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閩南網12月22日訊(閩南網記者 梁政 通訊員 黃欣如 文/圖)時光荏苒,轉眼又是年終歲首。回顧過去一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了一系列為民辦實事項目,不斷提升漳州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本月,由閩南網主辦的「點讚漳州2020十大民生實事」評選活動如期啟動。
近年來,漳州市住建局持續發力,從河道清淤到拓通改造,從養殖汙染治理,再到源頭截汙,堅持以「源頭治理、標本兼治、表裡如一」的思想,牽頭全面開展漳州內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努力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內河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久久為功。如今,漳州內河水環境整治已經走到了最核心環節——源頭治理!(閩南網曾作報導:《漳州:聚力城市水環境汙染源治理 還來「清水綠岸」》)
特別是今年以來,漳州市主城區雨汙分流及溝渠截汙工程全面鋪開。項目完成後,主城區生活汙水及商業排放的汙水將全部納入市政汙水管網,將從根本上解決雨汙混流的狀況。
九十九灣龍文區政府段整治前後
聚焦內河水九大汙染源
漳州市區建成區面積約67.25平方公裡,河網密布、水系豐富,總長度達123公裡。2014年,經漳州市住建局組織排查,漳州市區建成區尚存三湘江、環城河、九十九灣等10條黑臭水體,總長度約40公裡,這些內河汙水最終都排入九龍江。
是年,漳州出臺了《漳州市區內河整治實施方案》,專門成立市區內河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依託屬地政府,聯合了20多個部門共同參與推進整治行動。經過3年的努力,對已排查的黑臭水體實施清淤、拆違拆佔、拓通、引水等一系列工程,拓通了漳州市區各段內河共15公裡河道,初步實現了河道貫通,水流通暢,避免淤泥河黑臭。
東環城河整治前後對比圖
到了2017年,漳州集中精力將內河整治的主要發力點,從「河道環境治理」聚焦到「內河水環境源頭整治」。同時,著手對內河岸上和上遊汙染源逐一進行梳理。次年,《漳州市市區內河管理規定》應運而生,該《規定》明確了漳州內河管理的流域範圍、責任主體、制度規範、保護措施及處罰標準等問題。
隨著內河水環境治理的逐年推進、深入,漳州上下清醒地認識到,要徹底解決內河水汙染,就必須找準、窮盡汙染源頭。而經過梳理,導致內河水環境汙染的九大類汙染源,或與各行各業的每個百姓都息息相關。這其中,還涉及諸如雨汙管道錯接混接等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更導致了責任主體不明確、源頭管理「無從下手」等問題,給內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增加了不少挑戰。
於是,2019年4月起,漳州市住建局牽頭,開展了以正向排查為主、逆向溯源為輔的主城區排水戶普查全覆蓋,並對漳州主城區的地下管網做了一次全面「彩超」,無死角開展汙染源排查和攻堅整治。
建元路(解放路-九龍大道)雨水管前後
主城區地下全管網修復
近日,在薌城區芝山路湖內新村小區,施工隊員將小區樓棟牆角地面挖開,將用於排放生活用水的管道接入地下汙水管道。往後,這些生活用水將不會再通過雨水管道排入漳州內河中。這也是漳州開展主城區地下全管網修復的簡單縮影。
湖內新村小區汙水管道整治前後
今年7月以來,包括薌城、龍文、高新區在內的漳州主城區,全面開展地下管網修復工作,主要針對小區管網、老舊市政管網、河道管網等。這一工程預計在2021年1月完工。
以往,在管網排查修復之前,由於雨汙管道錯接混接等問題,諸如城中村及居民區生活用水排放、洗車行業廢水排放、餐飲行業汙水泔水等,都直接排入了雨水管道,最終排入漳州內河,融入漳州百姓的生活中。而管網修復之後,能夠很大程度地改善這一問題。
薌城區吉龍大廈管道修復
然而,汙染源是既存、隱蔽、龐大、全城變化的,現行的規劃建設和監管、物業服務、管理及執法機制均存在空檔。包括餐飲行業汙染源、農貿市場汙染源、洗車修車洗滌美容業汙染源、居民區生活汙染源、城中村(農村)汙染源、單位汙染源、工業企業汙染源、養殖業汙染源、畜禽魚類宰殺汙染源在內的九大汙染源,廣泛分布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甚至可以說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汙染源的製造者。
三湘江與環城河連通渠整治前後
因此,在全管網修復、內河治理硬體設施不斷提升的前提下,人為因素便成了內河環境治理最重要的「軟」條件。也只有人人參與到其中,共同呵護環境,才能從本質上治理內河水環境。
「如今,漳州主城區內河水環境治理,已經走到了關鍵的一步。儘管如此,仍需要每個人、每個單位、每個小區、每個企業的共同努力。」漳州市住建局副局長張永金說。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