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山水」·山水之間,就是中國

2020-12-14 顧塵寰

「一」

最初接觸「山水」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念初中時,語文課上學過的陶淵明的詩歌——《飲酒(其五)》,詩歌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作為千古名句,經常會在考試中默寫,因此語文老師強烈要求過熟讀背誦,直至如今都未曾忘記。老師當時講解陶淵明的此首詩歌,提及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主要表達了陶淵明懷才不遇的無奈,以及歸隱田園後的豁達。

而後,也學過諸多山水田園詩,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兩位詩人是盛唐時期的王維與孟浩然,後人並稱為「王孟」。

王維所作詩歌,膾炙人口者繁多,曾學過印象最深的一首,是《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提及孟浩然,他所作詩歌《春曉》,即便談不上家喻戶曉,但幾乎接受過教育的人都能熟背。詩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十二年寒窗苦讀,期間熟讀背誦詩詞繁多,但如今很多都已經還給了老師,剩下的在漫長歲月磨礪中也已忘了多半。

而今想來,當年死記硬背了那般多詩詞歌賦,其實真正理解者甚少,能夠記得的也多半都是「考試重點」,其他非應試需求的詩歌,老師也多半不會講解。大抵不過是囫圇吞棗罷了。

至於熟背過的那些,關於詩歌的流派以及更多延伸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更遑論理解何謂「田園」?何謂「山水」?

「二」

若說,山水田園詩還能背出個幾首,粗通些微末。至於其他,如山水畫,山水與音樂,山水與園林設計,山水與盆景和盆栽,乃至山水與風水,更是知之甚少。

念書時,美術和音樂課往往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就像是如今許多小視頻段子裡提到的那樣,這些「閒課」通常都是「必修課」的公共備用課,只要主課老師有需求,這些藝術老師多半都會隨時「有事,或者生病」。

因此,教育大省的學生多半藝術修養都不太好,畢竟一個人的時間有限,即要做好填鴨式教育下的接受者,又要了解更多與應試無關的內容,大抵還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所以直到高中畢業,自己對於美術的了解,依然停留在素描、油畫和水墨畫這一簡單區分的層面。而音樂,不談熟識五線譜了,甚至連數字譜都不能完全看懂。

其實也談不上抱怨與否,畢竟之於如今,依然因為個人緣由,在這些方面毫無長進。

當然,我所說的也只是自己親歷過的年代,如今學生的學習生活,已經不太了解了,畢竟時代在發展著,教育的政策也在不停調整。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大環境各有差異,因緣際會自然也各不同享。

至於好壞?誰能說得清?

這兩三年,有幸去過幾趟蘇州城,順道逛過幾個著名園林,拙政園、獅子林、留園,每一座園林的設計都各有獨特之處,有山有水有樹,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園中景致稱為「移步異景」大抵也不為過了,但若真要讓我自己去區分園林設計建造的優劣,大抵只能靠它是幾A級景區來判斷了。

園林美則美矣,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遊覽人數太多,作為觀光者很難靜下心來去體會造園者的心思,也浮躁到沒心情去回顧關於它的歷史。說是一無所獲有些過了,但終歸也只是到此一遊,走馬觀花了。

而彼時並不知曉,蘇州園林的設計建造也同「山水」立意有關。

之於盆景、盆栽,雖說家中曾養過一些,但幾乎都只是持著「擺弄花草」的心思,不太會去聯想更多。在蘇州園林的一些盆景展區倒是看過不少,但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欣賞能力,說是牛嚼牡丹倒是挺貼切的。

風水倒是了解一些,畢竟生長在江蘇蘇北的某個小縣城裡,農村人對於「風水和迷信」這類東西依然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滲透在學習、考試、婚喪嫁娶的方方面面裡,所以多半也不是什麼值得開心且有趣的記憶。

印象深刻的是零八年高考前夕,幹爺爺求取得來的黃符,父母將它燒成灰兌水給我喝了下去。還有這兩年,由於個人原因沒有結婚成家,父母親求教大師後,在家中懸掛了銅鐘、八卦鏡,擺放了麒麟之類,為了替我改風水以求早日傳宗接代。

由來關於風水的認知和對生活的影響大抵都是負面的,因此也從未想過去更多了解一些,自然不會知道,風水與山水之間的關聯。

而所有關於此,頭一回正兒八經的了解些許,是在《知中·山水》特集。

「三」

作為「知中」系列MOOK出版物的第一本,以「山水」立意,可見其野心。

未翻開這本特集前,我以為「山水」,講述的會是國內的名山大川,內容多半會與旅行相關,畢竟山川菏澤本也符合「山水」這一說法。

但,當我打開它後,卻發覺自己此前的想法與實際內容大抵是南轅北轍。「山水」的確提及到現實中的名山大川,如五嶽、黃山、長江、黃河、西湖等,可它真正想要表達的卻是透過現實山水,映射而出的中國人自古棲居的「心中山水」。這種有些「唯心」卻又一直存在著的精神世界,也是年少時不曾領會的關於「山水」這一概念的延伸。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山川菏澤無數,自有歷史記載起,便能從文人的作品中找到「山水元素」,由此上演了五千年的山水演義。

以兩篇簡短的現實山水圖解和講述為開篇,揭開了「山水」特集的序幕,先講文人畫中後來居上的「山水畫」,不論是青山綠水畫,還是水墨山水畫,都各有其特色和代表人物,這其中不少都是我們曾耳熟能詳的文人,唐寅(唐伯虎)、王維、文徵明、八大山人。當然也有新接觸的名字,例如黃公望,其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圖」,在前幾年還拍攝過一部主題電影,儘管電影口碑不高,但「富春山居圖」作為水墨山水畫中的極富代表之作,有其獨特魅力。

由米芾、米友仁父子二人獨特的「米氏雲山」畫法引出更多關於水墨山水畫的皴法,再從人的歷史中看中國古代山水畫演變,盛期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演變。之後再通過建築語言和西方視角來解析和觀賞山水畫。

老實講,「山水」的前半集讀來頗為燒腦,說是跪著讀完也不為過。大抵是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儘管對不少歷代的文人墨客有些許了解,但在「山水」這一立意之下,還是感覺相距甚遠。因此只能秉持著閱讀者的心態來一點點讀下去,算是時隔多年後,對「山水」的重新認知。

中篇是MOOK系列常見的訪談,一是對於某些藝術家的宣傳,另外則是通過這些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帶領讀者更簡單的讀懂關於山水的隻言片語。而日本茶道竟然也與「山水」有著不解之緣,這大抵還是第一回見聞,頗覺新鮮。

再之後,提到山水畫的流亡歷史,日本山水畫與中國山水畫的淵源,身為文科生相對比較熟悉的山水詩詞,以及完全陌生的被稱為立體山水畫的盆景。這些看似與我們毫不相關,但卻滲透到生活細節裡的山水立意,都逐漸讓人想去理解其中的用心。

而後,關於山水園林的直接追求和畫意呈現,是看似最容易體會,但實際卻不甚明了的內容。個人是曾逛過不少園林,也明白其中一些基本的設計理念,但是深究背後的山水立意與其關係,大概也只能想到「已代天心」的皮毛。即便「山水」特集中大書特書,但目前理解不了的事物,強求也毫無意義。或許留些時間,以後回頭看,會有其他的收穫。

「山水城市」這一概念相較園林而言,更容易理解一些,或許是因為生在這樣快速發展的時代,旅行過不少城市,看過它們的千篇一律,所以更能接受「山水城市」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但如果想要全面展開,考慮到目前的發展狀況和它帶來的實際收益,大抵不太實際。畢竟,生在一個房價尤其高昂的時代,很難再有資格去提更多關乎環境和精神的需求,目前想要的也不過只是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最後的風水學,涉及到的「山」之形態,「水」之利害,只能當成補充讀物來讀,每一段話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就真的有些不知其所以然了。簡單的吉兇能夠分辨,但書中圖畫和現實生活相距甚遠,所以與其懂個一星半點導致自己太過在意,還不如完全不知曉來得舒坦。

比較想了解的與山水相關的音樂,篇幅尤其短小,其中提到了樂器古琴,以及伯牙子期的典故,雖說「高山流水覓知音」本身讀來就與山水有關,可內容給人的感覺還是牽強了些。

作為一本MOOK讀物,雖然「山水」特集並沒能達到預期,但好在也講述了些許「山水之間,就是中國」的內涵。

細想來,華夏文明作為全世界唯一未曾經歷過斷代的文明,歷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而「山水」這一類似西方宗教的崇拜和信仰,可書內容也數不甚數,想通過一本薄薄的《知中·山水》特集就完全了解的話,無疑是痴人說夢。

其作用大抵算是「管中窺豹」,給我們打開了一個領會「山水」的小孔,而如果想要看到更多,就只能靠自己多去涉獵。這是MOOK類書籍的短板,卻也是其魅力所在。

讓人感覺愉悅的是,在「日和手帖」和「知日」兩個介紹日本文化的系列MOOK叢書之後,終於有了系列特集來介紹我們自己的文化。「山水」作為傳承久遠的東方理念,作為特集開篇倒是極為合適,畢竟之後所有的文化發生和展開,都是在這山水之間。而這山水之間所有的一切,聯結在一起便是中國。

相關焦點

  • 日本最美「枯山水」庭院指南,庭院深深深幾許?
    地址:京都市右京區花園妙心寺町35號交通:乘坐JR電車在「花園站」下車步行約5分鐘;乘坐市營巴士、京都巴士在「妙心寺前站」下車步行約3分鐘;乘坐京福電車在「妙心寺站」下車步行約5分鐘該寺以庭園而聞名,滿園生長有100多種苔蘚植物,因此又稱為「苔寺」。其庭園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平地的池泉迴遊式庭園,而過了「向上關」和「通宵路」,則是上部依山而建的以指東庵為中心的枯山水庭院。西芳寺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開山之作,由日本枯山水鼻祖、禪學國師夢窗疎石設計建造而成,融合了禪宗中幽玄、素樸、自然、清靜等理念。
  • 古琴|瑤琴與山水之間,古老而深邃的淵源
    古代很多住山之人都喜歡彈琴,山林極為安靜,然而古琴為靜中之動, 古琴以音流之氣相溝通從而打通與其之間的互動。我們古代的修行之人多稱自己為山人,如諸葛亮出山之後,還以山人自稱。如陶淵明手撫無弦琴,採菊東南下,王維隱居輞川,寄情於山水,吟詩作畫,其詩有雲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於琴棋書畫之中,於詩歌賦雅之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超塵悠然的山居生活圖,令我們後世之人豔羨神往。中國是山水文化,崇山樂水,上至君王高賢,下至平民百姓多以山水居住,繪製出中國古代山水人文的壯麗詩篇。
  • 「藝展中國」逸氣山水·清風徐來——霍群洪國畫山水作品欣賞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衢州政協詩書畫友社社員,衢州書畫院特聘畫師。今得幸觀賞當代畫家霍群洪的山水丹青,他的山水畫亦是屬於典型的文人畫範疇,作品承襲了元代山水畫的創作風韻,古樸渾厚,淡泊篤定,眾幅山水作品,經由傳統中來,而又不為傳統所拘泥,實乃深入傳統而出筆新奇,簡潔生動,澄練不俗。
  • 經典醬香味 山水畫版紅花郎回歸
    四代蝶變 山水紅花郎經典回歸醬香典範,經典傳承。紅花郎自2003年面世以來,不斷升級迭代,憑藉其高品質、高顏值、好寓意等特性,備受市場青睞。第四代紅花郎·紅十外觀設計回歸第一代紅花郎經典山水畫圖案,被廣大白酒愛好者親切地稱為「山水版紅花郎再度榮耀歸來!」
  • 中國最美山水不在桂林市,藏在興坪的山水,才是資深旅行者的天堂
    一、開篇語如果說中國山水有十分美麗,那么九分便在桂林。這不是我個人的偏愛,而是從古至今,大多數文人墨客的共同選擇。儘管興坪這一帶不再是縣治所在地,但也沒有成為茫茫歷史長河中的落石,她不但沒有沉寂,反而發展成了最具煙火氣息的圩鎮,「熙平」也在漫長歲月中演變為「興坪」。提到興坪,大多數人也許會摸不著頭腦,但說起20元人民幣,估計男女老少莫不相識,其背面的山水風景就是取自興坪。
  • 江西山水美不勝收,品八大山人山水畫,方知山水還有這等韻味
    江西山水美不勝收,品八大山人山水畫,方知山水還有這等韻味文/文涓宜春溫泉、廬山瀑布、井岡山翠竹等等,這些江西美景光是遠遠觀賞就讓人心曠神怡,身臨其境時便知美不勝收。在八大山人的畫作中,也常常會出現一種奇特的鶴形符號,而仔細觀之會發現,是「三月十九」的組合體。而這個日子對朱耷而言意義深遠,因為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朝滅亡。
  • 工作室作品賞析《山水靈韻》,山水之間,怡然自得
    尺  寸:高: 79.9mm 寬:56.6mm 厚:13.6mm品 名:冰種晴水飄翠翡翠掛件——山水靈韻描  述:冰種晴水飄翠翡翠掛件——山水靈韻。使用浮雕技藝,雕刻了一副山間美景,遠處山寺重疊遙遠,一旁河流緩緩流動,漁船緩緩漫遊江邊,山水秀麗,寄情山水間,天地美景,巧妙入玉,精湛的雕工讓這片山水更添靈韻。天地之美寓於生命,真正的美必合乎自然造化,如山川草木蓬勃風茂,似物外生機充滿勃鬱,內存堅毅,質樸無華,超然大度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而宋代藝術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畫。 宋畫中,有宮廷畫師專為皇帝和達官貴人畫像,現存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博物館的北宋王渙、馮平、朱貫、杜衍畫像即為當時真實寫照;有生動的禪宗人物畫超越正統佛像而散播影響力,如1238年無準禪師贈予日本僧人一谷的《禪宗無準大師像》;也有人物在山水中靜坐慢行,將自然作為情緒的襯託,如馬麟的《靜聽松風圖》。
  • 寧波的烏託邦,就藏在那片山水桃源中
    好在上蒼對寧波格外偏愛,把一處桃源般的山水正好安放在城市邊,這處美好山水就是溪口。 幾十年前,蔣大為的一首《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將溪口傳頌為整個中國的桃花之源。 但溪口得此殊榮,並不只靠此「桃花運」。
  • 「創作開運禮」設色山水華美大氣,清代劉彥衝繪《山水冊頁》
    只不過,在臨仿復古的過程中,還是無法擺脫形式美,無論學誰的風格,畫出來的作品都顯得有些迎合奉承。山水本應該是抒發高雅情懷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淪為了追求華美效果的裝飾畫。他久居蘇州,擅畫彩墨山水,有吳門畫派的意韻。這套《山水冊頁》就是他的作品,共分8開,現遴選6開與大家分享,看一下清代中期畫家在學習傳統技法時的努力付出。
  • 第四代紅花郎榮耀面世 山水畫版紅花郎經典回歸
    第四代紅花郎·紅十外觀設計回歸第一代紅花郎經典山水畫圖案,被廣大白酒愛好者親切地稱為「山水版紅花郎再度榮耀歸來!」紅花郎緣起:【郎酒·貯存十年】 (1997年—1999年)出場即巔峰,越來越經典。開創年份老酒先河,紅花郎起源於此。
  • 它從中國山水文化中偷學了什麼
    因為這種「山水」文化是從中國漢代傳入日本的。後來因為文化審美的不同,中國山水走入融合天地、和諧自然的境地。日本卻獨出機杼,堅持這種枯山水設計表達,以靜內心。這大約是因為日本酷愛禪宗的關係!佛教中還有一種參禪方式叫參「枯禪」,這種參禪方式主要靠靜坐冥想,環境要求「枯」,也就是簡潔、靜謐。
  • 從中國山水到英國風色
    不管是去年的《長安十二時辰》,還是這部《清平樂》,人們總是對劇中較忠實地還原歷史的飲食服用、器物擺設津津樂道。事實上,文物研究的目的之一便是要了解古人的清玩日用,由此一瞥其審美情趣與日常起居,而並非無關緊要的文人興味,明了之後便束之高閣。沈從文先生曾指出,研究古代器物往大了說是要理解一個時期的物質文化史,往小了說就是對影視作品、舞臺演出的布景設計也大有裨益。
  • 山水懷抱|著名山水畫家石峰作品鑑賞
    「體」與「用」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對重要概念,一般認為,「體」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而「用」是外在的表現與屬性。從山水畫創作的角度來看,所謂「體」就是規律,是中國山水畫的內在精神,是山水畫構成的原則和根本。「有體」是創作山水畫需要遵循的法度,「本體」就是山水畫本身的內在規律。
  • 「瀟湘八景」:原汁原味的中國山水,怎麼就影響了日本「畫風」?
    瀟湘一詞本意為湖南境內的瀟水河和湘江,後在中國漫長的藝術歷史中被文人墨客反覆使用,逐漸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美的象徵。因此,這裡的瀟湘八景並非僅僅指地理意義上的瀟湘境內的八處景色,《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在他的書中給出了準確的答案:「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 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
  • 山水的微笑什麼梗?山水的微笑出處介紹[圖]
    山水的微笑什麼梗?最近在抖音上面出現了很多山水的微笑的視頻,大家都在紛紛模仿,但是大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山水的微笑出處介紹。 山水的微笑什麼梗? 抖音山水的微笑,可以從字面意思上了解,山水之間的開心的笑容哦,看到美好的風景,然後開心一笑,被記錄下來了!
  • 翡翠山水掛件的意境
    翡翠中的題材運用有很多,每一種都是淵源流傳的文化滲透和傳承,特別是在近代,對於很多古代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運用都有了新的研究和創新,特別是在翡翠中別具一格,因此今天軒哥想跟大家分享這其中一種題材——翡翠山水掛件。翡翠山水掛件是以自然景觀為主要描繪的對象,雕刻師用不同的方式來描繪中國山水的美,成為近年來玉雕行業比較熱門的一個題材。
  • 阪急電鐵觀光特急「京TRAIN 雅洛號」400日圓即可坐擁枯山水庭園景致
    而2019年3月推出的新一代「京TRAIN雅洛號」,更將京町屋及坪庭的枯山水、竹簾、圓窗直接搬入車廂中,讓人驚奇連連!而更神奇的是,搭乘如此豪華的觀光特急列車,竟然完全不用加價!單趟400日圓的佛心價格,絕對是前往大阪、京都必搭!
  • 桂林山水甲天下,閱盡王城知桂林,靖江王府遊玩攻略
    01 靖江王城桂林山水甲天下,閱盡王城知桂林。來到桂林,我們打卡的第一站,就是市中心的靖江王府。靖江王府始建於1372年,它是明代朱元樟的哥哥,朱興隆所建。圖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儺舞的表演靖江王府是明代所有藩王中,最早建藩的,王府裡面一共居住了12代14位靖江王,歷經280多年風雨。如今的王府中,可以通過這些臘像或複製品去了解這段滄桑的歷史。
  • 第四代紅花郎「山水」回歸五大升級 第三代紅花郎停產成絕版
    四代迭變 山水紅花郎經典回歸據了解,紅花郎自2003年面市以來,不斷升級迭代,憑藉其高品質、高顏值、好寓意等特性,備受市場青睞。而第四代紅花郎·紅十外觀設計回歸第一代紅花郎經典山水畫圖案,被廣大白酒愛好者親切地稱為「山水版紅花郎再度榮耀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