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在涅槃前,親自到忉利天為母說法,講了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以報答佛母養育之恩,這部經也成為佛門第一孝經。
地藏菩薩在因地時的大行大願,皆緣於為救度墮入地獄的母親感同身受而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在因地就發的廣大誓言。而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大願都緣於他因地修行時對母親倍於常情的救度而發展成廣度一切罪苦眾生。
經裡有兩則救母的故事,都令人深思,令人景仰,令感人感動涕零。
婆羅門女的母親,"其母信邪,常輕三寶",而"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往坐臥,諸天衛護。」由於母親邪見加輕慢三寶之故而墮入無間地獄。
婆羅門女的孝母憶母的心倍於常情,感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親自告示指導她救母的方法。婆羅門女信心凊淨,依教奉行,「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念到一心不亂。定中親自去地獄救母,無毒鬼王見到她尊稱她為菩薩,並告訴她她母親升天己三日。並感慨的說"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
婆羅門女救母心之真切,意之誠懇,只一日一夜便證菩薩果位。而婆羅門女母親因女兒為救自己而證果的功德,成為她升天的果德。這是真實的工夫,真正的功德,把母親從地獄超生天上。
婆羅門女告別鬼王后,"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象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便令解脫。」
這是地藏菩薩救母的第一個誓願,把救母之心願擴大成普渡一切苦難眾生,這便是菩薩最初的大悲心而發的大願大行。
一個念頭的轉換把修行放在更寬廣的時空坐標裡面,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成為菩薩行的一面旗幟。
地藏菩薩在因地做光目女時,曾供養羅漢,羅漢問她有什麼願望,她說母親剛亡,不知生在何處,不知怎樣救度。
羅漢入定知光目女母親墮在惡趣,受極大苦。並問光目女的母親在生做何行業而受這麼痛苦的果報,光目女曰:「我母所習,唯好食啖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復倍。"並問羅漢如何哀救,羅漢告訴她救度母親的方法與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訴婆羅門女救母的方法沒有差別。
光目女「即舍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夢中見佛,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才覺饑寒,即當言說。」
其後她家的婢子生一子,告訴光目女他便是光目女的母親。他久處暗冥,累墮大地獄,蒙光目女的福力,才得受生,為下賤人,壽年十三,最後還要落入惡道。問光目女有什麼辦法脫免這惡道之苦,地藏菩薩從母親的痛苦表述裡深知地獄的可怖惡道的困苦,並啼淚號泣。
對清淨蓮花目如來像前發更廣大的誓願:"若得我母親永離三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花目如來像前,劫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畜牲惡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這是地藏菩薩金剛大願,從一心救母免六道輪迴之苦到救一切罪苦眾生,這又是他修行路上的再次升華。此時他的大悲之心己如大地一樣承載萬物,他的救生大願也如虛空一樣安忍不動。
我們再反思一下光目女和婆羅門女救母的效果怎麼會有如此的天壤之別呢?
光目女在夢中境界知母生處,夢中境界和婆羅門女定中親去地獄,功夫就差許多。她的功夫應是功夫成片,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沒有得一心,得一心才真正是菩薩。所以她的母親還要再回人間來,生在下賤之家,壽命只有十三歲。再轉生,又難免墮入惡道。
她沒有婆羅門女度母親升天那樣的殊勝,這是她修行功夫有欠缺。婆羅門女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沒有情識參雜在裡面。內心慈悲清淨,只經一日一夜便到正覺果位,鬼王見她都稱菩薩,成就之迅速,證悟層次之高,作用於救度母親在果德上便會如此之殊勝。
光目女只是供養.恭敬.悲泣瞻禮,裡面還夾雜"悲泣」。心地真誠,願也懇切,這跟婆羅門女應該沒有差別,差別在於心沒有清淨,清淨心沒有現前,還有"悲泣",這在修行功夫上有夾雜,不夠專一,不專一就難得一心。
通過這兩個故事的對比,我們是否也應反思一下我們當下的修行,心地要至誠,光誠還不夠,更要清淨。依理智不依情識,有情識夾雜使我們修行的功夫大打折扣,我們所成就的果會有大的瑕疵。
在超度親人,念佛送往生等佛事活動上,更要心地清淨,一向專念。不要有情識的夾雜,要學婆羅門女救母那樣情真意切,確不落情識。只有我們的功夫越得力,救度的效果就會更殊勝。這也是菩薩慈悲用兩個故事做一個情景再現,用事實告訴我們怎樣修行怎樣救度親人。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更清晰的認識到我們救度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歷代宗親靠什麼?靠你修行真實的功德。
把他們救度到什麼樣的處境,完全取決於你修行層次的高低.功夫的淺深,把握當下精進努力的成就自己,便成就了你的大孝大願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