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露專業人才短板 公共衛生學科小眾變熱門

2020-12-17 21世紀經濟報導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 王帆

編輯丨王峰

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

新冠肺炎疫情將公共衛生事業再度帶入了大眾視野。

微信搜索指數顯示,1月19日開始,「公共衛生」的搜索指數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到1月25日,其搜索指數增長了約50倍。

今年的碩士研究生擴招,一直以來並不熱門的公共衛生專業,也被納入了四大重點擴招方向之一。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2月28日宣布,18.9萬碩士研究生的計劃增量,將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在諸多專業人士看來,此次疫情確實暴露出公共衛生人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應急管理方面。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一篇《疫情之後,中國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的文章中提出,要儘快解決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不足的問題,最長遠有效的方法就是辦教育。

就在不久前,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陳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指出,「臨床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都有專業博士學位的授權點,只有公共衛生沒有專業博士(與學術博士相對應)。我們幾個學校已經申請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批下來。這一點也體現了教育、行政各方面的不重視。」

碩士研究生擴招,或許只是教育方面開始重視的開端。但如何使公共衛生不再只是一個「小眾」專業,不只需要教育界的努力。

醫學門類下的「小眾」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在醫學這個學科門類之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屬於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包括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衛生毒理學以及軍事預防醫學等。

按照學科定義,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不以臨床診治及相關研究為主要目的,而以研究及實施與人群健康相關、疾病預防相關的一切內容為主要對象,從而提升人或人群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發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素。

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34所,32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有54所參評,評估結果為A+的是南京醫科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取得A-結果的為北京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

相比之下,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52所,48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86所參評,獲得A-及以上評估結果的共有10所。

在學生群體當中,與臨床醫學相比,公共衛生也更像是個「小眾」專業。

武漢大學一位預防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回憶,高考後被調劑到這個專業,對預防醫學完全沒有概念,當時班裡不少人討論的話題都是關於轉專業或者怎樣修個雙學位。

一所985高校公共衛生學院的在讀碩士研究生林瀟(化名)則表示,他倒是自己主動填的志願,但從身邊的情況來看,調劑過來的同學的確佔了不小的比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想報臨床醫學專業不成而被調劑。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教授郝元濤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第一志願報考預防醫學專業的同學,就算在優秀的公共衛生學院裡,所佔比例大概也就不超過30%-40%,有不少都是通過調劑過來的。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公共衛生機構的行業地位不高;二是大家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楚。

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全社會層面的重視不夠以及認知不清,對於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們而言,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就業出路。

一般而言,疾控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一環,但從就業情況來看,一些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更傾向於去醫院或者醫療企業工作,而非疾控中心。

郝元濤說,「相比醫院來說,疾控的待遇較差,而醫院的待遇好很多。這都值得我們深思,而且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將來大樓有了、機制建立起來了,但是沒有一支優秀的疾控人才隊伍,還是很難做好這件事情的。」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詢了《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當年,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數為1230萬,醫生佔737.5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僅佔18.8萬,這其中,衛生技術人員為14萬人。

並且,相比於非典爆發的2003年,疾控中心的人員數量出現下降。《2003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顯示,當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衛生人員20.8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5.9萬人。

此外,在其他各類醫療衛生人員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下,從2014年到2018年,我國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從0.64降低到了0.63。

上海交通大學一位從事醫院管理研究的學者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通過碩士擴招來增加公共衛生人才供給,這解決的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如果這一批學生畢業時,仍然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又可能造成進一步的人才流失。

即便是走上工作崗位後,同樣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2019年6月,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的一場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因為長期積累的各種問題,以及受近期政策性原因導致收入進一步下降的影響,疾控系統人心浮動、人才加速外流。近三年來,僅國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幹計有百人之多,有些地方疾控機構人才流失可能更嚴重。

疫情帶來的契機

疫情正在成為改變的契機。在某應屆生招聘網站上,記者看到今年2月以來,多地發布了疾控系統的招聘啟事,大多都提及「為滿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緊急需要」。

受疫情的影響,至少短期內,公共衛生的大眾關注度以及人才需求在大量增加,加上此次碩士研究生擴招將公共衛生專業納為其中一個重點方向,雙重契機之下,這個曾經的小眾專業是否會變得熱門?

林瀟向記者表示,最近一個多月,公共衛生這個詞在輿論場中的存在感明顯增強,官方也在強調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碩士研究生擴招,對於公共衛生專業學生人數的增加會有利好,但從長期來看,一定還是基於從業人員的工作價值感以及工作待遇提升,才可能使專業的境遇獲得真正改善。

事實上,無論是經濟學者,或是醫學界人士,不少人都在呼籲國家增加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尤其是加強一線公共衛生防疫隊伍建設。而大學承擔著培養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重任,公共衛生教育又有哪些可完善空間?

黃奇帆在前述文章中建議,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建設一所國家重點的公共衛生與防疫大學,比如叫做「中國公共衛生大學」,教學與科研並重,為國家培養高端的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同時集中力量建立公共衛生與防疫的研究體系、實驗室體系,匯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承擔中國乃至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3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刊》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了一篇《我國公共衛生卓越人才培養的「痛點」思考與展望》論文,其中也提出建議,要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投入建設,應統籌安排國家和社會資源,加大公共衛生整合型的軟硬體投入,包括基建、設備、師資等;並且,制定公共衛生相關專業的招生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和更大規模的優秀生源。

相關焦點

  • 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補短板 研究生擴招與學院建設並行
    廣東省3月底印發文件提出,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同比增長50%;到2022年年底,廣東將實現省市縣三級公共衛生快速應急響應人才隊伍全覆蓋。鄭州大學增加計劃1200多個,擴招專業主要向臨床醫學、生命科學、網絡空間安全等相關學科傾斜。寧波大學2020年研究生招生指標比去年淨增1008名,增量指標重點傾斜專業包括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面對疫情大考 廣東高校交出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新答卷」
    1月5日,廣州中醫藥大學舉行了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揭牌儀式。從「經濟與管理學院」變身「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學校為提高公衛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蓄勢待發」。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在疫情的大考面前,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但也暴露出公共衛生人才不足的短板。
  • 吉林大學聚焦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
    劉雅文: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存在短板,急需去弊革故、總結經驗教訓。此次創新項目就是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以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為目標,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堅持「追求卓越人才培養、促進人群健康」的辦學理念。
  • 如何補齊我國公共衛生短板?委員專家呼籲:加強戰略性研究、常抓不懈
    本次座談會旨在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分析探討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醫防結合以及居民健康素養等存在的短板,並針對痛點和難點問題建言獻策、凝聚共識。需要從戰略上重新認識公共衛生當前,我國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經濟處於加速恢復中。
  • 目標是培養「中醫+公衛」人才
    在我國3000多所大專院校中,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的僅有93所,每年培養公共衛生專業本科生約7000人,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1月5日,廣州中醫藥大學迎來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揭牌,原「經濟與管理學院」正式更名為「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
  • 疫情防控立大功!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盤點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看到醫生和護士們衝鋒在前線挽救生命的同時,也看到鍾南山、張文宏等公共衛生專家在這場戰「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家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開始關注,紛紛詢問這個專業情況?哪些大學有設置?就業情況如何?
  • 廣東: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同比增長50%
    近日,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公共衛生人才隊伍體系完善補強工作。3月26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稱「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在2020年專插本招生中增設預防醫學專業,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同比增長50%;到2022年底,廣東省將實現省市縣三級公共衛生快速應急響應人才隊伍全覆蓋。
  • ...釋放人才、科研、學科疊加效應,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省醫學科學院)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牢固樹立「聚優秀人才而用之」的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制定人才引進提升計劃,實行PI制、年薪制、柔性引進等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引進管理機制,出臺人才激勵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紅利,補齊創新人才短板,為吸引優秀人才「銜枝搭橋」,精準引進高端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和緊缺人才,在集聚人才方面打出了幾記有力道的組合拳——  攬才形式多樣化
  • 濰坊醫學院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公共衛生危機管理」 博士人才培養...
    為發揮濰坊醫學院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優勢,提高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政策的科學性和針對性,1月28日,學校召集有關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等組成專家團隊,就當前疫情的科學防控召開諮詢論證會。
  • 公共衛生碩士研究生今年擴招50%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錦輝 陳理 通訊員/粵衛信)廣東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稱「措施」),拿出15條硬招實招,對全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體系進行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完善補強,為全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衛生人才保障。
  • 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增加疾控人員配置 補齊公共衛生短板
    理順市鎮疾控運行機制配齊人才葉向陽介紹,接下來東莞將從機構設計和隊伍建設上著手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的建設,補齊短板。首先,從機構設計上進一步完善。該局將推動強化市疾控中心的地位和行政管理能力,理順市鎮兩級疾控機構的關係和運行機制,從而使疾控部門在重大疫情處置和控制上更加順暢。其次,隊伍建設需補齊短板。目前,市鎮兩級疾控人員約530人。但根據國家要求的配置比例來算,東莞需要1700多名疾控人員,這一短板需要逐漸補齊。
  • 如何破解公共衛生、護理等領域人才不足問題?國務院:加快培養防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我國醫護人才總量、結構都還不適應健康中國建設需要。此次疫情更加顯現出公共衛生、重症救治和護理等方面人才不足。圖片來源:新華社要普遍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全國政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金群華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曾指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臨床和護理人才特別是公共衛生與預防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等問題,成為救治工作開展的短板。公共衛生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日趨弱化,存在著「重醫輕防」的發展傾向。
  • 公衛人才「招得來」,更要「留得住」
    「其實,公共衛生不只是疫情,往大了說,這是一件為人群謀福利的大好事。」  「公共衛生20條」指出,將鼓勵醫學院校設置並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建設公共衛生醫師隊伍,分類建設各類專業應急處置「戰鬥隊」。正如這位90後疾控人所說,醫學院校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作為公衛人才的搖籃,將在這場大疫後發揮更為深遠、重要的作用。
  • 武漢理工大學:三大優勢專業做支柱,推動熱門學科交叉,創造就業機會
    2019年,學校18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5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上一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在被評為A+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設計學等4個學科進入B+檔,應用經濟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進入B檔。
  • 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 穩步發展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
    穩步發展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教育,縮減臨床醫學、中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的醫學院校招生計劃。適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調整研究生招生結構,新增招生計劃重點向緊缺人才傾斜。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加大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布局和支持力度。
  • 國家衛建委、科技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如何建設,人工智慧如何與...
    襲豔春指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代表委員結合各自領域和防控一線的經驗,在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更好發揮中醫藥作用、加強科技研發攻關、強化數字信息應用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和提案達400餘件,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大量寶貴的意見建議。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及時吸收轉化為精準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並在加強公共衛生建設中作為重要參考。
  • 「公共衛生」和它的世紀之戰
    從古羅馬到黑死病:公衛的曙光| 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儘管「公共衛生」的概念古已有之,但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卻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其源頭可追溯至19世紀中期的英國。在此以前,中國和西方對於公共衛生防控皆只有模糊籠統的認識。最早的公共衛生意識產生於古羅馬。
  • 大學哲學學科專業簡介
    人民大學;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能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當代世界與中國的現實問題應用型、複合型高級人才的學科。主幹課程: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人類學、心理學、管理哲學、中國現代哲學、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業方向:公務員、國家機關、文體教育事業、新聞出版、企業文宣等部門;深造:考研難度一般,北京大學、復旦、人大、南大、武大、中山大學是每年的熱門院校,很難考,其他高校還可以。
  • 一場疫情讓華科大損失慘重,校長:研究生擴招名額全部給醫學學科
    一場疫情讓華科大高端人才損失慘重武漢疫情爆發後,華中科技大學成為武漢市因為新冠疫情造成高端人才損失最嚴重的高校,不僅有很多教授因新冠疫情病逝,甚至還造成了中科院工程院士段正澄教授的死亡,幾乎全國各地政府都把院士專家當成寶貝,作為華中科技大學一手培養起來的高端人才