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計劃(即Z-Plan)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上世紀30年代所提出的「超級造艦」計劃,將重振德國海軍,預計從1935年開始,大幅度翻新和重建該國在海上的軍事力量。
01被英美逼出來的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德國也正式輸掉了這場戰爭,為了防止德國重新崛起並威脅到自身的利益,一戰戰勝方的協約國在對德《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施盡了壓榨手段,尤其是考慮到一戰中德國通過「無限制潛艇戰」讓自己損失慘重之後,和約中對德國海軍未來的發展,制定了很多限制條例。
比如說,《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海軍只能擁有6艘10000噸級戰列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以及12艘魚雷快艇,這種海上力量和英美這種海上強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再加上1919年德國海軍的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集體自沉,昔日的海上霸主國——德國,瞬間家徒四壁,海上力量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戰後德國按照合約要求,重新打造了一些艦艇,比如說5艘K級輕巡洋艦,但這顯然不夠的,加之噸位會被卡死在10000噸以下,所以德國海軍只能選擇另闢蹊徑,最終打造一個新的艦種——裝甲艦,定位為「戰鬥力強過巡洋艦、航行速度快過戰列艦」,能夠被理解為介於巡洋艦和戰列艦之間,類似於戰巡艦的定位。不過,裝甲艦這種設計思路雖說和原來的戰列巡洋艦設計思路有些相似,但戰列巡洋艦仍是為海軍炮戰的主力艦而設計,但裝甲艦則是為了破襲戰而設計。
首艘裝甲艦為「德國」號,裝備6門11英寸大口徑艦炮,航速能夠達到不錯的28節,此後還陸續打造了「舍爾海軍上將」號以及「施佩伯爵」號,這些德國的裝甲艦被其他國家稱之為「袖珍戰列艦」,畢竟噸位的硬傷擺在那裡。
02野心勃勃的「Z計劃」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開始擔任魏瑪共和國總理,並撕毀《凡爾賽條約》,開始大刀闊斧重建德國海軍的輝煌,隨後德國海軍將原定的裝甲艦正式改進為戰列巡洋艦(雖然之前就已經和戰巡沒多大區別了),即「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這兩艘戰列巡洋艦都裝配了9門11英寸主炮(皆為3聯裝,前2後1),取代了原先的6門主炮(2×3設計),進一步提升火力輸出能力。
同時隨著法國海軍的迅速崛起和外部壓力的增大,德國已經不再滿足於20年代的裝甲艦了,德國海軍也終於制定了野心勃勃的「Z計劃」,志在稱霸全歐洲進而世界無敵。
03是「孤高巨獸」還是「兇猛狼群」?
這個時候的德國海軍,陷入到未來發展道路的爭論之中,「Z計劃」究竟應該是建造巨艦同時抵抗英法海軍呢?還是應該打造數量龐大的海上艦隊(噸位次之,質量和數量優先發展)呢?
需要注意的是,「巨獸」方案由時任德國海軍總司令艾裡希·雷德爾所提出,而「狼群」方案則由德國海軍將領卡爾·鄧尼茨提出,鄧尼茨曾於一戰駕駛過U艇破壞過協約國的海上交通線,深諳此道。
其實站在今天的角度分析,德國走第二條路線是最恰當的,畢竟英法背後站著美國,想要硬碰硬取勝何其困難?但是如果想要破壞英法美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線,也就勢必要稱霸北海,所以德國海軍最終無奈選擇了第一條「巨獸」方案,鄧尼茨的「狼群」方案被有限採納。
什麼叫有限採納?意思是德國海軍還是優先以打造巨艦為主要任務的,但是如果有閒置的生產能力或者資源,還是會打造龐大的U艇群的,但是顯然德國連造巨艦的資源都夠嗆,哪來的能力執行「狼群」方案呢?所以鄧尼茨的U艇大軍,註定只是一場夢。
04不可能完成的建造計劃
在「Z計劃」正式實施之前,還有一段時間的「過渡期」,這短時間之內德國海軍建造了三艘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之後德國便正式開始了「Z計劃」的「6年造艦計劃」。
從1939年到1945年,按照要求「Z計劃」中的所有現代化戰艦都需要在這6年時間中打造完成,共39艘,它們包括:
·航空母艦——4艘;·H級戰列艦——6艘(分別是H39、H40、H41、H42、H43和H44,其中H44滿載噸位14.15萬噸,至今人類都還未造出如此龐大的戰列艦);·O級戰巡艦——3艘(分別是O ship、P ship和Q ship,但是都止步於安放龍骨階段);·P級遠洋裝甲艦——12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2艘;·M級輕巡邏艦——4艘;·改良型M級輕巡洋艦——2艘;·「遠洋偵察」級大型驅逐艦)6艘。
就拿德國海軍的「齊柏林公爵」級航空母艦來舉例,德國並未完成這兩艘航母,A艦「齊柏林公爵」號在半完工狀態下下水後即被封存,一直到戰爭結束前為了避免遭敵人擄獲而由德軍自沉;而B艦「彼得·施特拉塞爾」號則是在還未下船臺的狀態下就被拆毀。這也註定德國從未有任何一艘航母真正服役過,直至今天。
航母一艘未曾建成,而戰列艦們甚至更加悽慘,最後幾乎所有戰列艦的建造計劃都被取消,並將其所需的材料以及拆卸下的材料,用於建造更多的U艇,最終的勝利者還是鄧尼茨,因為他太了解德國海軍究竟有「幾斤幾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