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對一些謬論深信不疑,比如溫水煮青蛙,事實上有不少人都做過實驗(這個實驗唯一的難度是找到一隻青蛙),從來沒有一隻青蛙被煮死的,它們全部都跳了出來。
不過這個實驗卻意外證明了另一個道理:有時候人看起來比青蛙還蠢。
國際上有個著名的獎項——達爾文獎,專門頒給年度最蠢的人。今年的冠軍得主是一位日本播主,他宣稱可以不帶裝備徒步攀登富士山,並且全程直播。結果,粉絲們目睹了他們的偶像因缺乏裝備而墜崖。
同時獲獎的還有一位澳洲青年,他一時興起在懸崖邊的欄杆上表演倒立,但這次沒有控制好重心,於是人們再也沒機會看他表演倒立了。
每年,因人類自身太蠢而導致的傷亡,肯定比因自然災害導致的而傷亡要高得多。
在樓市,也有不少愚蠢甚至近乎自殘的行為。
第一種:死空頭或死多頭。
一些人在看多了老司機的文章後,不無失望的表示,老司機是個沒立場的人。偶爾看多,偶爾好像又在看空,摸稜兩可,是不是對樓市沒把握?
這話說對了,老司機對於樓市還真是沒把握。但凡那些宣稱有把握的,不是騙子,就是外行。
經常有人在老司機交流群裡充大神,宣稱自己有多牛,有時還拿老司機來點評一番。我理解那些人的年少輕狂,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是帶著功利性的目的,比如拉粉。對我來說,隨著年紀的增長,特別是閱歷的增加,對於篤定的事情越來越沒有把握,也越來越不敢下結論。
樓市是一個混沌的系統,任何一個條件的變化,都可能導致結果大相逕庭。限價的時候想不到搖號會有那麼多么蛾子,限售的時候也想不到二手房反而會因此掛價更高。
就如同上周這最新一輪的調控,不少人都急切的希望老司機能給一個清晰的結論,告訴大家應該怎麼做。但是,要馬上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負責任的,事實上我也需要走一步看一步,就如我以前常說的那樣:
對於樓市,我通常只預判6個月。
但買房的周期最少是4年,老司機根本沒辦法依據這一次調控來預判4年後的樓市,所以我也不會依據這一次調控來告訴你該買還是該等。
樓市的走勢,長期看制度,中期看政策,短期看供求。在這三個因素中,制度是最穩定的,比如土地出讓制度、預售制度等,輕易不會改變。因此,樓市長期的確定性是最強的,也就是說,樓市長期向好是大概率。
中期看政策,政策的不確定性就要強一些了,有時候會調控,有時候會刺激,樓市也會隨之起起伏伏。樓市發展的二十年,也是政策反覆的二十年,總的趨勢是政策越來越精細,頻度也越來越高,現在的政策周期,往往以季度為單位,採用小幅度多頻次的方式來實施。
所以我們可以判斷一項政策出臺後對市場造成的影響,但也僅限於3-6個月,因為3-6個月後又可能出臺新政策,政策可能微調,甚至可能反轉。
至於供求,是不少專家都喜歡引用的數據,比如庫存有多少,出清周期有幾個月,以此來判斷房價是漲還是跌。這種「用數據說話」看似正確的方法其實是會害死人的,因為庫存也好,庫存周期也好,在政策面前都是偽命題。2015年的時候庫存數據很嚇人,大家都覺得大跌還沒開始,但2016來個去庫存政策,不但迅速去掉了庫存,還開啟了長達5年的大漲。
政策的不確定性既與宏觀經濟有關,也與換屆有關,還與主要官員的個人意志有關,因此是最難把握的,有時候主管部門換一個人,政策就變了。
所以,老司機並非沒有立場,而是要應時而變,變化最主要的參照就是政策。政策變了你還不變,一定要做個立場堅定的人,我不跟。
佛祖都說了,我們很多的不快樂,都是緣於不能接受變化。人生的本質是無常,樓市也是。
第二種:盲目樂觀和僥倖心理。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太容易得到的東西都不會珍惜。再進一步想,因為不珍惜,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容易失去。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很多富二代敗家,那是因為他們得到的財富太容易了。
老司機看到過不少開發商老闆賺錢很容易,從百萬到千萬到億萬也就幾年時間,但同樣也是幾年時間,又迅速從億萬變成百萬甚至負翁。人生的大起大落實在是太快了,不明不白賺來的錢,也會不明不白的失去。
投資本來是一個理性和專業的事情,但在樓市卻變得毫無技術含量,以本輪牛市為例,在2015-2016年入場的投資者是高手,在2017-2018年入場的是跟風,2019-2020年入場的則很多都是盲目了。
特別是扎堆投資熱點板塊。
但如果你要去問這三撥投資客,2015-2016那撥可能最謹慎,他們有的已經開始套現了;2017-2018的可能也比較平和,覺得收益也不錯了;最為樂觀的是2019-2020的這撥人,他們最常問的是,寧波房價三年後能到4萬還是5萬?
寧波房價還有多大空間,還會像過去幾年那樣上漲嗎?碰到這種問題老司機總是很傷神。作為一個投資者,對於樓市如此無知,我真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好運還是教訓。
在股市裡,問一隻股票還有多大上漲空間的,往往都是韭菜,是機構的最愛。
樓市裡沒有機構,但樓市一樣有漲跌,而且漲跌一定有邏輯。本輪上漲的邏輯是什麼,這些邏輯是否還存在,新的上漲邏輯又是什麼,說不出個道理來,漲不漲就是靠菩薩。
拿自己的錢賭沒關係,借錢賭可能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即便對於樓市的邏輯不甚了了,不少投資者還對自己要求極高,比如想賣在最高點買在最低點。有不少人都問老司機,是現在買(賣)呢,還是等兩三個月後買(賣)呢?
老司機的回答經常是這樣的:你認為兩三個月後房價會漲(跌)嗎?理由呢?
在我看來,兩三個月的等待期本身就是沒意義的,除非你準確的知道拐點。成功的操作,能買在底部區域或者賣在頂部區域,已經是極大的成功了,二者往往只能抓住一頭。此外,對於區域的理解,老司機認為10%-15%的幅度都是成功的。
也就是說,最高點40000元的房價,你在35000賣出已經很成功了。別每天想著賣在39000,你我都沒那能力,碰到了也只是運氣。
與盲目相伴的,是僥倖心理,這體現在扎堆投資上。前兩年扎堆投資杭州灣的,他們也知道杭州灣二手房不好賣,但他們認為自己的房子賣得掉;這兩年扎堆投資奉化的,他們也知道奉化投資客多,但他們認為將來自住客會接盤。
僥倖心理的底層邏輯是從眾:即便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這麼多人都買了,我有啥好擔心的?
就像走夜路,同路的人多了,也就不怕鬼了。
但樓市不是走夜路,一哄而上的結果,往往最後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