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打造39艘超級戰艦!德國野心勃勃的「Z計劃」,為何最終慘敗?

2020-12-03 天俊之劍

Z計劃(即Z-Plan)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上世紀30年代所提出的「超級造艦」計劃,將重振德國海軍,預計從1935年開始,大幅度翻新和重建該國在海上的軍事力量。

01被英美逼出來的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德國也正式輸掉了這場戰爭,為了防止德國重新崛起並威脅到自身的利益,一戰戰勝方的協約國在對德《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施盡了壓榨手段,尤其是考慮到一戰中德國通過「無限制潛艇戰」讓自己損失慘重之後,和約中對德國海軍未來的發展,制定了很多限制條例。

比如說,《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海軍只能擁有6艘10000噸級戰列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以及12艘魚雷快艇,這種海上力量和英美這種海上強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再加上1919年德國海軍的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集體自沉,昔日的海上霸主國——德國,瞬間家徒四壁,海上力量可以忽略不計。

被自我鑿沉的「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雖然戰後德國按照合約要求,重新打造了一些艦艇,比如說5艘K級輕巡洋艦,但這顯然不夠的,加之噸位會被卡死在10000噸以下,所以德國海軍只能選擇另闢蹊徑,最終打造一個新的艦種——裝甲艦,定位為「戰鬥力強過巡洋艦、航行速度快過戰列艦」,能夠被理解為介於巡洋艦和戰列艦之間,類似於戰巡艦的定位。不過,裝甲艦這種設計思路雖說和原來的戰列巡洋艦設計思路有些相似,但戰列巡洋艦仍是為海軍炮戰的主力艦而設計,但裝甲艦則是為了破襲戰而設計。

首艘裝甲艦為「德國」號,裝備6門11英寸大口徑艦炮,航速能夠達到不錯的28節,此後還陸續打造了「舍爾海軍上將」號以及「施佩伯爵」號,這些德國的裝甲艦被其他國家稱之為「袖珍戰列艦」,畢竟噸位的硬傷擺在那裡。

02野心勃勃的「Z計劃」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開始擔任魏瑪共和國總理,並撕毀《凡爾賽條約》,開始大刀闊斧重建德國海軍的輝煌,隨後德國海軍將原定的裝甲艦正式改進為戰列巡洋艦(雖然之前就已經和戰巡沒多大區別了),即「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這兩艘戰列巡洋艦都裝配了9門11英寸主炮(皆為3聯裝,前2後1),取代了原先的6門主炮(2×3設計),進一步提升火力輸出能力。

同時隨著法國海軍的迅速崛起和外部壓力的增大,德國已經不再滿足於20年代的裝甲艦了,德國海軍也終於制定了野心勃勃的「Z計劃」,志在稱霸全歐洲進而世界無敵。

03是「孤高巨獸」還是「兇猛狼群」?

這個時候的德國海軍,陷入到未來發展道路的爭論之中,「Z計劃」究竟應該是建造巨艦同時抵抗英法海軍呢?還是應該打造數量龐大的海上艦隊(噸位次之,質量和數量優先發展)呢?

需要注意的是,「巨獸」方案由時任德國海軍總司令艾裡希·雷德爾所提出,而「狼群」方案則由德國海軍將領卡爾·鄧尼茨提出,鄧尼茨曾於一戰駕駛過U艇破壞過協約國的海上交通線,深諳此道。

其實站在今天的角度分析,德國走第二條路線是最恰當的,畢竟英法背後站著美國,想要硬碰硬取勝何其困難?但是如果想要破壞英法美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線,也就勢必要稱霸北海,所以德國海軍最終無奈選擇了第一條「巨獸」方案,鄧尼茨的「狼群」方案被有限採納。

什麼叫有限採納?意思是德國海軍還是優先以打造巨艦為主要任務的,但是如果有閒置的生產能力或者資源,還是會打造龐大的U艇群的,但是顯然德國連造巨艦的資源都夠嗆,哪來的能力執行「狼群」方案呢?所以鄧尼茨的U艇大軍,註定只是一場夢。

04不可能完成的建造計劃

在「Z計劃」正式實施之前,還有一段時間的「過渡期」,這短時間之內德國海軍建造了三艘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之後德國便正式開始了「Z計劃」的「6年造艦計劃」。

從1939年到1945年,按照要求「Z計劃」中的所有現代化戰艦都需要在這6年時間中打造完成,共39艘,它們包括:

·航空母艦——4艘;·H級戰列艦——6艘(分別是H39、H40、H41、H42、H43和H44,其中H44滿載噸位14.15萬噸,至今人類都還未造出如此龐大的戰列艦);·O級戰巡艦——3艘(分別是O ship、P ship和Q ship,但是都止步於安放龍骨階段);·P級遠洋裝甲艦——12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2艘;·M級輕巡邏艦——4艘;·改良型M級輕巡洋艦——2艘;·「遠洋偵察」級大型驅逐艦)6艘。

就拿德國海軍的「齊柏林公爵」級航空母艦來舉例,德國並未完成這兩艘航母,A艦「齊柏林公爵」號在半完工狀態下下水後即被封存,一直到戰爭結束前為了避免遭敵人擄獲而由德軍自沉;而B艦「彼得·施特拉塞爾」號則是在還未下船臺的狀態下就被拆毀。這也註定德國從未有任何一艘航母真正服役過,直至今天。

航母一艘未曾建成,而戰列艦們甚至更加悽慘,最後幾乎所有戰列艦的建造計劃都被取消,並將其所需的材料以及拆卸下的材料,用於建造更多的U艇,最終的勝利者還是鄧尼茨,因為他太了解德國海軍究竟有「幾斤幾兩」了。

相關焦點

  • 能決定戰爭勝負,超級戰艦有多神秘?揭秘德國海軍「Z計劃」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國,我們能想到的只有閃電戰,以及以裝甲戰術出名的古德裡安、曼施坦因、隆美爾等名將。二戰初期,德國曾以其強大的陸軍部隊橫掃整個歐洲大陸,其標誌性的虎式坦克也成為最好的坦克之一。但說到海軍,德國好像什麼都沒有。
  • 一戰後日本為何放棄了野心勃勃的「八八艦隊」打造計劃
    八八艦隊是1907年日本海軍為爭奪太平洋地區海上霸權提出的一項龐大的海軍擴編計劃。按照計劃,日本海軍將打造一支由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組成的強大艦隊,以大幅度提升日本的海軍實力,確保在太平洋海域的優勢。但這個計劃幾經修訂,最終連一半都沒有完成就被放棄了。八八艦隊因此成為了日本人心中的遺憾。直到現在日本人仍然對「八八艦隊」念念不忘,試圖重新打造一支新的「八八艦隊」。
  • 這艘以蘇聯命名的超級戰艦究竟為何取消?|局器
    這支艦隊將由533艘戰艦構成,其中包括16艘B型戰列艦和8艘A型戰列艦,總噸位超過130萬噸。這樣一支艦隊可以讓紅海軍從一支毫無存在感的落後軍隊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計劃中並未包括航空母艦的建造。
  • 美國海軍:5年造82艘、退役39艘!美國海軍30年造艦計劃獲通過
    在美國當地時間12月10號,根據美國五角大樓方面的相關消息,美國政府通過了美國海軍最新的30年造艦計劃,也就是2021財年30年造艦計劃。時間跨度從2022財年到2051財年,將分階段完成不同的造艦目標。
  • 美海軍計劃暴兵,上千億打造400艘戰艦!防止被中國超越
    美國國防部又提出了一個新的造艦計劃,計劃斥資數千億建造400艘戰艦,對未來三十年的美國海軍建設進行了規劃,誓要保住全球第一的寶座。根據這份規劃,美國海軍將得到大約2000億美元,將繼續擴充艦隊規模,爭取達到400到500艘。
  • 這艘德國最知名的戰艦,究竟是如何沉沒的?丨局器
    提起德國最著名的戰艦,俾斯麥號戰列艦無疑是絕大多數人心中的唯一答案。這艘傳奇戰艦曾創造了輝煌的戰績,但很快就在敵軍的優勢兵力面前迎來了終結。而正因為這樣的傳奇經歷,圍繞這艘戰艦的爭議也始終不斷。根據《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被禁止建造戰列艦等大型戰艦。但1935年,德國與英國籤訂了《英德海軍條約》,允許德國建造不超過大英國協海軍總噸位35%的艦隊,以及不超過大英國協海軍潛艇總噸位45%的潛艇。這一條約為德國海軍的軍備現代化鋪平了道路。
  • 巨艦大炮的沒落,海軍光環的消失,德國人有哪些未建成的戰艦?
    為了避免戰艦大型化,最終其航速僅為27節,主機功率與「馬肯森」級相同為9萬馬力,其標準排水量為33500噸,因此它也是當時德國海軍最大的戰艦。德國海軍共計劃建造3艘該級艦,其中第一艘「約克」號於1916年7月動工。其他兩艘未動工就取消了。「約克」號於第二年年初停止了建造工作,建成部分僅重1000噸左右。
  • 二戰德國最強戰艦突入大西洋,擊沉2艘英戰艦,上千人葬身大海
    「俾斯麥」 號戰列艦1936年7月1日開工建造,1940年8月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0400噸,擁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絕對稱得上是納粹德國海軍的驕傲,也是歐洲同時代最強大的戰艦。雖然擁有了「俾斯麥」號這樣的超級巨艦,但是納粹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的巨大差距,導致納粹德國將對於主力艦的使用,不是在大洋之上爭奪制海權,而是去執行破襲艦的任務。於是,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悄悄駛出格丁尼亞港,前往大西洋,執行截殺盟軍的商船的任務。德國人把這次行動命名為「菜茵演習行動」,艦隊由呂特晏斯海軍上將指揮。
  • 區區6艘戰艦,真能決定16世紀「地中海大決戰」的結果?
    1571年10月7日,希臘勒班陀近海區域。雙方的各類船隻(包括運輸船)加起來接近600艘,參戰人員(包括划槳手)接近14萬人,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是他們一生中最恢宏的一戰了。關于勒班陀海戰的很多文章中,無一例外的提到了6艘加萊賽戰艦,它們被給予的極高的評價,甚至被認為「扭轉戰局」、「決定結果」——區區6艘戰艦真的這麼神嗎?
  • 第25艘052D、第8艘055有望年內下水,2023年海軍將擁有39艘盾艦!
    近些年,我海軍的發展速度之快可以說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山東號」航母、075兩棲艦、055大驅等各種新式戰艦的不斷下水、服役,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海軍過去幾十年發展緩慢「欠下的舊帳」。而在我海軍的各種戰艦中,變化最大的當屬「中華神盾」驅逐艦(下稱「盾艦」)。
  • 比日本晚了30年,德國海軍砸巨資訂購4艘萬噸戰艦,單價超10億歐
    就拿海軍(海上力量)投入來說,日本海上自衛隊早已萬噸級驅逐艦甚至是輕型「準航母」,而德國直到最近,才訂購了4艘近萬噸排水量的新型戰艦,時間上幾乎差了日本30年。據defpost網站6月19日報導,德國國會(聯邦議院)已批准以約56億歐元的價格,為德國海軍採購四艘MKS 180型護衛艦,這將是德國二戰以來獲得的最大噸位水面作戰艦艇,合同將由荷蘭的達門造船集團作為主承包商,德國的布羅姆-福斯、呂爾森等造船廠作為分包,80%的投資額都將在德國境內完成。
  • 這艘堪比大和號的超級戰艦,一炮未發就被「自己人」炸了|局器
    1930年,德國開始建造著名的德意志級巡洋艦。這種戰艦噸位僅有一萬多噸,但卻搭載了戰列艦水平的大口徑主炮,因此被稱為「袖珍戰列艦」。但經過了評估,義大利海軍沒有採用建造小型主力艦的計劃。經過複雜的設計論證,義大利認為只有建造2艘4萬噸級,裝備381毫米主炮的新型戰列艦,才能對抗法國海軍的新型戰艦。
  • 這四艘終極超級戰列艦,卻只能永遠停留在圖紙之上了,實在是可惜
    說起超級戰列艦,如今談及的無非都是日本的「大和」級超級戰列艦、德國的「俾斯麥級」超級戰列艦和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等等;但是這些超級戰列艦真的是戰列艦時代的終結嗎?當然不是,在二戰時期,還處於航母和戰列艦的轉折時期,在各個國家,其實鋼鐵怪獸超級戰列艦更受歡迎,龐大的身軀,粗長的炮管,能給人無限的震懾力和安全感;當時除了以上幾艘超級主力戰艦以外,其實如果戰爭還能繼續下去,接下來的幾款超級戰列艦,也很有可能會出現在戰場之上。
  • 歷史上中道而廢的三款超級戰列艦,排水量均超6.5萬噸,被迫下馬
    那麼,其他三國的超級戰列艦呢,為何沒有建造出來,現在讓我們盤點一下歷史上中道而廢的三款超級戰列艦。蘇聯的「蘇聯」級戰列艦因技術和戰爭因素下馬。作為一戰時的第二海上強國,德國在二戰爆發前的1939年1月,推出了雄心勃勃的Z計劃,即大規模造艦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是H級戰列艦和「俾斯麥」級戰列艦,對於「俾斯麥」級,大家都知道,而H級則是「俾斯麥」級的放大版。
  • 「大和」號如何被擊沉:超級戰艦的「神風攻擊」
    參考消息網4月9日報導 德國《世界報》網站4月7日發表題為《一艘戰艦發起最大規模的「神風攻擊」》的文章,作者為弗洛裡安·施塔克,全文編譯如下:1945年春,在逃避現實的德國領導人妄想奇蹟發生之際,日本精英則在考慮榮辱問題:傳承了2600年的日本皇室能否承受戰敗
  • 0比6!德國慘敗西班牙
    德國隊主帥勒夫半場0比3,全場0比6,德國隊在歐國聯小組賽最後一輪中輸了個乾乾淨淨、徹徹底底。一般來說,強強之戰都不會有大比分出現,但德國人偏偏「不信這個邪」。還記得19年前那場較量嗎?當時在世界盃預選賽中,英格蘭隊5比1教訓了德國人,而在過去的這個夜晚,西班牙隊又給德意志戰車帶來了同樣的感覺——心碎。其實這場在塞維亞的比賽,更緊張或者說壓力更大的是西班牙人,畢竟5場比賽結束之後他們以1分之差落後於德國隊,而勒夫的球隊只要不敗就能成功晉級到歐國聯決賽圈。
  • 清朝從德國訂購2艘鐵甲艦,引發日本全民恐慌,被視為心腹大患!
    文/滅霸他爸19世紀70年代末,李鴻章負責督辦北洋海防事務後,極力主張從歐洲訂購大型鐵甲戰艦,以遏制對臺灣虎視眈眈的日本,於是,「定遠」、「鎮遠」兩艘亞洲第一巨艦應運而生。李鴻章命清朝駐德國大使和駐英國大使考察各大造船長,尋找合適的廠商。
  • 揭秘二戰德國最強戰艦——「俾斯麥」號戰列艦沉沒的真相
    俾斯麥戰艦的這個名字源於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的奧託·馮·俾斯麥,此艦於1936年動工,1940年8月服役,滿載排水量達49972噸,是當時德國最大的戰艦,1941年5月27日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
  • 超級戰艦堅不可摧,水雷、魚雷也無法擊沉它,它又因何沉入海底?
    戰艦是海上軍隊的中堅力量,作戰艦隊是海戰策略中最基礎的籌碼,如果你的作戰艦隊比對方更大,那麼你就能控制海洋,自己的商船也可安全通行。因此,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是一戰時英國海戰策略的中堅力量,一戰,英德兩國開戰了殊死競爭,要造出更強悍的戰艦。
  • 得知俾斯麥號出港,英國出動10艘戰艦還有3艘航母圍堵,至於嗎?
    在一戰中輸得莫名其妙的德國並不服氣,養精蓄銳之後又挑起了二戰,並且以閃電戰術快速的襲擊了歐洲各國,德軍是出了名的紀律嚴明,這樣的虎狼之師自然會引得盟軍忌憚不已。二戰時期的德軍工業基礎牢靠,擁有諸多先進的武器,在海軍方面,俾斯麥號更是德軍的王牌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