魟魚,一種身體扁平的海洋食用經濟魚類,學名:孔鰩,也有稱作魔鬼魚。魟在潮汕話中發音——hàn,是一種常見的海產食用魚類。
赤魟也稱孔鰩、魔鬼魚
聽我奶奶說,在他們青年那個時候,國家是不允許私自買賣魚的,那時候也沒有誰有大船出海,都是小竹排,捕撈的魚不管多少,都只能自己吃。而到了我父親青年那會,我們附近村鎮才漸漸開始開放海魚的買賣,那時候經常能捕撈到魟魚,種類多種多樣,個頭也比較大。
魟魚,分鱝形與鰩形
那時候農村的海產儲存方式幾乎就只有曬乾與醃製,不能這樣處理的魚類買來就得吃完,而魟魚不適合醃製與曬乾,雖然魚肉的特性使得口感上比較特別,卻也因為魚肉的特性不適合香煎。烹飪方式使得味道並沒有比其他魚類優勢,所以買魟魚的人比較少。
在十幾年前,廣東地區捕獲的魟魚很多,也造成很多海產資源的浪費,因此人們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烹飪方式,特殊的魚骨與肉質,吃起來與魚翅口感相仿,讓魟魚變得頗受歡迎。
從左到右:三杯魟魚、紅燒魟魚、酸菜燴
2011年,魔鬼魚中部分蝠鱝被列入國際公約——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中,同時國際自然生態保護聯盟(IUCN)將蝠鱝歸類為瀕危物種。直至2013年,將雙吻前口蝠鱝和阿式前口蝠鱝兩種前口蝠鱝作為瀕危野生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我國作為公約締約國,2014年9月14日起對以上兩種蝠鱝類魔鬼魚進行保護,對蝠鱝類國際貿易進行監督。
雙吻前口蝠鱝
現今赤魟依然是我國沿海常見的食用經濟魚類,而蝠鱝類漁民雖不專門捕撈,卻也時有誤捕的時候,也有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們的稀少而殺害。
海邊等待出售的赤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