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里雲到達摩院再到新基建,阿里技術11年徵程一路開掛

2020-12-16 驅動中國
  • 來源: 驅動號 作者: 龔進輝   2020-05-24/08:43
  • 作者:龔進輝

    2017年3月,阿里啟動「NASA」計劃,將動員全球2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新技術戰略」,面向未來20年組建一支研發部門,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當時,時任阿里CTO、現任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直言,「過去18年來,阿里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

    7個月後,在雲棲大會上,阿里宣布成立達摩院,計劃5年投入1000億元。現身站臺的阿里創始人馬雲毫不諱言自己不懂技術,「我確實不懂技術,但承認不懂技術不丟人,不懂裝懂的人最丟人。」對於外界認為阿里一直是BAT中技術實力最弱的公司,馬雲並不認同,「因為阿里商業平臺做得太好,它的技術實力才會被忽略。」

    言下之意是,阿里一直是技術驅動型公司,而證明自己技術實力一流的最好辦法就是靠業績說話,阿里做到了。昨晚,阿里發布2020財年(2019年4月初-2020年3月底)財報,高科技板塊表現尤為搶眼,阿里雲收入突破400億元,同比增長62%,強勁業績推動阿里雲估值上漲至770億美元,是一貫以技術驅動形象示人的百度市值的2倍多。

    因此,面對如此硬核業績,外界是時候刷新對阿里的認知:阿里不僅是一家成功的消費型商業平臺,更是一家足以躋身世界頂級的高科技公司。

    阿里雲搶佔市場先機

    繼2020財年Q3阿里雲營收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107億元)後,Q4營收再創新高,達到122億元,至此全年營收達到驚人的400.16億元。對比歷史數據,2015財年阿里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當年阿里雲收入為12.71億元,短短6年間營收猛增31倍。

    與營收一路飆升相匹配的是阿里雲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目前,全球公有雲市場已呈現「3A」格局,即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Alibaba Cloud強勢領跑。其中,阿里雲在亞太和國內市場表現尤為搶眼。Gartner數據顯示,阿里雲在亞太市場排名第一,2019年份額上漲至28%,逼近亞馬遜和微軟總和。Canalys數據則顯示,阿里雲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46.4%,佔據半壁江山。

    別看現在阿里雲如日中天,早期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無比艱辛、困難重重,在阿里內部淪為笑話,王堅更是備受質疑,甚至被貼上「騙子」標籤,不少員工提醒馬雲別被他忽悠了。不過,眼光獨到的馬雲力排眾議,選擇力挺阿里雲,並承諾「一年投10億,堅持投10年」。

    2010年3月,馬雲與李彥宏、馬化騰激辯雲計算,成為日後阿里雲搶佔先機的最佳註腳。當時,面對雲計算這一新生事物,李彥宏不以為然,直言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認為,像使用水和電一樣使用雲計算資源,確實有想像空間,但現在還太早了。

    馬雲與他們持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雲計算最後會是一種分享,數據處理、存儲、分享的機制,並警告不能小瞧這種機制,雲計算可能蘊藏顛覆性力量。說白了,馬雲暗示雲計算大勢所趨,是未來,是阿里必須實施的戰略。回頭來看,10年前三位大佬對於雲計算的認知差異,早就為當下市場地位分野埋下伏筆。

    過去10年,阿里雲一路發展壯大,不僅打造飛天系統這一最重要的成就,而且成功扛住雙11流量洪峰,每年雙11都是阿里技術體系的大練兵。在我看來,2009年阿里雲橫空出世是阿里技術發展的分水嶺,2009年之前技術是支撐業務的配角,更多是為了支持商業和生意而存在,2009年之後經歷了從技術支持商業,到技術融入商業,再到技術改造商業,直到技術驅動商業的徹底轉變。

    技術融入商業的標誌是阿里獨創「中臺」技術思想,即「中臺」主要負責打通數據和業務,形成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的「雙中臺」;2015年12月,阿里提出「大中臺」戰略,並成立中臺事業群,由此進入技術融入商業的階段;2018年底,大一統的技術體系讓阿里龐雜業務(分為IaaS、PaaS、DaaS、SaaS和BaaS五層)以技術之名連接在一起,共同組成阿里CEO張勇眼中的阿里商業作業系統,代表技術驅動商業的時代來臨。

    曾幾何時,業界將BAT各自優勢概括為「百度的技術、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如今這一說法悄然被改寫。強於技術的百度早已跌出BAT,而屢被質疑技術實力平平的阿里用20年創業史的一半時間完成技術體系重塑,包括技術架構、技術路線、技術儲備、技術文化等,再造自己,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公司,估值是百度市值兩倍有餘。這不僅是對阿里持續深耕技術的回報,也是對外界質疑的強有力回擊。

    達摩院、平頭哥正在崛起

    不可否認,阿里雲是阿里技術突飛猛進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阿里技術長徵之路並未就此止步。2017年10月、2018年9月分別成立的達摩院、平頭哥,為阿里加碼技術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先說達摩院,早在成立之初,馬雲就對達摩院的發展提出三大要求:「活得要比阿里長」、「服務全世界至少20億人口」、「必須面向未來、用科技解決未來的問題」。高起點決定達摩院必須在科研投入、人才引進、課題研究上領先一般研究院。

    對此,達摩院計劃5年投入1000億元用於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探索,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並組建豪華研發團隊,擁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吸引金榕、元尊等頂級大神加盟。同時,達摩院形成「4+X」研究架構,設立機器智能、數據計算、機器人、金融科技和X等研究實驗室,今年還專門面向5G等前沿通信技術設立XG實驗室,研究方向日趨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張建鋒以阿里CTO的身份來負責達摩院,讓達摩院的基礎研究與阿里業務結合得更加密切。成立2年多以來,達摩院可謂碩果纍纍,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累計發表近500多篇論文,在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視覺計算等領域算法斬獲50多項世界第一,並將研究成果落地各行各業。

    比如,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推出業界首個實現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方案,在多個半封閉園區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物流車日常化運營。疫情期間,達摩院AI技術走進抗疫一線,在疫情諮詢、病例診斷和送餐服務等多個環節發揮作用,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讓技術更有溫度。

    再說平頭哥,2018年,中興被美國封殺事件,使全行業意識到晶片等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在此大背景下,阿里將收購而來的國產晶片企業中天微與旗下達摩院晶片團隊整合,並取名為「平頭哥」,希望新公司發揚「生死看淡 不服就幹」的精神。當時有人不解,身為網際網路公司的阿里不做硬體,為何要涉足投入大、研發周期長、失敗風險高的晶片領域。

    對此,張建鋒曾解釋道,一是想要真正把雲技術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須向部件深入,從最底層技術上做到自主可控;二是從未來技術趨勢來看,雲平臺和IoT平臺的成功必須依靠軟硬結合。在晶片技術上,平頭哥的定位是做端上晶片的基礎設施提供者,幫助企業設計專用晶片,在雲端平頭哥則聚焦頂級AI算力,賦能阿里雲數據中心。

    比如,去年7月平頭哥推出的最強RISC-V晶片處理器玄鐵910,就是幫助企業設計自己的專用晶片。緊接著8月、9月又分別推出晶片設計平臺無劍平臺、最強AI推理晶片含光800。從終端處理器IP、終端晶片設計平臺SoC到雲端AI晶片,阿里晶片布局基本成型,希望「端上做晶片基礎設施,雲端為企業提供普惠算力」。

    當年阿里推動「去IOE」,最初源於對自身業務的危機感,成功實現後不僅讓阿里受益,更惠及全行業。如今平頭哥主攻IoT和AI領域同樣如此,首要出發點是自身技術架構的需要,一旦取得突破,將帶動下一代AI驅動的半導體研發、設計和製造領域,加快國內晶片自主研發進程。由此可見,阿里造芯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

    阿里布局新基建贏在未來

    2個月前,中央高層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一時之間,「新基建」成為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一個熱門詞彙,新基建將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成為業內普遍共識,也為企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阿里便是其中之一。張建鋒表示,雲智能是阿里核心戰略之一,已堅持投入11年,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投入,反而要加大投入,代表阿里雲對數字經濟充滿信心。今年4月,阿里雲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彰顯了其持續發力新基建的堅定決心。

    據悉,這筆巨資將主要用於兩方面:一是雲計算數據中心建設,未來3年力爭數據中心和伺服器規模再翻幾倍,全力衝刺全球最大的雲基礎設施;二是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換言之,投新基建、投技術是阿里雲戰略重點,不僅有助於阿里雲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也將使阿里整體技術實力更進一步。

    其實,新基建並非新生事物,雲計算、區塊鏈都屬於新基建範疇,阿里在這兩方面均走在行業前列。截至今年4月17日,阿里(含螞蟻金服)全球區塊鏈專利數累計2344件,覆蓋16個國家,螞蟻金服區塊鏈技術已在50餘個場景中落地,為供應鏈金融、物流、公益慈善等眾多行業提供解決方案。

    依稀記得去年9月,在阿里雲成立10周年節點上舉辦的雲棲大會,各種細節無不提醒人們:阿里用10年蛻變為一家高科技公司。去年11月,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1月,阿里雲被授予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兩大獎項,接連獲得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使「技術阿里」的人設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阿里雲大力布局新基建、重倉技術,是決勝未來的明智之舉,前者抓住企業全面上雲的風口,後者從享受人口紅利轉變為向技術要發展紅利。可以預見的是,面向下個20年,阿里將進化為一家將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的更純粹的科技企業。

    相關焦點

    • 阿里健康聯合阿里雲、達摩院 開放新冠肺炎AI技術助日本抗疫
      【來源:環球網綜合】3月31日消息,日本醫療科技機構JBC近日開始向日本醫院提供中國的新冠肺炎AI技術服務,這將幫助醫生通過CT影像快速進行新冠肺炎篩查。該技術由阿里健康聯合阿里雲、達摩院研發提供,已在中國近170家醫院上線,20秒即可完成一次CT診斷,準確率達96%。(JBC工程師正在開發阿里雲新冠肺炎AI的日語應用版本) JBC是日本知名的醫療科技機構,與日本山梨大學醫學院具有長期合作關係。
    • 程式設計師進化論:從草莽英雄到達摩院,再造一個技術未來
      2009年11月11日,零點一到,被折扣吸引來的用戶瞬間上線,淘寶商城流量暴增,一下子把伺服器壓掛了。工程師們嚇了一跳,趕緊跑去重啟伺服器。重啟完畢,系統是恢復了,店鋪和商品圖片又出不來了。那一天,淘寶商城的訂單量,是平常的十倍。不少文章都記載了那瘋狂的一天。
    • 程式設計師進化論,從草莽英雄到達摩院
      這場活動,著實暴露了阿里早年技術團隊的不成熟。在活動之前,幾乎沒有任何預案,伺服器容量、網絡帶寬容量、系統保護,統統沒有。程式設計師和運營們都沒想到,淘寶商城的系統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2009年11月11日,零點一到,被折扣吸引來的用戶瞬間上線,淘寶商城流量暴增,一下子把伺服器壓掛了。
    • 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築牢新基建底座...
      疫情後的復工復產與經濟加速恢復,更是高度依賴數字科技和數字平臺的新基建,發展電子商務、本地生活、網絡直播、遠程醫療、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提升行業數位化供應鏈水平,成為助力我國快速恢復增長的動力。新基建本質上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新基建極大降低了創新門檻,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賦能。任何一個創業者都能夠低成本使用到先進的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基礎設施。
    • Avaya結合阿里雲、達摩院 為客戶提供更智慧解決方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花爭】如今,我們已經切身感受到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帶來的社會效應。IDC預測,中國大數據市場總體收益持續保持快速增長,2019-2023年預測期內的年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3.5%,增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到2023年,市場規模則將增長至224.9億美元。
    • 達摩院自研數學規劃求解器發布,最新技術將通過阿里雲對外輸出
      8月18日消息,阿里巴巴達摩院研發的數學規劃求解器參加國際權威榜單測評,在單純形法測評中排名第一,打破世界紀錄。這款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求解器MindOpt現已用於阿里集團多個業務場景,包括雲計算資源調度、金融資金分配、新零售智能營銷等。
    • 阿里正式進軍5G領域,達摩院宣布成立 XG 實驗室
      3月10日,阿里旗下研發機構達摩院正式宣布XG 實驗室正式成立,該實驗室現階段主要研究5G技術和應用的協同開發,由此也可以說明阿里巴巴正式進軍5G領域。XG實驗室屬達摩院下設的實驗室,2017年11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研發機構達摩院,目前院裡五大研究領域包括機器智能,機器人,數據計算,X實驗室和金融科技,下面共設14個實驗室,其中區塊鏈實驗室也在列,加上XG實驗室,共有15個實驗室,這些實驗室主要布局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晶片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研發領域。
    • 阿里張建鋒團隊獲浙江科技大獎 達摩院成世界頂級科研機構
      中新網7月17日電 今天,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杭州召開,阿里張建鋒團隊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獲得最高獎浙江科技大獎。圖為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為阿里張建鋒團隊頒獎這是2019年10月浙江科技大獎設立後首次頒獎。
    • 最前線|阿里宣布進軍5G,達摩院成立XG實驗室
      相比5G基礎技術,XG實驗室更關注5G應用層技術和生態發展。達摩院表示,XG實驗室將依託阿里的豐富應用生態,專注5G基礎設施技術和應用的協同創新,為超高清視頻、在線辦公、AR/VR、工業網際網路、智能物流、自動駕駛等場景研究符合5G時代的視頻編解碼技術、網絡傳輸協議等,並制定相關標準。
    • 阿里雲400億營收背後,阿里「科技公司」大旗已徹底豎起
      「另一邊」,阿里雲財年收入破40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度增長62%,這意味著阿里雲打破了「大體量下增速必然下滑」的雲計算行業魔咒。而阿里雲估值已經順勢上漲到了770億美元——這已經倍數於很多以技術為核心的企業整體。就在一個月前,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公布了投資規模擴大計劃,宣稱「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來搞新技術、新基建。」
    • 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範圍,阿里雲這個領域未來3年再投...
      民間資本也表現出對於「新基建」的積極性。4月20日,阿里雲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阿里雲加碼新基建宣布3年再投2000億       來有信心,對數字經濟有信心。雲智能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戰略之一,我們已經堅持投了11年,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投入,反而要加大投入。未來三年,阿里雲再投2000億,用來搞新技術、新基建。」
    • 達摩院成立XG實驗室!阿里官宣進軍5G
      達摩院方面表示,新成立的XG實驗室將依託阿里的豐富應用生態,專注5G基礎設施技術和應用的協同創新,為超高清視頻、在線辦公、AR/VR、工業網際網路、智能物流、自動駕駛等場景研究符合5G時代的視頻編解碼技術、網絡傳輸協議等,並制定相關標準。雲計算是驅動5G應用落地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 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一行到繞東管理處調研...
      2020年10月28日下午,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智能通用事業部總裁任庚,阿里雲智能副總裁、阿里雲通用事業部西南大區總經理李國歡的陪同下到川西公司繞東管理處調研智慧高速建設工作。
    • 達摩院骨科AI成果已被...
      THA術前規劃自動測量demo達摩院醫療AI負責人專訪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達摩院正式成立,定位於基礎科學和創新技術研究。而達摩院醫療AI團隊的組建還要往前追溯到2016年,由時任阿里巴巴 iDST 副院長華先勝打造。
    • 阿里團隊斬獲浙江科技大獎,張建鋒帶著一群技術大牛逐夢
      達摩院結出累累碩果2017年,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宣布未來3年投入1000億,創辦阿里巴巴達摩院,用於研發前沿科技。3年時間還沒到,達摩院的成績如何?「到今年9月份,我們達摩院就有3周年了,我們有句話,從這裡走向未來。
    • 十六位頂尖專家齊聚,解密阿里雲最新核心技術競爭力!
      在「夢想永在凌雲意意氣風發,代碼成就萬世基積沙鎮海」的背後,須臾 11 年,行走於荊棘之間的程式設計師們為阿里雲共建了哪些技術高牆,鑄就了當下的核心競爭力?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在上一期在線峰會中,我們邀請到了阿里雲、達摩院的頂尖存儲、網絡、安全、物聯網等領域的專家們,與大家一起探討最新的企業 IT 技術趨勢與演變。
    • 阿里雲超級學霸:開掛的人生無需解釋!
      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平時關注科技動態的人一定聽過賈揚清的名字,這個跳個槽都得上新聞的超級學霸,隨便一個新動作都有可能改變科技界!三十一年前的浙江上虞,不到5歲的賈揚清就認得兩三百個字,甚至還主動要媽媽給買《安徒生童話》;高中開始他的成績就一路開掛,一直都是「學霸」和「別人家的孩子」,全國物理競賽、化學競賽次次都拿了第一,數學聯賽拿了第二還覺得有點失落;高考的時候粗心大意錯了一道27分的題,卻仍然以686的高分無壓力進清華。
    • 百度副總裁李震宇:智能交通是打造新基建的首要抓手
      此後,與「新基建」相關政策也仿佛開了外掛,一再出新,話題不斷。業內普遍認為,「新基建」的火熱讓「疫」後的經濟重建迎來了相當重大的發展機遇。34萬億的新基建背後蘊藏著的機會與能量,當下的我們可能還無法想像。與高鐵高速、橋梁水利等傳統基建項目不一樣的是,「新基建」基因裡自帶高科技因素,並且不必從零開始。
    • 阿里雲的資料庫俠客!
      2012年和2013年,AliSQL又分別抗住了191億、350億交易額帶來的流量峰值。2013年雙11結束後不久,甲骨文找到阿里,對阿里說,根據你們「雙11」公布的成交總額,甲骨文資料庫用量比實際購買量多了很多,你們補一下帳單吧。
    • 馬雲斥巨資打造的達摩院,3年時間過去,如今取得哪些成就?
      從阿里巴巴當前的發展路線來看,目前阿里業務更是涵蓋了新零售、雲計算、娛樂、社交等,其中作為馬雲斥重金打造的達摩院更是成為了當下阿里科技發展最佳代表。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17年,是一家致力於探索科技未知,以人類願景為驅動力的研究院,同時也是阿里在全球多點設立的科研機構,立足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