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無三惡趣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一 《無量壽經會疏》的解釋
前兩條願都提到三惡道,所以這兩條願明顯是講拔苦的。拔什麼苦呢?首先是拔三惡道的苦。法藏比丘發願之前,世自在王佛現出二百一十億國土給他看,他看到很多國土都有三惡道,他覺得首先要去掉三惡道,他的淨土一定不能有三惡道;而且,他國土裡的眾生,現在不在三惡道,將來也不能墮入三惡道。所以,四十八願就從這裡開始。
極樂世界也叫「安樂世界」,所謂「安樂」,首先就是安全。到了極樂國土,首先就是安全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其他的,比如天眼通、天耳通、金剛那羅延身等,那都是後面的。
這條願到底是攝淨土願還是攝眾生願,歷代大德都有分歧,有的認為是攝淨土願,有的認為是攝眾生願,師父把這條願歸到攝眾生願裡了。
《會疏》對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作了解釋,開頭都說「述曰:佛本何故發此願耶?」這特別像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曇鸞大師解釋二十九種功德莊嚴,對每一種功德莊嚴,都說「佛本何故興此願?」所以,這似乎是模仿曇鸞大師。而且,他的文字、義理都很好。
《會疏》解釋這一願,說:「述曰:佛本何故發此願耶?見或國土,以雜業所感故,國有三惡趣,獄火列底而如蹈薄冰,鬼畜縱橫而見聞寒心,明昧倚伏,苦樂反覆。為之發大悲心,願言:若我成佛,國中長無如是苦難,上盡虛空下窮地際,同一快樂,相忘有餘也。」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發這條願?因為他見到很多國土都有三惡道。比如,我們娑婆世界就有三惡道。#無量壽經#
「見或國土,以雜業所感故,國有三惡趣」,之所以有三惡道,從根本來說,是因為有三惡道的業,所以就有三惡道的境相;如果沒有這個業,就沒有這個相。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菩薩到了三惡道,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他沒有那樣的業,他是憑著願力主動去的,所以他就處之泰然,並不受那個苦。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是被業力勾去的,是被動的。
三惡道是怎樣的呢?「獄火列底而如蹈薄冰」。為什麼說「如蹈薄冰」呢?薄冰的特點就是踩一下就碎了,很容易掉下去。地獄很容易去,就是表達這個意思。
「明昧倚伏」,「明」和「昧」是兩種狀態。「明」,就是這個人比較正常,明白事理;「昧」就是很愚鈍,思想是反的,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明昧倚伏」,明變成昧,昧變成明。「倚伏」,所謂「福禍相倚,禍福相伏」,會相互轉化,好事變壞事,壞事變好事,人間就是這樣的。
「苦樂反覆」,三界就是這樣。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以苦為主,快樂是很短暫的,所以叫三惡道。
「為之發大悲心」,阿彌陀佛為之發大悲心,因為眾生一旦墮入三惡道,是很苦的。
「願言:若我成佛,國中長無如是苦難」,「我成佛之後,我的極樂世界不會出現這種苦難」。
「上盡虛空下窮地際」,為什麼要用「上盡虛空下窮地際」呢?六道裡的天人在虛空中,畜生在地面,地獄在地下。
「同一快樂」,在這樣一個區域範圍內,所有的眾生都只享快樂,沒有痛苦。就像《阿彌陀經》說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相忘有餘也」,物質、精神都極大豐富,不用爭搶。這句話來自於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相忘於有餘」,一切都非常豐富。
二 我總結的五個理由
為什麼四十八願要以無三惡道作為首願?我參考了各家注釋,總結了五個理由。
第一,顯示阿彌陀佛大悲救苦,偏救急難。阿彌陀佛的悲心很切,他看到十方世界六道輪迴的眾生,最苦的就是三惡道的眾生,所以他首先救度三惡道的眾生。所謂「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這也顯示出淨土法門本為凡夫的特點。
過去的新羅,也就是現在的朝鮮、韓國,那裡有一位祖師,叫元曉法師,他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玄奘大師、慧能大師,在朝鮮家喻戶曉。韓國的小學教科書裡,就有元曉法師的淨土學說。
問: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答: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成佛。
問:成佛是不是很難?
答:也不是都很難。我們國家曾經有一個祖師,叫元曉,他曾經說過,淨土法門他力念佛,往生很容易,成佛很容易。
元曉法師跟玄奘大師是一個時代的人,他想來中國拜玄奘大師作師父,在路上,剛入境,玄奘大師就往生了,所以他就調頭回朝鮮了。元曉法師回去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有點像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拘小節,他是朝鮮的濟公。但是,他跟中國的濟公不一樣的地方是,他特別能寫書,留下了68部著作,這還不是全部的。他給各種經典作注釋,像《楞嚴經》《金剛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他通通作過註解。尤其是他對淨土的註解,非常了不起。
他注釋《無量壽經》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句話,「四十八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淨土法門的施設,本來就是為了凡夫,順帶兼顧一下聖人。他很敏銳地觀察到,四十八願是先針對凡夫的,凡夫在最前面,聖人、菩薩在後面。很明顯,淨土法門的本意就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第二,令一切眾生安心。因為三惡道的苦最重,既然阿彌陀佛已經發願了,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所以首先就讓往生到他的國土的眾生沒有後顧之憂,不會墮入三惡道,最起碼得人身,或者得天人身,其實還不錯。很多人還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做個天人挺好」,他沒有那麼高的需求。所以,讓這類眾生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首先就知道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就像看大學的招生簡章一樣,不用看後面,看到第一條的時候,心中就一震,「這個世界沒有三惡道」,首先就被吸引了,心就安了。
第三,開淨土門之根基,正覺成就以此願為根基。極樂世界又叫安樂世界,首先要「安」,在「安」的基礎上才提到「樂」。就像《無量壽經》後面說的「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首先就把三途的名字去掉。
第四,舉重苦攝餘苦。舉一個最重的苦,來攝受其他的苦。就像一個醫生,能把癌症治好,那麼小感冒就不算什麼,你就對他特別有信心。阿彌陀佛也一樣,他能把三惡道的苦止住,其他的苦肯定也能止住。這樣,眾生對阿彌陀佛就會產生信心。
第五,所謂「極樂無為涅槃界」,非下地凡夫所知,說無惡道,俯順凡情。因為極樂世界是很高妙的報土境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對普通凡夫來說,其實夠不著。凡夫夠得著的,就是事相上的,比如有沒有三惡道,等等。所以,阿彌陀佛首先發願,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也是讓普通凡夫能夠得著,所以就把這條願放在第一位。
選自:宗道法師《無量壽經大意》第12課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