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個世間,最關心的是能不能往生、是怎樣往生,所以,關於這一條願(指第十八願),也就被引用的特別多,也就被說的特別廣泛,然後,也就把它說成是「本願」。
並不是說其他的願(其他四十七願)不是本願,其他的願也是本願,但是內容不一樣。剛才說過了,第一願是「無三惡道」之本願,這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本願,那你要往生,你當然抓住這一條願就對了。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是本願的核心】
本願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四十八願都叫做本願,但是,四十八願有一個核心,有一個根本,有一個主幹,這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本願」。為什麼這條願作為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呢?那我們想一想,第一條願「無有三惡道願」,這是講去了極樂世界之後,沒有三惡道,如果你不能往生,這第一條願有意義嗎?沒有意義。第二條願「不更三惡道願」,如果你沒有去往生,第二條願有意義嗎?也沒有意義。乃至所有四十七條願,如果我們不能去往生,通通沒有意義。
那如果我們能往生呢?第一條願,你不知道,你不會背,你不清楚,你就只會念佛,只知道第十八願念佛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看,有三惡道嗎?不可能有三惡道。所以,你得到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就全部得到!你失去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全部失去!你能往生,自然沒有三惡道、不更三惡道、無有好醜、身皆金色、六種神通、證悟不退、無量智慧光明等,你通通得到,阿彌陀佛一一兌現。
他沒有說:「某某,你在娑婆世界沒讀《無量壽經》,不知道我的四十八願,你現在到極樂世界來了,我暫時不給你兌現。」不會的,到那裡去,自然都有了,因為這四十八願都濃縮在第十八願當中,又濃縮在六字名號當中,等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完全兌現。
【四十八願濃縮在六字名號中】
六字名號,就好像阿彌陀佛開了一個法界大銀行,銀行當中的所有財產功德,統統濃縮在六字名號裡邊,交給你娑婆世界罪惡凡夫眾生。你拿著這張支票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淨土,阿彌陀佛銀行馬上兌現,所有神通都出來了,所有功德都在這六字名號裡面,毫無欠缺——這叫功德行,不叫銀行。經中講:往生極樂淨土,須臾之頃,如諸菩薩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無有差別,無有好醜,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以總願來講,四十八願都稱作「本願」。如果以別願來講,則單指第十八願為「本願」,也叫「本願王」、「王本願」。在《無量壽經》裡邊有這麼四句話,叫做《本願成就之偈》,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命名第十八願為本願。是這樣說的: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說得很清楚了:「其佛本願力」明確提出了本願,這是說哪一條願?說「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當然是稱念名號往生了,當然是第十八願了。所以,善導大師又解釋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也是把「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第十八願稱為本願,說「望佛本願」,這個叫做「佛本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