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為何要以「國無惡道」作為四十八願的首願?

2020-12-22 淨宗傳承

第一「無三惡趣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一 《無量壽經會疏》的解釋

前兩條願都提到三惡道,所以這兩條願明顯是講拔苦的。拔什麼苦呢?首先是拔三惡道的苦。法藏比丘發願之前,世自在王佛現出二百一十億國土給他看,他看到很多國土都有三惡道,他覺得首先要去掉三惡道,他的淨土一定不能有三惡道;而且,他國土裡的眾生,現在不在三惡道,將來也不能墮入三惡道。所以,四十八願就從這裡開始。

極樂世界也叫「安樂世界」,所謂「安樂」,首先就是安全。到了極樂國土,首先就是安全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其他的,比如天眼通、天耳通、金剛那羅延身等,那都是後面的。

這條願到底是攝淨土願還是攝眾生願,歷代大德都有分歧,有的認為是攝淨土願,有的認為是攝眾生願,師父把這條願歸到攝眾生願裡了。

《會疏》對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作了解釋,開頭都說「述曰:佛本何故發此願耶?」這特別像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曇鸞大師解釋二十九種功德莊嚴,對每一種功德莊嚴,都說「佛本何故興此願?」所以,這似乎是模仿曇鸞大師。而且,他的文字、義理都很好。

《會疏》解釋這一願,說:「述曰:佛本何故發此願耶?見或國土,以雜業所感故,國有三惡趣,獄火列底而如蹈薄冰,鬼畜縱橫而見聞寒心,明昧倚伏,苦樂反覆。為之發大悲心,願言:若我成佛,國中長無如是苦難,上盡虛空下窮地際,同一快樂,相忘有餘也。」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發這條願?因為他見到很多國土都有三惡道。比如,我們娑婆世界就有三惡道。#無量壽經#

「見或國土,以雜業所感故,國有三惡趣」,之所以有三惡道,從根本來說,是因為有三惡道的業,所以就有三惡道的境相;如果沒有這個業,就沒有這個相。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菩薩到了三惡道,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他沒有那樣的業,他是憑著願力主動去的,所以他就處之泰然,並不受那個苦。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是被業力勾去的,是被動的。

三惡道是怎樣的呢?「獄火列底而如蹈薄冰」。為什麼說「如蹈薄冰」呢?薄冰的特點就是踩一下就碎了,很容易掉下去。地獄很容易去,就是表達這個意思。

「明昧倚伏」,「明」和「昧」是兩種狀態。「明」,就是這個人比較正常,明白事理;「昧」就是很愚鈍,思想是反的,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明昧倚伏」,明變成昧,昧變成明。「倚伏」,所謂「福禍相倚,禍福相伏」,會相互轉化,好事變壞事,壞事變好事,人間就是這樣的。

「苦樂反覆」,三界就是這樣。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以苦為主,快樂是很短暫的,所以叫三惡道。

「為之發大悲心」,阿彌陀佛為之發大悲心,因為眾生一旦墮入三惡道,是很苦的。

「願言:若我成佛,國中長無如是苦難」,「我成佛之後,我的極樂世界不會出現這種苦難」。

「上盡虛空下窮地際」,為什麼要用「上盡虛空下窮地際」呢?六道裡的天人在虛空中,畜生在地面,地獄在地下。

「同一快樂」,在這樣一個區域範圍內,所有的眾生都只享快樂,沒有痛苦。就像《阿彌陀經》說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相忘有餘也」,物質、精神都極大豐富,不用爭搶。這句話來自於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相忘於有餘」,一切都非常豐富。

二 我總結的五個理由

為什麼四十八願要以無三惡道作為首願?我參考了各家注釋,總結了五個理由。

第一,顯示阿彌陀佛大悲救苦,偏救急難。阿彌陀佛的悲心很切,他看到十方世界六道輪迴的眾生,最苦的就是三惡道的眾生,所以他首先救度三惡道的眾生。所謂「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這也顯示出淨土法門本為凡夫的特點。

過去的新羅,也就是現在的朝鮮、韓國,那裡有一位祖師,叫元曉法師,他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玄奘大師、慧能大師,在朝鮮家喻戶曉。韓國的小學教科書裡,就有元曉法師的淨土學說。

問: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答: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成佛。

問:成佛是不是很難?

答:也不是都很難。我們國家曾經有一個祖師,叫元曉,他曾經說過,淨土法門他力念佛,往生很容易,成佛很容易。

元曉法師跟玄奘大師是一個時代的人,他想來中國拜玄奘大師作師父,在路上,剛入境,玄奘大師就往生了,所以他就調頭回朝鮮了。元曉法師回去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有點像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拘小節,他是朝鮮的濟公。但是,他跟中國的濟公不一樣的地方是,他特別能寫書,留下了68部著作,這還不是全部的。他給各種經典作注釋,像《楞嚴經》《金剛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他通通作過註解。尤其是他對淨土的註解,非常了不起。

他注釋《無量壽經》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句話,「四十八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淨土法門的施設,本來就是為了凡夫,順帶兼顧一下聖人。他很敏銳地觀察到,四十八願是先針對凡夫的,凡夫在最前面,聖人、菩薩在後面。很明顯,淨土法門的本意就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第二,令一切眾生安心。因為三惡道的苦最重,既然阿彌陀佛已經發願了,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所以首先就讓往生到他的國土的眾生沒有後顧之憂,不會墮入三惡道,最起碼得人身,或者得天人身,其實還不錯。很多人還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做個天人挺好」,他沒有那麼高的需求。所以,讓這類眾生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首先就知道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就像看大學的招生簡章一樣,不用看後面,看到第一條的時候,心中就一震,「這個世界沒有三惡道」,首先就被吸引了,心就安了。

第三,開淨土門之根基,正覺成就以此願為根基。極樂世界又叫安樂世界,首先要「安」,在「安」的基礎上才提到「樂」。就像《無量壽經》後面說的「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首先就把三途的名字去掉。

第四,舉重苦攝餘苦。舉一個最重的苦,來攝受其他的苦。就像一個醫生,能把癌症治好,那麼小感冒就不算什麼,你就對他特別有信心。阿彌陀佛也一樣,他能把三惡道的苦止住,其他的苦肯定也能止住。這樣,眾生對阿彌陀佛就會產生信心。

第五,所謂「極樂無為涅槃界」,非下地凡夫所知,說無惡道,俯順凡情。因為極樂世界是很高妙的報土境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對普通凡夫來說,其實夠不著。凡夫夠得著的,就是事相上的,比如有沒有三惡道,等等。所以,阿彌陀佛首先發願,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也是讓普通凡夫能夠得著,所以就把這條願放在第一位。

選自:宗道法師《無量壽經大意》第12課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序說
    故要懂得利用目前有利的時機好好修學一下佛法,若不引起注意,將來回過頭來,只有感嘆二字了。現在我們所處時代,好像到處能夠見到佛法,這是令人可喜可賀的地方。但是不久的將來,佛法很快就在地球上要隱沒掉,這跟其它任何事物一樣,沒有永恆不變的道理。據佛經記載,在各種佛經隱沒後,《佛說無量壽經》還要在人間延長一百年,最後只剩下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一直流傳世界度人。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核心,在這5大願!
    阿彌陀佛本願的內容與數目,不盡相同,古今流通的是《無量壽經》魏譯本中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1國無惡道願、2不更惡道願、3身真金色願、 4形色相同願、5宿命智通願、6天眼普見願、7天耳普聞願、8他心悉知願、9神足無礙願、10不貪計身願、11住定證滅願、12光明無量願、13壽命無量願、14聲聞無數願、15隨願修短願
  • 阿彌陀佛如何創建莊嚴的極樂世界,四十八大願力度十方眾生
    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力,形成了度脫十方眾生的願力網路阿彌陀佛,成佛後,制定了度眾生的宏偉藍圖。也就是四十八願,為實現其願做了如下考查。1、建立度眾生的國土阿彌陀佛千億歲考察了,十方佛國世界的國土,參學各個國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選之對於度眾生優越的環境用創建極樂世界。十方世界的眾生喜歡什麼環境,就創造什麼環境。
  • 阿彌陀佛的 弘願,四十八大願包括5個主要綱領,淨土修行不可不知
    阿彌陀佛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凡夫最熟識的兩尊佛,而他們均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極深厚的緣分。每尊佛在因地修行時,必會發弘願救度眾生。他們的弘願(願波羅蜜),有著百折不撓的堅持,能感召宇宙間一種不可思議的雄厚威神力量(力波羅蜜),並歷經漫長的六度萬行,圓滿完成而成佛。
  • 善導大師:為何說第十八願是「王本願」是佛本願?
    我們在這個世間,最關心的是能不能往生、是怎樣往生,所以,關於這一條願(指第十八願),也就被引用的特別多,也就被說的特別廣泛,然後,也就把它說成是「本願」。並不是說其他的願(其他四十七願)不是本願,其他的願也是本願,但是內容不一樣。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39願 受樂同於漏盡願
    大安法師講述:受樂同於漏盡願請看願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就不取正覺。九法界眾生悉有趨樂避苦的生命本能,然何為真實快樂呢?業力凡夫追求的是感官快樂,以獲得精美之色聲香味觸為樂。然此五欲之樂會變化,因能感之心是生滅法,所感之五欲外境會變異。所謂樂極生悲,苦盡甜來。是故,吾輩凡夫享受的這種快樂並不真實,屬於外樂。從修道的層面來說,有四禪八定的內在快樂。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一,金剛那羅延身願
    根據善導大師等等淨宗大德的說法,極樂世界是屬於三界之外的報土,一聲佛號,即是真正的不死藥,往生極樂,就能如同阿彌陀佛一般壽命無量,得大自在身。極樂世界的這個身體為什麼是不死的,因為他的那個身體是法性的化生,不是肉身也不是四大假合的身體,他不是血肉之身,他這個身體如同諸佛如來的身體一樣,是虛無之身,不是實有的一個身體。
  • 阿彌陀佛對我們念佛人一大願
    但作為世間人,活在天地之間,唯有契合於世間法,行世間法,更要依行於此眾生道,方可依從正法,此生方能成就念「阿彌陀佛」之大道。身,口,意三業專致,滅罪的力量最大,佛號一天到晚不間斷,這個滅罪不可思議,你真能放下,真能舍,一切都捨得乾乾淨淨,緊緊抱住這句佛號,你跟阿彌陀佛就心心相印了,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我,想我。臨終他自然會來迎接。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31願 淨國照見十方願
    大安法師講述:淨國照見十方(第三十一願)請看願文: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阿彌陀佛稱性發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清淨如明鏡,皆悉影照他方世界的依正景物,十方無數無邊世界,皆能照現。以極樂國土喻明鏡,以十方世界喻面像,鏡納十方,徹鑑無遺。《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來到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彌勒菩薩彈指出聲,樓閣門應聲而開。
  • 阿彌陀佛怎麼才能救度一切眾生?只有這一願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佛是要一切眾生都進入無餘涅槃之境,四十八願也是要讓眾生進入滅度之境。「滅度」是什麼意思?滅度是不是消滅掉?很多人說就是把眾生都消滅掉了。也可以說是把眾生「消滅」掉了,因為眾生沒有了,都成佛了。有一首偈子講「廣度生死流。」「滅」是滅盡無明煩惱,「度」就是度生死之海,這叫「滅度」。不是世俗人理解的消滅掉了。滅度到哪裡?入彼涅槃城,進入涅槃的境界,如果煩惱沒盡就不叫滅度。
  • 阿彌陀佛的三個根本大願是什麼,看法師開示
    阿彌陀佛的三個根本大願是什麼,看法師開示。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為度眾生,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還有三個根本大願。第一大願,「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就是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就是十方諸佛國土第一莊嚴處,這個第一,決定是超世願,這是他的第一大願,我們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是隨順阿彌陀佛這個願,才能念阿彌陀佛。第二大願:「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這個大就是超過菩薩的行持,是唯佛與佛親證的果德,是為大。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2願 悉得清淨解脫願
    大安法師講述:悉得清淨解脫(第四十二願)請看願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文殊菩薩選擇專修念佛三昧的德雲比丘,作為善財童子的第一個善知識。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介紹「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於此三昧中,能夠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見一切十方諸佛。在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一一方中,所有諸佛的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神通、種種遊戲、種種眾會莊嚴道場、種種光明無量照曜,以及種種國土、種種壽命等悉能在此三昧中明見。
  • 佛教:為何念一句「阿彌陀佛」,智慧和功德都有了,這一定要知道
    佛教:為何念一句「阿彌陀佛」,智慧和功德都有了,這一定要知道。在我國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的美稱,可見無論是觀世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都和我們有很深的緣分。尤其是阿彌陀佛的影響更為深遠,當然這離不開釋迦牟尼佛的介紹。出家人之間見面都會互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信佛的也以同樣的方式問候。阿彌陀佛為何這麼厲害,還要從他的修行說起。
  • 阿彌陀佛的第四十六至四十八願,末法時代共業太重,惟三法不退!
    這是阿彌陀佛的最後三願。第四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七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透過第十一願加持淨土天人永不退轉,而第四十七願更加持無量他方世界菩薩眾,只要有緣聽聞阿彌陀佛名號,亦得到保證不退轉位。
  • 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 十念皆生我國願
    十方眾生但信願稱名,不假方便,自然感通佛力,自在往生。十念往生乃由生佛不二、感應道交顯出的妙德。吾人現前一念的體性與阿彌陀佛心體平等不二,吾人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阿彌陀佛就是我等眾生心內的佛。以信願稱名為能感,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為所應。感應道交,即得往生。如何才能感得通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呢?此願即將能感之機表述為三句話: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僧人們要經常念「阿彌陀佛」
    不論在佛界還是在俗間,阿彌陀佛都是知名度頗高的佛。將「南無」和「阿彌陀佛」連在一起,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向阿彌陀佛致敬!」在佛教中,「南無阿彌陀佛」在廣義上還表示為:向一切有覺悟、有德行的人致敬!為什麼佛門中的僧眾和俗家信佛的人們,口中總是不厭其煩地念「阿彌陀佛」,甚見面、一打交道,都要自動念一聲這個佛號,這是為什麼呢?
  • 乘佛本願力,往生極樂國!
    所以修淨土的人這地方要轉變觀念,觀念轉不過來,就往生就難了!下面介紹無量壽經一首偈語,是解釋第十八願地,告訴我們往生是乘佛本願力。下面是原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第一句;其佛本願力,其佛,的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力,就是力量。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有力量。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但是,南無阿彌陀佛念起來簡單,可它究竟是何含義,為什麼出家人要一直念誦呢?可能許多人都說不出所以然,而且坊間還流傳著很多無知的觀點。本文就針對這一聲佛號,追本溯源,相信你看過之後,會解開心中的疑惑。先說佛號本身,「南無阿彌陀佛」又被稱作六字洪名,它們均來自梵語音譯。南無意為頂禮,在古印度以頭頂觸及對方的腳部,是極其恭敬的禮儀。所以說,南無也被引申為「皈依、皈命」。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難怪出家人常念!
    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每當有佛家弟子出場,「阿彌陀佛」永遠是最經典的出場白之一。實際上,在現實當中,我們也經常見到出家人念這聲佛號。那麼,「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何眾多佛子行住坐臥不離口呢?簡單來講,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一樣,他是一位「有無量功德覺悟者」的名號。「阿彌陀佛」為梵文音譯,「阿」意為「無」,「彌陀」意為「量」,「佛」意為「覺」。
  • 簡單六個字,具足信願行
    第十八願的成就可說就是成就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了精要的解釋,就是有名的「六字釋」: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