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是如何成為全球霸主的?
美元是當今全球貨幣市場毋庸置疑的霸主,當然美元的霸主地位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著美國國力的飛躍式發展逐步從偏居一隅的美洲大陸走進廣闊的國際市場,並在二戰後取代英鎊成為國際公認的硬通貨。
美元的三百年的興衰史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草莽期,美元誕生,這一階段是北美大陸貨幣逐步從亂象從中走向標準化的階段;第二階段——稱霸期,美元逐步稱霸,美元逐步取代英鎊的霸主低位,在國際金融和貿易中佔據主導作用;第三階段——後霸主期,遭受歐元和日元等貨幣的挑戰,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美元的信譽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民幣這隻黑馬闖入,國際貨幣體系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是一超多強的局面仍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如下圖所示:
u美元霸權史
l美元誕生
在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出於商貿需求,麻薩諸塞殖民地在1690年發行第一張貨幣,用於籌措軍費彌補軍事遠徵的花銷缺口,很快這種做法傳遍十三殖民地但是限制於落後工藝,各個殖民地貨幣花樣百出,偽鈔泛濫於市,由此這些貨幣曇花一現,很快被市場拋棄。
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不斷發展,歐洲大陸啟蒙思想不斷傳入北美大陸,北美十三殖民地獨立呼聲此起彼伏,英國統治者為了防範北美十三殖民地經濟上形成統一市場,在1764年下達殖民地發行貨幣的禁令,對北美殖民地的稅收統一上繳金銀,由此導致北美地區資金缺乏。當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十三個殖民地的聯合大陸會議為了籌措資金,於1775年5月10日在麻薩諸塞州舉行會議批准發行總值兩百萬美元的紙幣,即「大陸幣」,由於一美元價值24.057克白銀,大致相當於一枚西班牙銀圓,因此大陸幣可與西班牙銀圓互換,在南北戰爭爆發前,西班牙銀圓一直是美國主要流通的貨幣之一,美國大部分銀行也多以西班牙銀圓作為儲備貨幣。
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推行金本位制,但是由於美國缺乏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職責由私人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共同承擔,美國財政部和私人銀行發行五花八門的國庫券和金幣券等紙幣,貨幣市場較為混亂,一直到1913年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美國混亂的貨幣市場才得以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各國將黃金和白銀作為戰略資源禁止進出口,由於缺乏充足的黃金作為金本位制貨幣儲備,金本位體系解體,各國為了籌措戰爭資金濫印紙幣,導致各國貨幣出現大幅貶值,美國政府將1922年以前版的各種券類鈔票逐漸收回,並在1933年終止金幣券流通,僅外國中央銀行可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
l 美元霸主地位確立
一戰末期,美國參戰,協約國實力大增,由於美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豐富的資源,而英法等國經歷漫長戰爭摧殘,製造業百不存一,美國各種商品紛紛湧入歐洲大陸,且在戰爭期間美國先後通過華爾街向英法等國大舉放貸,在戰爭結束後美國成為歐洲最大的債主。戰後德國巨額戰爭賠款導致德國經濟一蹶不振,此時華爾街又牽頭國際財團向德國放貸,以維持德國經濟不陷入崩潰,此時華爾街通過向德國放貸保證德國有足夠的財政收入,以賠付英法戰爭賠款,而英法又將戰爭賠款的大部分用來還美國戰爭貸款,由此美元從華爾街流出最終又回到華爾街,美元的地位迅速飆升。
英國在一戰前是世界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英鎊在國家貿易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有充足的黃金儲備以維持金本位制,但是一戰導致英國經濟崩潰,無法繼續維持金本位制,英鎊的地位受到國際資本的質疑,此時英國放棄金本位制度更是雪上加霜。而美元則藉助一戰一舉成為國際上貨幣霸主之一,華爾街在國際金融地位迅速攀升,並超過倫敦金融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義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在東線轉為戰略防禦,日本已經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戰役的能力,他們的國內經濟更是接近崩潰;而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也遭受嚴重破壞;蘇聯的狀況也同英法一樣,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未完成就遭到法西斯納粹德國的侵略;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發了財,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部資本主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3/4,這使它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的霸主地位由此確立。
l 美元後霸主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的霸主地位後,美國藉助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通過二戰後「馬歇爾計劃」大舉向歐洲國家借債,進行資本的輸出,控制歐洲大陸,在亞洲發動數次戰爭,由此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越來牢固。但是隨著歐洲和日本地區經濟復甦,美國的這一霸主地位受到挑戰。通過黃金儲備,我們可以發現在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為246億美元,佔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73.4%,這是戰後的最高數字。但是1950年以後,除個別年度略有順差外,其餘各年度都是逆差。1971年上半年,逆差達到83億美元。隨著國際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國的黃金儲備日益減少。尤其是進入到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衝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上漲。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
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沒有了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
20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西歐崛起的同時,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無力承擔穩定美元匯率的責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相繼兩次宣布美元貶值。各國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制。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歐洲各國的許多人一度拒收美元。在倫敦,一位來自紐約的旅客說:「這裡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們手裡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般。」在巴黎,計程車上掛著「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寫著「不要美元」。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
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奔潰後,美元與黃金不再掛鈎,但是在美國威逼利誘下,沙特等OPEC產油國將美元作為原油結算貨幣,美元藉助石油交易仍然佔據著國際貿易結算的第一,在當今國際貿易中,以美元結算佔總體貿易的60%左右。2016年人民幣加入SDR後,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權重仍高達41.73%,穩居各大貨幣第一寶座,由此可見石油美元對美元霸權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經濟經歷六七十年代的黃金髮展,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元的國際地位大幅飆漲,日元一度構成對美元霸主地位的威脅,但是在九十年代隨著美日「廣場協議」的誕生,日本陷入長達20年的衰退,日元再無翻身機會。
進入到21世紀,歐元的誕生對美元的霸主地位的挑戰最為直接,國際社會一度認為隨著歐元區經濟整合,歐元將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霸主,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這種呼聲尤甚。但是好景不長,隨著2010年希臘債務危機爆發,歐元大幅貶值,國際社會對歐元的穩定性質疑聲此起彼伏,隨後歐央行實施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負利率的壓力導致歐元在國際社會上的信譽大幅降低,而希臘等南歐國家債務問題一時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歐元喪失挑戰美元霸主的機會。歐元從誕生之初,被國際社會抱以厚望,希望打破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破解美國通過美聯儲貨幣政策收割全球財富的困局,但是受制於先天缺陷,歐元難當此重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尤其是中國在2016年10月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的SDR一籃子貨幣體系,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大幅飆升,由此國際貨幣體系進入到美元獨佔鰲頭,歐元與人民幣以及日元追趕的「戰國紛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