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小月(爸媽進化論主筆)
會玩的父母更容易引導孩子建立秩序感
前不久,有段視頻火了。
有個萌娃在家裡玩小醫生的遊戲,她不但很認真的模仿醫生給自己的玩具聽診,還讓每個玩具整整齊齊的排好了隊,並且讓它們之間都保持了大約1米的間距。
最讓人感動的是,在隊伍的最後,爸爸一臉嚴肅地扮成了傷員正在認真地等著「看病」。
這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這爸爸竟然崩得住不笑場,還跟真病患的表情似的,也是老演員了,哈哈。」「爸爸沒玩手機默默等候,很用心的陪伴。」「太可愛了,有愛的家庭。」……
這位爸爸沒有鄙視孩子的幼稚,也沒有玩著手機敷衍孩子,並且從他的專業裝扮和到位的配合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個經常陪孩子玩遊戲的「老手」。
也難怪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看病要排隊,而且還要保持一米的間距。
《遊戲力》一書告訴我們:「遊戲是孩子嘗試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徑;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與人重歸於好的方式;同時能幫助孩子從情感創傷中得到康復。」
事實上,父母最高級的能力不是會掙錢,也不是會管孩子,而是會陪孩子玩遊戲。
知乎曾有人提問:「有一個有趣的媽媽是什麼樣的體驗?」
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媽媽用一種有趣的方式叫他起床的妙招。
他說:「我媽真的太有趣了,她晚上偷偷來我臥室把我放桌上的手機給我夾進書裡,放書架上,然後走了。」
第二天一早,他的手機鬧鐘響了,他習慣性的去摸手機,卻沒摸到,於是他一下就驚醒了,然後打開燈找,又關掉燈尋亮光,還是沒有找到……
當他折騰了好幾分鐘才在書櫃裡找到了手機時,他已經完全清醒了,一看時間才6點17分。
他哭笑不得地找到媽媽,媽媽卻笑眯眯地說:「就是想讓你早點起來折騰折騰,看你今天起的挺早吖。」
他對媽媽深表佩服,同時也覺得:「有個有趣的媽媽真的太幸福了。」
這位媽媽用了一種好玩的方式叫孩子起床,巧妙的讓孩子克服了賴床的惰性,輕鬆地做到了讓孩子早起。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玩是孩子認識世界、開發學習能力的工具,玩在本質上是一種智力活動。」
「玩遊戲」是親子溝通的一種良好互動方式,比起枯燥乏味的說教,孩子更喜歡父母通過有趣的方式來告訴他們應該懂的道理。
會玩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錢鍾書的女兒錢媛出生在那個風雨飄搖的亂世,然而她卻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
這與錢鍾書出了名的愛玩愛鬧的個性密不可分。
他可以在帶著女兒下館子時攛掇女兒一起觀察其他食客,偷聽鄰桌的對話,然後父女倆八卦地猜測雙方的關係,經常能討論出一部情感大戲來。
他還在每天臨睡前把玩具、鏡子、刷子甚至毛筆等東西藏到女兒的被窩裡,美名其曰埋「地雷」,等著女兒驚叫時,他就得意地。
他精通多國語言,於是經常用這個技能捉弄孩子,偶爾教教女兒一些帶有屁、屎等粗話的法語、德語單詞,沒想到女兒很快就能用英語反駁他了。
父女倆類似的趣事層出不窮,以至於錢媛在小時候經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在這樣幽默風趣的爸爸言傳身教下,長大後的錢媛不管是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挫折,都能笑對人生。
與之相反的父母,我想起了自己的親戚。
前不久,她氣急敗壞地給我說:「我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她居然說想換個媽媽,真是被她氣死了。」
深聊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那天周末,孩子想自己在家做個蛋糕,她卻說:「自己做多麻煩啊,又浪費時間,我們直接買一個吧。」
孩子又想去拾幾片樹葉製作一幅畫,她又說:「哎呀,你別把今天才穿的衣服弄髒了,我給你買新的玩具,你快去做作業吧。」
孩子覺得她非常無趣,於是就懟了她。
我見過這個孩子,她動不動就愛發脾氣,不能接受一點點意見,否則就賭氣不做了。
而我親戚為了照顧孩子放棄了工作上的發展機會,幾乎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結果孩子卻如此表現,也難怪她感到沮喪了。
美國正面管教體系創始人簡·尼爾森說:
「我喜歡幽默的原因是,它培養了孩子們的很多品質,比如合作、尊重、關愛、幫助、自尊、輕鬆的生活態度,大家彼此之間的聯結,當然還有自信和快樂。」
當我們忘記了怎麼玩耍,只會用刻板和嚴肅教育孩子時,就容易畫地為牢,反而給自己和孩子都帶上沉重的枷鎖,不但剝奪了自己的快樂,也讓孩子失去了靈性。
用愛和尊重讓你做個會玩的父母
有人說:「會玩的父母萬裡挑一。」
一份調研了中、美、英等20多個國家,共計8000名家長和3000名7-12歲兒童之間有關玩耍的研究報告表明:
72%的兒童更喜歡和父母一起玩耍,可是有62%的父母感到壓力太大,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玩耍。
另外,有93%的中國家長喜歡和孩子呆在一起,而不是陪他玩耍。
那麼,如何做一個會玩的父母呢?
首先,你得先讓自己的「杯子」充盈。
昨晚,我加班回到家已經晚上7點了,孩子一見到我就跑過來講她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又讓我和她玩遊戲。
我疲倦地陪了她一個多小時就安排她去睡覺,她卻很不滿地說:「媽媽沒有陪到我。」
我詫異地問:「媽媽剛才不是一直在你身邊嗎?」
她卻嘟著嘴說:「可是你老看手機。」
我恍然,原本我以為自己可以玩手機放鬆的同時又陪著孩子,沒想到我的心不在焉卻讓她感到了無趣和不被尊重。
有人說:「每個人的情感都是有限的資源,就好像一個蓄水池,此處用多了,彼處就少了;而且不能光用不加,不然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
深以為然。
當我們自己都感到能量耗盡時,不妨先尊重自己的感覺,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需要休息一下。
只有我們先蓄滿自己的「杯子」,讓自己的內心重新充盈,才能持續地分給孩子足夠的情感能量。
其次,你得讓自己變成一個「孩子」。
相信你一定還記得下面幾個場景:
疫情期間,吳京為了滿足孩子想去動物園看大象的心願,裹著被子在家中扮大象。
平時不苟言笑的塗磊老師為了逗孩子開心,穿著睡衣,配合著電視裡的《貓和老鼠》動畫片,擺出誇張的動作和湯姆貓互動。
還有那個被網友們公認為孫儷的「第三個孩子」的戲精爸爸鄧超。
他為了讓孩子可以在家裡滑雪,腦洞大開,就地取材,用了一些硬板紙就做成了「滑雪板」。
這幾位會玩的爸爸無一例外都扮演著孩子玩伴的角色,他們不在乎自己的舉動在其他成年人看起來是否幼稚,而是用愛給予了孩子平等和尊重。
勞倫斯·科恩曾說:「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只有用他的語言,才能有效地讓孩子知道:我們聽懂了他的心聲,我們讚賞他的努力,我們相信他能合作。」
哲學家周國平曾說:「家長對孩子,僅有愛還不夠,還必須有趣。」
會玩的父母能讓孩子更樂觀,更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會更樂意遵守規則,也能夠更有遊刃有餘的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想要成為會玩的父母方法很簡單,你不妨先讓自己的內心充盈,然後試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在心態上「蹲下來」,專注的陪孩子玩就好。
作者簡介:艾小月,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第六期親子營基礎1班學員,自信堅強,樂觀上進,極度追求生活幸福感的我,想用文字治癒自己,治癒和我一樣有著同樣困惑的你,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