前那樣六天工作制——這基本上是中國快消企業的現狀,不定時工作制。最主要是,他們認為銀鷺未來會裁員,因為效益不好,用不了這麼多人。
在雀巢賣銀鷺之前就有一波裁員,後來不了了之,普遍認為在降低經營成本,讓收購方花點大錢。
我們要承認外企收購後,各種福利、待遇確實是不錯的,都是按中國法律來的,這點是肯定的。至於裁員,老納依然覺得大可不必,春節要來了,還是可以一戰的。只是今年不必要像往年壓的那麼狠。給經銷商、業務員一個時間,消化下庫存,未來還可以再戰一下。不一定是八寶粥和花生牛奶就沒市場了,有時候,它在人。
目前來看,銀鷺的大部分員工還是挺開心的,在所有的選擇中,這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或許是最合適的。
最後,可憐一下統一公司吧。傳它們要收購安奈吉,而後安奈吉跟了養元六個核桃以及百威經銷商;傳它們收購銀鷺,銀鷺回創始人手裡了。放過統一吧,畢竟自己水面合併,大包賺什麼的也怪忙的,那邊,今麥郎還老想把它踩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